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从单位名录角度对我省开发区(园区) 的观察与思考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1984年,为带动沿海经济发展,中央在沿海地区设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启了经济开发区的新时代。此后,经国家或地方政府批准,为吸引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而划定明确范围,实行相对特殊体制和优惠政策的特定经济区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然而,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开发区的各种问题也接踵而来。有开发区自身的问题,如产业结构雷同,特色不明,造成资源大量浪费;规模偏小,技资偏低,集约化程度不够,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不大等;也有开发区建设带来的社会问题,如地方政府越权出台优惠政策、损害农民利益;违规“圈地”、扰乱土地市场;国土出让金和税收大量流失,滋生腐败等,也让人不得不对开发区的作用产生怀疑。浙江省目前拥有100多个各类经济开发区(园区),这些“人为的非完整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如何,对企业进而对整个区域经济有多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本文关注的问题。

一、引言

浙江省作为市场经济起步较早的沿海省份,其通过专业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高效的程度,也创造出了著名的“浙江模式”。二十多年来,许多研究浙江经济的专家、学者都对浙江发展模式的内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归纳起来大致有制度创新、产业集群带动、市场秩序扩展等几个方面。经济开发区(园区)的设立,目的是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和特殊体制,对一部分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培育、引导,使其在开发区(园区)内聚集,让代表了生产力前进方向的龙头企业能够做大做强,从而带动整个行业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

目前,大量关于开发区(园区)的文献主要是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对开发区(园区)的理论基础、作用机制、成功范例以及我国经济开发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利用基本单位名录库数据,试图从名录指标的视角,对浙江省的100多个各类开发区(园区)作为一个整体,对其近年来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趋势作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浙江开发区(园区)近5年来的发展状况,主要考察5年来园区内企业数量、企业规模、行业分布等情况的变化,以及两次经济普查数据的比较;二是考察开发区(园区)对区内企业的外部性作用程度,主要对园区内外企业之间在平均规模、平均增长率、平均寿命等方面做逐一比较。

二、浙江开发区(园区)企业五年来的发展状况与特点

根据国务院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园区)的部署和要求,2004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撤消了各类开发区(园区)624个,拟保留134个,并在2004年的浙江省第一次经济普查中对所有在拟保留的134个开发区(园区)中的企业法人单位都作了明确标识,从那之后,开发区(园区)企业的数据逐渐规范起来。根据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的数据,当年浙江共有开发区(园区)企业2.44万家[1],占当年全省企业总数的7.3%。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时,全省各类开发区(园区)数量为127个,而企业数量为3.54万家,占总数的比重上升到7.8%。园区企业中的大部分是工业企业,2004年园区企业中工业企业占67.6%,2008年这一比重为64.7%。

总体来看,近年来浙江开发区(园区)的特点主要有:企业数量逐年增加但其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逐年降低;开发区(园区)企业的行业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产业结构渐趋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地域分布较为平衡,各市占全省的比重差距逐年减小。

1.开发区(园区)经济占总体的份额逐年降低。从企业数量上看,2006—2008年,开发区(园区)内企业数量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从2.81万家上升到3.54万家,但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开发区(园区)企业的从业人员数以及营业收入总额均比2007年出现明显减少。

表1 近几年园区内企业基本情况表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企业数量(万个)

2.81

3.04

3.54

从业人员数量(万人)

238.15

264.52

223.42

营业收入总额(万亿)

1.05

1.21

1.14

园区企业数占全省比重(%)

7.3

7.0

7.9

园区企业从业人员占全省比重(%)

14.6

14.5

12.0

园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占全省比重(%)

18.5

17.6

13.4

此外,从表1可以看到,尽管开发区(园区)企业数量稳步上升,其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份额却逐年降低,开发区(园区)企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省比重从2006年的14.6%降为2008年的12.0%,营业收入总额占全省比重从2006年的18.5%降为2008年的13.4%。

2.开发区(园区)企业行业集中现象明显。由于浙江省的开发区(园区)大部分都是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因而绝大部分企业都是二三产业的,尤其以第二产业为主。

表2 近几年园区内企业主要行业分布比重情况(%)

2004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所有行业

100

100

100

100

第二产业

70.1

71.7

72.7

66.6

制造业

66.9

68.7

69.7

64.1

第三产业

29.9

28.1

27.2

33.4

批发和零售业

12.7

11.3

11.1

15.4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4.5

4.2

4.0

4.8

房地产业

3.0

2.8

2.5

1.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3

3.4

3.5

4.8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2.7

2.4

2.3

3.1

根据表2可以看到,园区内数量最多的是制造业企业,每年占总数的比重都在60%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也比较多,占10%以上。此外,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这几个行业的企业数量相对多一些。

此外,2008年园区内第二产业企业的比重相对前几年出现明显下降,而第三产业企业比重明显上升。这一方面是因为经过多年的迅速发展,浙江的产业结构渐趋优化,出现了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态势;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浙江的产业集中度高,造成第二产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比第三产业更大。

3.开发区(园区)企业的地域分布较为均衡。从开发区(园区)的地域分布来看,全省11个市中,除舟山和丽水偏少之外,各市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因而开发区(园区)企业数量的地域分布也较为均衡。

表3 开发区(园区)企业数量按地域分组的比重(%)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全 省

100.0

100.0

100.0

杭州市

12.8

12.7

19.6

宁波市

18.4

15.9

14.3

温州市

6.7

7.9

7.8

嘉兴市

11.4

12.4

9.9

湖州市

6.9

6.7

4.3

绍兴市

10.1

10.0

12.8

金华市

18.4

17.7

12.8

衢州市

4.6

4.1

3.1

舟山市

0.7

0.7

0.4

台州市

7.4

9.0

12.3

丽水市

2.6

2.8

2.7

从表3可以看到,开发区(园区)企业数较多的是杭州市、宁波市和金华市。其中,2006年金华市的比重全省最高,为18.4%,但到2009年下降为12.8%,而杭州市则由2006年的12.8%上升为2008年全省最高的19.6%。宁波市、嘉兴市和绍兴市的比重保持相对稳定。此外,台州市的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7.4%上升到2009年的12.3%。

4.两次经济普查中开发区(园区)变化十分明显。各个开发区(园区)的发展速度差异显著。2004年与2008年两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全省各个开发区(园区)的发展速度差异明显,与2004年相比,在2008年的园区营业收入总额前20强排名里,除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稳居榜首之外,前20强的园区中有9个是新面孔,而前20强中老面孔的园区排名变化也比较大。

表4 两次经济普查中浙江省前20强开发区(园区)情况[2]

开发区名称

营业收入总额(亿元)

2008年排名

2004年排名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715.63

1

1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519.09

2

7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507.38

3

6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67.24

4

2

宁波保税区

464.10

5

18

浙江湖州经济开发区

408.10

6

12

浙江省金华经济开发区

347.68

7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316.16

8

余杭经济开发区

265.19

9

浙江省瓯海经济开发区

263.04

10

19

嘉兴经济开发区

195.42

11

8

德清经济开发区

169.42

12

绍兴柯桥经济开发区

165.85

13

4

嵊州经济开发区

165.55

14

浙江省永康经济开发区

162.79

15

20

衢州市经济开发区

155.18

16

黄岩经济开发区

151.18

17

浙江永嘉工业园区

142.50

18

绍兴袍江工业园区

133.55

19

5

绍兴县滨海工业区

124.81

20

与2004年相比,2008年最新排名的前20强园区中,绍兴市的变化最大,柯桥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园区这两个原本排名前6的园区跌至10名开外,而诸暨经济开发区、绍兴经济开发区、上虞经济开发区这三个2004年排名前20的园区则跌出榜单之外,取而代之的是绍兴另外三个开发区: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嵊州经济开发区、绍兴县滨海工业区。

全省各市开发区(园区)的发展较为均衡。从全省各个市的情况看,其园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占全省的比重出现均衡化趋势。2004年前20强园区数量最多的是杭州市、绍兴市,与2004年相比,2008年杭州市和宁波市这两个当年几乎占全省半壁江山的市比重有明显下降,除湖州市比重略微下降外,其余各市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以绍兴市提高最为明显。

表5 两次经济普查中全省各市园区内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占全省的比重

2008年比重(%)

2004年比重(%)

杭州市

20.0

27.5

绍兴市

19.4

16.6

宁波市

12.3

17.4

嘉兴市

10.3

8.8

温州市

9.3

7.8

金华市

8.1

5.8

台州市

6.1

4.9

湖州市

5.8

6.2

丽水市

4.0

1.8

衢州市

3.8

2.6

舟山市

0.8

0.6

三、浙江园区对区内企业外部性作用分析

在我国,由于特殊国情,开发区(园区)主要由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创办。按照科学技术和产业聚集情况,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除少量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外,我省的开发区(园区)大多属于加工区模式,即在园区内很少或不进行科研开发工作,而通过集中本地以及周边地区优势加工企业, 或利用既成的外来高新技术成果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形成的工业园区。这一点,与我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特点十分吻合。

由于开发区(园区)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是通过开发区(园区)对其内企业的外部性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如果开发区(园区)内企业的发展明显比园区外企业更快、更好,就能说明设置开发区(园区)有作用;反之,如果开发区(园区)内外的企业没有明显区别,则说明开发区(园区)的作用不大。

1.开发区(园区)内外企业规模差距明显。数据显示,2006年至2008年,在平均从业人员数和平均营业收入两项指标上,开发区(园区)内的企业都要比开发区(园区)外企业高出一倍左右。这主要是由于开发区(园区)有一定的准入门槛,且开发区(园区)企业相当程度上受惠于政府的倾斜政策,因而开发区(园区)内企业平均规模势必要比开发区(园区)外企业要大。

表6 开发区(园区)内外企业规模比较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园区外

园区内

园区外

园区内

园区外

园区内

平均从业人员(人)

39

85

39

87

40

63

平均营业收入(万元)

1295

3750

1399

3973

1770

3219

从表6可以看到,从2006年到2008年,园区内外企业间规模的差距有缩小的趋势,而在2008年,园区内外企业的规模差距相对前两年有显著缩小,这很可能是由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园区内外企业的作用程度不同所造成。

2.开发区(园区)内外增长率差异明显。在营业收入的增长率上,园区内企业要明显低于园区外企业。根据表6数据,可以算出,2007年园区外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比2006年增长8.0%,而2007年园区内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只比2006年增长5.9%。2008年,园区内外企业的增长率差距更大:园区外企业平均营业收入相对于2007年的增长率为26.5%,而园区内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却略有下降。

上述这一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1)浙江省内通过市场力量形成大量的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布局,其对企业发展所创造的良好环境不亚于政府设立的开发区(园区);(2)园区内企业的平均规模比园区外大,且大部分都已经度过了爆发式增长期,因此,在增长率上自然要相对园区外企业更小一些;(3)园区内企业集中度相对园区外更高,其外向程度也更高,因而在2008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更大,而园区外企业中除一部分直接与园区构成产业链外,很大部分是面向国内市场,因而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相对较小,从而出现了2008年园区内外企业增长率大相径庭的现象;(4)在园区企业发展良好的年份,园区外企业受到园区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为园区提供中间产品或配套服务,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而在园区企业发展出现波动时,这部分园区外企业由于船小好掉头,能够依靠企业家才能,迅速转移目标市场,合理规避风险,从而获得较快发展。

3.园区内企业营业年限显著高于园区外企业。从企业开业到企业破产倒闭所经历年份称为企业寿命,企业寿命长短,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通过比较园区内外企业寿命的长短,可以反映开发区(园区)对企业的外部性效应。园区内外企业所处生存环境不同,其企业寿命肯定有所不同,但由于本文研究的对象是目前仍然存活的企业,因而以企业已存活时间(营业年限)来反映企业寿命。通过对2008年全省企业开业年份的统计,浙江各类开发区(园区)内企业的平均营业年限是28.21年,而开发区(园区)外企业的平均营业年限则为19.14年,差异十分明显。

政府对园区内企业的政策倾斜,园区内企业相对较大的规模,企业本身较高的营业能力,都使园区企业的平均寿命要长于园区外企业。此外,从2004年至2008年末,园区内已注销的企业数占园区存活企业总数的比重为5.8%,而园区外已注销企业数占园区外存活企业总数的比重为11.5%。

综合来看,处于园区外的企业总体企业寿命要短于园区内企业,这与园区外企业规模偏小有直接关系,在经营面临困难时,小企业经营者往往更容易选择关闭困难企业,重新投资新企业的方式,来保护自身利益;而大企业更偏向于通过努力维持企业运转,逐步扭转不利局面。

四、浙江省开发区(园区)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开发区(园区)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交易速度、综合成本、服务水平、载体提升、可持续能力等方面。在我国,开发区主要通过加快交易速度、降低综合成本、提高服务水平来提升竞争力,但许多地方政府不注重开发区载体提升和可持续能力的提高,把设置开发区(园区)单纯作为招商引资以提高政绩的手段,并在许多情况下越俎代庖,使企业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显现,从而使开发区(园区)的功能无法实现,出现本文引言部分所提到的各种弊病。

从浙江省的情况,开发区(园区)一方面仍然在整个浙江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但其比重却在逐年减少,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园区企业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非园区企业。因此,从浙江来看,要想继续发挥开发区(园区)的增长极作用,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开发区(园区)定位,努力营造自身特色产业。开发区(园区)的功能发挥是建立在产业聚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开发区(园区)要具备鲜明的特色,不能舍本逐末,单纯为了招商引资而不加筛选,破坏了园区作为整体的作用机制。

2.优化筛选机制,使大中小型企业间形成产业互补。在引进大企业的同时,开发区(园区)也应该降低进入门槛,采取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引进一部分与之配套的中小企业,使部分具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入驻开发区,将大企业的优势和小企业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在竞争与合作中求得某种平衡, 补充必要的经营资源缺陷。对于高科技企业, 要完善其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保证一定的企业收益。

3.积极创新园区发展模式,合理规避外资风险。许多开发区(园区)在设置之初,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因而开发区(园区)往往经济外向度高,使园区企业对外国资本、技术以及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非常之高,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也相对园区外企业更大。这一点,从前面2008年园区内外企业发展状况的比较中也得到了证实。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已经今非昔比,开发区(园区)也不应仅依靠外生发展动力,给国外跨国公司打工,而要走内生发展道路,即更多的依靠自主创新,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园区产业的层次,努力打造国产品牌。此外,开发区(园区)还应努力开拓国内市场,降低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冲击,谋求更加稳定的发展。

4.加强监管,避免出现“房地产开发区”。近年来,由于浙江各地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圈地”就意味着“圈钱”,因此必须防止将开发区(园区)的建设作为地方政府的一项“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味在扩张用地上做文章,大量圈地。

此外,由于开发区(园区)在招商引资政策执行过程中有一定的随意性,而这种随意性使得权力寻租成为可能,成为滋生腐败行为的温床,也应当特别注意。


[1]本文所用数据中,06、07年为年报数据,04,08年则为两次普查的数据。05年的数据由于某些原因与其他年份不可比,故不用。

[2]按开发区(园区)内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进行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