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差距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城乡之间的差距表现在城乡的收入、消费、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及其差距。在世界经济增长减速,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的外部环境下,“扩内需”成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也是下阶段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刺激城乡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表现
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既有消费水平差异又有消费结构差异。具体表现在消费水平、恩格尔系数、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1.居民消费水平的城乡差异。收入是居民消费的硬约束,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居民消费水平,并与消费水平成正向关。1985年到2008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04元增加到22727元,增长25.1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549元增加到9258元,增长16.8倍。与收入的大幅提高相对应,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也大幅增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85年的795元增加到2008年的15158元,增加14609元,增长18.4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474元增加到7072元,增加6598元,增长14.0倍。城镇居民收入增加多,消费增长快;而农村居民相对于城镇,无论水平还是增速均要低一些。
表1 农村与城镇居民收入数据表
指标名称 | 1990 | 2000 | 2007 | 2008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932 | 9279 | 20574 | 22727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1099 | 4254 | 8265 | 9258 |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元) | 1604 | 7020 | 14091 | 15158 |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 | 946 | 3231 | 6442 | 7072 |
资料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
2.恩格尔系数的城乡差异。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家庭用作购买食品的支出与家庭总收入之比,通常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其一般情况,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即从长期来看,居民恩格尔系数呈现下降趋势。如果居民收入增长低于一些农产品价格涨幅,居民消费量稳定,费用就会增加,从而导致恩格尔系数上升。如,2008年食品类价格上涨2.9%,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5%,水产品价格上涨8.4%,鲜菜价格上升5.9%,鲜蛋价格上涨22.9%。而同期,全省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也出现上升,其中农村居民为38.0%,比2007年的36.4%上升1.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为36.4%,上升1.7个百分点。
表2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较表
年份 | 恩格尔系数 | 城乡差距 | |
城镇 | 农村 | ||
1995 | 47.0 | 50.4 | -3.4 |
1996 | 46.9 | 50.6 | -3.7 |
1997 | 43.9 | 48.5 | -4.6 |
1998 | 42.5 | 47.1 | -4.6 |
1999 | 40.3 | 46.1 | -5.8 |
2000 | 39.2 | 43.5 | -4.3 |
2001 | 36.3 | 41.6 | -5.3 |
2002 | 37.9 | 40.8 | -2.9 |
2003 | 36.6 | 38.2 | -1.6 |
2004 | 36.2 | 39.5 | -3.3 |
2005 | 33.8 | 38.6 | -4.8 |
2006 | 32.9 | 37.2 | -4.3 |
2007 | 34.7 | 36.4 | -1.7 |
2008 | 36.4 | 38.0 | -1.6 |
资料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
3.居民消费结构的城乡差异。消费水平决定消费结构,消费水平的城乡差异决定了城乡消费结构也必然存在一定差别。城乡居民消费不仅在量上存在差距,而且在质上也有差异。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家庭消费结构总体差异较大。城市家庭的消费水平明显要高于农村家庭的消费水平。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的消费性支出为15158元,比农村居民家庭的7072元高出8000多元,差距最大的三项是食品、衣着和文化教育。食品支出,城镇为5523元,农村2690元;衣着支出,城镇1546元,农村441元;文化教育支出,城镇1179元,农村499元。其他各项消费水平上也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如农村家庭医疗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7.2%,比城市家庭6.2%高出1个百分点;城市娱乐支出平均1017元,占6.7%,农村仅234元,占3.3%。
表3 城乡家庭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比较
消费类型 | 城镇居民 | 农村居民 | ||
金额(元) | 比例(%) | 金额(元) | 比例(%) | |
食品 | 5523.0 | 36.4 | 2690.0 | 38.0 |
衣着 | 1546.0 | 10.2 | 441.0 | 6.2 |
居住 | 1334.0 | 8.8 | 1424.0 | 20.1 |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 713.0 | 4.7 | 354.0 | 5.0 |
医疗保健 | 933.0 | 6.2 | 512.0 | 7.2 |
交通通讯 | 2393.0 | 15.8 | 777.0 | 11.0 |
娱乐 | 1017.0 | 6.7 | 234.0 | 3.3 |
文化、教育 | 1179.0 | 7.8 | 499.0 | 7.1 |
杂项商品和服务 | 520.0 | 3.4 | 141.0 | 2.0 |
合计 | 15158.0 | 100.0 | 7072.0 | 100.0 |
资料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
二是城镇家庭享受型消费特征明显。在衣着消费方面,2008年城镇居民用于衣着方面的消费占其消费支出的比重高于农村居民4.0个百分点。据有关资料,我国高档服装的消费者占城市人口的0.6%;中档服装消费者占城市人口的70-75%,占农村人口的26%;65%的农村人口是低档服装的主要消费群体。在交通通讯消费方面,2008年城镇居民用于交通和通讯消费(2393元)是农村居民(777元)的3.1倍。从消费顺序看,城镇居民基本上是按吃行穿住的消费序列,农村居民则是吃住穿行的序列。从1985年到2008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由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化教育娱乐服务、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的消费序列转变为食品、交通和通讯、文化教育娱乐、衣着、居住、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农村居民从食品、居住、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化教育娱乐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转变为食品、居住、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服务、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其中交通通讯、文化教育的支出是支出结构中变化最明显的部分。
三是城乡家庭生活质量存在一定差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大众耐用消费品日渐普及。城镇和农村家庭彩电、固定电话、手机等的保有量差异不大,在中低收入家庭中也开始普及。而冰箱、洗衣机、微波炉、摄像机等消费品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79.5台,照相机45.8部,而农村居民每百户家用电脑只有23.4台,照相机只有9.6部。家用汽车作为新兴的耐用消费品,农村家庭的保有量同样也远远低于城市家庭。
表4 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指标名称 | 城镇 | 农村 | ||||
2002 | 2007 | 2008 | 2002 | 2007 | 2008 | |
家用汽车 | 1.4 | 13.9 | 19.7 | 1.5 | ||
洗衣机 | 92.4 | 92.9 | 91.2 | 40.2 | 59.7 | 62.6 |
电冰箱 | 99.0 | 100.0 | 97.9 | 48.6 | 75.0 | 80.2 |
彩色电视机 | 152.5 | 182.9 | 176.2 | 103.5 | 144.2 | 149.6 |
家用电脑 | 29.6 | 73.8 | 79.5 | 3.4 | 19.4 | 23.4 |
照相机 | 49.4 | 52.2 | 45.8 | 8.1 | 9.0 | 9.6 |
空调 | 85.6 | 161.0 | 170.7 | 13.0 | 54.0 | 61.3 |
移动电话 | 95.1 | 190.7 | 189.0 | 52.2 | 150.3 | 159.7 |
资料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
二、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原因
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原因,非常复杂,也是众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消费环境、收入差距、消费观念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城乡居民消费的差异。
1.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农村居民消费增长趋缓,有效需求不足表现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福利制度不够完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政策不同,预期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农村居民的风险预期,这就促使居民增加预防性储蓄,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消费,也将加大城乡居民消费的差异。
2.消费环境的差异。近年来,城市居民消费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绿地、公园、广场等设施明显增多,流通现代化已达到新的水平。农村居民消费环境虽有较大改观,但整体不如城市,交通设施、商业网点、文化娱乐、生活环境等明显滞后于城市,如电力不足、交通不便、供水不畅、市场上供应的商品结构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相适应等,大型超市、连锁店等现代流通方式只有少量延伸到农村,这一切无疑也加大了城乡居民消费的差异。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是导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其消费对收入都有很强的依赖性。农民的消费还停留在比较低的阶段和档次上。农民增收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升级。
4.消费观念的差异。造成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差别的主要因素有城乡居民文化素质的差别、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不仅对农民脱贫致富有制约作用,还会对他们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消费观念相对优于农村居民,信息来源较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对家庭用品的舒适、品牌档次和技术含量要求较高。这种观念和素质的差异也是造成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原因。
三、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建议
在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中国经济波动的情况下,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在当前环境和条件下,提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档次是目前摆脱困境,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加大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资,完善全省居民公共财政制度,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逐步消除家庭正常消费的后顾之忧,坚定家庭居民的消费信心,采取鼓励大众消费的积极措施。
1.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的根本,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快农村结构性调整,合理调整国家资源分配制度,加大财政对农业的补贴。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普通家庭正常消费的顾虑。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必须建立在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机制相对完备的基础之上,加大教育投入和医疗保障,减少普通家庭正常消费的顾虑。要继续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努力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农村大病医疗保险及大病统筹制度,减少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的开支,增加即期消费。目前,农村家庭耐用消费品保有量低于城市家庭,但其购买意愿却高于城市家庭,不同层次的农村家庭购买意愿均高于城市家庭。当前,中央实施的“家电下乡”政策,给农村家庭购买家用电器予以补贴,这有利于激活农民购买能力,加快农村消费升级,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
3.向城乡提供同质的公共服务产品,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质量、改善消费环境是扩大消费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要调整不合理的消费政策,将巨大的消费需求转换为现实的购买力,及时取消限制消费的各项不合理的政策和行为,鼓励发展新的消费方式。积极为农民提高消费水平、消费质量和消费层次创造条件。要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去改造传统的商业网点和建设新的网点,加强城镇与乡村市场的衔接,大力挖掘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
4.强化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民生活中的难点、盲点。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城镇化步伐。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本质上是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城镇化。政府应坚持公平和效率的原则,使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合法化和制度化。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去,实现农村城镇化。要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体制,允许和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在城镇定居创业,实行与城市市民相同的待遇。可按放开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适度发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基本原则,来改革完善城市的户籍管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制度,逐步用身份证制度代替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