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从工业小省到工业大省的历史性飞跃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工业经济在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起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逐步建立起规模较大、结构较全、具有浙江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解放思想,紧抓机遇,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工业改革和制度创新,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化社会的根本性转变,从工业小省到工业大省的历史性飞跃,形成了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经营机制灵活、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的工业化新格局。

一、建国以来的工业化进程回顾

浙江是中国近代工业萌芽较早的省份之一,但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战乱劫扰、政治腐败、洋货倾销,浙江工业受到了严重摧残。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4.1亿元,拥有固定资产原价1.0亿元,职工10.7万人,企业规模狭小,生产方式分散,包括建筑业在内的第二产业仅占全省生产总值(GDP)的8.0%,而农业占68.5%,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份。新中国成立以后,浙江工业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兴起,在探索中徘徊前进。

1949—1957年为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初创时期。建国后,贯彻“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通过采取没收官僚资本,改造为国营企业;创办浙江麻纺织厂等新的国营企业;对资本主义民族工业实现公私合营、和平改造的赎买政策;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措施,拉开了浙江工业化的序幕。

1958—1965年为工业“大跃进”和大调整阶段。“二五”时期,开始三年“大跃进”运动,提出了五年内建成全省工业化基础的目标,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为此,浙江进行了经济大调整,降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增速,大幅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并大刀阔斧地调整厂矿企业。这种脱离实际、急躁冒进的措施,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1966—1978年为工业化重挫和徘徊时期。十年动乱严重冲击了原有的工业发展局势,工业化进程大大延缓,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仅为1.8%。1976年,工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仅比1965年上升2.7个百分点。直到动乱结束后,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工业生产才恢复了较快增长。1978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8%,与农业基本持平。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浙江开始迸发出强大活力,工业经济逐渐走到全国前列。

1979-1991年为农村工业化阶段。这一时期,浙江工业领域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顺应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迫切需要,着力推进农村工业化。个体、私营工业发展迅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84年,非国有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国有工业,成为浙江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80年代中期开始,传统轻工业向现代轻工业升级,重工业向加工业和新兴产业调整,内向型经济向内、外并重型发展。轻纺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在这一时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1979—1991年,全省工业增加值从55.6亿元增加到43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3倍。工业总产值从158亿元增加到1801亿元,年均增长20.1%,增幅居各省市区首位。工业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从1978年的第15位提高到90年代初的第6位。农村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16%上升至1991年的48.3%,接近半壁江山。

1992-2001年为全面工业化阶段。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为契机,浙江私营个体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迅速扩大,利用外资成倍增加,尤其是农村工业化高涨促进了全省工业跳跃式增长。1993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35.3%,创下了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增长纪录。1995年,浙江工业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上升到第4位,全国市场占有率达6.1%。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浙江迎难而上,实现了工业增长目标。

在这一阶段,浙江工业化进程向更高水平推进,工业经济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进一步创新,企业技术进步稳步推进,工业经济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进入新世纪初,浙江人均GDP接近2000美元,2001年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6.1%,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达66.6%,标志着浙江工业化进程已处于中期阶段。

2002-2009年为新型工业化阶段。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为了顺应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较大变化,省委、省政府及时调整工业发展战略,浙江工业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党的十六大以后,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做出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走有浙江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决策。2003年,浙江工业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在这短短几年间,浙江工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一是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的速度加快;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品牌经济发展有新的突破;四是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在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下,浙江工业向又好又快发展方向迈进。2003—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0%。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浙江工业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加深,全省工业面临重大考验。浙江工业外向度高,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受到的冲击较大,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浙江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作风踏实、经营灵活的优点,有望在全国率先走出低谷,恢复高增长。

二、60年的工业化成就

建国60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较为成功的工业化道路。尽管浙江陆域面积小,山区居多,矿产资源不丰富,建国初期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基础,但目前却是中小企业密集,专业市场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省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处于前列。

1.工业经济实力发生根本性转变,实现了从农业省份到工业大省的飞跃式发展。1949年农业占国民收入的74.5%,三年经济恢复后的1952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9.3%,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7.5个百分点,是典型的农业省份。从50年代开始,浙江的工业化进程全面展开。到1978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38%,大致与农业相当。2008年,浙江工业增加值达到1036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8%,远超农业,工业已成为推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如果按可比价格计算,2008年的工业增加值比1952年增长1045倍,年均增长13.2%,其中改革开放30年年均增长16.5%。一些产品产量也大幅增长,如水泥产量从1952年的0.49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10162.77万吨,增长20000多倍;发电量从1949年的0.59亿千瓦时增加到2008年的1861.43亿千瓦时,增长3100多倍;钢材从1958年的0.89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933.78万吨,增长1000多倍。建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省,工业经济在全国的地位不断提升。

2.工业结构向完善化、合理化、高度化方向发展。建国初期,浙江工业结构呈明显的低度化特征,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严重失衡。一是产业门类少,轻工业比重畸大。1949年重工业产值比重仅为9.6%,而食品和纺织行业的比重分别高达52.8%和23.8%;二是区域之间严重不均,工业主要集中于杭州、宁波等少数城市,其余广大地区寥寥无几。经过60年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总产值16916亿元,轻工业总产值23874亿元,重工业与轻工业之比为58.5:41.5,重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工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在发挥纺织、服装、化纤、皮革、食品加工和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临港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目前,浙江已经形成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结构。工业产业已涵盖37个工业大类、181个行业中类、483个行业小类,工业体系逐步完善。与此同时,工业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三大工业产业基本形成,产业集群成为浙江工业区域结构的一大特色。绍兴的轻纺、海宁的皮革、嵊州的领带、义乌的小商品、永康的五金、乐清的低压电器、诸暨的袜业等产业群已经成为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生产和创新基地。目前,产业集群实现产值约占全部工业的60%。产业集群的发展使各地区之间形成各有特色又相互均衡的工业区域结构。

3.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个体私营工业发达成为浙江工业最大的特点。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的这段时间,浙江工业化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所有制结构单一,主要为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其中国有工业所占比重接近40%。1979年后,浙江突破了计划经济的体制束缚,放手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工业化。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总产值分别占总量的6.4%、17.9%、7.8%、39.0%、11.8%和15.3%,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私营企业异军突起,从建国初期的“不允许存在”到工业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再到“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几次大跨越。具有强烈浙江特色的“温台模式”几乎已经成了私营经济的代名词。另一方面,尽管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较低,但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始终占主导和支配地位,对经济发展依然保持较强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建国60年来,浙江工业走过了曲折而不平凡的发展道路,所取得的成绩是举世瞩目的。时至今日,已形成了颇具浙江特色的工业格局。面对国内外新的经济形势,浙江工业发展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浙江工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