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网络化、全球化、多元化的统计环境中,进一步强化统计信息服务是提升政府统计公信力行之有效的办法。当前,统计信息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围绕提升政府统计公信力,提出加强统计信息服务的若干对策建议。
当今社会已经是网络化、全球化、多元化时代,统计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统计部门主要职能的统计信息服务,已经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开放,从主要服务领导走向服务全社会,从基本涉及物质生产走向涵盖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绝大多数统计信息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已完全暴露于社会公众面前,经受反复审视、评判和解读。前段时间,有关数据衔接、职工平均工资、“两个收入”和GDP等方面的统计数据问题受到国际社会和国内公众,尤其是广大“网民”的关注和质疑。在国际经济危机的特殊时期,在一个“被”时代语境之下,统计信息陷入了信任危机的尴尬境地,政府统计公信力受到严重损害。如何适应不断开放、互动的社会,如何适应网络化、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从维护、提升政府统计公信力大局出发,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的统计信息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政府统计公信力与统计信息服务
政府公信力属政治伦理范畴,简单地可以理解为,政府通过履行其职责获取社会公众信任、拥护和支持的一种能力。政府公信力影响深远,正如孔子所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统计公信力是政府公信力的一部分,是社会公众对政府统计部门的评价,反映着社会公众对政府统计部门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体现了政府统计部门的影响力、号召力和权威性。
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往往被认为是依赖于政府业绩的提高,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政府绩效达到一定程度后,政府公信力有时并不随着政府绩效的提高而提高,甚至,政府为提高公信力所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被公众误认为是一种欲盖弥彰的虚假行为[1]。如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积极开展新公共管理运动,全面提升了政府绩效,带来了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然而调查发现,1958年,75%的被调查者相信联邦政府总是或者大部分时候在“做正确的事情”,而到了2002年,只有33%的人这样认为[2]。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行政效率大幅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然而,据《求是》杂志社旗下的《小康》杂志对我国2008-2009年度信用情况调查显示,相对人际信用和公司信用,公众更担心政府的信用。有49%的人对政府、人际、公司三类的信用危机表示“都非常担心”,37.8%的人则更担心“政府”的信用危机[3]。可见,政府绩效提升与公信力不一定呈正向演进趋势。同样,对于政府统计部门而言,虽然近年来统计工作任务成倍增加,统计功能不断拓展,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各类调查、监测评价、研判预警成效显著,但政府统计公信力却没有相应大幅度的提升,甚至处于“统计数据被质疑”的尴尬处境。同样据《小康》杂志调查,2009年,公众被问及“您相信政府公布的各种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吗”,认为“仅作参考,掺假的成分很多”或“绝对是假的,从来都不信”的比例高达91.1%,而在2007年的调查中,这个比例是79.3%[4]。这个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统计公信力流失问题的严峻性。
对于提升政府统计公信力问题,党和政府以及政府统计部门都高度重视。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多次强调,要努力提升政府统计公信力,将其作为主要核心目标来抓。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更是将政府统计公信力提升到政府公信力高度加以论述。政府统计公信力的流失是对政府公信力的损害。如何提升政府统计公信力已经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当前,除了继续努力探索破除统计体制机制上的制约外,较为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大力加强统计信息服务。因为统计信息是统计工作的最终结果或成果,它是反映经济社会运行的主体信息,既上联党和政府,是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依据;又下联百姓和企事业单位,是判断经济社会形势和生产生活的“晴雨表”、“指示牌”。可以说,社会公众与政府统计部门最为直接、最为广泛接触的是统计信息,统计工作存在的实质和价值就是提供统计信息服务。政府统计公信力的高低与提供的统计信息服务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加强统计信息服务有利于维护、提升政府统计公信力。
二、统计信息服务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统计部门高度重视统计信息服务,采取了大量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概括地说,主要有四个转变:统计信息服务对象由领导和政府部门转变到社会各个层面;统计信息服务内容由经济发展转变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生态等各方面;统计信息服务方式由简单地提供统计数据转变到既提供数据又有分析研判;统计信息服务载体由文件、出版物等纸介质转变到纸介质以及网站、新闻发布会、电视(互联网)专题节目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后,统计信息服务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但是,当前的统计信息服务离提升政府统计公信力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统计信息服务的认识问题。统计信息服务好差与政府统计公信力高低密切相关,政府统计公信力很大程度上又代表着政府公信力。但在看待统计信息服务这项工作上,一方面,有些政府只看重统计数据、信息,但不重视统计信息服务工作,给予的支持甚少。另一方面,有些政府统计部门注重完成统计工作任务,产生数据,对后期的信息加工、服务不关心,对统计系统内丰富的信息资源不加利用或挖掘不够,有的地区统计信息服务业务只限于统计网站加载进度信息和资料室、信息公开场所的一般性公益服务,缺乏一套有效的统计信息服务工作机制;或者考虑统计数据的敏感性,怕出错,担责任,对统计信息不公布、少公布、迟公布,或对内不对外,关键时刻社会上没有统计部门的“官方”声音,舆论空间被小道消息占据,进而炒作成风,最终损害政府统计部门的声誉。另外,对统计信息产品市场推广不是很重视,品牌意识还有待加强,有统计特色、系列化的统计信息服务产品还比较缺乏,统计信息服务尚未完全建立自己的服务品牌。
二是统计信息服务的质量问题。统计信息服务质量主要取决于统计信息的质量。这里的质量,不单单是指统计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更多地是指统计信息的价值。如果统计信息不真实、不及时,后期的信息加工、开发再好,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统计信息服务也是枉费功夫,毫无价值,甚至是副作用。然而,现实中出现更多的是统计信息本身没有问题,但使用价值不高,而使统计信息服务大打折扣。比如,前段时间平均工资这条信息公布后,社会公众对此广泛质疑,统计数据与公众感受差距很大,进而出现工资“被增长”的讽刺和漫骂。有些学者也呼吁,公布这类价值不高的统计信息还不如不公布。
三是统计信息服务的全面性和连续性问题。不可否认,统计是一门科学,但绝不是少数人关起门来研究的学问。统计数据、信息受到的大部分质疑,与公众对其误解不无关系。一方面,公布的一些统计信息不全面或解读研判不全面,有些统计数据、表达术语,就连政府领导都未必看得懂,更何况社会公众。另一方面,统计信息提供或公布后,此项统计信息服务工作往往就被认为结束了,后期的诠释、互动工作缺失,这在当今越来越强调开放互动的社会里显然是不够的。统计信息服务需要后续跟进,要有连续性,不能是无数个点,应该是无数条线。
四是统计信息服务的创新性问题。目前的统计信息服务,更多的是传统的、进度的、单向的,到了某个时间点就按部就班式地提供或公布某类信息,而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创新性的统计信息产品、服务方式等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计信息服务的效果。
三、围绕提升政府统计公信力,着力加强统计信息服务
加强统计信息服务是提升政府统计公信力的重要一环。必须充分认识到,统计不仅是一门严谨、求实的科学,也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工程,统计信息服务从统计数据生产源头,到统计信息的使用终端,都和社会公众有着紧密的联系。搞好统计信息服务工作,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全社会的理解、配合,更需要千千万万统计人自身的不懈努力。
一是要高度重视统计信息服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统计信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对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统计信息服务工作与政府统计公信力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政府统计部门必须牢牢把握统计信息服务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切实转变统计信息服务观念,调整充实力量,将统计信息服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抓紧抓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由专门的机构或部门来从事统计信息服务工作。比如国家统计局成立了信息景气中心,内挂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牌子,专门负责统计信息资料加工处理与查询咨询等,探索出了一条依托统计、面向市场、多种方式开展统计信息服务的新路子。
二是要牢牢抓住统计信息质量不放松。统计信息质量是统计信息服务工作的生命线。统计信息质量不高,提升统计信息服务水平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失真的统计信息势必背离公众的感受,日久会极大地影响统计信息的公信力和政府的形象。在力求每条统计信息、每个统计数据真实可信、及时有效的同时,也要树立品牌意识,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理念,准确把握用户需求的内容,努力提高统计信息的适用性,提高信息的实际价值,策划、打造出适合市场需要、有较强竞争力、体现统计特色的信息服务系列产品,促使统计信息服务工作向规模化、系列化、专业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三是要做好重要统计信息的诠释及与媒体、公众的沟通互动工作。统计信息服务对象不再是某个小范围群体,而是广大的社会公众。因此,开展统计信息服务,应当在强调严谨、专业的同时,更要讲求通俗易懂,对一些重要统计指标,要做好解释工作。在一些事关民生、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的统计信息公布后,要及时与媒体、公众沟通互动,做好跟进服务,避免或减少误解。要使广大群众了解主要统计信息、数据,特别是与民众利益高度相关的统计信息、数据的产生过程和质量情况,并做好相关解读工作,使社会公众正确和全面理解统计信息、数据内涵,不断“减少神秘性,提高透明度”,使公众“减少陌生感,增加亲和度”。同时,还要使公众明白,面临着转轨中复杂问题层出不穷的体制环境,统计信息服务工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服务水平会在社会的高度关注、监督、互动下越来越高。比如,国家统计局曾组织在京主要新闻媒体记者亲历PPI、CPI等统计数据的现场采集过程,取得了积极效果,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和好评。
四是创新统计信息服务方式方法。政府统计公信力的高低,最终由社会公众来感知和评判。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公众对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内容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政府统计部门对这些需求置若罔闻,或满足需求的差距很大,则政府统计公信力难以提升。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丰富统计信息服务的内容,不断满足各方日益增长的统计信息需求。另外,要避免统计信息服务陷入格式化、模板化境地,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树立高效便捷的服务理念,提高统计信息服务工作的信息化程度,充分利用数据库挖掘、网络传播等现代信息技术,丰富电子统计信息产品,拓展统计信息服务渠道,构筑全方位、多形式的统计信息服务模式,使得真实可信的统计信息在有效满足政府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同时,广大公众也能方便获取,满足需求,这样,政府统计公信力才能不断提升,统计事业的明天才能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祝小宁,白秀银.提升政府公信力的信息沟通能力培养探究.电子政务,2008.11
[2]Todd D,Bowler S.Reforming the Republic:Democratic Institution for the New America.Upper Saddle River,NJ:Pearson/Prentice Hall.2004
[3][4]《小康》杂志:调查显示近十年为人际信用关系最差时代.
http://www.financeun.com/news/200983/1435145556_0.shtml.2009-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