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浙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两创”总战略,积极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认真落实“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各项工作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着力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前三季度,浙江经济企稳回升、积极向好,呈现出“增速持续回升、效益逐步向好、调整积极推进、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一)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发展方式积极转变
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为158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7.7%,增速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回升4.3和1.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仍回落2.9个百分点。增速与全国的差距逐季缩小,从一季度的2.7个百分点缩小到上半年的0.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速已与全国一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4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8161亿元,增长4.5%;第三产业增加值6973亿元,增长12.5%。
1.工业生产、出口、用电量和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回升。前三季度,全部工业增加值7283.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21.5%,拉动GDP增长1.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5779.6亿元,同比增长3.0%,增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回升8.6和2.7个百分点,其中,7月增长5.2%,略有回落,8、9月份分别增长7.6%和10.1%,且超过去年同期增幅,为今年以来各月的最高点,比1-2月回升18.3个百分点,回升速度之快超出预期,已连续6个月保持正增长。从2008年以来工业生产增速变动曲线看(见图1),今年9月份已接近去年6月份的水平,三季度已超过去年同期的水平,阶段性V型变动特征比较清晰。我省工业的回升幅度大于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与全国的差距由年初(1-2月)的低12个百分点快速缩小到8月份的低4.7个百分点,已逐步接近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工业出口降幅明显收窄。1-9月,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为6027.3亿元,同比下降16.1%,降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收窄2.3和1.9个百分点,其中,8、9月份同比分别下降12.2%和11.7%,降幅逐月收窄(见图1)。考虑我省出口一般贸易比重较高,其产业链较长,产业渗透能力较强等间接因素,出口对工业生产拉动的影响将更大。工业出口订单总额增加。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半月监测调查显示,所调查企业的8月份在手出口订单金额比7月份增长1.2%;9月份又比8月微增0.2%,56.7%的企业订单金额比上月增加,其中,33.4%的企业增长20%以上。
用电量持续回升。1-9月,全社会用电量180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累计增长率今年为第2个月实现正增长,增幅比上半年(-1.2)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累计虽然下降0.17%,但降幅比上半年收窄3.37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全社会用电2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5%,工业用电量1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1%,为今年以来最大增幅,工业用电量6月份以来均保持正增长(见图1)。
工业利润实现增长。1-9月,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129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增幅比上半年(-7.6%)上升16.6个百分点(见图1),1-8月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1个百分点;利税总额2318.8亿元,同比增长10.1%,比上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7.4%,从上半年的上升36%转为下降。
从规模以上工业行业增长结构看,一是主要行业生产和利润有一定幅度的增长。1-9月,化纤、有色金属、化学、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燃气、塑料、食品、饮料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1%、14.5%、9.3%、19.3%、16.9%、10.3%、9.9%和9.1%,纺织、服装、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黑色金属等主要行业分别增长4.6%、3.3%、5.9%、4.6%和7.0%;纺织(5.6%)、服装(32.9%)、家具(58.9%)、文教用品(38.1%)、食品(19.2%)、饮料(14.4%)、橡胶(58.7%)、塑料(13.3%)、交通运输设备(4%)、电气机械(3.1%)和仪器仪表(3.3%)等行业利润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石油加工由去年同期亏损54.1亿元转为赢利55.8亿元,电力工业利润增长174%,这2个行业成为推动全省工业利润增长的重要动力。二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行业出口总体平稳,以机电产品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和部分原材料行业出口增幅明显回升。1-9月,服装鞋帽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9%,纺织、皮革、家具、文教用品、工艺品分别下降9.8%、11.0%、5.1%、10.8%和10.0%,均低于平均降幅;三季度,通信设备、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增幅比上半年分别回升19.0、10.7、9.4和4.2个百分点,橡胶、非金属矿物制品(出口的主要是玻璃)、化纤、化学原料和塑料等部分原材料行业增幅比上半年分别回升9.8、9.7、9.3、8.7和3.7个百分点。三是行业景气轮动的特征有所显现。工业生产增速已经经历了以下游行业为主的轻工业率先回落(2008年4-8月)以及牵引以中上游行业为主的重工业回落(2008年8月-2009年2月)2个阶段,目前正进入轻工业景气逐步回升,并推动重工业增长,进而促使轻工业进一步增长阶段到9月份,重工业生产增速已比轻工业高出2.9个百分点。
2.金融、房地产、住宿和餐饮、旅游等服务业增长较快。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67.6%,拉动GDP增长5.2个百分点,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金融、房地产、批发和零售、其他服务业增长较快,增加值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0.9%、20.1%、15.2%和9.1%,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8%和0.6%。1-9月,接待国内旅游者17940万人次,同比增长16.8%,国内旅游收入1835.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2%;接待入境旅游人数411.2万人次,同比增长3.2%;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3.9亿美元,增长5.1%。交通、邮电、保险业增幅上升。铁、公、水路货运量12.2亿吨,同比增长2.1%,客运量14.5亿人,同比增长2%,增幅比上半年分别回升1.5和0.5个百分点;邮政、电信业务总量1226亿元,同比增长6.0%,增幅比上半年回升1.3个百分点,固定、移动电话通话时长增长10.6%,增幅比上半年回升2个百分点;保费收入498.9亿元,同比增长7.4%,增幅比上半年回升6.3个百分点。
3.农业生产基本稳定。1-3季度,预计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12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增幅比上半年上升0.8个百分点。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90千公顷(1935万亩),比去年增长1.5%,春粮和早稻面积分别增长5.8%和10.1%,秋粮基本持平,其中晚稻减少1.1%。经济作物中,油料、蔬菜播种面积分别增长10.2%和0.1%,花卉苗木、棉花、糖料、药材、果用瓜等分别下降1.6%、1.9%、6.1%、0.8%和5%。畜牧业效益好转。三季度末生猪存栏同比增长1.4%,养猪效益已由二季度的每头亏损100-150元转为盈利20-80元。1-3季度,肉类总产量为121.2万吨,同比下降3.1%。渔业生产减幅趋缓。1-3季度,水产品总产量242.2万吨,同比下降1.5%,降幅比上半年收窄5.3个百分点,其中海洋捕捞产量下降7.4%,海水养殖和淡水产量分别增长3%和12.3%。
4.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效。深入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1-9月,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10.5%;1-9月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5.9%,新产品产值率为17.2%,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节能降耗成效明显。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前三季度初步测算和评估,单位GDP能耗下降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6.5%左右,千吨以上和1311家重点用能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分别下降7%和7.4%,降幅分别比上半年提高0.1和0.3个百分点;COD排放量同比削减3.5%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削减6.5%左右。
5.企业信心持续增强,企业景气稳步回升。据对全省1442家的企业景气调查,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18.9,比二季度回升9.2点,比去年同期回升6.9点, 已连续三个季度持续回升,并已回升至去年二季度的水平。企业家信心指数比全国同期低1.2个百分点,列沿海五省(广东、山东、浙江、江苏和福建,下同)第3位,分别比山东和广东低7.6点和5.3点。企业家认为三季度本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占36.9%,比二季度上升4.1个百分点,认为“不佳”的占10.2%,比二季度回落2.1个百分点,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26.7,分别比二季度和去年同期回升5.9和2.4点,表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已回升至去年同期水平。企业景气指数比全国同期高2.3个百分点,列沿海五省第4位,比最高的广东低3.3点。其中,工业企业景气指数自去年四季度(98.4)触底以来,今年连续三个季度回升,三季度为123.2,已高于去年同期(120.3)水平,比二季度回升6.4点;房地产企业景气指数为129.9,高于整个宏观经济景气指数3.2点,比二季度回升9.5点。
(二)扩大内需效应逐步显现,出口降幅收窄
随着中央和我省各级政府扩大内需效应的逐步显现,投资、消费增幅持续回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增强。同时,随着全球经济走出急剧下滑的轨迹,外需有所回稳,三季度出口降幅明显收窄。
1.投资增幅持续回升。1-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3%,扣除投资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1%,实际增幅同比提高14.6个百分点,也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6.4和1.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投资6701.8亿元,同比增长14.9%,其中第三季度投资同比增长16%,增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4.4和1.8个百分点,呈较强的上升势头(见图2)。从新开工项目看,投资增势较好。1-9月,限额以上投资新开工项目有1145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23个,同比分别增长30.4%和33.1%,新开工项目(不包括房地产)计划总投资增长50.6%。从投资投向看,一是工业及制造业投资增幅回升。二产投资3015亿元,增长8%,其中工业投资增长7.4%,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9.5%,占工业投资的58.5%。制造业投资从5月份开始累计增幅转降为升,之后持续增长,1-9月,制造业投资2566亿元,同比增长5.2%,增幅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提高7.1和2.4个百分点,30个行业中有17个行业投资处于增长状态,其中农副食品加工、烟草制品、印刷、化学原料、医药、橡胶制品、电气机械、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等8个行业增幅超过20%。在新开工项目中,工业项目占64%,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增长40.6%。二是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投资1892.9亿元,同比增长23.2%;其中,比重较大的交通、电力、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分别增长35.5%、21.4%和17%;三是服务业投资成为投资新亮点。三产投资3649.7亿元,增长20.9%,如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则增长28.8%,明显高于限额以上投资平均增幅,其中,住宿和餐饮(40.6%)、金融(40%)、科研服务(68.5%)、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36.3%)、计算机服务和软件(1.6倍)、文化体育和娱乐(1.1倍)、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5倍)等服务业投资增长较快。四是房地产投资稳步回升,销售快速增长。房地产投资1526.5亿元,增长11.4%,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81.9%和112.7%,增幅比上半年分别上升30.2和30.3个百分点。五是一产投资增长较快,投资37.1亿元,增长56.9%。
2.消费市场稳中有升。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77.3亿元,同比增长1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5%,名义和实际增幅均比上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汽车销售继续维持较高水平。1-9月,销售859.4亿元,同比增长18.4%,三季度各月汽车销售额均超百亿,7-9月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5.3%、21.7%和37.4%。家电销售有所回升。1-9月,家电销售累计还是负增长(-2.3%),但降幅比上半年(-4.2%)收窄了1.9个百分点。
3.出口降幅大幅收窄。1-9月,全省出口962.7亿美元,同比下降18.3%,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3个百分点;进口401.3亿美元,下降12.5%,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6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为1364.1亿美元,下降16.7%,降幅比上半年收窄2.2个百分点。出口降幅小于全国平均水平(-21.3%),也小于江苏(-22.7%)、上海(-21.8)、山东(-18.9%),略高于广东(-17%)和福建(-11.4%)。三季度我省各月出口规模均保持在120亿美元以上,特别是9月份回升较快,当月出口128.97亿美元,比上月增加8.21亿美元,为今年以来各月最大规模,环比增长6.8%,同比下降11.1%,降幅比上月收窄7.6个百分点。9月份,进口55.9亿美元,从上月下降11.9%转为增长7.7%;进出口总额为184.9亿美元,下降6.1%,降幅比上月收窄10.8个百分点。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出口有所回稳,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降幅收窄。1-9月,机电产品出口394.7亿美元,同比下降23.8%,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5个百分点,占出口的比重为4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8.6亿美元,下降35.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3.2个百分点。从出口商品大类看,除鞋类、船舶、塑料制品同比增长1%、26.5%、6.2%外,其余各类均下降,其中我省传统大宗出口商品如服装、纺织品和家具降幅较小,分别下降4.1%、12.8%和8.4%。
(三)财政、居民收入增幅持续回升,民生继续改善
1.财政收入增幅持续回升,结构进一步优化。1-9月,一般预算总收入3166亿元,同比增长5.4%,增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7.4和4.2个百分点,地方预算收入1682.9亿元,增长7.4%,增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提高8.8和4.8个百分点。其中,7、8、9月份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2.3%、21.7%、26.6%,年内单月增幅屡创新高。在地方财政收入增幅持续回升的同时,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53.2%,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92.2%,分别比上半年提高了0.5和0.6个百分点。保增长、促转型、惠民生等支出保障较好。1-9月,地方财政预算支出1683.8亿元,增长18.7%,其中,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等支出分别增长10.9%、14.7%、7%、27.6%、35.6%、20.9%、39.4%和3.1倍。
2.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提高。1-3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92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1%,实际增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回升1.1和0.3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季度名义增幅分别为6.9%、8.6%和9.1%,呈逐季回升之势。
1-3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9431元,名义增长6.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7%,名义和实际增幅分别比上半年回升0.6和0.8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季度名义增幅分别为6.5%、5.3%和8.0%。
3.就业情况好转。9月末,全省城镇单位(不含私营)从业人员为733.2万人,比二季度末增加18.2万人。1-3季度,新就业人员为84.3万人,单位从业人员终止解除合同、单位开除、除名、辞退等减员达到61.4万人,净增加新就业人员23.0万人,就业状况明显回升。企业对劳动力需求趋旺。据企业景气调查,三季度,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为116.3,分别比去年四季度的最低点(81.9)和今年二季度回升35.4和9.9点。
(四)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市场价格见底回升
1.贷款投放力度加大。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44124亿元,同比增长27.6%,增幅同比提高7.8个百分点,1-9月新增存款8704.5亿元,同比多增3169.7亿元。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38091亿元,同比增长33.4%,贷款增幅同比提高17.7个百分点,也比上半年提高2.5个百分点,1-9月新增贷款8464.5亿元,同比多增4870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4倍,相当于去年全年的1.8倍,增量创历史新高。在人民币贷款中,短期贷款增长25.2%,新增3954亿元,占49.2%,同比多增1845.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长42.8%,占46.9%;票据融资增长71.6%,占2.7%。个人消费贷款增长40.7%。
2.市场价格出现见底回升拐点。1-9月,我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2.2%,其中,8、9月份,价格降势明显趋缓,同比分别下降1.4%和1.3%,为今年2月份以来最小,这也是自4月份以来各月同比价格降幅逐月扩大后的首次缩小(见图3)。所调查的八大类价格三涨四跌一平,烟酒、家庭设备、医疗保健等类分别上涨0.6%、0.2%和1.9%,衣着、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居住价格分别下降2.7%、4.5%、1.8%和8.8%,食品类价格持平。
1-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6.3%和9.1%,8月份开始,结束了从去年11月以来连续9个月降幅加大的趋势,降幅首次出现收窄,分别下降6.7%和9.7%,9月份进一步降至6.3%和8.8%,降幅又比8月分别收窄0.4和0.9个百分点(见图3)。9月环比分别上涨0.3%和0.6%,已连续6个月环比上涨。1-9月,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4%,其中9月下降8.7%。
二季度以来房价持续上涨。从今年各月全省房屋销售价格环比涨幅看,1-3月下跌,4月份止跌,5-9月分别上涨0.9%、1.3%、1.4%、0.9%、1.4%,部分地区房价创出近年来新高。9月份,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4个国家定点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9%、4.9%、8.2%和7.7%,高于全国2.8%的平均涨幅,在70个大中城市中居5、5、2、3位,温州房价环比上涨3.1%,居70个大中城市第1位。
二、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全球经济未来复苏势头疲弱,短时间内出口和利用外资情况难以乐观。今年二季度以来,全球经济出现企稳迹象,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一些重要经济指标开始好转,但全面复苏将是缓慢、曲折和复杂的过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调高了大多数经济体的增长预期,预测全球经济今年将收缩1.1%,2010年的年度增长率将反弹至3.1%,比7月的预测值(2009年将收缩1.4%,2010年将增长2.5%)有所调高。但未来复苏势头疲弱,形势好转的基础并不牢固,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很多,经济活动还远低于危机前的水平,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贸易环境不容乐观,对我省的出口影响较大。虽然我国出台的多项扩大出口的政策措施,对提升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提高出口企业的利润率和生存空间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三季度以来出口降幅逐月收窄,但仍难改下降的局势。目前,部分企业出口订单环比增加,一方面,下半年是由于服装、家电、机械类等传统行业的销售旺季,另一方面,圣诞节等节日释放了一定的消费需求。据企业景气调查,三季度工业企业国外订货景气指数环比虽有所回升,但仍处于不景气区间,为94.9,同比下降12.8点。1-9月,全省出口962.8亿美元,同比下降18.3%,降幅仍然较大,全年出口负增长已成定局。主要出口市场依然低迷。1-9月,对美国、日本、欧盟和俄罗斯出口分别下降15.5%、11.3%、18.9%和41.1%。
1-9月,全省合同利用外资88.99亿美元,实际外资64.77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8.9%和18.4%,合同利用外资降幅比上半年收窄2.2个百分点,实际外资比上半年扩大4.9个百分点,实际外资从今年3月以来处于下降通道,并有逐月扩大的趋势。
2.市场需求约束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缓慢制约经济的回升幅度。相对于江苏和山东,我省的产业结构的抗风险能力较差,主要是过度依赖出口市场,传统轻纺产业比重仍然较大,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生产和利润增长滞后,在国外市场需求急剧变化时,被迫收缩生产规模、让利销售。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有亏损企业11204家,亏损面为19.3%,亏损168.1亿元。1-9月,农副食品加工、造纸、化纤、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分别下降15.7%、11%、9.2%、24.5%、32.7%和13.5%,装备制造业利润下降10.1%。部分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三季度企业景气调查显示,在工业制造业31个行业中,有农副食品加工、家具、印刷、通用设备、有色金属、通信设备、工艺品等7个行业的企业设备利用率低于80%,其中农副食品加工设备利用率最低,仅为68.0%。企业生产经营以及投资活跃程度不高。1-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率为1.75次/年,同比减少0.27次/年,设备购置金额减少12.1%,企业职工平均人数同比减少32.7万人。目前,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虽然止住了经济继续下行的趋势,但也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产能调整的过程,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还在进行中,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仍将处于艰难的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期,短时期要重回经济快速增长区间难度较大。
3.支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够强。目前,国家政策的支持对于企业和经济的发展还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一些短期政策的效应有可能逐步递减,中长期政策见效尚需时日。经济发展仍缺乏内生动力和活力。一是政府主导型投资还未有效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制造业投资增长仍处于低位。1-9月,限额以上项目国有控股投资增长27%;非国有投资增长9.2%,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3.1%,民间投资增幅要比国有低13.9个百分点,比重为54.8%,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今年以来一直处于低位,其中1-4月为负增长,1-9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2%,占限额以上投资完成额的38.3%,增幅和比重分别比去年同期低11和3.5个百分点。二是短期内大幅度扩大消费有难度。由于经济运行规律特别是经济发展阶段制约,总体消费基本平稳。汽车消费是拉动今年消费增长的重要方面,1-9月,汽车类零售额占到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占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的37.5%,比重同比提高3.3和7.2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增长2.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行为和习惯更加谨慎和理性,消费支出增幅不高。1-3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513元,同比增长8.2%,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6.1个百分点,且主要靠购买汽车拉动,购买汽车支出增长1.6倍,拉动消费支出增长5.1个百分点,拉动率高达61.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212元,同比仅增长2.2%,其中用于购买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同比减少2.4%。购房热一方面促进了相关的消费,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即期其他消费。而且,由于消费与投资有此消彼长的关系,今年随着政府性投资的快速扩大,投资率势必提高,消费率相对降低,浙江经济增长要实现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难度加大。
此外,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招工难”、“民工荒”现象在一些地方和企业重现,企业资金链问题及潜在的金融风险增加,房价涨幅过快等问题也值得关注。
三、对全年经济走势的初步预测
今年以来特别是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出现了企稳向好的势头,市场预期改善,社会信心进一步增强。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中央近期已明确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并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回升。
随着我省“保稳促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效应的进一步显现,浙江经济呈现持续回升、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加上去年前高后低的走势,预计四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将进一步回升。企业发展信心继续提升,预计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7.3,比三季度回升8.4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30.7,比三季度回升4.0点。工业经济运行仍具有较强的延续性,生产、出口和效益等相关指标增幅将进一步回升,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有望增长5%以上;服务业较快发展;农业生产基本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全社会投资有望增长14%以上,为近5年来最快增速;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保持在目前增长平台,预计全年增长14%左右;出口降幅将继续收窄。城乡居民收入将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8.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望接近万元,能够达到7%的预期增长目标。从市场价格走势看,随着翘尾因素的逐渐减弱,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月度涨幅将在11月或12月转负为正,但全年累计仍为负值,约下降1%左右;工业品价格月度涨幅在年底有可能转正,全年累计约下降5%左右。同时,价格降幅明显收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GDP、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和收入等经济指标实际增幅的提高。
(综合处 傅吉青 范菁雁)
1-9月 | 上半年 | 1-3月 | 9月 | 8月 | 7月 | ||||||
实绩 | 同比% | 实绩 | 同比% | 实绩 | 同比% | 实绩 | 同比% | 环比% | 同比% | 同比% | |
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 | 15828 | 7.7 | 10044 | 6.3 | 4632.1 | 3.4 |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 5779.6 | 3.0 | 3593.94 | 0.3 | 1542.7 | -5.6 | 766.1 | 10.1 | 6.3 | 7.6 | 5.2 |
出口交货值(亿元) | 6027.3 | -16.1 | 3727.54 | -18 | 1639.8 | -18.4 | 798.2 | -11.7 | 4.6 | -12.2 | -16.6 |
利润总额(亿元) | 1299 | 9.0 | 753.3 | -7.6 | 260.4 | -20 | 187.1 | 46.9 | 3.7 | 55.8 | 34.1 |
全社会用电量(亿千瓦时) | 1806.4 | 1.9 | 1088.9 | -1.2 | 491.9 | -4.53 | 228.2 | 11.5 | -5.9 | 5.7 | 4.6 |
工业用电量 | 1375.8 | -0.17 | 840.2 | -3.5 | 362.7 | -7.88 | 163.4 | 11.1 | -7.6 | 4.4 | 2.4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7132 | 14.3 | 4387.4 | 13.4 | 1636.7 | 10.7 | |||||
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6701.8 | 14.9 | 4106.9 | 14.2 | 1539.2 | 11.6 | 915.2 | 16.5 | 6.3 | 18.3 | 1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6177.3 | 14.3 | 4032.2 | 13.7 | 2020.5 | 13.1 | 747 | 16.0 | 5.6 | 15.6 | 14.3 |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 1364.1 | 16.7 | 830.3 | -18.9 | 372.6 | -19.3 | 184.9 | -6.1 | 10.0 | -16.85 | -16.3 |
#出口总额 | 962.7 | -18.3 | 587.5 | -19.6 | 270.6 | -17.6 | 128.97 | -11.1 | 6.8 | -18.65 | -19.3 |
财政总收入(亿元) | 3166 | 5.4 | 2147.6 | 1.2 | 1049.6 | -2 | 310.85 | 24.6 | 9.6 | 16.8 | 8.7 |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 1682.9 | 7.4 | 1132 | 2.6 | 559.8 | -1.4 | 170.1 | 26.6 | 11.4 | 21.7 | 12.3 |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亿元) | 38091.4 | 33.4 | 35990.4 | 30.9 | 33495 | 26.9 | 38091.4 | 33.4 | 1.6 | 32.8 | 31.6 |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 -2.2 | -2.3 | -2 | -1.3 | 0.2 | -2.9 | |||||
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 | -6.3 | -6.1 | -5.3 | -6.3 | 0.3 | -7.3 | |||||
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 | -9.1 | -8.8 | -7.7 | -8.8 | 0.6 | -10.8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8924 | 10.1 | 13365 | 9.8 | 7970 | 9.0 | |||||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元) | 9431 | 8.7 | 6468 | 7.8 | 3970 | 7.4 |
2009年浙江省主要经济指标
注:GDP、工业增加值、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为扣除了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速;GDP、全社会投资、居民收入统计是季报;金融机构贷款为本外币
口径月末数。环比增幅是与上月绝对数直接之比。
印发:国家统计局,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省高级法院,省检察院,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市、县(市、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