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在谈到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时曾指出:“领导干部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能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这“三个敬畏”寓意深刻、阐释精辟,不仅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关心和提醒,更是对广大机关干部的要求和期待,对我们每一位统计干部树立良好的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当前,省直机关正在开展“诚信、责任、敬畏”机关伦理道德教育活动,倡导机关干部要“敬畏历史、敬畏法纪、敬畏人民”,目的也是加强机关干部的道德修养,为推进和引领社会道德建设作表率,非常及时,十分必要。
一、“三个敬畏”内涵丰富
何为敬畏?在《新华词典》中,“敬畏”一词的解释是“又敬重又畏惧”。“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人无敬畏之心则肆”等诸多名言警句见证了“敬畏”之说由来已久,警戒世人应当怀有敬畏之心。
“敬畏”是什么?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写道:“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温家宝总理在《仰望星空》中也曾深情道白:“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头顶上的灿烂星空,示我们以宇宙的无垠,感悟自身的渺小,引领我们接近天地的大光明,体会生命的真谛,敬畏之心荡然心中。
可见,敬畏是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一种信念。对机关干部而言,敬畏就是要做到敬国、敬党、敬民,畏史、畏法、畏言,这“三敬三畏”便是李源潮同志所提出的“三个敬畏”--敬畏历史、敬畏百姓、敬畏人生的内在含义。
敬畏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吸取前人的宝贵经验与教训,所作所为要经得起后人的评判,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查。儒家“敬天爱人”的观念和道家“道法自然”的观点,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我们机关干部要具有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立场,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时时事事都要“不负前人,不愧后人;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争取让“后人称道”,不搞“昙花一现”,更不能“身败名裂”。
敬畏百姓,就是要敬重百姓,既要把百姓当做衣食父母,更要对百姓有忠诚感恩之心,坚持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机关干部要时刻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作为受委托者,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代表人民的利益,忠实地为人民办事,否则人民就会解除这种委托关系,收回赋予的权力。
敬畏人生,就是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珍惜幸福,以人生有限的时间追求无限的精神财富。人的一生,对于浩瀚的历史长河而言始终是短暂的,是飘渺即逝的。我们机关干部既要努力促使自己绽放生命之花,也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人描绘人生的绚丽色彩。要关注人生的价值,肯定人生的意义,维护和尊重每个人的尊严、权利和发展,创造条件让自己和他人成就事业、实现自身价值。
敬畏历史、敬畏百姓、敬畏人生这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敬畏百姓是根本、是宗旨,是其它两个“敬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检验机关干部到底为谁执政的第一标尺。人民群众永远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机关干部只有成为他们的贴心人、知心人、暖心人,自觉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奉献一切,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敬畏历史和敬畏人生则是敬畏百姓的必要条件和有力补充。其中,敬畏历史是关键,要求机关干部行事既要看眼前,又要看长远和全局影响,实质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用可持续发展的标准评价政绩。敬畏人生是标杆,要求机关干部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心胸豁达、心态宁静,切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迷失了方向,以权牟利,侵犯人民利益。
二、做到“三个敬畏”的现实意义
“三个敬畏”贯穿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廉洁从政、以德为先的从政道德要求。历史、百姓、人生是不可侮的。如果轻慢历史,将沦为历史的罪人;如果无视百姓,将被百姓唾弃;如果游戏人生,将会悔恨终生。
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敬畏历史、敬畏百姓、敬畏人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人根本没有敬畏之心,缺乏道德准绳的约束,贪权、贪钱、贪色,为所欲为,在欲望的深渊中不能自拔,严重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仅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就立案侦察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33546件、41179人,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高达2687人,其中厅局级181人、省部级4人,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1200人,查处违纪检察人员258人。这些人就是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把个人对历史的敬畏、对百姓的敬畏、对人生的敬畏丧失殆尽,或“利令智昏、昧心贪污”,或“铤而走险、杀人越货”,或“瞒天过海、为所欲为”,极大地伤害了人民的感情,严重破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之后,旧的道德价值体系已基本被解构,而新的为民众所认同的道德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上存在着普遍的道德失范现象。这种道德失范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可归因于普遍的敬畏之心的缺失:人们不再敬畏集体利益的崇高性、伦理道德的超越性、生命的超然性等,也不再敬畏法律、社会规则、正义与生命等本然崇高的价值。敬畏之心的缺失已成为当前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从根本上说,敬畏是对比自我更伟大的意义的洞察,是一种因内心感到神圣而达致的敬重和畏惧。敬畏作为一种情感,引导人们发现现实生活的超越性与意义,也引导人们理解客观世界的现实意义与理想价值。从敬畏之心开始,使人们从微小的事物中见到无限伟大的端倪,在瞬息万变中感受永恒之静美。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敬畏意识与人类道德规范的形成有着内生的必然性联系,就是说,人类敬畏思想的发育与成长过程,就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发育与成长过程。
从道德的作用机理看,道德敬畏是导致人们自觉地承担和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与道德义务的前提。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道德动机只建立在对道德法则或道德律的敬畏之中,而建立在道德敬畏之中的道德动机,才可以使道德义务成为人心中一切道德性的至上的生活原则。没有道德敬畏,道德律作为人们道德实践的动机就缺乏内在的情感动力,而正是因为道德敬畏,道德动机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中便具有了理性的情感指导力量。简而言之,心存敬畏的人具有一种自我法则,这种法则导向道德责任与义务的自觉担承。
敬畏感本身是道德的一部分。“敬”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追求与人生态度,强调的是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则显现出人们的自省智慧与警示界限,它告诫人们应当厚德载物,有所不为。不知敬畏便是不知正义与法规,不诚实,不怜悯,不恐惧,不守法,只有愤怒、贪欲、仇恨、欺诈和狡猾等。一个人心存敬畏,就一定能、也一定会循自然规律与道德规范行事,追求和谐与真善美;而一个人如果无所敬畏,则很容易肆无忌惮、随心所欲,其结局是可怕又可悲的。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人无廉耻,百事可为;官无敬畏,胆大妄为”。
由此,我们看到,敬畏作为一种感情,是人们道德自律的发端;敬畏作为具体的道德规范,是人们生存生活的智慧;敬畏作为人生的一种操守和气度,是人们精神的修炼与熔铸。这是一种催人进取的神圣的精神力量,是转型社会中道德重建的现实力量。从而我们真正领悟到了李源潮同志提出当党员干部要有敬畏之心的深刻含义。持有正确的“敬畏之心”,是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党员干部素养与执政能力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和引领社会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新世纪新时代,我们机关干部保持敬畏之心不可缺失。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才会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才会有战战兢兢的体察心情;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才会有小心翼翼的戒惧意念;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才会有如负泰山的神圣责任。因为常怀敬畏之心,我们三思而后行,不再莽撞;因为常怀敬畏之心,我们审时度势,永远谦逊平和;因为常怀敬畏之心,我们逐步成长为为人民造福、得到群众拥护的好干部。做人须敬畏,做官更须敬畏。敬畏历史、敬畏百姓、敬畏人生是机关干部洁身自好、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实现价值的重要基石。
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统计局编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大事记》(1949-2009)和《新中国统计60年》大型画册作序中指出,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以丰富的史料和精美的图片,回顾了60年来中国统计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展现出统计工作者的奋斗足迹和精神风貌,畅想着共和国统计的光明前程和美好蓝图。作为统计部门的干部,要做到敬畏历史,统计工作也是敬畏历史的一种表现,我们在书写历史,为人民谋幸福。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要靠统计数据反映出来,提供给党政部门和领导用来作宏观决策用的。对此,我们要从对历史负责的高度,积极发挥统计职能,科学、有效的为宏观决策提供统计服务。
三、统计干部如何把“三个敬畏”要求落到实处
“三个敬畏”为统计干部提出了做人为官的具体要求。作为新时代的统计干部,我们应当不断提升思想境界,踏踏实实、干干净净做事,公道正派、诚实低调做人,以赤胆忠诚、立党为公的誓言,清正廉洁、坚定清醒的头脑,改革创新、群众满意的业绩,把“三个敬畏之心”的要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一要提升境界、坚定信念。当前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国家统计局马建堂局长提出的以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为抓手,努力实现统计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科学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优质统计保障。要胸有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之境界,方能明辨是非、把握方向,否则就会鼠目寸光、迷失自我。因此,必须牢记为民宗旨,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只有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渗至骨髓、渗至内心,才会从细微之处着手,从点滴小事做起;才会做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常思民生之艰难,常查百姓之疾苦;才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满腔热情为人民群众办事、谋利、造福;才会把平凡的岗位、满意的服务当作实践党的宗旨、展现党的先进性的舞台。
二要崇尚实干、脚踏实地。“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一步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拿什么来敬畏历史、敬畏百姓和敬畏人生,最有说服力的还是实实在在的贡献和付出,以及点点滴滴的骄人业绩,这些都需要有开拓实干的进取精神、敢干苦干的务实作风。坚持“干字当头”,始终以事业第一,对工作饱含激情,保持昂扬的斗志,多干少说,求实绩、留业绩、建功绩;坚持“实字为要”,听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脱离现实、不盲目跟风、不好大喜功;坚持“好字优先”,按照干成事、干好事、干净干事的要求,多做对发展有实效、对长远起作用、对人民得实惠的事情。自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统计数据受干扰的可能性也在加大;同时,党政领导对数据的可靠性也越关注、越敏感,这对我们加强经济预警、确保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抱着对历史、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既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发展成果,反映党委政府的决策成果,反映各部门的工作成果。又要视统计数据为生命,把好数据质量关,确保所做的统计工作和创造的业绩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
三要善待权利、优化作风。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帮助一个人成就事业,也可以把一个人送进坟墓。统计干部要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神圣的,尊重权力就是尊重人民,藐视权力、亵渎权力就是藐视人民、亵渎人民。要淡化权力观念,增强为民服务意识,以公仆精神替代“官本位”思想,不追名逐利,不贪图虚荣;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患难,知职图进,知责思为,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要注意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以廉为荣、以贪为耻,处理好感性和理性的关系,处理好一时和一世的关系,处理好现实和未来的关系,以朴实、坚硬的作风筑起牢固的心理城墙。
四要放平心态、正身律己。“满招损,谦受益”。机关干部要用平常心去理解、尊重和畏惧身外事物,以知恩图报对待组织,以知难而进对待工作,以知短扬长对待自己,以宽容谦厚对待他人;以知足常乐对待生活。为人处事忌自我感觉良好,要谦和为人、谦让从事,正确对待个人的荣辱得失。经常问一问自己“进机关为了什么,到机关干了什么,今后留点什么”,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事为人出于党心、公心、良心,讲原则守纪律,讲程序重规范,堂堂正正,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同时,要经得起诱惑,时常保持头脑清醒,自觉做到慎独、慎微、慎友,真正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受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顶得住歪风,管得住自己。特别要管住自己的嘴、手和腿,防止在细节上出错、在小节上失足,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否则既对不起组织和家人,也更对不起历史、对不起百姓、对不起人生。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群众观、人生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敬畏历史、敬畏群众、敬畏人生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