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浙江由一个资源小省建设成了经济大省,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化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丰硕的成果。六十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出台各种支农惠农政策,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经济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质量不断提高,规模经营稳步推进,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结构逐步优化,生产布局向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
一、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浙江农业经济发展历史悠久,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了以狩猎和农业为主的人类生产活动。解放前,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统治,加上连年战争,浙江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新中国建立后,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浙江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浙江农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为浙江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
1.农业经济全面快速增长
1949年,全省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仅13.9亿元,1978年为65.7亿元,2008年达到178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13.1倍和3.1倍,年均分别递增4.6%和4.8%。其中种植业产值799.1亿元,比1949年增长6.6倍,年均递增3.5%;林业产值106.9亿元,增长15.9倍,年均递增4.9%;牧业产值418.9亿元,增长14.9倍,年均递增4.8%;渔业产值407.8亿元,增长101.8倍,年均递增8.2%。
2.主要农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大幅度提高
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种植结构优化。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在新世纪以来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浙江粮食种植面积出现了大幅度的调减,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扶粮”政策措施,对稳定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建国以来,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种植结构不断优化。1949年,全省粮食产量仅430万吨,1978年为1467.2万吨,2008年,粮食总产量775.55万吨,比1949年增长80.3%,其中主要作为口粮的晚稻产量601.1万吨,比1949年增2.1倍。由于春粮和早稻品质欠佳,浙江的粮食生产结构逐渐由春粮、早稻和秋粮三季并重变为以秋粮生产为主的模式。1949年,全省春粮、早稻合计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为42.4%,2008年这一比例下降至12.6%。
主要经济作物产量成倍增长。2008年,全省油料产量41.27万吨,比1949年增长2.5倍,其中油菜籽产量35.3万吨,增长3.9倍;棉花产量2.82万吨,增长3.1倍;糖料产量85.45万吨,增长12.3倍;茶叶产量16.23万吨,增长23.6倍;蚕茧产量8.22万吨,增长6.8倍;水果(包括果用瓜)产量747.92万吨,比1971年增长35.7倍,其中柑桔238.36万吨,比1949年增长145.2倍;蔬菜(不包括食用菌)产量1725.9万吨,比1985年增长16.2倍;香菇产量5.57万吨,比1984年增长184.7倍。
随着效益较好的经济作物生产大幅度增长,人均占有量也不断提高。2008年,人均占有油料8.8公斤,比1949年增长56.0%;糖料18.2公斤,增长4.9倍;茶叶3.46公斤,增长10.5倍;水果159.5公斤,比1971年增长48.9倍;蔬菜368.2公斤,比1985年增长13.8倍。
畜牧水产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省肉类总产量170.1万吨,比1978年增长3.0倍;人均占有肉类总产量36.3公斤,比1978年增长2.2倍;年出栏肉猪1889.0万头,比1949年增长9.5倍;禽蛋产量41.4万吨,比1982年增长2.8倍;蜂蜜8.53万吨,比1978年增长33.4倍;牛奶产量22.51万吨,比1978年增长5.0倍。2008年水产品总产量达504.13万吨,比1949年增长70.0倍。人均占有水产品107.5公斤,增长30.5倍。水产品总产量及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第4位。
3.优质、高效农业得到大力发展
农产品品种结构更加注重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特色化的现代农业产品。粮棉油优良品种种植面积大幅度增长,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和优质化水平明显提高。粮棉油统一供种率在60%以上,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80%以上,“双低”油菜面积占油菜籽总面积的85.0%。畜禽、水产、果菜等鲜活农产品的优质率也有很大提高,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迅速。至2008年底,我省建设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6846个,种植面积268.7千公顷,畜牧生产示范基地960个。现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50个,无公害农产品2357个;1050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93个产品通过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认定浙江名牌农产品55个,累计有浙江名牌农产品106个。
4.林业建设成效卓著
1950年至2008年,累计造林面积6036千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由1957年的37.8%提高到60.7%,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森林面积达到5898.3千公顷,比1957年增长53.4%,其中毛竹林面积789.8千公顷,增长81.1%,毛竹产量居全国前列。活立木蓄积量2.27亿立方米,比1975年增长1.8倍。全省已建成森林公园99个,其中国家级33个;林业自然保护区15个,其中国家级7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130千公顷。
在消灭荒山、绿化浙江、打造浙江秀美山川的同时,林业生产走林业经济综合开发的道路,大力发展名特优等高效林产品生产。全省建设森林食品基地587个,面积达197.2千公顷。2008年,山核桃产量1.82万吨,比1950年增长3.5倍,油茶籽产量4.96万吨,比1950增7.1倍,板栗6.67万吨,比1953年增19.8倍,竹笋干12.44万吨,比1989年增4.1倍。油茶籽产量列全国第5位,竹笋干产量列全国第2位。
二、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六十年来,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消费结构变化的需要,浙江农业结构和产品品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促进了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以粮食为主的各种农产品生产量迅速增加。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省农产品供求逐渐进入买方市场,粮食、生猪、柑桔等大宗农产品普遍出现卖难,1997年下半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首次出现下跌,但优质农产品仍供不应求,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突出。1998年我省农业生产进入全面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时期。2003年后由于供求关系变化等原因,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2004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扶粮”政策措施,对稳定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我省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开发高效经济作物,粮经作物、种养加产业协同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1.农林牧渔业结构趋于优化
1949年至1978年,我省农业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194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占81.5%,1978年这一比例为77.3%。随着我省畜牧水产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单一种植业生产格局,出现了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良好趋势,逐渐形成粮油、水产品、茧丝绸、果品、竹木、畜禽、蔬菜、茶叶、食用菌和花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从农、林、牧、渔各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看,农业比重不断减少,林业、畜牧业、渔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08年,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中的比重分别为46.6%、6.1%、24.0%和23.3%,与1949年相比,农业所占比重下降了34.9个百分点,林业、畜牧业、渔业则分别上升了0.7、12.7和21.5个百分点。
2.种植业结构由粮食为主向粮食与经济作物共同发展转变
全省各地立足本地特色,许多经济作物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从全省范围看,重点发展了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果用瓜、药材以及水果、茶叶等,单一粮食的种植结构被彻底打破,出现了粮食与经济作物共同发展的新格局。2008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粮经比由1952年的78.2:21.8调整为51.2:48.8,粮食作物面积比重下降了27.0个百分点。1949年,种植业产值中粮食作物产值占77.7%,2008年粮食作物产值所占比重下降为20.3%,蔬菜、茶桑果产值比重则分别由8.3%和3.5%上升为29.6%和26.6%。2008年全省果园面积达到317.13千公顷,比1971增长10.2倍。
目前,我省稻谷产量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列第10位,油菜籽产量列第11位,茶叶产量第2位,蚕茧产量第3位,水果总产量第8位,是全国主要的食用菌、花卉苗木产地。
3.畜牧饲养品种向多样化发展,畜牧饲养方式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改革开放前,我省畜牧饲养主要品种是生猪和耕牛。1978年,肉类总产量中猪肉比重达98%。80年代后,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畜牧饲养品种由生猪为主向猪、牛、羊、禽多样化发展。肉类生产结构得到了调整,禽肉比重迅速上升,禽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1980年的8.0%上升到2008年的23.1%,牛、羊等肉类比重也逐年上升,改变了过去单纯的以猪肉为主的结构。蛋奶产量大幅度增长,特种养殖方兴未艾,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改善了人们的膳食结构,提高了人们的营养水平。2008年奶牛存栏7.1万头,比1957年增长34.5倍。
畜牧饲养方式由农村散养为主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2008年,全省年出栏在1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饲养户(包括企业和农户)数量为1.58万户,存栏生猪中规模户占48.7%,出栏生猪中规模户饲养的比重则达到57.5%;家禽存栏数中规模户饲养的比重已占到约59.1%,出栏数中规模户饲养的比重已占到约77.2%。
4.渔业生产以捕捞为主转向捕捞养殖并重
1949年,全省水产品产量只有7.1万吨,主要是海水捕捞产品。而今,养殖产量所占比重大大提高,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都得到极大发展。2008年,浙江海水养殖面积为96.14千公顷,比1953年增长58.8倍,淡水养殖面积212.02千公顷,增长4.8倍。水产品总产量中养殖产量比重由1953年的11.0%上升到的33.3%,提高了22.3个百分点。
5.主要农产品集中产区初步形成
经过结构调整,各地大力发展本地有生产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使我省农产品的布局相对比较集中,一些跨行政区域的优势农产品的片状、带状区域化布局已经或正在形成。蔬菜集中于浙北——浙东南沿海鲜菜及西部和中南部高山蔬菜、特色蔬菜生产区;食用菌主要集中在衢州、嘉兴、丽水、温州等地,四市产量占全省的90%以上;茶叶生产主要集中在绍兴、杭州、宁波、丽水、金华、湖州等地,六市产量占全省90%;蚕茧生产主要在杭嘉湖地区,杭州、嘉兴、湖州三市产量占全省的86%;海水捕捞和养殖主要集中于浙东南沿海海水水产品区;淡水捕捞和养殖主要集中于杭嘉湖和宁绍、金台淡水产品产区;畜牧业生产上,优质猪生产主要集中于沪-杭-甬、杭-金-衢铁路沿线和东南沿海地区,奶牛饲养主要在杭州、金华、温州,三市奶牛存栏头数占全省的70%。
三、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现代农业发展加快
六十年来,浙江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田水利建设成绩斐然,防洪、治涝、抗旱能力大幅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生产逐步迈向机械化,不仅极大地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设施农业生产扩大,我省农业由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变。
1.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解放前,我省农田水利设施十分薄弱,全省只有1座水库。建国以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致力于农田水利建设并取得显著成绩,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变了过去十涝九旱的状况,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末,全省已建成水库4202座,总库容达394.76亿立方米,其中大中型水库177座,库容达367.69亿立方米。建成提防1.33万公里,保护耕地1050千公顷,保护人口2765万人。进入新世纪后,完成了千里标准海塘建设,建成了10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标准农田的建成使“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林成网”,为提高农田防洪、治涝、抗旱能力及大面积推广农业机械作业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8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1440.32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1949年的50%上升到90%;旱涝保收面积1075.84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1949年的5.9%上升到67%。
2.农业机械化装备程度显著提高
新中国建立以来,浙江农业机械化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农业机械化装备程度显著提高。目前,浙江农业生产在耕作、收获、植保、排灌、加工、运输等方面已逐步迈向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抛秧机、稻谷烘干机等一大批新型农具的出现并投入使用,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渔业从基本上靠原始的小木船、小渔网生产,走向机械化、现代化。2008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965年的60.66万千瓦增长至2382.76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从1965年的748台增长至5842台;联合收割机从1977的26台增长至15165台;渔业机动船从1965年的2840艘增长到50206艘。2008年,机耕面积达1010.34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从1965年的2.2%提高到63.3%。农作物机播、机收面积也大幅度增加。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53.8%。
3.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浙江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宁波、绍兴等地就出现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新的农业经营形式。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和完善,我省农业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省委、省政府围绕推动农业产业化和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为农业产业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蓬勃发展,加之政府的扶持政策,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产业化组织数量迅速增加,规模扩大,带动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初步构建。2008年全省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达16330个,从业人员198.77万人,固定资产总值786.18亿元,带动农户839.84万户,所带动农户已占全省农户总数的66.3%。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做大做强成为发展趋势。2008年,全省农业龙头企业5883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13家。2008年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1955.32亿元,实现净利润91.37亿元,其中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达384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乡市场有机对接和资源要素的有效融会,推动了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升了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促进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2008年,全省农副产品出口额达76.83亿美元。
4.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加快
设施农业作为科技含量高、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化生产方式,是现代农业的代表,也是解决我省农业发展人多地少矛盾的必然选择。浙江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充沛,政府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比重不断增长,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良好等等,都是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目前,浙江省设施农业面积达87千公顷,设施农业总产值达150多亿元。2008年,设施大棚达227.27万个,其中连栋大棚1.35万个,钢管大棚41.1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