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消费品市场规模由小变大,消费实力从弱到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8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41.7亿元,比1952年的11.1亿元增长669.4倍,年均增长12.3%;比1978年的46.9亿元增长157.7倍,年均增长18.4%。60年弹指一挥间,浙江消费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对全省工农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浙江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历程
回顾60年来的发展之路,浙江消费品市场历经了初建及稳定发展时期、曲折前进时期、繁荣活跃时期三个主要时期。
(一)初建及稳定发展时期(1949-1957年)
建国初期,全国上下经济一片萧条,百业待举。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商业体制,没收了由官僚资本垄断的商业企业,逐步确立了国营商业在市场中的领导地位。1949年7月成立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商业厅,主管一切公私贸易;1950年下半年和1952年下半年,两次在全省范围内调整了商业中的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产销关系,逐步将私营工商业引导到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经济活动轨道上来。1953年起在加强对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还对高度集中统一的商品流通管理体制作了调整和充实,到1957年底,全省共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机构16.8万个,从业人员38.7万人,1953年到1957年,社会农副产品收购年均递增9.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0.0%。
(二)曲折前进时期(1958-1978年)
这一时期,浙江消费品市场发展在曲折中前行。由于受到“左”的干扰,商业机构、流通渠道被多次大并大撤大调整,管理体制频繁变动,政企不分日趋严重,城乡集市贸易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遭关闭,经营上采取不顾需要的“大购大销”政策,致使市场出现大起大落。1958年由于商业管理体制改革简单地采取了政企合一、个体商业“一步登天”等做法,致使社会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大量减少,市场秩序受到严重影响。1960年到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更加重了市场购销的困难。期间,全省社会农副产品收购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平均递增分别仅为0.9%和3.2%。1961年开始,商业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流通领域作出了重大调整,市场秩序出现好转。到1965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9.3亿元,比1962年增长9.8%,平均增速比困难时期高6.6个百分点;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7.1亿元,比1962年增长27.1%,平均增速比困难时期高26.2个百分点。1966年开始的“十年浩劫”使流通领域再次遭到严重破坏。据统计,“文革”十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长4.2%,大大低于“一五”时期增长10.0%的速度,商业网点十年间平均递增仅1.8%。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由于对过去“左”的错误并没有从思想上和理论上彻底清算,因而流通领域仍然难于摆脱种种“左”的做法。这种状况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有了根本的改变。
(三)繁荣活跃时期(1978-2008年)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浙江消费品市场随之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繁荣活跃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以增强商业活力、搞活流通为中心环节,以促进商品生产、搞活市场、方便人民生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在流通领域展开了全方位的改革,逐步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从农副产品到工业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2008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41.7亿元,是1978年的158.7倍,年均增长18.4%。个体经济蓬勃兴起,商品交易市场迅猛发展。改革开放30年,全省商品交易市场个数增长2.9倍,成交额增长1137.8倍,年平均增长26.4%。商品流通领域的发展,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不断繁荣,浙江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商品丰富、购销两旺的大好局面。
二、浙江消费品市场发展的辉煌成就
(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实力明显增强。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商品市场的逐步放开,消费环境的不断完善,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规模持续扩大,实力明显增强。2008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441.7亿元,比1952年的11.1亿元增长669.4倍,年均增长12.3%;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620元,比1952年的51元增长285.7倍,年均增长10.6%。改革开放3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年平均增长18.4%和17.2%。浙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稳居全国第四位。
(二)流通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经营主体呈多元化格局。
改革开放以后,商品流通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的统购统销制度被打破,建立起“三多一少”(即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减少流通环节)的商品流通格局,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流通的活跃和市场的繁荣。商贸流通业成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起步最早和发展最快的领域,打破了传统体制下国合商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国有、集体企业及其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新的市场主体。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约4.1%上升到2008年的约90%,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推动全省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三)流通现代化进程加快,新型流通方式和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省市场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彻底改变了以往传统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局面,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和超市、大卖场、仓储会员店、便利店、专业(专卖)店、网上商店、电视(电话)购物等新兴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流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2008年底,全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法人单位连锁总店291家,连锁分店143家,拥有门店总数24410家,全年共实现零售额1422.1亿元。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成效显著,到2007年底,全省所有乡镇都开设了连锁超市,实现了乡镇连锁超市全覆盖。2008年,乡镇连锁超市由“一乡一店”向“一乡多店”发展,全省1193个乡镇已建立乡镇连锁超市1773个,乡镇连锁超市的密度进一步提高。全省12338个行政村建立了14702个村级连锁便利店,萧山区、临安市等16个县(市、区)实现了行政村连锁便利店全覆盖。同时,一批大型企业积极推广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建立了销售时点管理系统(POS)、管理信息系统(MIS),积极应用电子
数据交换系统(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互联网
(INTERNET)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
(四)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生活水平迈入小康。
改革开放以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较低,重点是满足基本的消费需求,消费的商品主要集中在吃、穿、用方面,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也很少。随着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从基本的吃、穿、用类转向以居住、交通、通讯为主要内容的住行类消费,从简单的商品性消费转向包括各种服务在内的复杂性商品及服务消费,如餐饮、文娱、教育、旅游、家庭服务和医疗保健,从大量的普通性商品消费转向注重选择、追求时尚的个性化消费,商品的质量、品牌、款式、包装和售后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60年来,居民消费能力从原来的“元级”到“百元级”、“千元级”、“万元级”直到现在的“十万元级”、“百万元级”, 家用电器、化妆品、金银珠宝、通讯器材、住房、汽车等相继成为居民家庭的消费热点,各种形式的旅游亦已成为广大城乡居民新的休闲方式,居民旅游消费逐年增长,进一步带动了消费品市场的发展。
(五)住餐市场快速发展,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商务、公务活动的频繁进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创新,共同推动住宿餐饮业的快速发展,住餐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对消费品市场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2008年,全省住宿餐饮业零售额达到869.4亿元,为1952年的2021.9倍,年均增长14.6%。改革开放后年均增长22.8%,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4.4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3.9%上升到2008年的11.7%。
(六)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迅速,经济增长推动力、辐射力不断增强。
浙江是“市场大省”,商品交易市场起步早、数量多、种类齐、规模大、综合功能强,市场年成交额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浙江省已涌现出一批规模大、辐射强、功能全的全国知名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海宁皮革城、萧山商业城、余姚五金城等。全省城乡商品交易市场个数由1978年的1051个增加到2008年的4087个,年平均增长4.6%;市场成交额由1978年的8.6亿元增加到9794.0亿元,年均增长26.4%。2008年,全省拥有成交额超10亿元的市场139个,超100亿元的市场15个,均名列全国前茅。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商品化、市场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