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对外经济迅猛发展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浙江对外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外贸易由小变大,结构优化,进出口总额由1958年的0.2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111.1亿美元,年均增长20.8%,出口总额在全国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11位上升到第4位。利用外资从无到有,领域拓宽,到2008年已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02.7亿美元。国际服务贸易不断壮大,档次提高。对外投资规模扩大,成效初显。

一、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浙江尚未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外贸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计划承担出口货源的组织、收购、加工和调拨,为上海等口岸公司以及中央专业外贸总公司提供出口货源。直到1958年,浙江部分省级外贸公司开始以中央外贸总公司对外成交签约、浙江负责交货结汇的方式,对前苏联、东欧、朝鲜、越南、蒙古等国出口商品,主要商品为冻鱼、大米、冻猪肉等农副产品和厂丝、绸缎等轻工产品。1976年开始对港澳地区鲜活商品的陆运出口,主要是活大猪、中猪、活家禽等商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经历了不断调整的过程,从“调节余缺”到以各种方式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从“进口替代”到充分利用好“两个资源、两个市场”,以鼓励出口为主的贸易政策到考虑进出口大体平衡;从粗放式贸易扩张到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等等。浙江紧紧抓住每一次调整的机遇,不断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在对外贸易的规模、成长速度、结构变化、贸易主体等方面始终保持动态的比较优势,在全国以及全省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

1.对外贸易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进出口贸易总量快速增长,在全国贸易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贸易额排名稳步提升,出口额在全国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11位上升到第4位,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0.5%上升到10.8%。2008年,全省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分别为68.2%和49.9%,分别比1980年提高66.1和47.9个百分点。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形成以一般贸易为主导的独特贸易方式结构。与全国及广东、上海、江苏等对外贸易大省有所不同的是,浙江对外贸易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导,2002年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比重曾一度达到82.5%。2008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为77.5%,比全国高出32.6个百分点。一般贸易为主导的贸易方式结构与浙江民营企业发达的区域经济结构密切相关,也与长期以来外资比重偏小有一定关系。

3.商品结构优化。随着科技实力、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也不断增强,对廉价资源及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依赖逐步降低,工业制成品、附加值较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和成熟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由1986年的49.7%上升到2008年的96.4%;以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由1992年的15.5%上升到2008年的41.6%,而以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塑料制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2年的74.4%下降到2008年的45.5%;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代表的成熟制成品出口保持了强势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远高于服装、纺织品纱线及其制品、鞋类等传统出口商品。

4.贸易队伍不断壮大。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和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对外贸易队伍不断壮大,贸易主体结构逐渐多元化,呈现国有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比重快速下降,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比重迅速上升的局面,2008年分别为35.2%和51.7%,比1997年提高10.8和45.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发达的独特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成为对外贸易中最活跃的经济主体。

5.贸易市场多元化。欧盟的几次东扩巩固了其在浙江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目前欧盟、美国、日本分别是浙江前三大出口市场,2008年出口比重分别为27.6%、17.2%和6.5%。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贸易伙伴以及香港地区的市场依赖程度有所下降,出口的市场集中度略有减小。2008年,浙江前三大出口市场集中度为51.3%,比1991年的三大出口市场(香港、日本、欧共体)的集中度下降12.3个百分点。对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增强了承受国际风险的能力,减小了贸易磨擦的风险,对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外资数量与质量并重,对外投资初具规模。

受国民经济发展影响和高度集中统一的体制制约,除少量的进出口贸易、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以及引进数量极其有限的资金和技术设备以外,改革开放前浙江的对外经济关系形式十分单一,规模很小。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吸收外资政策由政策优惠转变为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对外资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也给外商带来了发展机遇,吸收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与此同时,随着浙江迈入人均生产总值5000美元的发展新阶段,资本积累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对外贸易额扩大,产业竞争力提升,对外投资开始活跃,浙江已进入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的发展新时期。

1.外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2008年,浙江已实际累计使用外资1002.7亿美元,其中累计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4万余家,实际使用外资660.5亿美元。外资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7.1% ,比2000年提高8.4个百分点。2008年,全省已有1.6万余家外商直接投资开业投产,实现营业收入12801.71亿元,上缴税金599.53亿元[1]。外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2008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9.3%,比1990年提高8.1个百分点。

2.利用外资产业结构提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利用外资的深度、广度和产业结构也不断提升。2008年,全省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外方注册资本487.3亿美元,占总数的71%;第三产业外方注册资本175.2亿美元,占总数的25.5%。批发零售、房地产业和商务服务业保持较高增长,推动了全省第三产业引资规模扩大、比重上升。此外,高技术、环境治理、现代服务业等引资步伐加快,对浙江产业结构升级将发挥积极作用。大项目、大企业到浙江投资增多,《财富》杂志公布的2007年度全球五百家大公司中,已有84家落户我省,设立224家外商投资企业。

3.投资来源多元化。2008年,全省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中港资比重最多,占总数的40%,其次是英属维尔京群岛,占13.6%,美国投资占6.5%,居来浙投资来源第三位。

4.开发区建设卓有成效。目前全省共有14个国家级开发区,57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008年这些开发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973亿元, 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33.1%;实际吸收外资46.5亿美元,占全省总数的46.1%[2]。区内产业结构日趋合理,除制造业等工业项目外,农业、交通、运输、邮电业等第一、第三产业项目大幅度增加。

5.“走出去”战略初见成效。近年来浙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进一步健全服务和支持体系,充分利用高层互访及多边经贸联系机制和磋商机制,支持和推动各种类型大项目的签约和实施,为“走出去”提供有力保障。到2008年,全省经审批和核准境外企业和机构共计3466家,投资总额30.1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26亿美元。

三、服务贸易发展初具规模

随着我国货物进出口跃居全球第三以及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国际服务贸易越来越成为对外经济中增长最快、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的领域。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点之一,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已成为构筑浙江经济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

1.总量迅速扩大,增长速度大大快于货物贸易。全省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由2000年的7.9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50.5亿美元,增长19倍,年均增长44.6%,比同期货物贸易高出15.8个百分点。国际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值已由2000年的2.8%上升到2008年的7.1%;国际服务贸易总额相当于GDP的比值已经由2000年的1.1%上升到2008年的4.9%。

2.传统服务贸易占主导地位,一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增长潜力的服务贸易出口部门正在形成。国际旅游、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以及国际运输等是浙江服务贸易出口的传统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2008年,这几个服务贸易部门分别出口30.2、20.9和18.7亿美元,分别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6.6%、25.3%和22.6%。以软件、动漫出口和信息产业服务外包为主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领域出口增势强劲,2008年出口额为3.5亿美元,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4.2%。金融、咨询、特许专利、电影音像等领域的出口也成倍增长,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3.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前景广阔。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浙江已初步形成一批行业种类基本齐全、具有工程总承包能力、综合实力较好、能承接大工程的建设队伍。2008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共计完成营业额20.93亿美元,新签合同额33.63亿美元,外派人次16838人,期末在外人数25054人。劳务输出层次有所提高。劳务选拔与派遣程序逐步规范,纠纷减少,外经与劳务合作业务正逐步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拓展。

4、国际旅游服务充满活力。改革开放前,国际旅游事业仅限于为外事接待服务,对外国人开放的旅游地域狭窄,只有杭州市正式对外开放。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不够,不少风景名胜区和古迹遭到了破坏。改革开放后,国际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2008年,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539.7万人次,比1979年增长57倍,年均增长15%。其中,接待外国人366.1万人次,占全部入境旅游者人数的67.8%,比1979年增长73.7倍;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0.2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206.4倍。目前,全省共有旅行社1413家,其中国际社67家,国内社1346家,出境社44家;旅游星级饭店1080家,在全国仅次于广东省列第2位,其中五星级30家,四星级140家,三星级367家。2007年,全省共有235个A级旅游区(点),其中5A级旅游区3个,4A级旅游区(点)83个,总数居全国第二。


[1]浙江省商务厅:《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报告》

[2]浙江省商务厅:《2008年浙江省开发区经济发展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