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浙江曾是一个经济文化繁荣、科技教育兴旺、文人学士云集的地方。到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以及连年不断的战争、灾荒,浙江科技事业受到了严重摧残。1949年,全省只有农业改进所(包括萧山棉花试验场)、园艺试验场、蚕桑试验场筹建处和卫生试验所等4个研究机构,专门研究人员不足100人,其中相当于工程师职称的只有16人,研究工作局限于农业方面的水稻、棉花、桑蚕等品种的改良,工业方面的科技活动近乎空白。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浙江科学技术在一片“废墟”上重建。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确立了“科教兴省”发展战略,出台一系列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指导下,浙江科技事业真正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学技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跨越。
一、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
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科技工作摆在重要位置。1979年,召开全省首次科学大会,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发展科学技术的精神,采取多种措施落实知识分子政策。1980年,按照中央确定的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提出浙江科技工作的重点是发展和充实研究与开发机构,积极培养和壮大科技研究与开发力量。1992年,浙江省作出《关于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速经济发展的决定》,在全国率先提出和实施科教兴省战略。
为保证科教兴省战略的顺利实施,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1996年,实行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切实把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对本地区的科技进步与创新负总责落到实处,把增加财政科技投入、鼓励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加强人才培育引进等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把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科学素养、科技工作实绩作为考核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1997年,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纳入《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确立目标责任制的法律地位,从制度上加强和保障了对科技工作的领导。2003年,浙江省委提出充分发挥八个方面优势,实施八个方面举措的“八八战略”,把建设科技强省和建设创新型省份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展战略上确立优先发展科技的地位。2005年,围绕建设创新型省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制订《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纲要》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2006年3月,召开全省自主创新大会,提出《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提高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若干意见》。2007年,浙江省委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战略。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总体部署、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科技事业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
为激发各类科技主体的创新动力,我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实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1998年,省政府出台《关于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若干规定》,明确技术含量特别高的技术入股可突破35%的限制,由合资方自行约定。职务发明成果技术入股要划出不低于20%的股份给成果主要完成者。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在全省企业和科研院所改制中得到了落实,较好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研院所是浙江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力量。为增强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我省积极实施科研院所体制和机制改革。1997年1月,省政府作出《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决定》,2000年1月发布实施《浙江省全面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加大对科研院所的改革和改制力度。改革或改制后,科研院所活力明显增强,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对推动我省科技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科技投入和产出水平不断提高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科技事业发展和科教兴省战略的顺利实施,我省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产出水平不断提升。
科技投入不断增加。2008年,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投入86.8亿元,是1990年的57.9倍,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3.9%,在全国各省市区中位居前列。在财政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全社会科技投入也大幅度增加。2008年,全省农业企事业单位、工业企业、一二级资质建筑企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民营科技企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单位科技活动经费支出619.5亿元,比1990年增长71倍,R&D经费支出345.8亿元,比1990年增长169倍。科技活动经费占GDP的比例由1978年的0.47%提高到2008年的2.88%。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1.61%,比1990的0.23%提高1.38个百分点。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建国以来,我省一直非常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激励。1985年就开始评选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1986年提出《关于选拔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的意见》,把激励长期化、制度化。1988年,省政府制定《关于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若干政策规定》,放活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随着《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活动资助办法(试行)》、《浙江省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实施方案》、《浙江省科技创新团队和创新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办法》等一系列措施的推出,完善了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大批高端科研人才集聚浙江。2008年,全社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41.6万人,比1990年增长4.4倍,其中R&D人员160299人,比1990年增长12倍。目前,全省拥有两院院士30名,其中2003年以来新增10名;拥有国家和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46人、长江特聘教授32人、钱江特聘教授30人、省级特级专家30人。
科技基础条件不断改善。1978年前,全省只有研究与开发机构88个,其中部属科研机构6个,省属机构24个。到2008年,全省已拥有各类科研机构760多个,其中在浙部属院所25家,省属科研院所40家。1979年以前,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还是空白,到2008年,全省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含试验基地)145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2家,部属重点实验室28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家。建国初期,我省科技文献、科学数据、仪器设备等科技基础条件设施几乎是空白。经过60年的奋斗,我省科技基础条件有了巨大的发展。目前,我省已经建成包括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和实验动物公共服务三个科技基础平台。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平台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专利标准等各个领域,通过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杭州镜像站的组合,满足全省95%以上的科技文献各类需求。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汇集了价值在50万元以上的各种大型分析测试仪器220台,明显改善了浙江各类分析测试的科研条件。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汇集全省实验动物学科的主要科研力量、设施和生产能力,为全省新药研发、人类疾病研究和药品食品安全评价等提供支撑条件。通过建立公共科技服务平台,进一步了提高浙江科技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改善了科技基础条件,创新服务方法和手段,满足我省科技进步对科技资源的需求,为科技事业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科技产出水平不断提升。2008年,我省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7位,知识获取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别位居全国第3和第4位。全年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4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8项,获奖成果之多为历年少见,其中浙江大学参与完成的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我省为主完成的国家技术发明奖项数占到了全国发明奖通用项目总数的近九分之一,是继2007年之后又一个获得国家奖的丰收年。与此同时,我省还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2133项,经费资助达13.6亿元,创历史新高。
2008年,浙江省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授权数分别为9.0万件和5.3万件,均比2002年增长3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2万件、授权量3269件,分别比1990年增长46和75倍,申请量、授权量位居全国第3和第2位。与此同时,一大批工业产品得到更新,涌现出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附加值高的新产品,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家级、省级新产品产值率为16.6%,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2868个,新产品产值6802亿元,工业新产品产值对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达到23.3%。
三、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建国初期,我省的科研活动基本由极少数科研机构承担,技术改造主要由政府为主组织实施,企业的科研活动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在历经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期和技术改造后,浙江企业开始进入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新阶段,逐步实现由政府推动向企业自主创新转变,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建立和完善。2008年,我省新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68家、新认定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6家、新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27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20家,康恩贝制药等7家企业技术中心被列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全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年研发经费投入达到销售收入1%以上。到2008年,我省707家企业研发中心共承担国家级项目685项、省部级项目1616项,共获授权国外专利243项、国家发明专利583项,实用新型专利2690项,参与制订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770项。
浙江省第一次工业企业创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近六成开展了创新活动,大大高于全国28.8%的平均水平;衡量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R&D经费支出占全部创新投入的比例达39.5%,高于全国32.3%的平均水平;全省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5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6个百分点。
四、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科技已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和助推器。我省先后启动实施具有浙江特色的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工程,组织实施高效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绿色化工技术、现代纺织与服装加工技术及装备、重大机电装备、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网络通讯技术及装备、重大应用电子技术和新型电子元器件、纳米技术攻关及示范应用、高档皮塑加工技术及装备等12个重点项目。突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2844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40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642家,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区)2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园区11个,特色产业基地46个,省级以上高新园区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585.7亿元、利税396.6亿元;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达到7643.3和1225.03亿元。2008年,我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867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1%。高新技术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五、科技对社会领域的推动作用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省先后组织实施高效节能、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等7个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项目95项,其中涉及民生的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综合处置、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55项,服务业领域13项。生物医药专项实施以来,有5个一类新药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4个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显示疗效突出,在研项目均以新化合物结构通过专利合作组织(PCT)申请了专利。2007年,浙江华海药业生产的“奈韦拉平片”获得美国ANDA文号,这是中国医药行业获得的第一个美国市场制剂准入证。与此同时,我省瞄准污水污泥处理这一世界性难题,在省重大科技项目成果的基础上,研发水蚯蚓消减污泥排放新技术,为城镇污水处理污泥零排放开辟了崭新的途径。2008年,我省实施生态省和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工程10个,推广节水、节材、节地和废弃物资源化关键技术55项。启动建设省级动漫产业基地,建设数字示范社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浙江)基地建设预定目标已基本完成,科技对社会领域的推动作用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