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体育事业快速发展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十年,是浙江体育事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六十年,是全省人民通过体育得到实惠最多的六十年,是浙江体育在国际国内影响显著提高的六十年。我省体育规模由小到大,水平由低到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体育工作创业创新,各项工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浙江的体育事业进入了创造辉煌新的发展时期。

一、群众体育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我省群众性体育运动发展由学校推向社会,由城镇推向农衬,规模由小到大,水平由低到高。80年代中期开展的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全省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从1985年到1999年,我省有7批40个县(市、区)先后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从1988年起,我省开展了争创体育先进乡镇(社区)活动,经过6批评选,到1998年,有412个乡镇被评为省级体育先进乡镇,54个街道被评为省级体育先进社区。我省群众健身分浙中、浙北、浙东、浙西等多个片区组织全民健身月活动,全省90个县(市、区)的参与面达到了100%,展示和竞赛项目达到300个,累计参与人数近80万人次。荣获“1993年—1997年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奖”,连续6年荣获“全国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优秀奖”。2005年开始启动的体育强县、体育强镇创建工作,经过四年创评,全省已有25个县(市、区)被省政府命名为体育强县,423个镇(乡)被省体育局命名为体育强镇。目前,全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到总人口的31.1%,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为92904人,达到每千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有5.8名社会体育指导员。

二、竞技体育水平快速提升

浙江的竞技体育在5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体育尖子寥若晨星。70年代后期开始,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运动队的运动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我省竞技体育始终坚持“以奥运带全运、全运促奥运”的战略思想,把备战奥运和全运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在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我省运动员获得2块金牌、4块银牌和1块铜牌,所获奖牌数又创新高,同时,使我省的奥运金牌总数达到12枚,保持了自我国参加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届届有金牌的殊荣。自1974年我国第一次参加亚运会以来,我省每届都有运动员参赛,成绩一届比一届好。1974年第七届亚运会,我省2人参赛,获一枚银牌。2006年多哈第15届亚运会,我省运动员共获得15金9银12铜。我省参加全国运动会的成绩逐步提升,第十届全运会我省代表团以29金20银12铜、总分1291分的成绩,位居金牌榜第六、奖牌榜第七和总分榜第八位,创我省全运会历史金牌和总分新高。截止2008年底,我省运动员累计获得170个世界冠军、274个亚洲冠军和1409.5个全国冠军。

三、体育产业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以后,我省体育向社会化、市场化方向迈出了可喜的步伐,逐步形成了“以体为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的发展新势头。体育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了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和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全省体育产业已初具规模。体育竞赛表演业快速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市场越来越红火,在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围棋等项目上进行社会化、市场化运作,先后成立了多家职业俱乐部。除篮球、足球、排球等全国联赛和世界大奖赛等赛事外,我省还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杯羽毛球赛暨第二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中国国际武术节、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世界女子金属地掷球锦标赛、杭州国际马拉松赛、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女足世界杯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等重大赛事。据不完全统计,1979年—2008年,全省共举办国际性赛事105个、全国性赛事546个。体育用品业发展迅猛,初步形成富阳地区赛艇制造、球拍加工区域,江山羽毛球加工区域,金华、宁波等地的鱼具用品生产加工区域,宁波、嘉兴等地的运动服装生产加工区域和温州、台州、宁波等地的运动鞋生产加工区域等特色体育产业区域;全省体育彩票发行工作安全有序,2008年体彩销量达到40.24亿元,创历史最好成绩,销量列全国各省(区、市)第二位。我省体育彩票累计总销量已突破220多亿元,为社会事业筹集公益金近77亿元。

四、体育场馆建设方兴未艾

改革开放以后,我省的体育场馆建设蓬勃发展。1978年前,全省体育场馆只有3382个。30年来出现了三次场馆建设热潮。在80年代的第一次热潮中,全省体育场馆由1980年的4181个增至1990年的10713个,10年间增长了1.6倍。90年代掀起第二次热潮,1995年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全省体育场馆已达16385个,面积1923.2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0.44平方米,投入资金14.9亿元。2004年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体育场地总数达到35869个,面积6854.1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0.98平方米,投入资金98.0亿元。到2008年底,我省已有标准体育场地21281个,比改革开放前增加57.8倍;全省体育场地占地面积达到7632.5万平方米,是改革开放前的69.4倍;体育设施建设总投入为108.9亿元,比改革开放前增加134.2倍。省本级已建成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体育馆及包玉刚游泳场等设施;占地486亩的萧山训练基地已建成室内田径馆、室外田径训练场、游泳跳水馆、球类馆、运动员公寓和教学行政楼等。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出资建成千岛湖国家级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占地约486亩的省长兴体育训练基地(国际射击中心)建设也已初具规模。全省建成宁波体育中心、温州体育中心、台州体育中心、义乌体育中心等一批标志性竞赛体育场馆以及北仑艺体馆、湖州极限运动场、绍兴游泳馆、海宁轮滑馆等一批特色竞赛体育场馆。目前全省已建成的可以承担全国性以上大型比赛的体育场馆有130个,还有50个左右的在建或待建场馆。

五、体育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成效

全省体育系统经过多年努力,形成注重选拔在基层和一线工作的优秀干部的用人机制,选拔善于做群众工作、能妥善应对复杂局面、有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干部。完善评价考核体系,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体育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教练员从1984年的4名高级职称教练员到2007年中、高级、国家级教练346人。2006年适时提出了在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中打造校园“金牌文化”的要求和“育人创佳绩”的办学宗旨,进一步阐述了金牌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坚持在教育过程中提高运动员的人文素质、坚持在训练过程中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坚持在管理过程中体现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取得了成效。

六、体育对外交往日益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体育界与国际体育界的交往频繁,从每年仅参与总局组织的相关交流活动,到利用友好城市关系、通过举办国际性赛事等,自主组织对外交流,加强与各国、各地区体育界的交流与合作。国际马拉松、国际武术大会等国际重大赛事每年举办,已成知名品牌。特别是1979年首届世界杯羽毛球暨第二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1989年首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1995年一级方程式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和2007年女足世界杯、2006年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及世界男排联赛、世界女排大奖赛、斯坦科维奇杯男篮联赛等多项有影响的大型国际体育竞赛活动,增进了我省和各国运动员、体育工作者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丰富了我省运动员国际比赛的经验,促进了浙江的对外开放,推动了我省体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