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投资建设成就巨大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投资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样化的局面初步形成。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抢抓发展机遇,我省投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投资体制发生重大变革,投资总量大规模扩张

投资体制改革作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由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主导型体制向民间主导型体制转变。这种变革也为我省非国有投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主体投资活力竞相迸发,极大地推进了我省投资规模的日益壮大。建国初期的195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有0.21亿元,到2008年,全省全社会投资达到9323亿元,比1950年增长44394倍,年均增长20.3%。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省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投资规模的扩张速度更快,1979-2008年,全省累计实现投资63607亿元,年均增长22.1%,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我省全社会投资总量列山东、江苏、广东、黑龙江、河南等省市之后,居全国第六位。

二、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电力、交通等瓶颈制约有效缓解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我省投资力度虽然总体不大,但也建成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工程,为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中有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的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1968年建成的富春江水电站等等。

改革开放以后,我省十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强,陆续建成了一大批重要的基础设施。仅2003-2008年全省限额以上基础设施投资总额就有11882亿元,期间重点实施的“五大百亿”工程,累计投资3965亿元。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交通运输和电力行业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点,2003-2008年,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累计投资分别达3668、3604和2818亿元。同时,我省教育、文化、卫生及体育等行业虽然投资总量不大,但投资增长也比较快。

在交通方面,目前全省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布局基本完成,省会城市与各市实现了四小时交通圈,建成了杭州湾跨海大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沪杭、浙赣复线和金温、宣杭铁路工程等重点工程;在电力建设方面,陆续建成了秦山核电站、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北仑、镇海、台州、浙能兰溪、华能玉环等大型发电厂;在邮电通信领域,先后建成了沪浙闽光缆、福杭贵成光缆、沪金南穗光缆等项目;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相继建成了黄龙体育中心、省广电中心、浙江博物馆、邵逸夫医院、省疾控中心、浙江图书馆、杭州大剧院、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浙大紫金港校区、温州高教园区等工程。随着这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完工,有效地缓解了交通、电力、通信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极大地促进了我省经济的发展。

三、产业投资结构得到调整与优化

在我省投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投资结构也在进行着不断的优化调整。从我省三次产业投资结构变动看,1979年国有等经济单位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18.1:46.7:35.2,第一产业还占有相当的份额。此后随着工业投资力度的加大,第二产业的比例逐步走高。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其投资比重上升并超过了第二产业。1992年,第一、二、三产业投资比例调整为1.7:46.8:51.5。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的引导下,产业投资结构继续优化调整。2008年,限额以上三次产业投资比重进一步调整为0.4:46.1:53.5。在这一过程中,第二产业内部投资结构也经历了重点发展轻小加工业、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这样一个调整优化的过程。建国以来我省产业投资结构的历次调整基本上是与当时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相适应的,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为我省经济的升级转型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四、工业建设成效斐然,产业布局初步完成

改革开放前,我省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工业投入也十分不足。但其中也有过几次工业投资的小高潮,建成投产了一些工业项目,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例如这一时期,杭州钢铁厂、浙江麻纺织厂、浙江巨化公司、浙江炼油厂等重点企业顺利建成投产。这为全省经济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到了1978年,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仅有38.0%,略小于农业增加值所占比例(38.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改变我省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我省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在工业投资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我省工业投资结构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从改革开放初期优先发展轻纺工业,到后来再次加强重工业建设,再到21世纪以来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1978年以前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为1:5.7。1979年以后,针对过去在经济建设中重工业和轻工业严重不协调的状况,逐步进行结构调整。到了1985年,国有等经济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中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调整到1:1.7。此后10年间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基本保持在1:2以下。1996年后,为提高与完善工业产业层次,我省再次优先发展重化工业,重工业的投资比例又有所提高。1979-2002年,全省工业(不含个体)累计投资7074亿元,2003-2008年限额以上工业累计投资17768亿元。2008年,在全省投资增幅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代表着先进制造业发展方向的我省装备制造业投资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8.0%,占限上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也由2003年的30.2%提高到2008年的46.3%。2008年,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已上升到48.2%,浙江已成为工业经济大省。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重点投资建设了一批具有先导作用的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着重发展装备制造业,为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全省工业结构和布局得到明显优化,初步形成了化工、机械、钢铁、电子、建材、有色金属、食品、医药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五、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居住条件显著提高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房屋建设土地由国家划拨,城市住房由国家配给,我国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房地产市场。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房地产市场应运而生。房地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经历了产生、发展、壮大,并逐步走向成熟,为改善民生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房地产建设尤其是住宅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8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达2023亿元,比1990年增长211倍,年均增长34.7%,19年来累计投资12343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1990年的5.1%上升到2008年的21.7%,已成为全社会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住宅投资从1990年的不足8亿元扩大到2008年的1427亿元,累计投资8870亿元。2001年后,我省房地产市场得到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其他类型物业如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等也出现了长足的发展。2008年,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分别为137和209亿元,分别是2001年的4.2和2.8倍。1990—2008年,全省房屋累计施工面积达13.5亿平方米,其中,住宅累计施工面积10.2亿平方米;累计竣工面积3.9亿平方米,其中,住宅3.0亿平方米。

随着我省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我省住房流通日趋活跃,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商品房销售持续旺盛。1990-2008年,全省商品房累计销售3.3亿平方米。在加快商品住宅建设的同时,各地经济适用房和普通商品房也大量增加,廉租房制度也逐步实施,有效改善了人民的居住条件。到2008年,浙江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83年的9.4平方米提高到34.33平方米。

六、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非国有投资活力迸发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省投资的主体基本上是单纯的国有经济单位投资,主体构成和融资渠道都相对较为单一。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省投资主体正日趋多元化,由建国初期相对单一的国有投资发展成为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私营、个体、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等多种投资主体竞相发展的大好局面。

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省在竞争性的投资领域实施了“国退民进”等重大决策。随着各项推动非国有投资的政策措施逐步落实,我省非国有投资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迸发出巨大热情。我省非国有投资规模快速扩大,所涉及的产业以及行业得到拓宽。2008年,我省限额以上非国有投资已经占到全部限额以上投资的66.1%。从2008年非国有投资范围看,已经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我省非国有投资投向主要集中于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58.5%和41.3%,第一产业的投资所占比重很小,仅占0.2%。再从行业细分的角度看,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业投资在我省非国有投资占据主导位置,其所占比重分别为56.7%和32.9%。

在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国有投资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国有投资和非国有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目前,在一些竞争的领域,非国有投资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对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的转型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国有投资又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的政策手段。2008年下半年,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适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加大国有投资力度。在我省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时期,国有投资为整个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国60年来,我省投资建设硕果累累,极大促进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目前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注重投资适度规模,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变得愈加重要。我们坚信,在省委省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投资建设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浙江经济发展新跨越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