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浙江文化事业在改革中探索,在创新中发展,在建设中积累,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近年来,多项文化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分别被中央和文化部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省、全国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暨数字化放映试点省等。浙江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为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文化艺术丰富活跃

舞台艺术实现从相对单一到多姿多彩。1951年,召开全省戏改工作会议,全省各地文化馆配备了专职戏改干部,一些地区相继成立越剧、婺剧、绍剧等实验剧团,涌现出《两兄弟》、昆剧《十五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胭脂》、《于谦》、《三请梨花》、《断桥》等一批改编或创作的优秀剧目,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新艺人,先后涌现出了盖叫天、周传唤等一批著名艺术家。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舞台艺术创作进一步繁荣发展,文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演出市场日益活跃。举办省戏剧节10届、省音乐舞蹈节(专业)7届、省曲艺杂技节2届(之前举办省曲艺会演4届),涌现出359台新创剧目、近1000个音乐舞蹈作品、近300个曲艺杂技新作。自1993年以来,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2个,精品提名剧目6个;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6个;文化部“文华大奖”4个,“文华大奖特别奖”1个,“文华剧目奖”22个;国家广电总局全国电视剧“飞天奖”16个。进入新世纪以来,举办了一系列有全国影响的大型文化活动,如2004年承办了第七届中国艺术节,2006年承办了越剧诞辰百年庆典等,涌现出顾锡东、杨小青、茅威涛等众多的拔尖艺术人才。2008年,全省艺术表演团体550余个,较1978年增长4倍;从业人员1.4万人,较1978年增长12倍;演出场次13.6万场,较1978年增长56倍;演出观众近1.1亿人次,较1978年增长23倍;演出收入近3亿元,较1978年增长近120倍。

文化遗产保护从物质形态拓展到非物质形态。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明显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力度。1978年,全省文物事业经费只有89万元。2008年,全省财政投入文物保护经费为7.7亿元。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由1978年的3处增至目前132处,居全国第5位。全省有杭州、绍兴、宁波、临海、衢州、金华6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9个。建立了覆盖全省的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2005和2007年,省政府先后两批公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305项,是全国首个由省政府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省份。在国家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浙江入选数量均居全国第1位。

文化市场从小市场演变为新产业。解放以来直至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传统的文化事业,文化市场处于次要的位置。1978年,全省仅有128个艺术表演团体、4375个电影放映点,全部为国有单位。2008年,全省已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1.7万家,全省文化市场从业人员9.9万人,营业收入110多亿元。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积极开拓文化专用车研发领域,目前,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已成功开发了流动舞台车、流动电影车、流动图书车等文化科技新产品。义乌文博会的成功举办,音像连锁、网吧连锁等现代文化物流业的发展,网络文化服务、文化经纪业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大力推进,使得浙江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687.6亿元,比2004年增长82.1%。

对外文化交流从单向“请进来”向“走出去”发展。解放以后至改革开放前,浙江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实行改革开放后,浙江恢复对外文化交流。本世纪初,文化部进一步下放了文化交流项目的审批权限,而且随着浙江对外经贸活动迅猛发展,浙江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在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举办“浙江文化周”,组织对外文化精品生产,鼓励开展对外文化贸易,积极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有效扩展了浙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2007年,全省文化“走出去”的项目达118起,1174人次。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共实施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项目3756起,5.3万人次,其中出访交流项目1137起,1.3万人次;来访的交流项目2619起,4万人次。目前,浙江已与世界10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文化交流,与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交流关系。2008年文化产品已出口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额27亿美元。

公共文化服务从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为全面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解放以后直至改革开放初期,全省的工作重点是抓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一度处于从属位置,农村文化设施几近空白。随着浙江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级领导把文化惠民工作放到突出位置,把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作为工作目标,抓住农村文化这个薄弱点,不断加大投入。2008年,全省有省级文化先进县36个,全国文化先进县20个;县级以上文化广场、文化中心285个;县级文化馆87个、县级图书馆79个,覆盖率分别达96.7%和87.8%,平均建筑面积分别达2442和3528平方米。乡镇综合文化站挂牌有建制的为1483个,其中有站舍的972个,覆盖率为66%;有485个乡镇(街道)被命名为“浙江东海文化明珠”乡镇;75%左右的行政村因地制宜建成了村级文化活动室,有133个行政村、45个社区分别被命名为浙江省文化示范村和示范社区,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拥有电影放映队近2000支,业余文物保护队伍1万余人,省级文化示范户4000户。此外,全省农村还活跃着500多家民营剧团、24600余支业余文体队伍,集聚了51万余名业余文体骨干。全省已利用远程教育系统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34000个,初步建成了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网络。2006年至2008年,全省组织大规模的送文化下乡活动,共送演出下乡4.5万余场,送电影50万余场,送书籍500万余册。

二、广播电视创新发展

广播电视传输由无线为主进入卫星与光缆、无线与有线结合的新时代。我省无线广播电台从1949年的1座发展到2008年的78座。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线电视蓬勃兴起,全省11个市先后办起了有线电视台,符合条件的所有县都办了广播电视台,成为全国第一个省、市(地)、县三级都完整地办有播出机构的省,2008年有线电视入户率为66.93%。1993年底建成了浙江卫星地球站,从1994年元旦起,省级两套广播、一套电视节目通过卫星传送,信号可覆盖全国及周边41个国家和地区近20亿人口,全省各地发射台、转播台、卫星地面接收站星罗棋布。全省11个市的市区和大部分县城开通了数字电视,用户数已突破200万户,农村数字电视用户20多万户。以华数为主体,多种合作方式共存构建全省统一的数字电视发展平台已初见成效。2008年,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8.92%和99.13%。

广播电视功能从相对单一完善为具有传达政令、宣传教育、提供信息、娱乐、服务等多种能力。我省各级广播电视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喉舌”性质不变,在继续发挥好传达政令、宣传教育功能的同时,为照顾不同层次的受众需求,节目内容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不断开发提供信息、娱乐和服务等多种功能。我省各级广播电台自办节目套数从1949年的1套增加到2008年106套,平均每日播出时间由8小时增加到1882小时,其中新闻资讯类节目占18.6%,专题服务类节目占21.5%,综艺类节目占23.5%,广播剧类节目占3.5%,广告占11.5%,其他占21.4%;电视节目套数已达到114套,平均每日播出时间达到1861小时,新闻资讯类节目占11.1%,专题服务类节目占9.4%,综艺益智类节目占5.0%,影视剧类节目占44.6%,广告占16.2%,其他占13.8%。在节目增加的同时,节目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如浙江卫视的《浙江卫视新闻》和浙江民生休闲频道的《1818黄金眼》等节目已经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名牌节目;电视剧从1978年开始录制第一部黑白剧《约会》,到20世纪80年代的《鲁迅》,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商人》及进入新世纪涌现了《天下粮仓》、《至高利益》、《农民代表》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影视作品。2008年,全省共有影视节目制作机构460家,其中民营企业占90%以上,总注册资金20.39亿元,居全国第二。全省共完成电影制作22部,其中动画电影10部,完成电视剧摄制28部1000集,完成动画片制作28部计18411分钟,列全国原创动画片生产第三位。全省广播影视产业经营收入超过97亿元,县级广播电视经营收入连续五年名列全国第一。

广播电视建设由主要注重城镇转变为城乡统筹发展。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1997年开展广电“村村通”建设,实施广播“村村响”和中波转播台改造工程以来,广播影视基础设施条件、综合传输和覆盖能力显著提高,大大改善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杭州、嘉兴等地进行农村数字电视试点工作,有线数字电视逐步向农村延伸。宁波市镇海区完成了城市和农村9万多户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其中农村用户为5.5万户,成为全省首个“城乡一体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示范区”。

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2008年,全省1215个乡镇和32976个行政村的有线电视联网率分别达到了99.6%和98%以上。有线电视用户突破1100万户,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0%。中央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提前完成。全省各地已实际完成15888个行政村的有线广播“村村响”建设任务。全面实施广播电视“低保工程”,保障广大农村“低保户”家庭的基本文化权益。认真组织实施全省广播电视对农节目服务工程建设,目前,全省各市、县级广播电视台均办有专门的广播和电视对农栏目,对农服务内容不断得到拓宽,节目整体质量不断得到提升,对农服务合作协作机制不断得到完善。

三、新闻出版日益壮大

新闻出版业从单一向综合发展。2008年,全省公开发行的报纸有70种,是1949年的17.5倍,年发行量达29.6亿份,是1949年的331.5倍。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新华书店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新华书店由建国初期的23家发展到拥有连锁企业93家、连锁卖场326个、连锁营业面积28.04万平方米,标准书目数据库130万种,流转品种50多万种、在库品种32万种。继续扶持民营发行业规范有序经营,出现了晓风书屋、枫林晚书店等一些有特色、有影响的书店。图书出版社由建国初期的1家发展成今天各具专业特色的图书出版社14家,音像电子出版社6家,具有网络出版资质的出版单位3家。目前,全省共有出版物印刷企业379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8762家,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5482家,打印复印影印单位7161家。新闻出版业已从单一纸介质向纸、磁、光、电多媒体发展,形成了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各门类齐全,编辑、印刷、发行等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

图书出版从以总量增长为主向以优质高效为主转移。建国以来直至改革开放,我省的图书结构较单一,图书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出现了全国性的严重的“书荒”,对各类出版物的需求猛增。省出版局根据当时图书市场的需求形势,提出了“多出书、快出书、出好书”的工作思路。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省开始出版体制改革,出版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出版工作活力明显增强,年出书品种逐年增加,所出图书的品位和质量显著提高。1997年,省政府制订并颁发了《浙江省文化发展规划(1996~2010年)》,其中对出版业的发展明确规定:“图书出版继续走优质高效发展之路,多出好作品,不出坏作品”,出版工作阶段性转移后,年出书品种数量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出书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和效益均有明显提高。2008年,全省年出版图书7468种,总印数2.98亿册,分别是1978年的27.3倍和2.5倍;出版期刊218种,年发行量近0.75亿册,分别是1978年的9.9和19.1倍。

实施出版精品工程,提升出版业整体水平。认真组织实施重点出版物规划和各类专题、年度重点选题计划,有55种出版物列入国家“十五”重点出版物规划,“十一五”重点规划已有25种选题列入,2003年至2008年有30余种出版物列入新闻出版总署各类专题重点选题计划。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恢复了中断4年的“浙江树人出版奖”评选,至2008年共评选表彰227种出版物;2004年出台了优秀出版物专项嘉奖制度,至2008年共嘉奖出版物241种。

实施期刊方阵工程,2007年初完成了首期评选,共有41种期刊入选浙江期刊方阵,其中精优型期刊15种、潜力型期刊26种。2008年,《幼儿智力世界》等6种报刊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优秀少儿报刊”,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从局部微调向全面纵深推进。解放以来到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新闻出版的主体大多是国办实体,活动的组织模式也往往是“政府办新闻出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开始突破传统的体制机制。出版体制改革首先从出版社的改革开始,具体改革措施有这几个方面:一是进行出版社机构改革。按照专业化、小而专的要求分建多家专业出版社。二是改革管理体制。各专业出版社按照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要求,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三是改革经营体制。各出版社由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编辑人员深入市场开展调查研究,了解读者需求,使选题计划和图书出版更具市场适应性。

在出版社体制改革的同时,图书发行体制改革也同步进行。1988年,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关于当前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下达后,推行“三放一联”的改革举措,图书市场更趋繁荣。进入新世纪,省新闻出版局根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制定实施了《深化我省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正式提出了建设出版强省、报刊强省、印刷强省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