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城镇居民生活日新月异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镇居民生活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实现了从贫困向小康的跨越,部分居民已叩响了富裕的大门。

一、城镇居民生活改善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浙江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60年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回顾历史,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1949年至1957年:生产逐步恢复,生活有所改善

建国初期,浙江和全国人民一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满腔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中。生产逐步恢复,经济得到了发展,大批失业人员得到安置,人民生活也有了改善。1957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188元,比1949年增长6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5.1%,是建国初期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从1949年的106元增加到1957年的182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5.9%。

(二)1958年至1978年:经济停滞不前,生活改善缓慢

改革开放前的1958年至1978年,经济建设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缓慢。至1978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32元,比1957年仅增加了144元。1957—1978年的21年间,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仅递增2.7%。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1元,比1957年仅增加119元,年均递增2.4%,生活改善缓慢。人民生活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才开始有了真正的转机。

(三)1979年至1991年:摆脱贫困,解决温饱

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至1991年,中国经济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浙江经济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城镇居民生活也经历了从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到实现总体小康的巨大变化。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农村。同时期城镇一成不变的就业模式在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下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城镇就业结构也得到了相应的调整。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对应,我省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打破两个“大锅饭”入手也拉开了序幕。企业实行“利改税”、企业内部实行经济责任制等改革政策的推行,企业的活力得到增强,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国家、企业和职工都增加了收入,浙江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增长期。1991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4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1.5倍,年均实际增幅达7.2%。收入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消费支出的全面增长。199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已达1806元,比1978年增长5倍,消费率从1978年的90.7%下降到1991年的84.3%。从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我省城镇居民逐渐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率先踏上了奔小康之路。

(四)1992年至2000年:实现总体小康,生活水平又上台阶

以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又掀开了新的一页。这一时期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先后召开,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上进一步解放思想,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允许劳动报酬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十四大精神鼓舞下,浙江出台了一系列积极扶植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就业,也增加了城镇居民的收入。2000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达481元,比1991年增长13.6倍,年均增长34.7%,经营性收入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也迅速发展起来,投资渠道逐步拓宽;而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也全面推开。收入的增加激发了人们的投资热情,在解放思想的大背景下,浙江人的投资理财观念也与时俱进,投资股票、房地产成为部分浙江人的大胆选择。2000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56元,比1991年增长2.7倍,年均增幅达15.7%。

经过这一阶段的发展,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年达到9279元,比1991年实际增长94.1%,年均增长7.6%。收入水平居全国各省(区、市)第3位。浙江城镇居民的生活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台阶,提前进入了总体小康行列。

(五)2001年至2008年:向全面小康推进,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几年发展,浙江在保持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更重视质的提高。所有制结构调整更趋合理,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备,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镇居民生活向全面小康迈进,进入收入稳步增长时期。

这一时期,分配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推进,各级政府切实落实各项增收措施,促使效益好的企业纷纷增加职工工资及奖金、福利补贴;工资制度改革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明显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2007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2008年达到22727元。2001-2008年,城镇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1%,其中2001年和2002年的实际增长幅度超过了13%。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的所有制结构调整由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向大力发展产权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转变。随着对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扶持力度的加大及投资渠道的不断拓宽,浙江城镇居民的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加快。2008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比2000年增长5倍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7倍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消费支出也水涨船高。2008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158元,比2000年的7020元增长1.2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4%;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的家用电脑、空调机、移动电话的拥有量分别达到79台、171台、189部。这一时期汽车快速进入城镇居民家庭,2000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汽车还不到1辆,而2008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19.7辆,是2000年的40.9倍。这一阶段,伴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生活质量也不断提升。据《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08年全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超过90%。

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收入结构明显变化

(一)经济的发展带来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1949年至2008年,在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浙江城镇居民的收入也逐步提高。1949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116元,到2008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22727元,比1949年增长近195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收入年均增长5.5%。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增长67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收入年均增长8.1%。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建国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比收入增长较快的1950-1957年年均实际增长5.1%的速度高出3个百分点,比增长缓慢的1958-1978年年均实际收入增长1.4%的速度高出6.7个百分点。

(二)城镇居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收入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在城镇居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的同时,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工薪收入虽然仍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体,但其比重逐步降低;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工薪收入大幅增长,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在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僵化封闭的经济体制下,生产力发展曾一度受严重影响而停滞不前,国民经济也到了崩溃的边缘,从而导致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生产单位职工工资长期冻结。195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仅192元,占实际收入的比重接近95%,至1981年改革开放初,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479元,占实际收入的比重仍超过90%。改革开放给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家工资制度多次进行改革,国家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也大幅度提高。2008年,浙江城镇居民的人均工薪收入15539元,比1981年增长31倍,比2000年增长1.4倍;而工薪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下降为62.2%,收入来源多元化使工薪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

2.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成倍增长,成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新动力

改革开放前,个体经济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除,1981年以前没有个体劳动收入。198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个体劳动收入也仅为9元。改革开放使浙江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得到大力发展,据城镇住户抽样调查,在浙江城镇居民家庭中,个体或私营企业主人数从1998年的0.06人/户,增加到2002年的0.13人/户,至2008年已达0.2人/户,比1998年增长2.3倍。城镇居民的经营性收入也因此有了大幅增长。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达到3162元,比1990年增长108倍,年均增长29.8%;比2000年增长5.6倍,年均增长26.5%。

上世纪90年代,由于投融资渠道相对较少,人们的投资观念也远远不够开放,虽然有少数居民涉足股市和投资房产,但极大部分城镇居民只将余钱存入银行,获取利息是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渠道。1988年至1998年,城镇居民的利息收入占财产性收入的比重在75%以上,有的年份甚至接近90%。随着城镇居民财富的积累,投资渠道的拓宽,不仅财产性收入的来源趋于多元化,收入也大幅度增加。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1325元,比1990年增长35倍,比2000年增长7.5倍。

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使家庭收入的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经营净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从1990年的1.5%扩大到2000年的5.2%,再扩大到2008年的12.7%。人均财产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也大有提高,由1990年的1.9%提高到2008年的5.3%。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不仅改变了城镇居民的收入结构,亦已成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新动力。

3.社会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城镇居民的离退休金和养老金不断提高

长期以来,城镇居民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和养老金是由离退休人员所在单位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逐步与原单位脱离,直接进入社会,由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离退休老人的收入也不断增加。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离退休金或养老金为3730元,比2000年增长1.3倍,比1990年的198元增长近18倍,与1985年相比,增长幅度超过70倍。这得益于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保障机制的不断完善及政府不断提高各类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政策的实施。

表1 城镇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

单位:%

收入项目

1990年

1994年

1998年

2003年

2008年

合计

100

100

100

100

100

工薪收入

70.4

78.8

75.9

67.8

62.2

经营净收入

1.5

1.7

3.3

8.2

12.7

财产性收入

1.9

3.0

2.9

2.6

5.3

转移性收入

26.2

16.5

17.9

21.4

19.8

#离退休金或养老金占转移性收入的比重

47.4

73.8

74.8

76.2

75.3

三、消费水平全面提高,生活步入全面小康

建国初期,由于收入水平有限,物资匮乏,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只能集中在吃、穿、用、烧等基本生活用品,1949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106元。至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由于收入水平提高缓慢,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也仅为301元,生活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浙江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入的快速增长为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打下物质基础。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158元,比1978年的301元增长近50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0%,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消费档次不断提升,从80年代前的吃、穿、用、烧等基本生活用品及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老三件耐用消费品发展到如今的“住房装修宾馆化、通信手提大哥大、出行代步自备车、休闲旅游普遍化”的现代生活消费方式,生活质量全面改善。

(一)恩格尔系数下降,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期,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较低,生存资料在消费中的比例很高,1981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476元,在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中,食品、衣着和水电燃料等基本生活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超过70%,其中人均食品支出为264元,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55.6%,发展和享受资料的支出非常有限,是属于温饱型的消费结构。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和享受型消费资料需求增加,高档耐用消费品逐渐进入家庭,消费领域不断扩大,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出现了质的变化,逐步开始了从温饱向小康转型的消费模式。2008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已达15158元。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反映基本生存所需的食品、衣着和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比重不断下降,城镇居民食品、衣着和水电燃料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降到50%左右,其中人均食品支出为5523元,恩格尔系数从1981年的55.6 %下降到2008年的36.4%,占调查户数20%的城镇高收入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已降至30%以下。而体现发展享受需求的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教育、医疗保健支出比重迅速上升,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比1981年提高了15.0、6.1和5.1个百分点,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表2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单位:%

消费支出项目

1981年

1990年

2000年

2008年

合计

100

100

100

100

1.食品

55.6

55.1

39.2

36.4

2.衣着

14.5

11.7

8.1

10.2

3.居住

5.0

5.8

8.6

8.8

4.家庭设备及服务

13.2

12.3

9.4

4.7

5.医疗保健

1.1

2.2

7.7

6.2

6.交通通信

0.8

1.1

8.9

15.8

7.教育文化娱乐

8.4

10.3

13.1

14.5

8.其它商品及服务

1.4

1.5

5.0

3.4

(二)传统消费模式趋向现代

1.食品消费讲营养,膳食结构更合理

建国初期,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尚未解决温饱,营养不良的状况还比较多见。1981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仅264元。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城镇居民的生活日益改善。至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达5523元,与1981年相比,食品支出年均增长11.9%;在恩格尔系数下降的同时,食品支出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城镇居民饮食更加注重营养,膳食结构更趋合理,消费质量不断提高。

从主食消费上看,粮食消费比重减少,购买量大幅下降。2008年人均购买粮食支出298元,占食品支出的比重由1981年的18.2%下降到2008年的5.4%;人均购买粮食约65公斤,与1981年相比,下降幅度超过了50%。从食用的营养性角度看,肉、禽、蛋、奶等动物性食品消费显著增加,营养结构有较大改善。肉类、家禽、蛋、鲜奶的人均购买量分别比1981年增长23.5%、2.0倍、78.2%和4.4倍。从食品消费途径看,居民消费观念不断更新,在外饮食消费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在外饮食支出1599元,占食品支出的比重达29.0%,比2000年提高10.7个百分点,比1992年提高19.3个百分点。

2.衣着消费讲品味,穿衣更趋时装化

1978年以前,人们穿着“千篇一律”,颜色单一,款式多为“列宁装或军装”。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居民的衣着需求也发生了三个转变,从“穿暖”向“穿美”转变,从“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转变,从“请裁缝做衣”到“上商场购衣”转变。人们的穿着更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和色彩的搭配,单调划一的服装被新颖美观的时装代替,服装的名牌化、时装化和个性化成为人们的一种追求,成衣化倾向也成为衣着消费的主流。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546元,是1981年的21.4倍,是1990年的7.2倍。时尚、得体的穿着已成为人们对美追求的一个方面,服装亦已成为现代时尚生活的一个窗口。

3.耐用消费品不断更新换代

建国60年来,城镇居民家庭的耐用消费品不断更新换代。1978年前,城镇居民家庭以拥有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及收音机为代表的“三转一响”的“老四件”为自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生活变化最显著的体现就是耐用消费品的不断升级。反映在城镇居民家庭的耐用品上,由70年代的“三转一响”到80年代的黑白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至90年代,城镇居民家庭彩电、冰箱、洗衣机基本普及。进入新世纪后,家电产品不断升级,电视机由90年代的21寸彩电发展到目前的大屏幕、等离子、液晶彩电;洗衣机由双缸发展到半自动、全自动,出现了除波轮式外的滚筒式;冰箱由单门到双门、三门,以及绿色环保型冰箱。2008年,我省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分别为176、98和91台,而1981年仅为0.53、0.53和1.32台。此外,一些新型家用电器逐步进入家庭,居民消费向学习型、享用型消费产品转移。移动电话、家用电脑、空调、微波炉逐步为城镇居民家庭拥有。2008年,我省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移动电话、家用电脑、空调、微波炉分别为189部、79台、171台、66台,分别比2000年增长5.0、4.7、2.0、1.9倍。

(三)消费领域不断拓宽,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1.交通通信方式有了质的变化

1978年前,自行车、公交车和火车是城镇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而通讯方式主要靠信函和电报。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交通道路和通信网络的建设,一个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已基本形成。居民的出行和联系更加方便,城镇居民的交通通信消费也有了质的飞跃。居民出行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发展到家用汽车步入寻常百姓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出行使用的公共交通工具,也从最初的公共汽车、火车,发展到广为人们接受的出租车和飞机。据统计,2008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为19.7辆,是2000年的40.9倍;1981年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交通支出仅4元,而2008年人均交通支出已达1455元,年均增长24.4%。居民的通信方式从电报、信函到电话、手机,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家庭拥有一部固定电话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购买手机也不再是富人的特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移动电话具有的功能越来越完善,款式新颖、功能齐全的手机也成为时尚人士的首选。据统计,198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支出仅1.20元,2008年人均通信支出达到938元,年均增长39.4%。2008年,我省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189部,是2000年的6倍。科技的发展也带动了网络信息的消费,2008年,我省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和电脑分别为14.0部和67.2台,人均上网费支出152元。

2.旅游成为城镇居民休闲度假的新方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特别是五天工作日的实行,以及从1998年开始增加的“五一”、“十一”小长假,居民外出旅游成为度假的首选方式。从短途的城市周边游,周末的省内游,到长假的国内游、出境游;旅游方式也从简单的跟团游逐步发展到自助游、自驾游。城镇居民用于旅游的支出逐年增长,旅游人次数不断攀升。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团体旅游和参观游览支出453元,比2002年增长1.4倍,比1992年增长约17倍。旅游受到了越来越多居民的喜爱和推崇,已成为人们放松压力、陶冶情操、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

3.文化设施不断增加,娱乐方式趋于多样化

1978年前,电视机还只有少数家庭拥有,上电影院看样板戏和故事片是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而在简易的水泥台或空地上打乒乓或羽毛球也是学生时代的主要运动方式。随着居民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已从过去简单的在家看电视、出门看电影的单调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茶楼、酒吧、咖啡屋、KTV量贩、书屋、度假村等多种休闲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们的闲暇生活更加丰富。随着运动场所的不断增加,随处可见的社区健身一角,各大体育馆、游泳馆,各种健身房、瑜伽练功馆,都成了人们热衷的锻炼场所。此外,居民家庭的教育投资理念不断增强,无论是成人工作之余的充电,还是子女的课外兴趣班,城镇居民的教育支出大幅增长。据统计,1981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教育支出仅40元,而2008年人均文化娱乐教育支出已达2195元,年均增长16.0%。

4.商品销售模式多元化,消费者地位大大提高

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了短缺经济造成的商品供不应求的局面,基本生活用品凭票供应的状况一去不再复返。琳琅满目的商品使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超市的出现使购物方便和从容了许多;售后服务的日趋完善,为消费者购物加上了保险;刷卡消费省却了带现金的麻烦和不便;互联网的出现,足不出户也能享受网上购物的方便和乐趣;而先消费后付款的贷款消费模式改变了部分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改革开放使我们与世界接轨,对我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多元化和便捷灵活的商品销售模式替代了过去单一的商场销售方式,消费者的地位大大提高。

四、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明显改善

(一)居住条件显著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1.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现了从租房到购房的跨跃

改革开放前,极大部分城镇居民解决居住问题主要是依靠租赁单位或房屋管理部门的房屋,只有少数的城镇居民拥有自己的住房,而人口多、住房面积小、三代同居一室是当时住房条件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中期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使购买住房渐成城镇居民的普遍行为。1992年,有80%以上的城镇居民家庭租住公房。到1999年,租住公房的家庭仅有17%,而通过祖传私房、购买房改房和商品房而拥有现住房产权的家庭从1995年的60%扩大到2008年的90%左右。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不仅树立了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商品化的观念,更使城镇居民实现了从租房到购房的跨跃,真正拥有了自己的住房。

2.住房面积不断扩大,购建房支出快速增长

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购建房支出仅17元,90年代房改房制度的实行,使购买已租公房渐成为城镇居民的普遍现象。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加速了居民住房的改善,使住房面积不断扩大。2008年,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达34.3平方米,比1983年扩大1.7倍,比2002年扩大22.7%。在扩大居住面积,改善住房条件的同时,富起来的浙江人投资房地产的热情不断高涨,一户多宅的现象也越来越多,2008年已有20%左右的城镇居民家庭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

3.住房装修渐趋高档,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初期,城镇职工能够从单位分得一套住房已经是非常高兴的事了,根本不会考虑室内装修。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对居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花费几万至一、二十万把住房装修一新已成为一种常态。室内装修宾馆化、社区环境公园化成为先富起来的浙江人对居住的一种追求。

(二)用水、用电、用气条件大大改善

用水质量提高,用电数量增加,家用燃气逐渐普及是生活质量提高的又一明显标志。在城镇,独用自来水的家庭从1985年的75.2%增加到2008年的99.9%;居民用电已不仅限于照明和几样简单的家用电器,随着家庭电器设备的快速增长和普及,家庭用电量大大增加,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达806度,是1996年的3.1倍。1985年以前,煤是城镇居民家庭生活用的主要燃料,1985年用煤家庭达66%,使用液化气的城镇家庭占31%,而随着管道煤气、天然气接入家庭,生活用气更为便捷。液化气、管道煤气、天然气已成为城镇居民家庭的主要炊用燃料,用气住户超过99%,生活燃料的变化,大大改善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是收入再分配过程的一项重要调节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公平的体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省几近瘫痪的社会保障事业出现了重大转折,社会保障制度恢复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浙江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企业职工的失业保险等三大保险起步早,发展快,逐渐成为保障社会成员的一张安全网。浙江养老保险起步于1984年,实行离退休费用的社会统筹,并加快了非公企业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浙江企业职工的失业保险也于1986年建立并发展起来;而1992年以来,浙江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2000年以来,社会保障体制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逐步与原单位脱离,直接进入社会,由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

低收入者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帮助。针对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浙江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各地区不同程度的调高了最低生活保障收入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1994年我省首次出台了最低工资标准,至2008年已10次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社会最低生活保险制度也全面实行。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通过转移支付来有效地保障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收入达到应有的水平,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的实际困难,低收入贫困家庭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浙江城镇住户抽样调查显示,占调查户数20%的低收入家庭2008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2年增长77.9%,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7.5%,其中2007年比上年实际增长8.2%。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交纳养老、医疗、失业、住房公积金等项支出为1860元,比2002年增长1.3倍。社会保障支出不仅是城镇居民家庭的一项必要开支,也成为保障家庭成员基本生活的一项重要投资。社会保障这张“安全网”对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建国60年来,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浙江人民正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奋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未来、浙江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