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2009年浙江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二)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一、 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在杭州、宁波两地共随机抽取了5939家样本单位开展问卷调查,其中,政府机关76家、事业单位173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35家、民营企业4664家、外资企业791家,分别占全部调查单位的1.3%、2.9%、4.0%、78.5%和13.3%。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3600家,建筑业145家,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57家,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1248家,租赁与商务服务业156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96家,其他服务业(指除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以外的其他服务行业,下同)637家,分别占全部调查单位的60.6%、2.4%、1.0%、21.0%、2.6%、1.6%和10.7%。

二、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难的认识

从调查来看,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症结在于大学生自身,尤其是缺乏实践经验、对薪酬和岗位期望值偏高、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大学生自身因素,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缺乏实践经验”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原因

许多被调查企业反映,高校专业设置过于理论化,实践操作机会偏少,导致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不足,与实际岗位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调查显示,有57.1%的用人单位认为缺乏实践经验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大大高于选择其他因素的单位比重。分单位类型看,分别有48.0%、51.5%、42.9%、56.8%、64.4%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认为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分行业看,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是缺乏实践经验的前三个行业分别是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制造业,分别有63.8%、59.6%和58.9%的单位有同样的认识。

另外,用人单位在招收大学生时,有59.6%的单位首先看重实习经历和实践能力,实践经验对于大学生成功就业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最关注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分别有64.2%和56.2%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招收大学生时对实践能力有明确要求。

2.“期望值偏高”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

面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大部分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已经逐步趋于务实与理性,但仍有不少大学生抱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对择业的期望值偏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调查表明,有42.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偏高。不论从单位类型还是从行业分类来看,各类单位对大学生求职期望值偏高对就业影响的认识比较一致,选择该选项的比重均在40%和50%之间。

3.金融危机加重了大学生就业难度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不断加深,部分企业经营情况不乐观,生存都较困难。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承诺不裁员已属不易,而许多企业对于新招收大学毕业生都比较谨慎。调查表明,有36.9%的用人单位认为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加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使得大学生就业岗位减少。从单位类型看,分别有52.0%、38.0%、46.9%、34.5%、43.7%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认为金融危机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相对而言,民营企业对金融危机影响就业的看法较为乐观。另外,从各单位到高校进场招聘提供的岗位来看,也反映了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据部分高校统计,今年的大学生需求岗位比往年下降30%以上,大学生的供需比有所下降,平均每个毕业生收到的签约意向也较往年减少。

三、用人单位招收大学生的主要需求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大学生的素质不匹配有较大关系。因此,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在招收大学毕业生时的主要需求,对于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成功率,促进大学生就业有着积极的作用。

1.大部分用人单位招收大学生有明确的要求

调查显示,64.9%的用人单位招收大学生时有明确的目标需求,而没有明确大学生招收要求的单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等行业的招用大学生较少的企业。从图2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招收大学生时,居前三位的需求分别为“能够吃苦耐劳”、“实践能力强”和“专业对口”,而学习成绩反而是单位最后考虑的因素。不过,调研中也发现,由于当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实践经验比较少,而吃苦耐劳、思想品德等个人内在品质在简历、面试等环节难以全面体现,因此,单位在招聘阶段还是将学习成绩作为主要参考依据,但是进入试用期后,在决定是否留用毕业生的时候,能否吃苦、实践能力和思想品德等个人综合素质就成为决定性的考量条件。

2.吃苦耐劳精神成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首要考量指标

调查显示,有63.4%的用人单位招收大学生时要求能够吃苦耐劳,成为用人单位需求大学生的首要考量指标。分行业来看,建筑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等行业对大学生是否能够吃苦特别看重,分别有73.0%、70.7%、69.8%的单位将此作为招收大学生的主要要求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企业竞争压力加大,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必然要求员工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调研中有不少单位反映,如今的80后、90后大学毕业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温室”中长大,“吃不了苦”成为他们的普遍问题。一些大学毕业生总是对目前的工作感到不满,总想找一个既轻松又能赚大钱的工作,导致工作中眼高手低,稍不合意就辞职,频繁跳槽,流动性过大,对企业的忠诚度低,许多用人单位对此都较为反感。

3.现代服务业企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从行业分类来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的用人单位不但在吃苦耐劳、实践能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与其他行业企业有着共同要求,而且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要求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其中,对学习成绩的要求分别比全部单位的平均水平高6.3、23.3和21.0个百分点,对创新能力的要求分别比平均水平高10.4、18.6和6.0个百分点。

表1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三大素质的关注度(%)

行业

学习成绩

创新能力

社交能力

全部

19.3

34.9

30.7

制造业

13.5

34.3

24.7

建筑业

27.8

34.8

43.5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42.7

45.3

46.7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5.6

53.5

41.9

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

18.2

30.3

39.2

租赁与商务服务业

29.8

39.4

31.7

其他服务业

40.3

41.0

38.5

4.不同的单位对专业对口的要求差异较大

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用大学生时对不同的岗位都有对应的专业要求。调查表明,有59.5%的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的专业对口,但不同的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的关注度差异较大。从单位类型,分别有74.7%、82.2%、66.9%、56.2%和64.3%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将专业对口作为招用大学生的主要依据,机关、事业单位明显更加注重大学毕业生是否与实际岗位专业对口;分行业来看,分别有59.2%、76.5%、76.7%、47.3%、67.3%、82.7%和69.4%的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以及其他服务业在招聘时要求专业对口,最高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与最低的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相差了35.4个百分点。

四、用人单位招收大学生的现状

经济发展是就业水平的晴雨表,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1.单位招收大学生的积极性总体不高

尽管在政府的积极号召和鼓励下,许多企业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动作出了“不作经济性裁员、不减少职工工资收入,不降低职工福利,为确保社会稳定作贡献”等承诺和倡议。但是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许多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并且由于下一阶段的经济走势尚不明朗,使得企业用人仍趋于谨慎,新招用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单位更是减少了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计划。调查数据显示,在调查的全部单位中,有66.7%的单位2009年全年没有招收大学生的计划,其中,分别有46.1%、61.8%、69.8%、70.1%、49.1%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全年没有招收大学生的计划;与往年相比,今年有9.2%的用人单位减少了计划招收大学生数量,77.7%的单位基本持平,而只有13.1%的单位增加招聘大学生人数;分别有17.1%、25.4%、10.6%、6.2%、22.2%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今年的大学生招收人数有所减少。

2.用人单位今年招聘计划已完成近半

截止5月底,全部调查单位已完成48.5%的大学生招收计划。从单位类型看,完成计划较好的有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已完成计划60.7%、51.5%和48.9%;分行业看,完成计划较好的是其他服务业、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别完成61.3%、49.9%和49.8%。

3.部分类型企业的大学生招收人数回落较大

从单位类型来看,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际市场上的美元贬值,原材料的价格上涨等影响,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主体企业受波及最大。虽然有50.8%的外资企业今年有招收大学生的计划,但在这些单位中,有22.2%的外资企业今年招收大学生人数比往年减少,62.4%的企业与往年持平,只有15.4%的企业招收大学生人数比往年增加,招收大学生人数减少的企业比重高于增加的企业5.8个百分点,倒挂率列各类型单位之首。

从行业来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大学生需求回落最大。该行业中今年只有43.9%的企业年有招收大学生计划,并且有19.3%的企业减少招收计划,64.9%的企业保持往年水平,只有15.8%的企业增加招用计划,减少的企业比重比增加的企业高3.5个百分点。

五、面向用人单位的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实施情况

为了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鼓励企业推出更多就业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积极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在这些优惠政策的激励下,许多企业虽面临困难的经济形势,但仍不断挖掘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1.大部分用人单位认同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

调查发现,只有8.8%企业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由于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不明显,绝大多数企业认同各类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认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发挥了效用。大多数企业表示支持政府出台的各项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让大学生能施展才能,为社会做贡献。从调研和调查的情况来看,许多企业表示“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就业问题”;有企业认为“政策很好,特别是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更加要被关注,企业也应该多为大学生能顺利就业多出力”;有企业表示“政府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本企业尽量多招大学毕业生”;还有企业表示“这些就业政策的出台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是有很大的帮助,值得提倡”;有企业觉得“政府出台这个政策很好,对企业招用大学生很有帮助。希望这个政策能继续下去”。这些朴实的话语都反映企业对扶持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比较支持。

2.事业单位积极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

为进一步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浙江省政府要求凡有编制空缺的省属事业单位,除特殊情况外,今年均应拿出岗位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并且要求各单位不得设置歧视性条件,通用性岗位要放宽专业条件要求,给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应聘机会。目前,各单位正在抓紧进行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计划和方案申报工作。

3.见习基地、培训补贴等优惠政策使用率相对较高

调查表明,在已经享受(或正在申请,下同)促进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的用人单位中,有41.9%的单位是参加了毕业生见习基地而享受到相应补贴;26.3%的单位已享用过对大学生在岗培训的资金补助政策;有13.8%单位已享用了使用大学生的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10.0%的单位表示已经享用过招用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享受小额担保贷款的扶持政策。其中,在所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举措中,大学生见习制度是当前推进范围最广的一项政策。据统计,2008年杭州市认定74家大学生企业实训基地,共接受实训学员3914名,实训后留用率达到75.9%。根据计划,2009年年底前,杭州市要建100家以上大学生见习训练基地,3年内每年确保组织5000名、力争10000名杭州市区生源的大学生和在杭高校的大学生参加见习训练。

六、用人单位反映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许多用人单位也反映存在知晓率低、实施细则不明确等诸多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1.企业对相关促进就业政策知晓率不高

虽然各级政府为鼓励企业招收大学毕业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政策,但是不少用人单位表示对各地促进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不是十分了解。调查显示,仅36.5%单位对今年各级政府出台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相关扶持优惠政策十分了解或基本了解;有52.0%单位知道相关政策,但内容不清楚,而有11.5%的单位反应没听说过相关扶持政策。其中,民营企业“基本了解”或“十分了解”的仅为34.1%,分别比机关和事业单位低40.6和27.9个百分点。这表明政策的宣传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

2.面向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落实情况有待加强

企业是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主体。但是调查中许多企业认为当前各地各部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关配套实施细则不明确,政策的操作性不强,涵盖面不够广。对于许多招收大学生优惠政策,全省只是出台了原则性的意见,要求各地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具体实施意见,但由于部分地方政策跟进不及时,使得这些优惠政策对用人单位来说只是“水中花、镜中月”,难以真正得以享受。另外,也有不少企业要求提高政策的操作性,减少繁琐的审批,真正体现政府的支持力度。调查显示,在1441家今年已招收大学生的单位中,只有1.8%的企业享受过相关优惠政策,4.9%的企业正在申请相关补贴,而93.3%的企业没有申请或者不知道相关政策。

3.毕业生见习制度的效应有待观察

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为尚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就业实践机会,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工作技能、疏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重要措施。当前,全省各地都积极制定毕业生见习制度,探索将见习基地延伸到街道(乡镇)、社区等基层社会公共服务部门,组织本地区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开展见习活动,并提供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生活补贴。但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当前大学毕业生对见习制度的热情度并没有预期的那么高,申请参加见习的毕业生人数不多。据统计,今年3-6月,杭州市各见习基地共提供了近万个见习岗位,但参加见习人数只有2653人;截止到5月,温州市已建立了96家见习单位,面向本市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了1929个见习岗位,但只有448名毕业生进入见习岗位开展见习活动。大学生的期望与见习制度之间的差距,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对见习制度热情度不高的主要原因。调研中发现,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毕业后最急迫需要的是工作岗位,而不是实习机会。而见习期间,学生与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要等见习期满后,双方都满意,再办理正式的录用手续,大学生对见习制度的预期不明确,因此就缺乏参与的热情。相反,在校大学生却非常希望能够在低年级的学习期间,得到去企业实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