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28.0亿元,同比增长0.2%,这是今年首次实现正增长;增幅比3月份提高1.2个百分点。销售产值3024.9亿元,下降7.7%,降幅比3月份缩小0.8个百分点。1-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销售产值分别为2171.0亿元和10336.2亿元,分别下降4.0%和10.2%,增幅比去年同期分别回落16.5和30.1个百分点。从变化态势看,工业产销增速在3月份有较大幅度回升的基础上继续上行,去年四季度以来急剧下滑的局面得到遏制,工业经济趋稳回暖的迹象有所显现。但是,需求变动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库存状况还可能出现反复,去产能化将异常艰巨复杂,工业经济进一步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
一、工业生产销售增长的主要特点
(一)出口增速回落
4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出口交货值,下同)645.0亿元,同比下降19.5个百分点,降幅比3月份扩大1.9个百分点;出口导致销售产值增速下降4.8个百分点,比3月份多下降0.6个百分点。4月份,工业出口增速变动主要有以下特征:
1.部分出口依存度较高的轻工行业出口增速有所上升。主要出口轻工行业中,纺织、服装、皮革和工艺品出口分别增长-8.3%、7.2%、-12.5%和-9.5%,增幅比3月份分别提高3.5、9.1、1.6和2.8百分点。在此影响下,轻工业出口下降10.1%,降幅比3月份缩小1.4百分点。而重工业下降30.1%,降幅比3月份扩大5.3百分点。如果扣除价格的影响,轻工业出口下降5.7%左右,降幅低于重工业的22.8%左右的水平。
2.装备制造业出口降幅大,对工业出口影响大。4月份,装备制造业出口283.0亿元,同比下降26.0%,降幅比3月份扩大3.8个百分点,导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下降12.4个百分点。其中,通信设备、通用设备、仪器仪表、电气机械和交通运输设备出口分别下降42.1%、32.9%、20.1%、19.4%和15.8%,降幅比3月份分别扩大11.6、6.1、7.8、2.7和4.8百分点。
3.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降幅进一步扩大。4月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63.1亿元,同比下降28.6%,降幅比3月份扩大6.5个百分点,导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下降8.2个百分点。通信设备是外商投资企业最主要的出口行业。4月份,外商投资企业通信设备业出口减少48.5%,降幅比3月份扩大15.3个百分点。
4.用于生产、再生产的产品出口剧烈下降。4月份,化学原料(-39.1%)、化纤(-35.7%)、非金属矿(-36.0%)、黑色金属(-41.9%)和有色金属(-66.7%)等产品主要用于生产、再生产的行业出口下降35%以上。所幸,对我省来说,除化学原料以外,其它行业出口规模均较小。
5.企业规模越大,出口下降幅度越大的特征没有改变。4月份,大、中、小三种类型企业出口分别减少29.0%、22.1%和11.6%,与3月份的30.1%、18.3%和10.0%相比,虽然有所变动,但总得来看,企业规模越大,出口下降幅度越大的特征没有改变。
(二)内需有所增加
4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国内销售产值2379.9亿元,与3月份相比增长5.4%;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8个百分点,降幅比3月份缩小1.8个百分点。国内需求有逐步扩大的迹象。工业产品内销变动状况主要有以下特征:
1.私营企业内销同比增幅下降。4月份,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国内销售同比分别下降11.0%和2.1%,降幅比3月份分别扩大1.2和0.9个百分点。有限责任公司、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内销分别下降4.7%、0.9%和3.6%,降幅比3月份分别缩小6.8、4.4和4.4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内销分别下降3.0%和4.6%,降幅比3月份分别缩小0.6和2.7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缩小幅度低于大中型企业。
2.多数行业内销环比增长。在制造业和供应业的33个行业中,除食品(-0.4%)、饮料(-6.4%)、家具(-0.7%)、造纸(-1.1%)、橡胶(-0.7%)、通信设备(-2.5%)和废弃资源(-0.6%)等7个行业以外,其它行业,特别是除通信设备以外的主要行业内销环比均有所增长。主要行业中,非金属矿(16.7%)、烟草(15.9%)、有色金属(14.7%)、仪器仪表(10.1%)、金属制品(9.0%)、塑料(8.5%)、化纤(7.6%)、化学原料(7.3%)和电气机械(7.1%)等行业内销环比增幅较高。纺织(4.5%)、服装(4.7%)和皮革(5.0%)内销比3月份增长5%左右。
3.新增内需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工业。与3月份相比,4月份新增内需122.4亿元。在新增内需中,电气机械(10.9%)、化学原料(10.1%)、非金属矿(9.8%)、有色金属(9.6%)、纺织(8.9%)和化纤(6.9%)等行业所占比重较高,其中以原材料工业居多。在此影响下,重工业新增内需占总量的68.7%,远远高于轻工业29.3%的水平。
(三)生产有所企稳
4月份工业生产增速虽然有所上升,但在出口以及内需变动的影响下,行业之间、各类型企业之间增速变动状况分化非常明显。
1.轻纺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生产回暖。4月份,纺织、服装、皮革和化纤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3%、3.2%、-5.5%和15.8%,增幅比3月份分别提高2.4、1.9、5.0和2.9个百分点。在出口增速上升和内需增加的拉动下,轻纺工业生产有回暖迹象。具有行业风向标之称的中国·柯桥纺织指数从去年10月的96.8点跌到今年2月最低的90.2点后,目前已回升到91.1点。在内需扩大的推动下,原材料工业景气状况有所上升。冶金、建材和有色行业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6%、0.7%和9.5%,增幅比3月份分别提高5.4、5.3和2.1个百分点。此外,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生产增速也有所加快。
2.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增速回落。4月份,全省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减少7.1%,降幅比3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在装备制造业行业中,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和通用设备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6.8%、0.9%和-14.6%,增幅比3月份分别下降5.1、2.1和1.9个百分点;金属制品、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仪器仪表增加值分别增长1.2%、-4.7%、-2.0%和-8.1%,增幅比上月分别提高6.2、3.8、0.6和0.5个百分点。4月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减少4.0%,降幅比3月份扩大2.1个百分点。
3.私营企业生产同比增速虽然回落,但生产经营活跃程度依然逐步提高。4月份,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增幅比3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与规模以上工业提高1.2个百分点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但与3月份相比,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现价)5.3%,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7%的水平。与此类似的还有小型企业。小型企业增加值增长2.9%,增幅比3月仅提高0.2个百分点,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增加值分别减少7.8%和0.7%,降幅比3月份分别缩小2.3和1.7个百分点。但小型工业增加值环比增幅(现价)达5.8%。
二、工业生产运行趋势分析
4月份浙江工业生产增速虽有所回升,但这与去年同期基数有较大的关联。2008年4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增幅比2008年3月的14.9%回落5.3个百分点。随着后两个月去年同期基数(2008年5月和6月,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8%和10.2%)的提高,工业生产增速能否延续上升趋势,值得关注。
(一)外需仍低迷,总需求变化有回暖迹象
1.出口预计依然低迷。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继续恶化,用于生产、再生产的产品出口规模大幅度缩小,企业规模越大,出口下滑程度越严重等出口特征看,目前世界实体经济恶化超出预期。相对于实体经济,购买力的恢复又相对滞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金融领域“去杠杆化”将经历漫长历程,美式消费模式将出现转变。同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将对我省工业出口产生新的消极的影响。从春季广交会成交状况看,今年二、三季度,我省工业出口低迷状况难以改变。
2.内需或将稳步增加。目前,国家扩大消费政策力度继续增强,将有利于消费稳定增长。同时,政府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为投资继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基础。相关指标表明,扩大内需的政策效应正逐步显现,如电气机械行业内需的增加等。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内需或将呈稳步增加的态势。4月份,工业品内销环比增长5.4%,增幅已高于去年同期3.5%的水平。
3.从价格变动状况看,工业品需求已呈企稳回升态势。4月份,浙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为93.5%,比3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降幅与前几个月相比已进一步趋缓。与此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指数已达100.5%,其中,轻、重工业分别为100.1%和101.3%,这表明,工业品需求已初步呈现全面趋稳回暖的态势。
4.中间产品需求变动具有不确定性。对工业而言,只有终端产品有效需求的增加,才能推动生产持续增长。中间产品的需求具有波动性,在上游行业的影响下,将可能出现反复。目前,虽然在税收减免、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等刺激政策推动下,电气机械和交通运输设备等行业的部分消费品需求有所增加,但新增内需主要集中在建材、有色、化工等原材料工业,这些行业需求变动具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这些行业在浙江工业中所占比重较低,对全省工业的整体影响也有待观察。
(二)库存状况或出现反复
1.工业品大规模去库存化阶段已基本结束。从企业库存变动趋势看,产成品存货增速从去年7月末最高峰值的27.8%、9月末的26.1%下降至去年年底的15.2%、今年2月末的9.8%和3月末的6.5%。今年3月末,库存增幅比去年年底回落8.7个百分点,比最高峰回落21.3个百分点,有色、石油、化纤、通信等行业库存同比已经下降。按照工业库存调整一般需要两个季度时间判断,目前工业企业“去库存化”任务初步完成。工业库存调整期基本结束,意味着工业增长急剧下滑阶段告一段落。
2.在库存调整后期又出现“去货币化”现象。目前,各国央行正在推行货币互换、购买国债、调低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放松信贷额度限制等货币扩张措施,部分商品价格下跌预期为上涨预期所取代,部分行业、企业结束“现金为王”的策略,改变持币待购的心态,释放出购买能力。4月份,我省部分原材料工业需求增加,与原料类生产资料价格比3月份上涨2.3%,冶金工业产品上涨3.0%、化学工业产品上涨2.7%不无关系。
3.调整库存、补充库存和“去货币化”现象相互交织,将使库存变动出现反复。年初全国钢铁产业原有库存已经基本消化,在价格上涨和回补库存的推动下,产量大幅度提高,近期库存再次达到历史高位。由于需求萎靡、价格回落,使得钢铁行业出现“二次去库存化”的问题。从我省的情况看,4月份,有色金属生产较快增长,但产销率只有95.6%,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行业库存将会有所增加,一旦需求有所变化,生产将被迫压缩。从全省工业来看,1-2月、3月和4月,工业产品产销率分别为98%、96.8%和97.3%,其中隐含着库存的波动起伏。在库存调整的敏感时期,产销率应该是一个先行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工业生产趋势。4月份产销率提高,或者预示着5月份工业生产依然具有扩大生产规模的潜力。
(三)“去产能化”将艰巨复杂
1.需要消化的过剩产能规模空前。过去几年,大部分行业景气度较高。在需求拉动下,一些产业产能过度扩张,积累了巨大的生产能力。经济进入收缩期后各行业产能利用率均处于历史低位。未来大规模过剩产能的调整或将是一个异常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据大中型工业企业《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趋势判断专项调查》,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产品(设备)生产能力利用率分别只有为75.3%和72.3%,需要消化的产能大约占10-15%。
2.需要消化的产能既有落后产能,也有先进产能。目前闲置的产能不仅包括需要淘汰的落后、低端产能,还包括为出口服务的先进、高端产能。由于各行业调整压力首先来自出口需求萎缩,目前产能闲置最为突出的是近年来为出口需求量身定制的生产能力,这部分生产能力既不是高能耗、高污染,也不是技术落后型产能,相反是技术较为先进、附加值较高的高端生产能力。浙江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增速持续下滑,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过剩产能,就是这种状况的表现。
3.完成“去产能化”需要全球经济基本面好转。从扭转产能过剩的途径来看,产能压力的消除可以通过供应面的调整来实现,而这一调整的特征是企业的关闭和从业人数的下降,这种特征下的产能压力减轻将与整体经济发展形成一种悖论。因此,这种途径只适合于淘汰落后的、低端的产能。对于因出口低迷而形成的高端过剩产能,其产能过剩问题是全球性的,此类产能难以通过扩大内需得到完全消化,解决产能闲置需要国际经济环境的好转。因此,未来漫长而严峻的“去产能化”过程可能导致工业经济运行出现波折起伏。从浙江的现状来看,大型企业出口和生产目前相对低迷,其变动态势或者是“去产能化”进程的一个判断指标。只有大型企业带动和辐谢作用增强,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的能力才能提高。
综合以上因素,我省工业增速虽然有所回升,但仍将处于底位调整阶段。工业库存调整期基本结束,意味着工业生产增速有可能已进入底部区域;库存状况可能出现反复,暗示着生产增长可能出现波动,4月份部分地区生产增速再次下滑,就是一个警示;由于去产能化过程刚刚开始,工业生产短期内仍然难以恢复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