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一五”前三年我省节能降耗情况和2008年节能降耗主要工作
“十一五”前三年,在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省节能工作取得较大成效。2006、2007和2008年,单位GDP能耗同比分别下降3.52%、4.18%和5.49%,三年累计下降12.6%。特别2008年在全省经济面临较大困难的情况下,依靠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单位GDP能耗下降5.49%,初步预计,“十一五”后两年,只要每年平均下降4.3%就能完成“十一五”目标。
2008年,我省各级各部门在节能降耗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目标的分解、落实、考核。
2008年年初和年中,全省分别召开节能降耗工作会议和节能降耗现场会,对节能工作进行部署。各部门依据节能降耗工作会议精神和《节能降耗实施方案》,加强对各领域的节能降耗领导工作,形成多部门联合齐抓共管的局面。2008年省、市、县、乡(镇)各级政府目标责任书签订率100%,各级政府与重点耗能企业签订率100%,全面完成目标的分解落实。3月和9月,分别完成对国家重点用能企业及各市政府节能目标责任完成情况的监察考核,进一步推动全省节能降耗工作。
(二)各部门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加大。
2008年各部门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节能投入、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和扩大宣传等方式加大各领域节能力度。经贸委通过推进节能“十大工程”,优化政策环境,营造全社会节能氛围,全面落实《节能降耗实施方案》;物价、税务等部门通过税收、价格手段推动节能降耗,省国税认真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省地税制定相关通知明确有关节能减排企业可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及操作程序,省物价部门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提高对8个高耗能行业限制类、淘汰类企业加价标准并进一步拉大峰谷电价差。计量部门通过抓资源节约地方标准的制定实施和“六个一”能源计量工程的实施夯实节能降耗计量基础并通过开展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挖掘节能潜力。建设部门大力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开展了为期近三个月的全省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开展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并完成2008省政府关于建筑节能工作的一类考核目标。科技部门加强科技攻关,开发节能电机、节能电除尘器等产品,实施“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新技术及工程示范”重大项目,为工业、照明和建筑等领域节能降耗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旅游部门通过节能技术推广和行业能源管理办法的探索,以创建绿色饭店为抓手推动节能降耗工作。教育系统通过推广节能灯和开展公共建筑能源审计示范点等措施推动节能降耗,并开展系统内节能宣传周活动提高师生员工节能意识。通过各部门努力,全社会节能格局初步形成。
(三)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
2008年全省可再生能源利用进程加快,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试点省工作进展顺利,1.5MW大型风力发电装备技术、太阳能电池生产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化,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取得新突破,新型潮汐发电机组投入运行。根据电力局资料,2008年全省新投6000千瓦及以上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约33万千瓦,可再生能源累计发电量约1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
二、今年一季度我省节能降耗取得初步成效
一季度,在工业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依靠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我省能源利用效率继续有所提高。
(一)能源消费同比有较大幅度下降,能源供需矛盾有所缓解。
受经济增速回落影响,一季度,我省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约1809万吨标煤,同比下降10.2%,为“十一五”以来最高降幅,其中原煤2430万吨,同比下降11.0%,原油577万吨,下降0.8%。另据电力局资料,全社会电力消费约492亿千瓦时,下降4.5%。能源供需矛盾的缓解为电力“上大压小”和能源消费品种结构的改进提供条件。
(二)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为完成全年目标奠定初步基础。
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9%,降幅比去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千吨以上重点用能企业和1311家重点用能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分别下降3.5%和4.0%。规模以上工业37个行业大类中,有31个行业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三)高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
在八大高耗能行业中,化学纤维、化学原料、纺织、非金属矿物和电力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分别下降12.0%、11.4%、7.6%、7.2%和5.6%,降幅超过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造纸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分别上升9.7%和3.6%。
(四)高耗能产品生产继续回落,为我省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奠定基础。
一季度,我省主要高耗能产品产量同比继续下降。主要高耗能产品中,生铁、水泥、水泥熟料、硫酸、烧碱和盐酸产量同比分别下降14.7%、12.8%、11.7%、23.2%、15.8%和3.9%。粗钢产量同比增长6.0%。
(五)各市节能情况较好,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11个市中,丽水(22.7%)、湖州(16.0%)、金华(14.3%)、绍兴(10.9%)、杭州(8.1%)、衢州(7.4%)、台州(7.2%)和温州(6.0%)等八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嘉兴与上年基本持平,舟山和宁波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分别上升9.4%和2.5%,其中舟山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上升幅度较大是受去年下半年投产的高耗能企业和邦化学的影响,宁波受镇海炼化和宁波钢铁公司单耗上升影响(如扣除这两家企业后,宁波单位增加值能耗转为下降2.3%,全省降幅则从4.9%提高到5.9%)。
三、我省节能降耗面临的不确定因素
今年一季度我省节能降耗取得一定成绩,但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
(一)经济增速回落不利节能,千吨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示范作用有所降低。
一季度,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降低5.6%,继续延续去年下行趋势。经济的回落导致企业生产设备开工不足,固定能源消费难以同步降低,影响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一季度,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13.6%、5.9%和2.1%,大、中型企业生产回落幅度高于小型企业,生产的规模优势有所削弱,以大中型企业为主的千吨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示范作用降低。一季度,我省千吨以上企业和千吨以下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7.2%和3.5%,千吨以上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5%,降幅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装备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冲击较大,结构变化不利节能。
一季度我省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2.3%,降幅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6.7个百分点,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业同比下降32.0%,降幅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26.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9%,比去年同期下降2.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0%,降幅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2.4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1%,但降幅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低3.5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7.1%,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节能量约为93万吨标煤,因为结构变化导致规上工业少节能约25万吨标煤,为“十一五”以来少有的情况。如果规模以上工业结构不变,一季度节能量将约为118万吨标煤。
(三)发电机组负荷率降低,发电效率有所下降。
一季度,由于供电需求不足,6000千瓦及以上机组火电发电量同比下降6.9%,设备平均利用小时同比下降171小时。虽然电力部门已经采取调停等措施提高发电负荷率,但机组平均利用小时的不足和负荷率的降低导致发电效率同比下降。一季度我省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发电标准煤耗为316克/千瓦时,同比上升5克/千瓦时,发电效率的下降导致全省多消耗约19万吨标煤,为“十一五”以来少有的情况。
(四)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增速虽回落,但占比提高。
一季度,我省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同比分别增长7.4%和6.4%,增速比去年同期分别回落14.2和17.9个百分点,回落幅度较大主要是因为去年一季度我省受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影响,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基数较大。但尽管如此,因为三产和生活用电增长具有一定刚性,不会随着经济的回落而同步回落,增速仍比全社会用电增速分别高11.9和10.9个百分点,占全社会用电的比重分别为11.2%和13.3%,比去年同期分别高1.2和1.4个百分点。二季度,随着高温天气的到来,我省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增速将有所回升,如果上半年宏观经济不能有效回暖,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的刚性增长将对节能降耗带来较大压力。
四、几点建议
(一)在保增长的基础上加快结构调整。
围绕国家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我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思路,既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业、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在搞好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的调整和振兴时应注意发展重点,引导企业应用行业先进技术,提升产品结构,把好“能评关”,避免高耗能落后产能死灰复燃。发展冶金、化工等重工业,也应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节能降耗的关系,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继续抓好节能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工作。
做好2009年节能降耗总体目标的分解工作,确保节能目标责任书签订率达到100%。建筑、交通、住宿餐饮和农业农村等领域要做好本领域节能目标的分解工作并研究制定相应措施,确保分解目标的落实,确保事事有交代,件件有落实。做好对各市政府2008年节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和2009年节能工作开展情况的检查工作,以考核和检查为手段督促各市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继续完成节能目标,防止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把主要精力放在保增长上而放松了节能降耗工作。
(三)加强技术节能的推广应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省际能源效率与节能潜力》研究报告的分析,2007年我省能源使用技术效率得分为0.777,与2005年比虽有所上升,但低于0.841全国平均水平,离充分技术效率水平1仍有0.223的非效率;规模效率为0.99,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规模带来的效率提高作用趋弱。这表明,我省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仍存在较大空间,要加强节能设备的推广应用、生产工艺的革新改进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
(四)继续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和火电“上大压小”工作的开展。
因经济回落,我省能源消费出现较大幅度回落,能源供需矛盾趋缓。应以此为契机,推动企业做好锅炉节能改造和集中供热区内锅炉淘汰工作,加大落后小火电的关停力度,加快“上大压小”工程工作进度,一方面推动落后产能的退出,另一方面在供电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提高大机组的平均利用小时和负荷率,促进大机组发电效率的提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五)加强对千吨以上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考核和监督。
一是要引导企业进行生产设备整合,关停落后生产线,提高单台生产线利用率;二是要适当运用财政手段,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走出困境;三是要加强对千吨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监测和考核工作,对单位增加值能耗上升的企业要加强跟踪和分析,并针对不同情况适当加以曝光或处罚。
(六)继续加强节能宣传和引导工作,控制生活用能增长。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生活用能因为有刚性增长特点,占比容易上升。在这一背景下有效防止生活用能过快增长意义重大,一是积极倡导使用高效能产品,并采取切实措施做好对高能效产品的补贴工作,降低高能效产品单价;二是依靠“节能宣传周”“节能减排专栏”等专题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与网络等媒介,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营造全社会节能氛围;三是扩大宣传范围,不仅在城市、社区进行节能宣传,还要将节能宣传扩大到广大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