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2009年一季度浙江工业用工状况分析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受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等因素的影响,浙江工业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42.7亿元,同比下降5.6%,利润总额260.4亿元,下降20.0%。在这个背景下,工业用工状况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我们就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数和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变动状况进行分析,供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从业人员的变动状况

一季度,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731.3万人,同比减少27.3万人,下降3.6%,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7.2个百分点。如果按去年同期增速推算,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少增54.6万个就业岗位。从总体看,工业用工情况好于预期,但形势依然严峻,并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外商投资企业减员幅度较大,大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较强。一季度,外商投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从业人数(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下同)同比分别减少6.3、6.2、2.3和10.1万人,减少幅度分别为5.5%、4.9%、2.8%和2.5%。大、中、小三种类型企业从业人数分别减少2.0、14.5和10.8万人,分别减少2.7%、5.6%和2.5%。如果扣除2008年3月以后开工(即去年一季度无从业人员)企业的影响,小型企业从业人员减少6.0%。部分大型企业“不裁员”的倡议和行动,彰显了其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企业中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2.出口依存度较高的劳动密集型轻工行业从业人数变动状况出现分化,装备制造业减员幅度较大。以出口为导向,从业人员占规模以上工业35%左右的6个劳动密集型轻工行业从业人数同比减少8.9万人或3.3%,减少幅度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其中,服装(1.5%)有所增加,纺织(-2.2%)有一定幅度减少,但皮革(-6.4%)、家具(-7.8%)、文教用品(-7.7%)和工艺品(-10.1%)减少幅度较大。从业人员占近40%的装备制造业从业人数减少17.3万人或4.9%,除交通运输设备(-1.6%)减少幅度较小以外,通信设备(-10.5%)、仪器仪表(-8.1%)、金属设备(-7.1%)、通用设备(-6.6%)、专用设备(-5.3%)和电气机械(-4.2%)减少幅度均较大。在此影响下,轻工业从业人数减少2.9%,减少幅度低于重工业4.5%的水平。

3.技术、资金密集度较高行业从业人数有所增长。如果以人均主营业务收入将工业行业按劳动密集程度从高到低划分为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行业从业人数同比分别增长-4.0%、-4.6%、-3.7%、1.5%和-0.9%。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行业总体减员幅度较大,但技术、资金密集度较高行业从业人员增长1.5%。这一类型的主要行业中,除有色金属(-3.2%)和黑色金属(-0.5%)以外,饮料(9.3%)、医药(4.2%)、化学原料(1.7%)、化纤(0.6%)和农副食品(0.5%)从业人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劳动密集程度最低的行业主要包括国家控制的石油、电力和烟草等行业,从业人员基本稳定(-0.9%)。

4.企业从业人员变动状况出现剧烈分化。纳入统计的近5.8万家企业中,48.3%的企业从业人员同比增加,增加幅度为17.2%;其中,增加幅度在10%以内和10%以上的企业分别占27.3%和占21.0%,从业人员分别增长2.7%和39.6%。47.9%的企业从业人员减少,减少幅度为20.5%;其中,减少幅度在10%以内和10%以上的企业分别占16.7%和31.2%,从业人员分别减少4.8%和29.7%。

二、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变动状况

一季度,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393.0亿元,同比增长2.1%,增幅比去年同期的17.5%回落15.4个百分点。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以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计算,下同)为5.4千元,同比增长6.0%,增幅比去年同期的13.4%回落7.4个百分点。在生产回落、效益下滑,产品价格下跌,用工成本从去年同期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占4.6元上升为5.5元的状况下,工业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总体仍有一定幅度增长,应该说是企业社会责任感增强的体现。

1.国有企业薪酬高、增长快的状况值得关注。一季度,国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分别为12.8、6.6、6.4、6.0、5.6和4.5千元,分别增长10.8%、5.5%、4.8%、6.3%、7.3%和5.6%。国有企业薪酬高、增长快的状况值得关注。国有为主的行业中,烟草、石油加工、电力、燃气和水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分别为21.7、12.4、17.3、12.3和12.3千元,分别增长-15.5%、19.5%、10.9%、5.6%和7.8%。除烟草以外,其它行业人均劳动报酬增长均较快。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全行业亏损近2亿,燃气供应业利润总额只有0.4亿元。

2.全省工业基本没有出现行业性减薪现象。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省多个行业出现行业性减员,但基本没有行业性减薪现象。全省工业涉及的37个行业中,除烟草(-15.5%)和煤炭(-20.2%)以外,其它行业人均劳动报酬均有所增长。全行业亏损的黑色金属(1.9%)、有色金属(0.2%)和废弃资源(5.7%)人均劳动报酬增幅较低。受出口影响较大的纺织、服装、皮革、家具、文教用品和工艺品等六个行业人均劳动报酬平均增长4.7%,生产经营困难较大的装备制造业增长6.2%。

3.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均劳动报酬增幅较低。按劳动密集程度从高到低的五种类型行业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分别为4.6、5.0、5.4、6.7和16.6千元,同比分别增长4.7%、3.8%、8.3%、5.6%和10.1%。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均劳动报酬增幅总体较低。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数为小型企业和轻工业。小型企业人均劳动报酬为4.8千元,低于中型企业5.8千元和大型企业7.3千元的水平;人均劳动报酬增长5.9%,低于中型企业6.1%和大型企业6.6%的水平。轻工业人均劳动报酬为4.7千元,低于重工业的5.7千元;人均劳动报酬增长5.6%,低于重工业的6.4%。同时,技术、资金密集度较高行业人均劳动报酬增幅并不高(5.6%),说明这些行业抓住国际金融危机的机遇,积极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强人力资本储备,是十分高明的选择。

4.40%的从业人员有不同程度减薪。纳入统计的企业中,有58.4%的企业, 56.6%的从业人员(企业人均劳动报酬增加或减少,则认为全部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加或减少)人均劳动报酬同比增加,平均增加幅度为29.0%(这部分企业人均劳动报酬增幅较高,可能与企业栽员往往多为技术含量较低、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员,单位人力资本平均水平有所提高相关)。有37.8%的企业, 41.1%的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有所减少,平均减少幅度为19.5%。其中,13.8%的企业,15.1%的从业人员减少幅度在10%以内,平均减少幅度为3.4%;24.0%的企业,26.0%的从业人员减少幅度在10%以上,平均减少幅度为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