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省各地积极克服国内外经济下滑不利影响,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努力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全省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实际增速出现较大幅度提高。一季度,全省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0.5亿元,同比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6%,实际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4.8个百分点。
一、一季度浙江消费品市场的基本特点
1.消费品市场实际增速加快。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消费品市场的滞后反应逐渐显现,一季度,全省消费品市场运行速度放缓,1月、2月、3月单月名义增幅较去年同期分别回落4、4.3、7.9个百分点,但受物价水平逐月回落影响,实际增速明显加快,扣除物价因素,我省消费品市场实际增速较去年同期分别提高2.8、6.6、3.9个百分点。
2.农村市场发展速度快于城市市场。一季度全省城乡市场保持同步发展,其中,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676.8亿元,同比增长13.5%,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1343.7亿元,同比增长12.9%。今年以来,农村市场一改往年屡屡落后城市市场的发展趋势,连续三个月增长速度均快于城市市场,1月、2月、3月农村市场同比分别增长18%、9.7%、12.8%,分别超过城市市场增幅1.1、0.3、0.8个百分点。一季度全省农村市场累计增幅快于城市市场0.6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农村市场增速落后城市市场2个百分点。农村市场零售额占全省消费品市场的比重也有所上升,由去年同期的33.3%上升为33.5%。
3.限下企业拉动全省消费品市场增长作用明显。全省限额以下(含个体)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特别是农村个体商业由于经营方式灵活,商品和价格定位大众化,消费对象相对固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继续保持了稳步发展态势,一季度实现零售额1202.9亿元,同比增长22.4%,成为全省消费品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
4.餐饮住宿业仍然是消费增长的热点。我省住宿餐饮业在社会消费总额中比重偏低,但近年来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增幅始终居各行业之首。一季度,全省住宿餐饮业同比增长15.3%,高于全省消费品市场增幅2.2个百分点,分别快于批发业、零售业4.8、2.2个百分点,充分反映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观念的变化。随着天气转好,全国范围内的免费旅游消费券的发放,我省旅游市场将迎来一轮高峰,餐饮市场仍有进一步挖掘和扩大的潜力。
5.全省市场供给能力有所增强,价格波动趋缓。据省经贸委对2009年上半年600种主要消费品的供求趋势和价格走势调查,2009年上半年全省消费品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价格波动幅度也将趋缓。一是供求方面,供求基本平衡的占48.5%,比2008年下半年下降4.7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占44.5%,比2008年下半年上升3.2个百分点,主要商品有钟表眼镜、电器、体育娱乐用品、文化办公用品、服装服饰类等商品;供不应求的占7%,比2008年下半年上升1.5个百分点。二是价格方面,保持稳定的占40.4%,比2008年下半年上升33.4个百分点,呈上涨趋势的占23.4%,比2008年下半年下降18.3个百分点,主要商品有珠宝首饰和部分高档烟酒;呈下降趋势的占36.2%,比2008年下半年上升19.6个百分点。巨大的供给能力和趋稳的商品价格,为居民消费和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一季度全省消费品市场热点变化情况
从一季度市场销售情况看,全省消费品市场热点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全省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增长趋缓,零售额同比仅增长1.5%。从分类商品零售额来看,15类商品增长,10类商品下降。
1.食品类商品平稳增长。由于物价水平持续回落,CPI中权重最大的食品类商品增速也明显趋缓,一季度,全省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0%,持续一年多时间的食品类商品快速增长的格局短期内将不会再现。
2.居民日用商品增长明显。城乡居民传统日用品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服装鞋帽针纺织品、日用品、金银珠宝、化妆品、书包杂志类、家具类分别增长9.9%、10%、13%、10.9%、21.7%和22.4%。
3.汽车销售有所回暖。国家实施燃油税改革、小排量车车辆购置税减半的政策后,全省汽车市场出现一定程度回暖。据杭州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统计,汽车销售辆数同比增长3.9%,小排量车销售明显回暖。一季度,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1.4%,相比1-2月同比下降0.6%,汽车市场销售出现积极变化。
4.部分商品销售出现下滑,但下滑速度有所减缓。一季度全省建筑装潢类商品同比下降17.6%,但相较今年1-2月下降26.2%、2008年全年下降25.7%,下滑速度有所减缓,这一趋势也和一季度我省商品房销售有所改观基本吻合。
5.部分商品销售潜力较大。一季度,全省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26.2%,但随着我省3G手机的逐步开通实施,将有效拉动通讯器材市场回暖,市场消费潜力有待充分挖掘。随着我省“家电下乡”推广实施,财政补贴资金的陆续到位,家电范围、品种和限价金额的调整和完善,我省家电市场也将出现恢复性增长。
三、值得关注的问题
1.限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销售趋缓。一季度,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企业实现零售额804.4亿元,同比仅增长1.6%,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尽管今年实行新的限额贸易企业划分标准,全省限上贸易企业数量有所增加,但从增加企业的结构来看,批发业企业居多,反映在零售额的增长速度也不明显。从行业构成分析,全省汽车销售、石油及制品类零售、建筑装潢等行业零售规模逐渐减少,大型住宿餐饮业的营业额也逐渐萎缩,一季度,全省限额以上批发业同比增长4.5%,零售业同比增长1.1%,餐饮业同比增长5%,住宿业同比下降1.4%,均低于全省消费品市场平均增速,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对全省消费品市场的拉动作用明显减缓。
2.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渐趋理性和谨慎,短期很难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当前世界经济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显现,我省总体经济形式依然严峻,面临较大困难。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省不少中小企业订单减少,员工收入缩水,造成消费者信心不足、高端消费下滑;股市、房市不景气,财富效应消失,促使居民理性购物、实惠消费;国家和省严控行政机关办公经费,今年我省公务用车采购冻结一年,公用经费支出减少5%,专项经费“零增长”,公务接待费用减少10%,集团消费也将有所抑制,必然对我省消费品市场带来影响和冲击。由汽车、房产、通讯器材等商品消费快速增长拉动的上一轮消费高峰已基本完成,而新的消费热点、消费行为短时期又很难形成,如何有效拓展消费空间、提升消费水平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3.物价波动对消费品市场稳定发展产生影响。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省物价持续走低,一季度全省零售物价指数为98,而去年同期为107.7,前后差距达9.7,通货膨胀对城乡居民的消费影响不言而喻,但物价水平的过度下滑,对消费品市场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同样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防止物价大幅波动,稳定居民即期消费信心,也成为稳定我省消费品市场的重要因素。
四、对我省消费品市场发展的总体判断
面对我省经济增长放缓、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低速增长等不利局面,我省消费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压力不断加大。在客观分析当前严峻形势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各种积极变化:
一是中央和省委一系列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颁布实施,4万亿拉动内需资金的投放,“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全面启动,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新医改方案的及时出台,将逐步缓解医疗费用偏高的矛盾,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
二是各级政府、部门和商家联动,积极采取各种有力、有效的营销促销方式和便民服务措施,提振消费信心、改善消费环境,引导扩大消费,成效也很明显,如杭州市连续发放消费券,部分城市派发免费旅游券,对促进消费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企业家信心逐步恢复。在国家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等一系
列政策带动下,浙江省批发和零售业景气度回升。据全省企业景气调查,一季度批发和零售业景气指数为115.5,比上季度上升8.1点;企业家信心也有所增强,本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95.6,比上季回升10.8点,出现了购货合同增加,商品库存减少、资金紧张得到有效缓解、经营费用下降,盈利水平提高的积极变化;据“中国•义乌小商品指数”(简称“义乌指数”)信息系统监测,3月份义乌指数各项指标向好,景气指数1024.93点,环比下跌49.06点,跌幅低于上期3.7点;价格指数止跌上扬,环比上涨0.67点,为99.87点,涨幅0.68%;信心指数连续两月上涨,达到111.92点高位,环比上涨0.27点;
四是由于消费品市场的“惯性”和“刚性”特点,决定了消费不会出现较大波动。固然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明显减速,收入水平下降必然会影响消费市场,但消费因其本身特性(刚性和惯性)不会发生同步下滑,其变化也呈现滞后性,对抵御危机冲击、促进经济复苏也起着一定的缓冲作用和支撑作用。
根据上述分析,预计上半年全省消费品市场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名义增幅较去年同期将有所回落,但实际增幅有所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