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浙江农村劳动力区域比较研究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在浙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决定了浙江农村劳动力分布和就业的不均衡。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对农村地域的定义,我们将浙江农村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1)有农业生产或农业人口的市辖区;(2)国家统计局2006年公布的30个百强县;(3)百强县以外的其它县,其中单独列出26个欠发达县(市、区)。各区域县(市、区)名单见文章最后说明。本文利用2006年浙江省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分析比较浙江各区域农村劳动力素质特征、就业状况、流动转移等情况,并就稳定浙江农村劳动力就业、优化就业结构等问题,提出有关思考与建议。

一、浙江农村劳动力总体分析

(一)农村人口就业率和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

根据浙江省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2006年末,浙江农村人口[1]为3052.31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251.76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999.14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为88.8%,比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的82.0%提高了6.8个百分点。农村人口就业率为65.5%,比2006年全省的人口就业率68.5%[2]低3个百分点。随着我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特别是强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资源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分区域看,农村人口就业率市辖区和百强县明显高于欠发达县,市辖区和百强县分别比欠发达县高9.1个百分点和8.2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各区域差距不大,其中百强县比欠发达县高2.9个百分点。

表1 浙江农村劳动力利用情况

农村人口(万人)

农村劳动力资源(万人)

农村从业人员(万人)

农村人口就业率(%)

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率(%)

全省合计

3052.31

2251.76

1999.13

65.5

88.8

一、市辖区

593.58

456.84

404.27

68.1

88.5

二、百强县

1667.90

1251.19

1121.43

67.2

89.6

三、百强县以外县域

790.83

543.73

473.43

59.9

87.1

其中:26个欠发达县

570.06

387.50

336.15

59.0

86.7

(二)农村劳动力分布相对集中

浙江农村劳动力从区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全省农村从业人员中,市辖区和百强县占了76.3%,其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市辖区和百强县占85.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市辖区和百强县占77.8%。但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看,市辖区和百强县所占比重相对稍低,其中市辖区占13.5%,百强县占40.9%,其它县占45.7%。从欠发达县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省的比重较大,为35.5%,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只占全省的很小比重,分别只有8.9%和15.6%。

表2 浙江农村从业人员在不同区域的分布 单位:%

全 省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合计

100.0

100.0

100.0

100.0

一、市辖区

20.2

13.5

21.3

24.9

二、百强县

56.1

40.9

64.4

52.9

三、百强县以外县域

23.7

45.7

14.4

22.2

其中:26个欠发达县

16.8

35.5

8.9

15.6

(三)农业劳动力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很低

2006年,浙江农村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人员占24.5%,比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时提高6.5个百分点。特别在农业行业,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已相当突出。全省农业从业人员509.66万人,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员为270.12万人,占全部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3.0%,41-50岁人员占26.0%,两者相加,比重高达79.0%。人口的老龄化以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镇,是造成农村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老化的客观原因。但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农村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主要是农业从业人员的老龄化所致。全省农村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人员为489.55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的人员占55.2%。

浙江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文盲占6.3%,小学文化程度占38.5%,初中文化程度占46.5%,三者合计为91.3%,可见,浙江农村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是很低的。而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则更低,文盲占15.2%,小学文化程度占55.8%,两者合计为71.0%。

表3 农村从业人员年龄构成和文化程度构成

农村从业人员

农业从业人员

年龄构成%

20岁以下

4.7

0.7

21-30岁

18.8

4.9

31-40岁

27.9

15.4

41-50岁

24.0

26.0

50岁以上

24.5

53.0

文化程度构成%

未上学

6.3

15.2

小学

38.5

55.8

初中

46.5

26.0

高中

7.4

2.9

大专及以上

1.2

0.1

(四)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规模较大,外来多于外出

2006年,浙江农村本地户籍住户(不包括举家外出户)外出从业人员(指离开户籍所的乡镇)为396.52万人,外出就业地点为乡外县内的占43.3%,县外市内的占19.1%,市外省内的占18.2%,去省外(包括外省、港澳台和国外)从业的占19.3%。浙江农村外出从业人员的就业地点主要是在省内,在省内就业的外出从业人员占全部外出从业人员的80.7%。

2006年末,我省农村共有外来从业人员588.71万人。其中来自省外的有489.73万人,占所有外来从业人员的83.2%;来自省内的有97.74万人,占所有外来从业人员的16.6%;还有少量从业人员来自港澳台、国外。浙江农村外出从业人员到外省从业的为71.91万人,从省际流动看,浙江农村从业人员从外省净流入417.82万人。

浙江农村外出从业人员在省内就业的人数约为320万人,而浙江农村来自省内的外来从业人员为97.74万人。也就是说,浙江农村外出从业人员中,外出从业地点在浙江农村的有将近100万人,外出从业地点在浙江城镇的有220多万人。

二、农村劳动力区域差异比较

百强县与欠发达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反映在农村劳动力上,在就业结构、就业方式、兼业情况、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流动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

(一)各区域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差异明显

1.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差异。第一产业就业比例随经济发展水

平的提高而降低,这是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的客观趋势。浙江各市辖区的农村区域以及百强县区域企业众多,经济发达,而欠发达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各区域之间差异较大,市辖区和百强县第一产业比重已降到20%以下,而欠发达县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在50%以上。具体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市辖区为16:56:28,百强县为17.6:61.0:21.4,百强县以外县域为46.5:32.3:21.3。百强县第二产业就业比例高达61.0%,但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只有21.4%,与欠发达县相差无几,可以说基本一样。显然,百强县的产业结构需进一步升级优化。市辖区的第三产业就业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各区域中也是最高。但市辖区的产业结构也需要进一步升级优化,二产就业比例仍然过高,三产比例仍然偏低。

表4 各区域农村从业人员三大产业就业结构 单位:%

农村从业人员合计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全省合计

100.0

24.1

53.2

22.7

一、市辖区

100.0

16.0

56.0

28.0

二、百强县

100.0

17.6

61.0

21.4

三、百强县以外县域

100.0

46.5

32.3

21.3

其中:26个欠发达县

100.0

50.8

28.1

21.1

2.行业就业结构差异。浙江农村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经济发达区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其次为农作物种植业,经济欠发达区域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种植业,其次为制造业。市辖区和百强县的农村从业人员中,制造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7.8%和53.3%,种植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2.8%和13.7%;其它县域种植业、制造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39.3%和24.7%,其中欠发达县种植业、制造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为43.8%,制造业从业人员比重为21.3%。农作物种植业和制造业两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相加占农村从业人员的比重,各区域均超过60%。其它各个行业在从业人员总量中所占比重各区域差距不大。

表5 各区域农村从业人员行业就业结构 单位:%

全 省

市辖区

百强县

其它县

26个欠

发达县

合计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农作物种植业

19.6

12.8

13.7

39.3

43.8

2.林业

1.2

0.3

1.3

1.5

1.4

3.畜牧业

1.9

1.4

1.4

3.6

4.3

4.渔业

1.2

1.3

0.9

1.8

1.0

5.农林牧渔服务业

0.2

0.2

0.2

0.3

0.3

6.采矿业

0.4

0.3

0.3

0.5

0.4

7.制造业

45.5

47.8

53.3

24.7

21.3

8.电力、燃气、水生产业

0.5

0.6

0.4

0.5

0.5

9.建筑业

6.9

7.2

6.9

6.6

5.9

1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1

3.5

3.0

2.9

2.7

11.批发零售业

6.7

8.0

6.8

5.4

5.4

12.住宿餐饮业

1.5

2.0

1.4

1.4

1.3

13.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

7.2

7.9

6.5

8.2

8.4

14.其他行业

4.1

6.4

3.6

3.4

3.3

3.就业方式差异。从农村家庭住户(不包括集体户)从业人

员的就业方式看,各区域的差异主要表现为:(1)欠发达县农村家庭住户从业人员就业方式仍以自营为主,比重为67.0%,其次为

务工,比重为31.1%, 而市辖区、百强县农村家庭住户从业人员以

务工为主,比重分别为50.3%和53.8%,其次为自营,比重分别为

43.8%和40.5%;(2)就业方式为雇主和家庭帮工的比重,市辖区

和百强县明显高于欠发达县。

表6 各区域农村家庭住户从业人员就业方式 单位:%

家庭住

户从业

人 员

雇 主

家庭

帮工

自 营

务 工

公 职

全省合计

100.0

2.0

1.7

47.2

48.1

0.9

一、市辖区

100.0

2.5

2.2

43.8

50.3

1.1

二、百强县

100.0

2.6

2.2

40.5

53.8

0.9

三、百强县以外的县

100.0

0.7

0.6

61.8

36.1

0.7

其中:26个欠发达县

100.0

0.6

0.5

67.0

31.1

0.7

4.兼业情况差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浙江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浙江农村住户就地就近兼业提供了机会。浙江农村住户的兼业现象越来越普遍,如今,绝大多数农村家庭住户经营的主要行业不再是农业。依据第二次农业普查农村家庭住户从业人员所从事的主要行业的人数划分,农村家庭住户分为:纯农户(住户从业人员的主要行业均为农业)、农业兼业户(住户从业人员中主要行业为农业的人多于非农业的人)、非农业兼业户(住户从业人员中主要行业为非农业的人多于农业的人)、非农户(住户从业人员的主要行业均为非农业)和非经营户(没有从业人员的住户)。浙江农村家庭住户中,纯农户只占14.6%,其中市辖区和百强县只有11.6%和11.3%,但欠发达县纯农户比重为23.4%,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农业兼业户和非农业兼业户看,各区域都是非农业兼业户比重要大大高于农业兼业户。也就是说,兼业户中比重,从业人员主要是从事非农行业的户居多。市辖区和百强县非农业户比重分别为55.9%和56.9%,欠发达县非农户比重只有36.3 %,差距明显。

表7 各区域农村家庭住户兼业情况 单位:%

合 计

纯农户

农业兼

业 户

非农业

兼业户

非 农

业 户

非 经

营 户

全省合计

100.0

14.6

8.1

19.3

51.1

7.0

一、市辖区

100.0

11.6

6.6

17.3

55.9

8.6

二、百强县

100.0

11.3

5.9

18.7

56.9

7.1

三、百强县以外的县

100.0

21.7

12.6

21.2

38.7

5.8

其中:26个欠发达县

100.0

23.4

13.4

21.1

36.3

5.9

(二)农村劳动力年龄构成和文化程度差异

从农村从业人员的年龄构成看,市辖区、百强县从业人员更年轻化,欠发达县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村从业人员中,市辖区、百强县40岁以下各年龄段的比重均高于欠发达县,而40岁以上各年龄段的比重,则欠发达县明显高于市辖区、百强县。

从农村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看,市辖区、百强县要稍高于欠发达县。主要是欠发达县农村从业人员中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所占比重要明显高于市辖区、百强县,初中、高中比重则低于市辖

区、百强县。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业人员各区域比重均极低,

差距不大。

表8 各区域农村从业人员年龄构成和文化程度构成

全 省

市辖区

百强县

其它县

26个欠发达县

年龄构成%

20岁以下

4.7

6.0

5.2

2.5

2.4

21-30岁

18.8

22.5

19.5

14.1

14.1

31-40岁

27.9

29.4

28.3

25.8

25.5

41-50岁

24.0

22.0

23.9

26.1

25.8

50岁以上

24.5

20.1

23.1

31.5

32.2

文化程度构成%

未上学

6.3

5.4

4.9

10.4

11.1

小学

38.5

35.8

37.7

42.9

43.6

初中

46.5

49.1

48.5

39.6

38.4

高中

7.4

8.1

7.7

6.1

5.9

大专及以上

1.2

1.5

1.2

1.0

1.0

(三)劳动力流动差异

从农村从业人员流动看,市辖区、百强县外来从业人员较多,欠发达县外出人员比重大。按农村从业人员户籍所在地分,市辖区、百强县来自省外人员的比重分别有30.6%和23.0%,而欠发达县近90%的从业人员户籍均为本村,虽然也有一定的外来人员,但人数很少,比重很低。

表9 各区域农村从业人员按户籍分的来源构成 单位:%

合 计

在本村内

村外乡内

乡外县内

县外省内

省 外

全省合计

100.0

72.8

3.4

1.8

2.0

20.0

一、市辖区

100.0

60.3

3.4

1.6

4.2

30.6

二、百强县

100.0

70.5

3.2

1.5

1.7

23.0

三、百强县以外的县

100.0

89.2

3.8

2.5

0.7

3.8

其中:26个欠发达县

100.0

89.0

4.0

2.9

0.8

3.4

从农村本地住户(指户籍在本行政村、居委会的住户)从业

人员外出情况看,本地住户外出从业人员占本地住户从业人员的比重,欠发达县为28.7%,明显高于市辖区、百强县。从外出从业地点看,各个区域80%左右的从业人员在浙江省内就业。不同的是,百强县168.24万外出从业人员中,在乡外县内从业的人员达53.3%,而在县外省内从业的人为26.1%,欠发达县135.54万外出从业人员中,在乡外县内就业的为29.8%,而在县外省内从业的人为49.9%。从表10数据可以看出,市辖区、百强县外出人员在县内从业的居多,欠发达县外出人员从业地点则主要在县外省内。说明浙江市辖区和百强县是浙江农村外出人员从业的主要地点。

表10 各区域农村本地住户外出从业人员情况

全 省

市辖区

百强县

其它县

26个欠发达县

外出从业人员(万人)

396.52

54.49

168.24

173.79

134.54

外出从业人员占户籍

从业人员比重(%)

19.8

17.1

16.2

27.1

28.7

外出从业人员

从业地区构成(%)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乡外县内

43.3

47.4

53.3

32.4

29.8

县外市内

19.1

29.5

14.1

20.7

20.0

市外省内

18.2

7.0

12.0

27.8

29.9

省外

19.3

16.1

20.5

19.1

20.4

三、思考与建议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浙江农村劳动力从总量上看,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主要以从事制造业为主,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已较低;而欠发达地区仍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占50.8%;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明显滞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整体素质也低于经济发达地区。除了区域差异,浙江农村劳动力还存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低、农业从业人员年龄老化等问题。对浙江农村劳动力存在区域差异和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科学引导。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稳定性

改革开放之前,浙江农村劳动力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农村劳动力中约90%仍是农业劳动力。如今,浙江农村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已下降到24%,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事的是制造业。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角度看,浙江农村住户中纯农户的比重已经很低,百强县只有11.3%,欠发达县也只有23.4%。在大量的兼业户中,无论百强县还是欠发达县,都是非农业兼业户比重远远高于农业兼业户。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行业就业,推动了浙江经济的强劲持续发展。但是,这些已转移到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不稳定,对承包土地的依赖心理难以去除,从社会身份和自身观念等方面,仍是传统的“农民”。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下,部分在城镇区域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失业返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稳定性问题更加突出。必须要深化改革,全面推行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服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待遇。同时,改革户籍制度,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更多的农村人口离土离乡,落户城镇。

(二)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更多的

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浙江26个欠发达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336.15万农村从业人员占全省农村从业人员的16.8%,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达50.8%,为全省平均水平24.1%的2.1倍,为百强县平均水平17.6%的2.9倍,欠发达县仍有一半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进一步转移难度较大。究其原因,欠发达县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技能缺乏,是影响转移就业的两大障碍。近年来,我省实施的“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使欠发达县农民受益不少,但总体上看,技能培训的面还不够广,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也不够强,对农民素质提升的作用还比较有限。因此,必须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一是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培训的财政补助力度;二是要制定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标准规范,严格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考核,提高农民培训的质量;三是要采取鼓励政策,积极推动用工企业与欠发达县建立结对关系,组织开展定向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顺利转移就业。

(三)提高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

浙江经济发达,是农业小省,2007年,浙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5.2%。但浙江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有22.7%,比第一产业还要低1.4个百分点,百强县农村劳动力中,第三产业比重只有21.4%,比全省平均水平还要低,与欠发达县相差无几。这表明,浙江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偏多,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偏少。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如今在浙江各地,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已经成为主旋律。在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在现代服务业的大力发展中,第三产业将会吸纳更多的人员就业。各级政府要创新政府职能,构建产业政策优势、社会环境优势、公共服务优势,科学引导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欠发达县在发展第三产业中,要更加重视传统服务业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吸纳。

(四)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生产主体

浙江农业从业人员,从年龄构成看,40岁以上人员占79.0%,其中50岁以上人员占53.0%,从文化程度看,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人员占71.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0.1%。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很低,农业生产后继乏人。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是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从发展效益农业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浙江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而要实现浙江农业的现代化,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生产主体已显得越来越紧迫和关键。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一种必然趋势。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政策扶持,大幅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才能吸引年轻的、高素质的劳动力投身于农业领域。因此,必须要加快农业用地的规范有序流转,培育专业大户和多种形式的农场企业,实行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各区域县(市、区)名单

1、市辖区不包括列入百强县的萧山区、余杭区、鄞州区和列入欠发达县的柯城区、衢江区、莲都区。具体包括: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海曙区、江北区、北仑区、镇海区、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南湖区、秀洲区、吴兴区、南浔区、越城区、婺城区、金东区、定海区、普陀区、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共23个区。

2、百强县(共30个)为国家统计局2006年公布的萧山区、余杭区、桐庐县、富阳市、临安市、鄞州区、象山县、宁海县、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市、瑞安市、乐清市、嘉善县、海盐县、海宁市、平湖市、桐乡市、德清县、长兴县、绍兴县、新昌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义乌市、东阳市、永康市、玉环县、温岭市。

3、26个欠发达县为:淳安县、永嘉县、平阳县、苍南县、文成县、泰顺县、武义县、磐安县、柯城区、衢江区、常山县、开化县、龙游县、江山市、三门县、天台县、仙居县、莲都区、青田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云和县、庆元县、景宁县、龙泉市。

4、百强县以外的县域具体包括:26个欠发达县加上建德、安吉、洞头、浦江、兰溪、岱山、嵊泗、临海8个县,共34个县级单位。

主要参考文献:

1、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研究报告《中国农村劳动力区域比较研究》

2、《浙江统计分析》2008年第100期《浙江省农村外来劳动力研究》


[1]除特别注明外,本文中农村户数、人口和从业人员均按常住口径统计。

[2]根据《浙江统计年鉴》数据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