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创新,最直接的需求在企业,最现实的载体在企业,最主要的潜力也在企业,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为服务于实现“创新强省、创业富民”的战略,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更好地推动创新型企业的成长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2008年底,浙江省地方统计调查局开展了企业创新跟踪调查。本次调查以问卷的方式在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和台州等8个市进行,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方法,分别抽选235家制造业企业和105家服务业企业为样本,对2005-2007年三年中企业创新活动和创新环境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省企业创新积极性高,创新能力较强,创新环境良好,但受资金、人才、竞争等因素影响,企业创新仍存在创新动力不足、创新合作少和原创性不强等诸多问题。如何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特别是如何通过企业创新化危为机,实现浙江经济转型升级,从容应对当前的金融风暴值得我们深思。现结合本次调查资料,就浙江省制造业企业创新的现状和应对策略作简要分析。
一、企业创新的现状和特点
从调查情况看我省企业创新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企业创新活跃。在调查的235家制造业企业中,有86.4%的企业有创新成果推出,其中,有83%的企业在三年内推出了工艺(流程)方面的创新活动,有70.2%的企业三年内推出过产品创新。在工艺(流程)创新方面,推出创新的频率较高,创新活动十分活跃,三年内,有26.0%的企业推出10次以上,26.8%的企业推出5-10次,30.2 %的企业推出次数在5次以下;在企业产品创新中,最具新颖性的产品在投放市场之前的研发周期以“短平快”为主,其中,研发周期在一年以下的占41.8%,1-3年的占51.5%。
(二)创新的主体主要是本企业。从创新的研发主体来看,企业自身或企业集团是创新研发的主要承担者。调查显示,在企业产品创新中,研发主体为本企业79.4%,本企业集团的占14.5%,由本企业与其它企业或研究机构合作开发的也占有相当比重,达42.4%,而纯粹由其它企业或研究机构开发的则仅占1.2%;在工艺创新中,研发主体为本企业的为85.6%,本企业集团的占13.8%,由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科研所、高校合作研发的占37.4%,其他占3.6%。这表明,企业开展创新的资源主要来自企业自身或企业集团内部,创新活动主要靠自身力量完成,利用企业外部资源的较少。
(三)依靠创新,做专做强再做大是我省大多数企业发展的战略路径。我省的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且以私营企业为主,大企业所占比例很少,我省的企业家们在对企业创新和做大企业的战略路径选择上普遍较为明智和科学。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企业家对企业创新战略路径的看法并不是急于把企业做大、积累实力后再创新,而是依靠创新,先在一个领域做专、做强,取得竞争优势,再图做大,持此观点的企业家占全部调查企业的85.5%。
在对待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的问题上,主张“把培养创新能力放在首位,选择性地引进和自主开发,逐步提高自主开发比重”的企业家占75.3%;主张“当能引进时还是引进更合理,这样可以减少风险和缩短周期”的企业家占49.4%;主张“不论能否引进,都要以自主开发为主,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的企业家占30.6%。总之,企业将自主创新放在了首位,选择性地引进消化吸收占了主流。
(四)普遍重视对创新成果的保护。据本次企业创新跟踪调查资料:调查中有技术创新的204家制造业企业,在2005-2007年三年内只有2.5%的企业对技术创新成果未采取任何措施进行保护,97.5%的企业通过一种或几种方式进行保护,以保持创新成果的有效性。通过申请专利权、注册商标权、申请和注册版权这三种正式手段进行保护的企业(含一种及以上的)占到82.8%,其中有69.1%的企业申请专利权,78.8%的企业注册商标权,54.5%的企业申请和注册版权。通过其他措施进行创新成果保护的企业(含使用上述三种正式手段的)占96.6%,其中:有95.1%的企业通过提升企业销售能力和服务质量的办法,有92.6%的企业采用在产品推出时间上领先竞争对手的方式,有92.2%的企业通过技术保密的手段进行保护,还有77.8%的企业通过产品设计复杂化的方法来进行保护。
(五)对创新作用有很高的认知度。调查发现:三年内有创新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对企业创新作用的评价很高。在产品和工艺方面,认为企业创新能提高生产能力的企业有98.5%,认为创新能降低单位产出的劳动成本的有96.1%,认为创新能降低单位产出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有95.6%;认为创新可以增加产品种类或服务范围、以及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均达98%,认为创新可以改善产品生产的灵活性的为97.1%;认为通过创新开拓了新市场的有98%,认为创新使企业增加了国内市场份额的有93.6%,认为创新使企业增加了国际市场份额的有85%。在综合影响方面,认为“企业创新减少对环境污染”的企业有95.6%;认为“提高了公司公众形象”的企业有95.1%;认为“保留和吸引人才”的有93.6%;认为“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的有90%;认为“满足行业管制要求”的有86%。
(六)产品或服务的生命周期以十年内为主。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是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寿命,他与产品或服务的种类、结构、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有关,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可持续性和企业的生存能力。调查显示,我省有65.95%的产品或服务寿命周期不到10年,其中,不到一年的占7.8%,1-3年的占28.0%,4-10年的占30.2%,而10年以上的仅占34.1%。
二、浙江企业创新中应关注的问题
(一)企业创新活动主要依靠内部研发,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调查显示,企业创新费用支出以内部R&D支出和购买设备及软件为主,占创新费用的96.7%,其中,内部R&D支出占创新费用的46.1%,排第一位;机器设备及软件购买支出,占40.6%列第二位。其它依次为外部R&D支出(7.5%)、培训和市场活动支出(3.2%)和获取外部技术知识(2.6%)。从企业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研发主体来看,内部的研发是其创新的主体。在推出过产品创新的制造业企业中,由本企业与其它企业或研究机构合作开发出来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分别为42.4%和37.4%。纯粹由其它企业或研究机构开发出来的则仅为1.2%和3.6%。因此,企业创新过程中存在对外部的研发优势利用不充分,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
(二)创新产品的新颖程度不高。从创新产品的新颖程度看,属于在世界范围都是新的即原创性的产品创新的企业占推出过产品创新企业的29.7%,属于在中国大陆率先推出海外已有产品的企业占58.8%,推出的产品创新对本企业来说的是新的(企业推向市场的全新的或者具有重要改进的产品在所服务市场已经出现),占到推出过产品创新企业的66.7%。可见,模仿创新仍是企业创新的主体,原创性程度有待提高。
(三)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较为突出。资金方面,被调查的制造业企业在回答下述问题时,认为“技术创新活动的经济风险太大”的企业占84.5%,认为“技术创新所需资金太多”的占87.9%,认为“技术创新融资成本太高”的占80.6%,认为“在引进大的技术创新时,现有的融资渠道难以支持”的占78.9%。可见资金问题是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之一。
知识技术方面,科技人力资源、技术积累、相关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技术创新合作伙伴等方面因素都对企业创新有一定的影响。有92.2%的企业认为科技人力资源短缺对企业创新产生不利影响,且有73.3%的企业认为影响程度相当大。在被调查的企业回答下述知识技术影响创新问题时,88.4%的企业认为“缺乏技术积累和缺乏相关技术信息”对企业创新有不利影响,84.1%的企业认为“缺乏市场信息”对企业创新产生不利影响,77.6%的企业认为“缺少技术合作伙伴”不利于企业创新。
(四)众多市场因素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在市场方面,行业的过度竞争使行业利润率下降,以及市场垄断或控制等都对企业创新产生不利影响。从调查所列的6个方面因素看,行业利润率太低对创新不利影响最大,高达88.7%的企业认为行业利润率太低对创新有不利影响,其中,有36.4%的企业认为影响程度很高;其它对创新有不利影响的因素依次为:行业存在过度竞争(87.9%),创新产品需求存在不确定性(87.5%),同行企业较少从事创新活动(81.7%),与竞争对手的技术差距较大(73.2%),市场被主要竞争对手所垄断或控制(68.8%)。可见,健全创新机制、规范市场竞争行为、整顿市场秩序,对于促进企业创新是十分迫切的要求。
各种不利因素在过去三年(2005-2007)对创新的影响
不利因素 | 无影响(%) | 不利影响的程度(%) | ||
低 | 中 | 高 | ||
(1)市场被主要竞争对手所垄断或控制 | 31.2 | 36.4 | 21.6 | 11.3 |
(2)行业存在过度竞争 | 12.1 | 26.0 | 32.9 | 29.4 |
(3)行业利润率太低 | 11.3 | 21.2 | 32.1 | 36.4 |
(4)同行企业较少从事创新活动 | 18.5 | 42.4 | 29.8 | 9.5 |
(5)与竞争对手的技术差距较大 | 26.8 | 42.0 | 25.1 | 6.5 |
(6)创新产品需求存在不确定性 | 12.5 | 33.8 | 37.2 | 16.5 |
(五)创新环境良好,但仍有需要大力改善的环境因素。从本次调查涉及的基础设施、经济社会、专业服务和政府支持四个方面看,我省企业对创新环境总体是比较满意的,调查中作出中立、有利和非常有利回答的普遍在80%以上,总体环境良好,且有利因素较多,但也有一些需要积极改善的环境因素,在基础设施方面,有45.6%的企业认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利于企业创新,有23%的企业认为高级管理人才竞争市场和26.8%的企业认为高级专业人才竞争市场等基础设施因素不利于企业创新;在政府支持方面,不利于企业创新的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地方保护、所有制歧视上,其次是政府审批程序和办事效率方面。(见下表)
环境因素在过去三年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程度 单位:%
| 环境因素 | 非常不利 | 不 利 | 中 立 | 有 利 | 非常有利 |
基础 设施 | (1)交通运输、电信、物流等基础设施 | 1.3 | 3.0 | 52.3 | 32.3 | 10.2 |
(2)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 | 2.6 | 43.0 | 38.3 | 14.0 | 2.6 | |
(3)高级管理人才竞争市场 | 2.1 | 20.9 | 47.2 | 23.8 | 4.3 | |
(4)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竞争市场 | 5.5 | 21.3 | 41.7 | 23.4 | 6.8 | |
(5)技术交易市场 | 1.7 | 15.3 | 56.6 | 21.7 | 3.0 | |
经济社会环境 | (1)生活条件 | 1.7 | 9.4 | 46.0 | 37.4 | 4.3 |
(2)文化和社会环境 | 1.7 | 7.7 | 49.8 | 34.0 | 5.5 | |
专业 服务 | (1)专业商务服务公司 | 2.6 | 8.1 | 68.5 | 17.4 | 0.9 |
(2)专业的技术服务公司 | 3.4 | 6.8 | 65.1 | 21.7 | 1.7 | |
(3)金融、信贷服务 | 1.7 | 12.3 | 48.9 | 27.7 | 7.7 | |
(4)本地的大学、研究机构 | 3.4 | 6.0 | 56.6 | 23.4 | 8.5 | |
(5)当地行业协会 | 1.3 | 6.4 | 48.5 | 34.9 | 6.8 | |
政府 支持 | (1)政府的技术创新政策 | 1.3 | 3.0 | 22.1 | 51.5 | 20.4 |
(2)政府部门的采购政策 | 1.3 | 6.8 | 60.9 | 21.7 | 7.7 | |
(3)政府对产品价格的限制 | 1.7 | 12.8 | 64.3 | 16.2 | 3.4 | |
(4)政府在招投标方面的限制 | 1.3 | 12.8 | 65.5 | 16.2 | 2.6 | |
(5)政府对营业范围的限制 | 1.3 | 13.6 | 64.3 | 16.2 | 2.6 | |
(6)政府的审批程序和办事效率 | 2.1 | 14.0 | 48.1 | 31.1 | 6.4 | |
(7)地方保护、所有制歧视 | 4.3 | 17.0 | 63.8 | 11.1 | 2.1 | |
(8)行业规则或行业标准 | 2.6 | 8.9 | 50.6 | 31.9 | 4.3 | |
(9)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 0.9 | 11.1 | 42.6 | 34.9 | 8.5 | |
(10)税收、法治环境 | 2.6 | 12.3 | 42.6 | 32.3 | 8.1 |
三、推进企业创新的对策建议
浙江要实现跨跃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必须首先通过自主创新完成经济转型升级,这是浙江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转型升级是生产方式的演进和变革,本质上是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深层发挥作用的过程,而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是企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投资者、组织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是风险的承担者。面对2009年仍在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要化危为机,政府和管理部门应当在创新的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一)增强企业创新意识,让创新成为企业自觉行动。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大量企业通过追求数量扩张来维持利润的增长,在这种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下,对未来市场激烈的知识和技术的残酷竞争缺乏危机感,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应对未来市场风险意识不强。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真正意识到创新对于企业应对风险的重要性,自主创新也更多地从理念变成了企业实实在在的竞争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和产品,谁就是市场的主宰。我们要借此东风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尊重特立独行、标新立异,鼓励自由探索、百家争鸣,扶助自主开发、创新创业,鼎力营造支持创新、支持革新和允许试验、宽容失败的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氛围。
(二)健全机制、改善创新环境。政府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其最大的职能在于提供制度保障,营造创新环境。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只有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管理运行机制,才能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才能让企业有长远的技术创新战略和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二是政府要通过宏观政策引导和推动企业创新。政府要通过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公平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的合法利益。要发挥研发税收减免政策的激励作用,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三是要加强科技中介咨询服务机构建设,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要大力支持科技中介咨询服务机构的发展,改善工作条件和服务手段,要加强对咨询服务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研究咨询服务人才队伍,提高中介咨询服务的质量。
(三)强化人才战略,增强原创能力。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是关键。创新人才主要包括:以企业家为代表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他们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以首席专家为代表的研发人才队伍,他们是技术创新的中坚;以高级技工为代表的技术人才队伍,他们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最终实现者。研发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的建设,是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企业应采用多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运用多种途径培养人才。企业还应大力引进优秀的科技人才,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进行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治本就是要培育创新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们需要进行模仿创新,这是追赶先发国家的必由之路,但一般来讲,越是重要的技术(如核心技术、支持型技术、技术和经营能力)越应该掌握在企业自己的手中,因此我们提倡进行模仿创新,更要大力加强源头创新,攻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为此,一是要实现创新源头的合理布局,形成知识高地,培养知识创造能力,建立知识流动的完备机制;二是引进与培养双管齐下,形成人才引进与培养的长效机制,构筑结构合理的高科技人才体系。要创新人才吸引机制,面向全球引进高端人才,同时,建立与现代生产方式和产业体系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浙江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以及高端人才培养本土化。
(四)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科研优势,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企业生产的社会化合作程度日益提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企业与企业的关系,不仅仅是竞争,更重要的是合作。研究所和高校拥有较为先进的研究设备,有较强的科研优势;同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成果需要通过企业平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加强产学研联合,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是企业快速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实现技术和产品不断创新的有效捷径。一方面要大力鼓励企业投资产学研合作研究项目;另一方面要推动大学、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鼓励科研院所从事研究开发的人才走向企业、面向市场,为企业创新提供人才、信息和技术上的支持。还应运用市场机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五)加强科研投入,引导自主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加强科技研发投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政府方面来讲,要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要推进税费改革,加大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收激励。要完善融资渠道,一方面,为具备一定资质和信用等级的企业提供创新贷款;另一方面,鼓励风险投资创新项目,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融资提供渠道。从企业方面来讲,要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注重前期研发投入,注重研发人才的引进和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