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至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浙江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到2020年“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为监测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进程,国家统计局于2003年编制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进程监测指标体系,内容涉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和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18个评价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编制的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进程监测方法测算,2003-2006年,浙江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分别达51.2%、58.9%、64.0%和68.1%。浙江能否如期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以及不同地区和低收入农户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进程如何是各级党政领导所关注的大事,也是全体农村居民所关心的大事。我们借助农业普查以及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等有关资料,采用现有的测算评价体系以及模拟试算等方法进行测算和研究,以反映全省以及不同地区和低收入农户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进程。
一、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程度位居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抓住各种机遇谋发展,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尤其是近年来,浙江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经济社会的发展保持了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浙江农村更是生机勃勃,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至九十年代中期,已完成了从温饱到基本小康的跨跃;近年来,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稳步快速推进。根据国家统计局编制的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监测方法测算,2006年浙江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68.1%,实现进程比全国快33.2个百分点,实现程度居全国各省市区第4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天津。位居浙江前面的上海市为88.6%、北京市为86.9%、天津市为80.9%;位居5至8位的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和福建省分别为60.8%、58.3%、57.2%和51.6%。浙江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进程在全国的发展位次较领先,发展优势较明显,18个监测指标中已有7个指标达到了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另有4个指标达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已指日可待。
(一)经济发展持续健康稳定
浙江农村经济稳定发展,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已超越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全省经济发展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比2003年增长16.9个百分点,达97.2%。2006年我省经济发展方面的实现程度比全国平均水平快67.7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2位,仅比上海低,分别比北京、天津和江苏高0.8、4.5和19.8个百分点。从监测经济发展水平的三个指标来看,2006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08元(2000年可比价,下同;2006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335元,比1996年的3463元增长了1倍多),实现程度首次达到100%。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1996年为42.8%,2002年开始达到并超过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2006年进一步下降至23.1%,已远远超越了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与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逐年下降相反,浙江小城镇人口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年,全省小城镇人口比重提高至31.1%,离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还差3.9个百分点;按过去几年的发展趋势测算,小城镇人口比重在2008年前后可达到农村全面小康目标值,届时,全省经济发展方面将全面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浙江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卫生、科技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农村社会发展速度有所加快,但发展水平仍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2006年,浙江农村社会发展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60%,比2003年提升了22.5个百分点。2006年我省社会发展方面的实现程度比全国平均水平快16.5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4位。测算农村社会发展进程的有4个方面的监测指标。医疗卫生条件方面:据第二次农普资料,2006年末,全省99.5%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49.8%的村有卫生室;51.2%的村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监测指标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76.0%,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由2003年的42.8%提高到2006年的82.5%。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障方面:据第二次农普资料,全省有77.0%的镇有敬老院,有74.3%的村有老年活动室。全省乡镇共建有敬老院1099个,共收养老人4.33万人。全省农村社会养老覆盖率为18.3%,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由2003年的18.6%提高到2006年的28.3%。从科技兴农方面来看,我省农业科技队伍发展壮大较快。第二次农普资料显示,2006年末,全省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农业技术人员有3.1万人。但监测指标农村居民万人拥有农业科研人员数却较少,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6.7%,离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还存很大差距。再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方面看,从1996年至2006年,我省农村居民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农村居民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从1996年的0.3196上升到0.3607,但收入差距始终在合理区间范围,实现程度保持在100%。我省农村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全面小康之路还有五分之二的路要走,其中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举措和加快农业科研力量是关键。
(三)文化素质建设进程有待加速推进
监测农村居民人口素质的统计指标为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农村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尽管浙江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但由于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基数较低,全省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实现程度尚为负数,影响了人口素质整体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进程。2006年,浙江在人口素质方面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只有8.8%,尽管比2003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2个百分点;该指标全国低于浙江的只有9个省市区。具体看,2006年浙江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年,离总体小康的标准还差0.1年,离全面小康的目标还差1.7年,实现程度为负6.3%。因此,文化素质建设进程有待加速推进。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人口素质的另一重要指标。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浙江农村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为73.3年。如按浙江目前的实际情况,农村居民平均预期寿命预计已在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左右了。因此,就我省农村居民人口素质方面,在抓好劳动力素质培训、就业培训等措施的同时,更要有积极地提高农村居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的举措。
(四)生活质量全面改善
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消费支出的大幅度增长,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不断发生质的变化,推动了生活质量的全面改善。2006年,浙江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进程达93.9%,比2003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2006年我省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实现进程比全国平均水平快47.4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3位。
测算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监测指标为4个。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看,1996年为50.6%;到2003年下降到了38.2%,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首次达到100%。2006年进一步下降至37.2%。从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支出情况看,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用于文化教育、娱乐及服务支出不断增加,2006年比1996年增长2.46倍,支出比重(扣除学杂费)由1996年的2.2%提高到了2006年的5.1%,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56.7%,比2003年提升了30个百分点。信息化发展情况:据第二次农普资料,2006年末,全省100%的行政村通了电,99.4%的行政村通了电话。而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时,全省仅约一半的行政村能通电话。全省电视和有线电视的行政村普及率分别高达99%和91.2%,自然村普及率分别为95.7%和86.8%。反映农村居民信息化程度的电视机、电话以及计算机的拥有量在较高的基数和一定的饱和度下,近年来仍然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6年浙江农村居民每百户彩色电视机、电话机和计算机拥有量分别达136.9台、229.7部和14.3台。浙江农村居民信息化程度为63.2%,超过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3.2个百分点,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从2005年开始就达到了100%。
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从住房、道路、饮用水状况、卫生设施、清洁能源使用比重等6个方面反映。我省农村道路建设和饮用水质量以及住房条件改善均相对较快。据第二次农普资料,2006年末,全省行政村的公路通村率达97.6%,88.7%的自然村通公路;76.3%的村进村公路路面以水泥路面为主,66.4%的村村内道路路面以水泥路面为主。农村居民自来水普及率达83.4%,53.0%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99.1%的家庭没有饮用水困难。农村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住房面积175.46平方米,其中人均居住面积10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占8.3%。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10年间农村共有27.7%的家庭新建(购)了住房。浙江农村住户不仅居住空间大,而且住房质量较高。从住房类型看,以楼房为主的家庭占85.3%。加权综合测算6方面发展情况,我省农村居民的居住质量指数达74.5%,离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仅差0.5个百分点,实现程度已达99.1%,达到或超越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已指日可待。
我省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全面改善,用于监测生活质量的4个指标中有两个指标已达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居住质量指数达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已指日可待;只有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尚偏低。
(五)农村居民安居乐业
浙江高度重视民主法制建设,1996年就作出了依法治省决定,全面推进了依法治省工作。2006年,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中共浙江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又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全社会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我省农村的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等工作也得到不断加强。据第二次农普资料,2006年末,全省有8010个村建立了驻村专职联防队,占全省总村数的24.2%;这8010个村中共有治安联防队员5.56万人,平均每村有6.9名。农村居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提高,各种影响农村居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因素逐步减弱。为了解和反映我省农村居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和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情况,我们对全省8632名农村居民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浙江农村居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和基本满意人数比例达94.0%,农村居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为75.9%。农村居民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和基本满意人数比例达91.8%,农村居民社会安全满意度为74.1%。
(六)稳定耕地面积任务艰巨
测算资源环境方面的监测指标为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森林覆盖率和万元农业GDP用水量。浙江在森林覆盖率和水资源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森林覆盖率和农业GDP用水量均已达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但由于常用耕地的减少,导致了在浙江资源环境方面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较低。2006年,全省资源环境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只有17.1%。从森林资源看,2006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为60.65%,远远超过农村全面小康社会23%的标准,森林覆盖率的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100%。全省农业GDP用水量从2004年开始已连续3年达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实现程度为100%。但从耕地面积变动幅度看,全省2006年耕地面积比上年减少了0.3%(原口径),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负93%。
二、浙东北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快于浙西南8.8个百分点
为进一步分析研究浙江不同地区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进程,我们将农业普查资料按浙东北(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浙西南(温州、金华、衢州、台州、丽水)两个地区进行了分组汇总测算和分析研究。由于农普资料的局限性,两地区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进程测算需要的部分指标我们采用了2006年全省11市上报的有关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测算基础资料的推算数,在此仅作分析研究需要使用。从测算结果看,浙东北地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71.0%,浙西南为62.2%,浙东北快于浙西南8.8个百分点。
(一)经济发展浙东北快于浙西南11.8个百分点
2006年浙东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98.6%,比全省快1.6个百分点,已接近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浙西南地区为86.8%,两地相差11.8个百分点。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浙东北地区为7795元,高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1795元,实现程度为100%。浙西南地区为550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04元,离农村全面小康目标还差496元,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87.0%。从农村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看,浙东北和浙西南分别为17.5%和29.6%,两地相差12.1个百分点,均已达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程度均为100%。再从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农村从业劳动力的比重分析,浙东北为20.8%,浙西南为28.0%,浙东北地区比浙西南地区低7.2个百分点。从小城镇人口比重看,浙东北和浙西南分别为33.1%和29.2 %,两地的小城镇人口比重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分别为90%和69.5%,两地相差20.5个百分点。浙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和全省一样2008年前后将全面实现农村全面小康。浙西南地区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小城镇人口比重均离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有一定的差距,要达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还需经过若干年的努力。
(二)社会发展浙东北快于浙西南9.2个百分点
2006年浙东北地区农村社会发展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64.2%,浙西南地区为55.0%,两地相差9.2个百分点。医疗条件情况:据第二次农普资料,浙东北有医院、卫生院的乡镇比重为100%,浙西南为99.2%。有卫生室的村比重,浙东北有64.0%,浙西南为42.0%。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实现程度浙东北和浙西南地区均在85%以上,但两地差3.1个百分点。农村拥有社会福利机构情况:据第二次农普资料,浙东北有敬老院的乡镇比重为94.3%,浙西南为65.9%。从农村社会养老覆盖率来看,浙东北地区有15.8%,浙西南地区为8.1%,两地的实现程度分别为24.0%和10.9%,相差13.1个百分点。万人农业科研人员的监测,按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测算,浙东北地区为每万人拥有1.6人,浙西南地区为0.8人,两地的实现程度均很低,分别为20.0%和负6.7%。浙东北和浙西南两地的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均用全省数替代作了模拟测算。
(三)人口素质的实现进程浙东北快于浙西南
2006年,浙东北地区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45年,比浙西南地区高0.3年;浙东北地区农村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为73.8年,比浙西南地区高近1年。浙东北和浙西南地区农村居民人口素质方面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分别为18.1%和负0.5 %,浙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口素质的实现进程快于浙西南地区。我们再从两地区拥有的文化教育设施比较分析:据第二次农普资料,浙东北有职业技术学校的乡镇比重为21.3%,浙西南为10.7%。浙东北有图书室、文化站的村比重为33.8%,浙西南为15.2%。浙东北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村比重为30.5%,浙西南为17.3%。结果显示,浙东北地区的文化基础教育设施相对好于浙西南。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构成情况:据第二次农普资料,浙西南地区劳动力文盲比重高达8%,浙东北为4.8%,而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比重且是浙西南地区分别高于浙东北地区0.4和0.2个百分点。
(四)浙东北和浙西南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均相对较好
浙东北和浙西南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总体均较好,两地区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分别达94.0%和95.3%。从构成生活质量的几个监测指标来看,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和居住质量指数,浙东北地区分别为37.6%和91.3%,浙西南地区分别为38.0%和82.7%,均已达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实现程度均为100%。从农民信息化程度看,浙东北地区为62.1%,已超过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2.1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100%;浙西南地区为59.7%,离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仅差0.3个百分点,达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已不远。从监测结果看,差别不大,但实际的发展水平是浙东北地区高于浙西南地区。第二次农普资料显示:浙东北使用管道水住户的比重为90.6%,其中杭州、宁波和嘉兴3个市的饮用水获取困难率为零;浙西南使用管道水住户的比重为75.9%。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的户比重浙东北为73.2%,浙西南为45.1%。从农户卫生设施看,经济相对落后的浙西南地区的丽水和衢州用上水冲式厕所的比重较低,而使用简易厕所或无厕所的家庭比重还分别高达63.3%和57.9%。从交通设施看,通公路的自然村比率浙东北地区为96.5%,浙西南为80.6%。村内主要道路为水泥和柏油路面的比率浙东北为72.5%和7.7%,浙西南为63.1%和0.9%。从通讯情况比较,1996年,丽水的电话通村率还不到1/4,而2006年,能通电话的自然村比重浙东北达99.6%,浙西南为91.3%。从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看,浙西南地区则高于浙东北地区0.6个百分点。
(五)浙东北和浙西南的农村居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相近
浙东北和浙西南两地区的农村居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相近。据专项调查结果,浙东北和浙西南对社会安全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人数比重分别为91.8%和91.7%,农村居民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分别为74.0%和74.3%(仍用原口径:测算2006年全省农村居民对村政务公开和社会安全的满意度中,农村居民对村政务公开和社会安全的基本满意人数用了0.5的权数进行了测算;2007年开始经国家统计局同意,用了权数1。在此为与2006年全省数进行同口径比较,用了2006年的测算口径),仅相差0.3个百分点,实现程度分别为55.8%和57.3%。浙东北和浙西南地区农村居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和基本满意人数比重分别为95.4%和91.9%,农村居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分别为80.2%和69.7%,浙东北地区高于浙西南地区。
(六)资源环境浙东北地区与浙西南地区各具千秋
浙西南地区森林覆盖率高达68.0%,远远高于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23%),比浙东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52.3%高15.7个百分点。浙东北和浙西南两地区森林覆盖率的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均为100%。浙东北地区万元农业GDP用水量小于浙西南地区,但两地实现程度均为100%。但由于浙东北地区和浙西南地区的常用耕地变动幅度均未达总体小康值要求,两地区常用耕地变动幅度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均为负数,从而导致两地区的资源环境实现程度只有14.3%。浙东北和浙西南两地区在资源环境方面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难点均在保持耕地面积的稳定上。
三、浙江低收入农户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
从全省来看,我省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进程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从浙东北和浙西南两地区分别看,两区域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进程也各有优势;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差距不大。但我省还存在一定比例相对贫困的农村居民,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6年我省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农户(以下称为低收入农户)比重还有9.6%,尽管比1996年的35.5%下降了25.9个百分点,但据此比率推算,全省还有百万多户低收入农户。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扶贫工作,积极开展“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对欠发达地区加大扶持力度等,使得我省欠发达乡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在此我们借助农业普查和农村住户人均2500元以下调查户的资料,并应用部分全省平均数进行模拟测算和分析,以大致反映我省农村低收入农户奔小康进程情况。
(一)经济发展实现程度还是负数
2006年,我省低收入农户经济发展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在小城镇人口比重用全省平均水平代替模拟测算的情况下还是负的17.2%。从低收入农户的人均收入看,2006年我省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为1403元,离1996年全省平均水平3463元还少206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只有1200元,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为负26.3%。从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的从业结构看,2006年我省低收入农户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占就业劳动力比重高达58.7%,如果以此作为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来分析,其离总体小康值还差8个百分点,离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差23.7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负58.1%。
(二)社会发展实现程度较低
监测低收入农户社会发展方面的农村全面小康实现进程,同样由于资料来源的局限性,低收入农户的万人农业科研人员数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两指标均借用全省平均数模拟测算。在此情况下,低收入农户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还不到50%。从低收入农户的医疗保障情况看,2006年低收入农户的农村居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64.3%,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67.9%,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1.7和14.6个百分点。低收入农户的农村居民社会养老覆盖率为5.0%,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3.3个百分点,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5.4%,比全省低22.9个百分点。
(三)生活质量实现程度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3.1个百分点
2006年我省低收入农户生活质量方面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60.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3.1个百分点。从恩格尔系数看,低收入农户为47.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6个百分点,离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还有7.8个百分点。低收入农户的居住质量较差,这也可从省定贫困村的一些情况来分析比较,第二次农普资料显示,省定贫困村的饮用水净化处理比重只有15.4%,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进行改厕的行政村和完成改厕的自然村比重分别为15.4%和3.6,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6.7和47.3个百分点。低收入农户的居住质量指数为59.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4.7个百分点,离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差15.2个百分点,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只有73.3%。从文化娱乐支出比重看,低收入户为4.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9个百分点,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38.7%,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低收入农户农民信息化程度为55.1%,离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还有4.9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1个百分点,农民信息化程度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进程为84.5%。
由于在人口素质、民主与法制建设以及资源环境方面无法取得低收入农户的相应调查数据,这三大方面我们均用了全省平均数作模拟测算。因此,我省低收入农户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进程实际应该比我们测算结果还要低一些,可见我省百万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目标任重而道远。全省、分地区和低收入农户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进程综合表见附表。
四、浙江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进程的展望和困难
从全省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进程和发展趋势来看,我省在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具有较多的优势。一是在全国各省区位居领先地位。二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农民信息化程度、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基尼系数、森林覆盖率、万元农业GDP等7个指标已达到或超越了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三是小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以及农村居民对村政务公开和对社会安全满意度等5个方面达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已指日可待。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尤其是百万低收入农户奔小康任重而道远。
(一)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有待加速
近几年来,浙江在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方面推出了较多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测算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以农村常住人口为基数,而浙江外来人口又较多,因此,从覆盖面来看还未能达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同时,目前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还相对较低,只处于低水平保障层次。因此,在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方面,一方面要对外来人口的医疗保障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整体覆盖面;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政策,加快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看,尽管近几年来我省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发展较快,各种养老保障形式在不断试点和兴起,养老保障形式已显多样化,多渠道,但其中的社会养老保险所占比重较小,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与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差距还较大。随着农村老龄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养老问题已成政府和社会需迫切摆到议事日程的大问题,要建立一套更健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加速推进各种政策和措施的不断到位。
(二)多管齐下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成效也已逐渐显现,但由于浙江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基数较低,影响了人口素质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2006年,浙江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尚为负数,浙江在人口素质方面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只有8.8%。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对较低为目前浙江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进程中的薄弱环节,但薄弱环节也是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潜力所在。在未来的发展中,浙江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切实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抓好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增强农村对高素质人才的集聚能力,以提升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应该说由此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潜力很大。
(三)努力缩小各种差距
浙江城乡居民间、地区间以及农村居民内部均存在一定的收入和其它方面的差距。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1996年的2.01倍扩大到了2006年的2.49倍;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也由1996年的0.3196提高到了2006年的0.3607。再从浙东北和浙西南两地的比较情况看,尽管两地差别不大,但实际的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如两地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达近2300元。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进程及和谐社会建设。近年来,浙江采取种种措施,如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相对低收入者绝对基数低,收入绝对水平与全省的差距仍然无法缩小。为建设和谐社会和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必须加大力度努力缩小各种差距。
(四)耕地面积的减少态势短期内难以扭转
浙江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78年以来,除1998年比1997年,2004年比2003年略有增加外,全省耕地面积出现持续的负增长。2006年比1996年减少近30万亩。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是监测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进程的重要指标,耕地面积的减少将直接而且较大程度上影响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进程。目前,浙江城市化发展尚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建设和保护耕地间的矛盾仍将突出,耕地面积的减少态势短期内难以扭转,这将成为浙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障碍。
(五)加强农业科研力量
据农普资料,1997-2006年的10年间,我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农业技术队伍不断壮大。1996年,全省乡镇农技站共有农业技术人员1.31万人,村不脱产农民技术人员6.28万人。至2006年,全省村级组织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共有农业技术人员增加到19.24万人。但从事农业科研人员数较少,科研力量不足,2006年浙江万人农业科研人员数仅1.2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只有6.7%。尽管浙江农业增加值比重仅为5.9%,农村居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只有18.8%,但稳定的农业基础是农村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因此,针对目前农村科研力量薄弱的现状,各级政府在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村科技基础教育力度,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的同时,应重视农业高科技人才的培育工作,同时要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吸引并稳定农业科研队伍。
(六)低收入农户奔小康任重而道远
在用了10个指标的全省平均数对我省低收入农户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进程进行模拟测算的情况下,其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实现进程才只有25.2%;经济发展的实现进程还只是负数。从收入水平看,低收入农户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数的五分之一。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又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低收入农户的生活质量水平也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即使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的目标,并且低收入农户的生活质量等方面也能有同水平的发展,低收入农户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推进进程还是相当任重而道远的。
附表
2006年浙江农村全面小康进程综合表 | ||||||||||
指标 | 单位 | 全面 小康值 | 全省 | 浙东北 | 浙西南 | 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调查户 | ||||
实际值 | 实现程度 | 实际值 | 实现程度 | 实际值 | 实现程度 | 实际值 | 实现程度 | |||
A、经济发展 |
|
|
| 97 |
| 98.6 |
| 86.8 | -17.2 |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6000 | 6208 | 100 | 7795 | 100 | 5504 | 87.0 | 1200 | -26.3 |
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 | % | 35 | 23.1 | 100 | 17.5 | 100 | 29.6 | 100 | 58.7 | -58.1 |
小城镇人口比重 | % | 35 | 31.1 | 79 | 33.1 | 90.0 | 29.2 | 69.5 | * | * |
B、社会发展 |
|
|
| 60.0 |
| 64.2 |
| 55.0 | 49.6 | |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 | 90 | 76.0 | 82.5 | 80.8 | 88.5 | 78.3 | 85.4 | 64.3 | 67.9 |
农村养老覆盖率 | % | 60 | 18.3 | 28.3 | 15.8 | 24.0 | 8.1 | 10.9 | 5.0 | 5.4 |
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 | 人 | 4 | 1.2 | 6.7 | 1.6 | 20.0 | 0.8 | -6.7 | * | * |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 | — | 0.3-0.4 | 0.3607 | 100 | * | * | * | * | * | * |
C、人口素质 |
|
|
| 8.8 |
| 18.1 |
| -0.5 | 8.8 | |
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9 | 7.3 | -6.3 | 7.45 | 3.1 | 7.15 | -15.6 | * | * |
平均预期寿命 | 年 | 75 | 73.3 | 69.1 | 73.8 | 78.2 | 72.8 | 60.0 | * | * |
D、生活质量 |
|
|
| 93.9 |
| 94.0 |
| 95.3 | 60.8 | |
恩格尔系数 | % | 40 | 37.2 | 100 | 37.6 | 100 | 38.0 | 100 | 47.8 | 13.3 |
居住质量指数 | % | 75 | 74.5 | 99 | 91.3 | 100 | 82.7 | 100 | 59.8 | 73.3 |
文化娱乐支出比重 | % | 7 | 5.1 | 56.7 | 4.9 | 53.8 | 5.5 | 65.9 | 4.2 | 38.7 |
农民信息化程度 | % | 60 | 63.2 | 100 | 62.1 | 100 | 59.7 | 98.9 | 55.1 | 84.5 |
E、民主法制 |
|
|
| 63 |
| 70 |
| 53.2 | 63.0 | |
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 | % | 85 | 75.9 | 70 | 80.2 | 84 | 69.7 | 49.1 | * | * |
对社会安全满意度 | % | 85 | 74.1 | 56 | 74.0 | 55.8 | 74.3 | 57.3 | * | * |
F、资源环境 |
|
|
| 17.1 |
| 14.3 |
| 14.3 | 17.1 | |
耕地面积变动幅度 | % | 0 | -0.3 | -93 | -0.4 | -100 | -1.3 | -100 | * | * |
森林覆盖率 | % | 23 | 60.7 | 100 | 52.3 | 100 | 68.0 | 100 | * | * |
万元农业GDP用水量 | 立方米 | 1500 | 1213 | 100 | 1071 | 100 | 1172 | 100 | * | * |
实现程度合计 |
|
|
| 68.1 |
| 71.0 |
| 62.2 | 25.2 |
注:1.表中*表示用全省平均数模拟测算的指标。
2.浙东北和浙西南的部分指标数据为2006年11市上报的农村全面小康测算基础资料的推算数,仅用于本文分
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