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发展农村服务业是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村服务业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农业技术、农资经营、农业水利水电服务等服务农林牧渔的服务业;二是农村生活性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体育娱乐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等;三是农村公共服务业,包括文教医疗和社会保障业,邮政、电信和金融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本课题主要根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分析浙江发展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呈现的主要特点,剖析目前浙江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有利因素,提出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浙江农村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主要特点
随着我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现代服务业成为各级政府引导发展的重点和投资发展的热点,农村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农村流通业等新型农村服务业发展迅速。
(一)农村服务业总量规模扩大,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产业地位提升
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我省仅主营农业法人单位的农、林、牧、渔服务业经营总收入达15.40亿元;农村从业劳动力1999.14万人,其中从事第三产业的454.05万人,占22.7%。从具体行业分布来看,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批发与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三大行业,三行业合计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75.1%。在改革开放前,浙江农村服务业所有制结构单一,以国有和集体商业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浙江突破了计划经济的体制束缚,私营企业蓬勃发展,外资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浙江服务业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二)农村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方兴未艾
农村服务业具有高度的异质性,是一个门类庞杂、性质迥异的集合体,我省少数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农村服务业已进入以信息化为主导的阶段,但大多数仍以传统的商贸流通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主。近年来,市场需求对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导向作用不断增强,农村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现代服务业比重提高的趋势,新的农村服务业业态如现代物流、连锁超市等新的经营形式不断涌现,粮食供应应急体制、农业担保公司等农业保障新体系相继建立。主要有:
1.农村旅游服务业发展如火如荼。随着我省农村道路条件的改善,生态旅游、农家乐正逐渐成为都市旅游新时尚,为了缓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及工作压力,节假日“城市一族”会选择“原始、古朴、自然”的放松方式,而各地也以绿色生态和乡村文化为主题,充分利用独特的山水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发多样化、个性化、具有较强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围的旅游系列产品,带动相关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2000年以来,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组织在浙江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了家庭生产组织单元集合的生产组织形态,实行自我合作、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极大地提高了组织动员资源的能力、生产和管理效率,据农业部统计,农民合作社成员比非合作社成员增加20%左右的收入。2006年底,全省乡镇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成员已达4032个,成员户数31.46万个,平均每个专业合作组织78个成员户。
3.网络“农民信箱”新型销售平台规模化效应凸显。浙江“农民信箱”网站(www.zjnm.cn)是浙江省探索新农村信息化如何让广大农民能够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的新模式,已有实名制用户140万,农民用户利用该“信箱”发布农产品买卖信息、信件回复和电话联络洽谈,发布自然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及时采取减灾措施,对农民解决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难题、丰富业余生活、学习先进知识和技能等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4.农业保险、农业担保等现代金融服务起步。农业是弱势产业,抗风险能力较低,资产存量小,担保难、融资难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为解决涉农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难题,各地政府加强探索,成立农业担保公司;加强宣传,努力引导农民提高农业风险保障意识,农业政策保险的参保金额和范围不断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
5.现代商务服务业斩露头角。据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对湖州、衢州两市农村商务服务业的专项调查资料显示,农村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商务服务业主要分布经济较为发达的几个大的集镇和地处农村的经济开发区、大企业附近,行业布局较广,已涉及除知识产权服务外所有该行业大类中的行业中类,与“三农”工作关联较大的科技、信息咨询和职业介绍等一些新兴行业发展很快。
(三)各级政府加大“公共服务导向”成效显著,农业生产服务业得到迅猛发展
虽然农业在浙江省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但是政府始终重视农业发展,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加大农业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建设、供给和服务力度,发挥基础性导向性作用。
1.加大农业生产技术改造,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由于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上升,更是我省按照农业综合竞争力发展的要求,加大农业技术改造力度,对农机械(具)进行补贴,农业机械基础设施条件迅速改观,不断保持农业生产技术全国领先优势。2006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293.0万千瓦,收获机械282.56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和机动脱粒(打稻)机分别由5075台和514台。
2.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支撑作用明显。2005-2008年,中央连续四年的“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我省在“政府主导、公共支持、法律保障”机制下,在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和信息服务建设上,采取多种形式建立配套的农业科研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用信息化推动现代化。各地政府通过农作物改良中心、良种繁育基地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研究投入力度,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科研机构综合实力普遍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农业科技服务和行业决策能力显著提高。农普资料显示:2006年全省拥有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机构3281个,从业人员近2万人,其中宁波和温州拥有农机推广机构较多,将近占全省的四成,分别有545个和533个,杭州、台州和金华分别有461个、453个和377个(详见下表1)。
表1 全省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数及从业人员
市名称 | 农技推广机构 | 从业人员 | ||
数量(个) | 比重 | 数量(人) | 比重 | |
杭州市 | 461 | 14.1 | 2856 | 14.4 |
宁波市 | 545 | 16.6 | 2528 | 12.7 |
温州市 | 533 | 16.2 | 3134 | 15.8 |
嘉兴市 | 113 | 3.4 | 1409 | 7.1 |
湖州市 | 133 | 4.1 | 959 | 4.8 |
绍兴市 | 197 | 6.1 | 1888 | 9.5 |
金华市 | 377 | 11.5 | 1940 | 9.8 |
衢州市 | 173 | 5.3 | 954 | 4.8 |
舟山市 | 70 | 2.0 | 266 | 1.3 |
台州市 | 453 | 13.8 | 2429 | 12.2 |
丽水市 | 226 | 6.9 | 1510 | 7.6 |
全 省 | 3281 | 100 | 19873 | 100 |
3.农村服务业促进农业组织效率提高,从单一产业形态向多产业形态融合转变。无论是从单位耕地产出还是农业装备水平来看,浙江农业现代化水平在全国均是名列前茅,这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组织的创新和产业融合。“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服务业”的农业产业化,把农业成为第一生产车间和商业流通的配送中心,产业之间的紧密融合,使得各方成为利益链上“环”,发挥各自产业的生产优势,农业不仅在生产过程中引进了服务业的贸易和服务技术,也解决农产品如何进入市场的难题,这是传统农业所无法企及的。
(四)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形成以市场带动生产的浙江农业“块状经济”,进一步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
浙江是市场大省,十多年来,农村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形成了以市、县(市、区)批发市场、镇村集贸市场为载体,以农民经纪人、运销商贩、中介组织、加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集散、现货交易为基本模式的格局。农普资料显示:2006年末,全省乡镇共有综合市场2557个,其中年交易额在1000万以上的占44.1%;农产品专业市场1093个,数量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蔬菜专业市场647个、水果专业市场130个和粮油专业市场73个。近年来,在大力推动农村市场建设的同时,我省把发展工业“块状经济”的经验成功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形成以农产品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带动农业生产的浙江特色农业“块状经济”,解决农业生产者难以进入市场的问题。选择传统特色农业产品,重点培育了农业龙头企业,从种植(养殖)→销售→深加工→销售(出口),大大延长了产业链,集约化水平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大且价格稳定。“块状经济”反过来也带动了区域农业的发展,促进种子种苗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农技信息服务中心的投入力度和发展速度,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效益新格局。
随着我省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农村商业得到快速发展,除了原有的县城综合性商业网点、鸡毛市场和农村基层零售网点三个层次的农村商业体系外,超市、便利店、农村连锁店等新型商业业态打破城乡阻隔,已开始进军农村市场,如上海联华超市在各个县城设立直营店后,在乡镇设立加盟店,形成合理适度的竞争格局。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增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迈入新世纪以来,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力度明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观。
1.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多彩,近年来我省加强村级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各种文化设施也日渐完善。据第二次全国农普资料显示,2006年末,全省乡镇共有影剧院642个、图书室(文化站)2583个、广播电视站1303个、公园1671个和体育场馆984个。从村文化设施建设来看,2006年末全省共有74.3%的村设立了老年活动室,其中宁波和舟山设立老年活动室的村达90%以上,平均每个行政村(居委会)拥有图书室(文化站)0.23个,体育健身场所0.39个,1996年平均每个村拥有的图书室(文化站)和体育健身场所分别仅为0.02个和0.03个,体育文化设施显著增加。
2.农民基本医疗和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卫生服务资源明显增加。近年来,我省农民的卫生保障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农民基本医疗得到保证,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得到缓解。一是深化农村社会化养老工作,2007年,全省八十七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全部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达三千万人,参合率达百分之八十九。同时,各级政府还按每人每年十元的标准,共投入了四点八亿元,为两千四百一十六万参合农民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二是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和条件改善。农普资料显示:2006年末,全省共有村卫生室2.08万个,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2.98万人;82.6%的村委会到最近医院、卫生院距离在5公里之内。三是完善社会保障机制。2006年末,全省乡镇共有敬老院1402个,收养6.25万人。
3.农村教育事业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在前几年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政府继续加大农促年教育投入,在农村校舍改造、教师工资保障和办学经费保障方面落实了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在2006年秋季开始的全省范围内实行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2008年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生教科书免费制度,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末,全省乡镇共有小学5650所,中学2357所,职业技术学校498所(详见表2)。
表2 全省乡镇学校个数及教师人数
地市 | 小学 | 教师人数 | 中学 | 教师人数 | 职业技术学校 | 教师人数 |
杭州 | 694 | 22964 | 276 | 18833 | 82 | 4937 |
宁波 | 594 | 18916 | 282 | 21661 | 59 | 4271 |
温州 | 1086 | 30369 | 511 | 35996 | 95 | 4813 |
嘉兴 | 320 | 13682 | 152 | 13344 | 38 | 2933 |
湖州 | 208 | 9051 | 126 | 9193 | 31 | 1709 |
绍兴 | 584 | 15127 | 186 | 16121 | 35 | 3293 |
金华 | 572 | 14773 | 255 | 17741 | 39 | 3938 |
衢州 | 408 | 7587 | 121 | 7870 | 28 | 2108 |
舟山 | 78 | 3505 | 53 | 4261 | 10 | 940 |
台州 | 715 | 18969 | 268 | 19573 | 61 | 3580 |
丽水 | 391 | 10527 | 127 | 8945 | 20 | 2082 |
全省 | 5650 | 165470 | 2357 | 173538 | 498 | 34604 |
4.交通日益便捷,公路通村率大幅提高。农村公路建设已成为一项名副其实的“惠民工程”,不仅农民的出行带来了方便,更是一条联结乡风文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纽带,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创造了便利的交通基础条件。来自省交通厅的统计数据表明,最近5年来,全省共完成“乡村康庄工程”6.58万公里(路基路面)建设改造,大大超过过去53年的总和。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全省公路通乡率达到100%,公路通行政村率达到97.6%,明显高于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数据,全省3000多万农民由此走上了沥青路和水泥路。
5.电力通讯愈来愈快捷,电视电话“村村通”。我省按照“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农村电力发展战略要求,实施“户户通电”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全面推进我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结合“路面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五化工程,合理布局、注重节能环保,效果显著。2006年末,全省农村电网改造的乡镇比重已高达99%,通电的自然村覆盖率达99.6%。能通电话和电视的行政村比重在99%以上,每百户固定电话拥有量达72部,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达114.7只,77.4%的行政村能用ADSL、LAN等宽带方式上网,“瞬间”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
6.环境整治初见成效,农民生活质量提高。道路条件改善之后,改水、改电、改房、改厕、垃圾污水处理等工程有了依托的基础条件,促进了“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建设,我省近年来启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农民饮用水”和“万里清水河道”工程成效显著,带动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末,全省分别有1.29万个、1.27万个和0.63万个村从上面三大工程收益;61.9%的村对垃圾进行集中处理,52.1%的村已进行改厕,47.1的村建有公共厕所;农户基本告别了“饮水难”,83.4%是农户自来水管道直接入户使用。
二、浙江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尽管农村服务业近年来有所发展,但是发展的思路还不够明确,体制、机制、政策等还没有完全配套到位,传统服务业仍然是主导行业,高技术服务业仍然发展缓慢,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突出。
(一)农村服务业结构不合理,高技术服务行业价值有待提高
由于长期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加上农村服务业发展空间有限,新兴的农村商务服务行业发展困难,从目前看,农村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行业,如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批发与零售业,餐饮业等,消化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农民从服务业得到的收益不多。而知识含量与技术含量高的商务服务业发展则比较迟缓,其中商务服务业中有将近90%的个体户主要从事各类电脑打字、复印、制版等行业,除此以外就是从事一些广告及中介服务,经营规模较小。而商务服务行业中的会计、审计、法律等服务都是高技术服务行业,物价部门对其服务的定价相对传统服务要高些,社会上包括政府部对此都不是很理解,甚至出现一些政府部门也会出面帮助压价的现象。
(二)农村服务业规模较小,竞争力弱
我省农村服务业大多处于初级集贸市场和个体摊点为主体的较低层次上,农村商业主体是个体工商户,大都规模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业务范围仅局限在一个乡镇或一个县的经济区域内,缺少同类组织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合,产品科技含量低、标准化生产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由于市场载体发展不平衡,传统的销售方式多,现代的流通方式少,加之龙头企业不足,品牌开发不够以至于不能很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严重影响了我省优质农副产品进入各大市场及超市进行销售,难以产生好的经济效益。
(三)交易市场规范化水平低
目前,我省农村交易市场大多还处于摊位式交易的初级的市场形态,不能提供配套服务,缺少先进的信息连接发布平台,虽然市场的设施及配件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现代经营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应用不多,进场的大多数经营者的素质还不高,缺乏市场法规的约束,致使许多实际问题难以解决,造成市场内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对优质产品进入市场层层设卡现象时有发生,有些甚至成了假冒伪劣产品的集中地,使得农民原本十分有限的购买力还要大打折扣,抑制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
(四)农村人才和信息均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目前,我省农村从事生产的主要劳动力为中老年人,他们大都受教育年限短,文化程度不高。2007年,我省农村每百个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2.27人,专业主要集中在经济效益较低的种植、养殖业等方面,而医疗、教育、环保、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等这一类人才紧缺。另外,农业信息更新速度慢,农民急需的市场信息较少,针对性、时效性不强,难以有效地引导农民进行科学决策,也成了制约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要因素。
(五)农民自身需求不足
2007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265元,增幅达12.7%,但和城镇居民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2007年我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0574元,为农村的2.5倍,再加上物价的持续上涨,医疗、教育和农用生产资料费用增长过快,农村社保、医保相对滞后,因此,在满足了自身基本生存需求的商品消费能力下,难以对其他服务产品有很高的消费能力。
三、浙江发展农村服务业的有利因素
浙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省份,在发展农村服务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一)浙江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是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的基础
服务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来自于生产率的提高,只有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第一、第二产业生产率的提高,才能支撑服务业的形成和发展。浙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有效需求。2007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65元,连续23年列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442元,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2003年开始就已实现了40%以下的农村全面小康标准。到2007年,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已5年达100%,浙江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下降到36.4%,接近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4.7%的水平,说明农民收入中有较大的比例可用于其他消费。2007年,全省农村居民消费达1678.23亿元,比上年增长9.5%,农村居民每百户彩色电视机、电话机和计算机拥有量分别达144.2台、243.5部和19.4台,分别比上年增加7.3台、13.8部和5.1台。消费升级,为相应的商贸、物流、通讯、修理服务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二)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是发展农村服务业的现实保障
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聚集一定的人口规模,需要相关的硬件保障。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为服务行业提供了发展契机。相比分散状态的自然村,小城镇和有一定规模的行政村对服务业产品的需求量会更大。从小城镇发展看,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浙江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放松农民进城户口限制,并解决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子女入学难问题,小城镇人口迅速增加。2007年浙江小城镇人口比重达到35.4%。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城乡等值化,包括片区规划、土地整合、机械化耕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路、发展教育等多项措施,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07年投入整治建设资金总额151.76亿元,全省村庄整治率达到35.39%,使我省农村基础建设有了长足进展。乡村面貌一新,为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三)各项配套政策措施是发展农村服务业的强大推动力量
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大量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对我省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同时,服务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劳动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浙江省从2004年起启动“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近4年间各级财政投资近10亿元,培训农民近600万人。培训内容从农业科技到电脑、装修设计、家政服务、电工等等,为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有效的载体,如何让富裕起来的农民愿意花钱和花得所值,是撬动农村市场的重要杠杆。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农村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于2007年全面完成,全省1212个乡镇开设了连锁超市1689个,9751个行政村开设了连锁便利店10788个,共建放心示范店28110个,使我省农村的购物环境有了明显的改观。
四、加快我省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农村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1.发挥政府在农村服务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各级政府要制定农村服务业发展战略目标,制定和完善服务业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为农村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把农村服务业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制订较为详尽的农村服务业短、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分阶段主攻方向。
2.加大财政投入,扩大服务供给,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增加财政对农村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减免农村义务阶段教育学杂费的基础上,逐步免除农村高中和职业高中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水平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体系。要对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和组织制定和提供优惠的服务政策,减免各种税费。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职能的要求,重点加强县以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把农业技术服务、畜牧兽医、农经管理、农机服务、林业技术服务等乡镇服务站全部列入县级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实行行业管理。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不断加大农村饮水、公路、沼气、电力等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生态治理;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要把社区服务业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发展总体规划,鼓励兴办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农村社区服务企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支持农村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3.加强农村信息工程建设。建立乡镇局域网,并逐步向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延伸,建立村级信息站,落实配套相关设备,逐步形成现代化的信息收集、加工、传输系统。依托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产销大户等载体,整合现有信息资源,构建农村商务信息网络,打造“信息化”新农村。
(二)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建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紧密相连的农村服务体系,促进各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成龙配套。加强与城市服务业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服务一体化,提升我省服务业发展水平。
1.构建联系城乡的重要服务平台。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着力增强服务功能,使其成为联系城乡的公共服务平台。以城乡共享为导向,完善覆盖城乡的供水、公交、电力、邮政、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网络。面向当地城乡居民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商贸、金融、商务、文化、房地产、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行业,扩大就业岗位,增强供给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以产业集群为主,打破行政区划,构建生产性服务平台。依托集聚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重点规划和发展科技、信息、物流、会展、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带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引导生产企业向研发和营销两端拓展延伸,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2.建立“三农”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拓展融资渠道、风险防范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等方面的服务,大力发展壮大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业科技等行业,开展农村“小额贷款”等服务,建立农业风险专项基金,完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其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经营等,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完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收购、运输、储存、加工、配送等功能一体化的新型流通组织,培育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切实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培育一批重点农资流通企业,推进农资经营网点建设,逐步提高农资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率。完善农村现代消费品流通体系,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提高农村商业网点覆盖面和商品统一配送率,提高商店服务水平。
(三)围绕新农村建设,加速农村特色服务业发展
1.利用资源,加快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充分利用浙江独特的山水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历史古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绿色生态和乡村文化为主题,加快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步伐,精心打造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优先建设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引导有条件的旅行社、旅游饭店进入农村,加快研制和生产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农业和手工艺纪念品。
2.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农产品主产区,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做好与周边地区农产品基地的产销对接。在产业集群比较发达的地区,规划建设新型专业市场、物流园区和总部基地等服务业集聚区,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在港口资源条件优越的地区,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分工布局,发展港口物流业。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要积极开发利用,做好防洪减灾、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水电开发、水土保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利信息、重大技术装备创新与管理创新。大力培育农村中介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依托地方特色产品,举办多种形式的节会活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注重质量,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进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等特色产业,鼓励发展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等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挖掘乡村传统餐饮优势,把餐饮业与娱乐、休闲、文化、旅游、信息等产业结合起来,打造知名品牌。充分利用人文优势,培育和发展符合农村特点的传媒业、演艺业、美术业、会展业、体育健身业等重点文化产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四)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完善人才机制
1.各级政府制定政策统筹安排。大力吸引和使用服务业专业人才,加快人力资源的积累,形成与现代服务体系相适应的人才结构,为农村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2.加快农村专业人才培养。积极争取高等院校到县级创立职业技术分院,开展在职培训或鼓励优秀的农村服务业专业人员到职业技术学院深造。加强对农民和农民工的科技和生产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对农业专业大户、农业企业主的专业培训,全面提高农村的专业技能水平。
3.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民素质,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多层次、多元化和市场化发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立完善农村人才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5月
2.浙江省第二次农业普查报告书,浙江省统计局 浙江省第二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8年5月
3.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7-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8年4月
4.浙江统计年鉴(2007、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
5.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发〔2006〕12号
6.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政发〔200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