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浙江农户经营行为分化研究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农户事实上成为农村的微观经济主体。而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农户经营已由过去的计划指令性向市场导向化转变,经营行为已不再局限于农业领域,逐步向非农产业全方位拓展,农户经营行为出现分化成为必然。本文利用农业普查资料并结合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对浙江农户的经营行为进行系统分析,期望通过对农村微观经济主体经营行为的研究,提出科学、有效政策建议,积极引导农户经营行为,以实现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长期战略目标。

一、农户经营行为的分类及浙江农户经营行为分化现状

农户经营行为属农户经济行为范畴,是指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农村住户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选定的经营方向、经营规模、经营方式而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过程。根据农业普查方案,以农村住户家庭从业人员的劳动主要投向为标准,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分为四种类型:

1.纯农业户。家庭从业人员从事的主要行业均为农业,并取得其收入的农村住户,如果家庭从业人员中有人从事少量的非农业活动,但其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不超过10%的农户,也归入纯农业户。

2.农业兼业户。家庭从业人员既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又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但以从事农业为主的从业人员数超过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为农业兼业户;如果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从业人员数与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从业人员数大体相同,但家庭农业收入超过非农业收入的,归入农业兼业户。

3.非农兼业户。与农业兼业户相反,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从业人数超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或者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从业人数与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从业人数大体相同,但家庭非农收入超过农业收入的,为非农兼业户。

4.非农业户。家庭从业人员从事的主要行业均为非农行业,并取得其收入的农村住户。如果家庭从业人员中有人从事少量的农业生产活动,但其收入不超过家庭收入的10%,也计入非农业户。

据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2006年末,浙江共有农村常住户889.46万户,其中生产经营户781.80万户,非经营户107.66万户。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中,纯农户占25.86%,农业兼业户占5.61%,非农兼业户占15.58%,非农业户占52.95%。

与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数据进行同口径比较(见表1),可以看出十年来浙江农户经营行为的分化趋势有以下特点:

表1 两次农业普查浙江从事生产经营的农户经营结构比较

单位:%

一、农业户

其中:

二、非农业户

1纯农户

农业兼业户

非农兼业户

第一次农业普查

65.39

26.57

16.38

22.44

34.61

第二次农业普查

47.05

25.86

5.61

15.58

52.95

(一)纯农户的比重基本保持稳定。据第一次农业普查结果,在浙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中,纯农户比重为26.57%;而第二次农普结果显示,纯农户比重为25.86,仅比一普低0.71个百分点,表明浙江农户中纯农户的比重十年来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基本保持在四分之一左右。

(二)兼业户的比重出现明显下降,低于纯农户的比重。第二次农普结果表明,农户中的农业兼业户和非农兼业户比重合计为21.19%,比一普结果(38.82%)降低了17.63个百分点。其中,农业兼业户比重降低了10.77个百分点,非农兼业户比重降低了6.86个百分点。这显示了兼业经营只是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形态,最终要向纯农户或非农户转变。

(三)非农业户的比重大幅提高,已占农户一半以上。从表1可以看出,2006年末浙江非农业户的比重,在1996年较高的基础上又有了明显提高,从34.61%提高到52.95%,提高了18.34个百分点,比重已超过农村生产经营户的一半以上。兼业户比重和非农业户比重的一减一增,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户,已经告别了过去农村赖以为生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从事农村工业、建筑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非农产业。

(四)全省农户经营行为和经营结构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与一普结果相似,依照农户经营结构的差异性,按地区分布可以把农户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地处沿海、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宁波市、温州市、台州市、绍兴市和舟山市等地的非农业户比重相对较高,分别达到69.90%、67.75%、61.18%、58.51%和53.9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些地区素有经商和从事家庭手工艺的传统,农户商品意识强,非农化倾向强烈。第二类,包括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和金华市,尤其是前三个地区,地处杭州、上海等大城市周围,其非农业户比重虽然不算高,但农户兼业化程度高,农户利用地理位置优势,通过种植制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类,包括衢州市和丽水市,属我省欠发达地区,农户居住远离大城市,交通、信息相对闭塞,产业化程度低,因此非农业户比重较低,而纯农户比重较高,分别高达54.33%和61.94%(见表2)。

表2 第二次农业普查全省各地区农户经营结构

单位:%

生产经营户合计

纯农户

农业兼业户

非农兼业户

非农业户

全省平均

100.00

25.86

5.61

15.58

52.95

杭州市

100.00

24.00

5.57

20.19

50.24

宁波市

100.00

17.85

4.33

7.92

69.90

温州市

100.00

21.84

2.84

7.58

67.75

嘉兴市

100.00

11.56

7.89

40.72

39.84

湖州市

100.00

19.69

9.06

32.11

39.13

绍兴市

100.00

23.87

3.99

13.63

58.51

金华市

100.00

31.33

5.46

13.59

49.63

衢州市

100.00

54.33

8.24

15.56

21.87

舟山市

100.00

27.10

8.29

10.69

53.93

台州市

100.00

21.14

5.93

11.75

61.18

丽水市

100.00

61.94

7.50

8.70

21.86

二、影响农户经营行为的因素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经营行为的分化,是农户根据家庭资源禀赋和所处自然、经营环境等,为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而作出的理性选择。那么有哪些因素对农户经营行为的分化产生影响呢?本文拟采用经济计量模型,利用与农业普查同时点(即2006年底)的47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对影响农户经营行为的内在及环境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一)模型的选择

本文采用的经济计量模型是排序多元离散选择模型。在经济生活中存在广泛的排序多元离散选择模型问题。例如,居民外出就餐的选择:高档饭店、一般饭店、普通小饭店等等。农户以家庭从业人员的劳动主要投向比重分为纯农户、农业兼业户、非农兼业户和非农业户,显然,排序多元离散选择模型适合于农户经营行为分化的分析。

排序多元离散选择模型(简称排序模型)与二元离散选择模型相比有两个不同点:(1)离散选择在三个或以上;(2)离散选择有一定的顺序。在排序模型中,作为被解释变量的观测值y表示排序结果或分类结果,其取值为整数,如0,1,2,3,…。解释变量xi是可能影响被解释变量排序的各种因素,xi可以是多个解释变量的集合,即向量。

排序模型的一般形式是:yi=xiΡ+ε,式中yi是隐变量(1atent variable,或潜变量),xi是解释变量的集合,Ρ是待估计的参数,ε是随机变量(或随机扰动项)。相对于显式变量y而言,隐变量yi没有观测值,一个典型的解释是把隐变量理解为某种效用,效用的大小可用数值来衡量。在估计排序模型时,只需输入y的观测值和各解释变量xi的观测值。隐变量yi由解释变量xi作线性解释后,依据yi所对应的如下规则,对yi进行排序分类:

式中,各γi是决定yi排序的门限值(threshold values,或端值)。决定yi排序的值是0,1,2,…,M,但也可以是任意值。排序模型要求,对于yi*而言,较大的yi对应于较大的隐变量yi*。所以,当yij时,就意味着yi*j*。

各y观测值的概率由下列式子确定:

式中,F是ε的累积分布函数。如果选择Porbit模型,F就是标准正态分布函数;如果选择logit模型,F就是逻辑分布函数。由此我们可知,排序模型估计得到的实际上是各观测值y落入不同区间(即等级)的概率。

γ是与系数β一起估计的门限值(端值),由极大化下列对数似然函数得到β和γ。

利用经济计量软件Eviews可以方便地估计排序多元离散选择模型。

(二)变量的选择

在农户抽样调查中,调查指标十分详尽而细致,全面反映了农村住户的基本情况。根据农户抽样调查的指标,在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了与农户经营行为具有紧密的因果关系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考察所选的各指标对农户经营行为的影响是否显著及显著程度。

表3 变量名称及其含义对照表

变量名称

含 义

1

LDL_LX

按从业劳动力比重计算调查户从业类型

2

SFCJZYZZ

是否参加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

3

RJSCXZCYZ

户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1]

4

MHRJJYTDMJ

户人均期末实际经营的土地面积[2]

5

DS_PY

地势-平原村

6

DS_QL

地势-丘陵村

7

DS_SQ

地势-山区村

8

SFLQ

是否老区村

9

XZQYS

乡镇企业数

10

XCJL_10

距最近县城-10公里以下

11

XCJL_10_20

距最近县城-10-20公里

12

XCJL_20

距最近县城-20公里以上

13

JTRS

家庭常住人口

14

ZBLDL

家庭整半劳动力数

15

LDL_PJNL

家庭劳动力平均年龄[3]

16

LDL_PJJYCD

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4]

17

LDL_PXL

家庭劳动力培训率[5]


[1]户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家庭常住人口。

[2]户人均期末实际经营的土地面积=期末实际经营的土地面积/家庭常住人口。

[3]劳动力平均年龄的换算:把农户抽样调查中年龄结构的各分组取中间值代表该组人员的年龄,换算公式:劳动力平均年龄=(16-20岁人数*18+21-25岁人数*23+……46*50岁人数*48+50岁以上人数*55)/(16-20岁人数+21-25岁人数+……46*50岁人数+50岁以上人数)。这样处理后,把原来的离散变量转化为连续变量。

[4]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换算:农户抽样调查中把劳动力文化程度划分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程度、初中程度、高中程度、中专、大专及以上六个等次,根据当前教育制度,把六个受教育程度的累计受教育年数分别为0、6、9、12、12、16年。换算公式: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人数*0+小学程度人数*6+初中程度人数*9+高中程度人数*12+中专人数*12+大专及以上人数*16)/(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人数+小学程度人数+初中程度人数+高中程度人数+中专人数+大专及以上人数)。

[5]劳动力培训率=劳动力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整半劳动力数


表3所列的是本文模型用到的各变量的名称及其含义。需要说明的是:多元离散选择模型用到的解释变量LDL_LX有原始数据中分为4个等级,“1”代表“农业户”、“2”代表“农业兼业户”、“3”代表“非农兼业户”、“4”代表“非农业户”;DS_PY、DS_QL、DS_SQ和XCJL_10、XCJL_10_20、XCJL_20两组变量作为哑变量进入模型,故模型中不出现DS_SQ、XCJL_20两个变量。

(三)模型的估计

利用经济计量软件Eviews得到的估计结果见表4。

表4 排序模型估计结果(一)

解释变量

系数估计

标准差

z-统计量

伴随概率

SFCJZYZZ

0.131704

0.060765

2.167423

0.0302

RJSCXZCYZ

2.06E-06

1.45E-06

1.414782

0.1571

MHRJJYTDMJ

-0.000736

6.37E-05

-11.55468

0.0000

DS_PY

0.550183

0.047557

11.56885

0.0000

DS_QL

0.334908

0.047411

7.063869

0.0000

SFLQ

0.032190

0.048369

0.665525

0.5057

XZQYS

0.009740

0.000824

11.82126

0.0000

XCJL_10

0.257951

0.046505

5.546712

0.0000

XCJL_10_20

0.092659

0.041214

2.248259

0.0246

JTRS

0.054872

0.021545

2.546913

0.0109

ZBLDL

-0.071074

0.025106

-2.830977

0.0046

LDL_PJNL

-0.012328

0.002466

-4.999875

0.0000

LDL_PJJYCD

0.108307

0.008897

12.17382

0.0000

LDL_PXL

0.498626

0.051122

9.753693

0.0000

门限值(端值)

LIMIT_2:C(15)

-0.064858

0.166877

-0.388658

0.6975

LIMIT_3:C(16)

0.256930

0.167325

1.535520

0.1247

LIMIT_4:C(17)

1.103270

0.167917

6.570311

0.0000

赤池信息准则

2.213700

施瓦茨准则

2.237049

对数似然估计

-5185.194

Hannan-Quinn准则

2.221909

Restr.对数似然估计

-5783.134

Avg.对数似然估计

-1.103233

LR统计量(14 df)

1195.880

LR指数(Pseudo-R2)

0.103394

概率(LR stat)

0.000000

根据表4的估计结果,RJSCXZCYZ和SFLQ两个变量的伴随概率(Prob.)较大,其解释效果不显著。把这两个解释变量去掉后得到新估计结果见表5。

表5 排序模型估计结果(二)

解释变量

系数估计

标准差

z-统计量

伴随概率

SFCJZYZZ

0.140356

0.060485

2.320492

0.0203

MHRJJYTDMJ

-0.000738

6.37E-05

-11.59252

0.0000

DS_PY

0.547528

0.046349

11.81313

0.0000

DS_QL

0.336328

0.047304

7.109904

0.0000

XZQYS

0.009756

0.000824

11.83759

0.0000

XCJL_10

0.257481

0.046494

5.537890

0.0000

XCJL_10_20

0.088701

0.041113

2.157477

0.0310

JTRS

0.054531

0.021538

2.531909

0.0113

ZBLDL

-0.071826

0.025099

-2.861720

0.0042

LDL_PJNL

-0.012475

0.002462

-5.067899

0.0000

LDL_PJJYCD

0.108376

0.008893

12.18618

0.0000

LDL_PXL

0.501276

0.051085

9.812504

0.0000

门限值(端值)

LIMIT_2:C(13)

-0.085701

0.165389

-0.518177

0.6043

LIMIT_3:C(14)

0.236086

0.165829

1.423669

0.1545

LIMIT_4:C(15)

1.082122

0.166417

6.502488

0.0000

赤池信息准则

2.213367

施瓦茨准则

2.233969

对数似然估计

-5186.412

Hannan-Quinn准则

2.220610

Restr.对数似然估计

-5783.134

Avg.对数似然估计

-1.103492

LR统计量(12 df)

1193.444

LR指数(Pseudo-R2)

0.103183

概率(LR stat)

0.000000

比较表4和表5可知,去掉两个解释效果不显著的变量后,其余各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变化很小,这进一步表明了RJSCXZCYZ(户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和SFLQ(是否老区村)两个变量对农户经营行为的影响不大,可以剔除。

模型估计结果的拟合图和残差图如附录一所示。从模型的指标和残差图来看,模型的整体回归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观察z-统计量,在0.05的置信水平下,所选的12个变量的系数都显著不等于零。由于模型中既有绝对数指标又有相对数指标,并且绝对数指标的量纲也不尽相同,所以直接比较系数大小并没有意义。但z-统计量的绝对值可以比较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所以,根据z-统计量对各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大小进行排序,依次是:LDL_PJJYCD(12.18618)、XZQYS(11.83759)、DS_PY(11.81313)、MHRJJYTDMJ(11.59252)、LDL_PXL(9.812504)、DS_QL(7.109904)、XCJL_10(5.53789)、LDL_PJNL(5.067899)、ZBLDL(2.86172)、JTRS(2.531909)、SFCJZYZZ(2.320492)、XCJL_10_20(2.157477)。从系数符号来看,MHRJJYTDMJ、ZBLDL、LDL_PJNL三个变量系数为负,说明这三个变量对农户经营行为选择有相反影响,即这三个变量的数值越大农户经营农业的可能性越大。

(四)由模型得到的结论

由模型结果可以看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所在村的乡镇企业数、所在村的地势是否平原、户人均经营土地面积的大小对农户经营行为的选择影响较大。农户整半劳动力数、家庭规模、是否参加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距县城距离远近,也是影响农户选择经营行为的重要变量,但相对其他变量其影响程度较弱。具体来看:

1.农户劳动力人数及其素质对农户的经营行为影响较大。整半劳动力人数多、劳动力平均年龄大的农户更倾向于经营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高、受专业培训多的农户其经营行为越倾向于选择非农业。

2.农户所在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其经营行为影响较大。农户所在村越是地处平原越倾向于经营非农业、越是地处山区越倾向于经营农业;农户距县城越近越倾向于经营非农业,距县城越远越倾向于经营农业。

3.农户所在村的乡镇企业数多少对农户的经营行为影响大。农户所在村乡镇企业数越多,就意味着非农就业机会越多,农户也就越倾向于选择经营非农业。

4.户人均经营的土地面积对农户经营行为的选择也有较大影响。户人均经营的土地面积越多,成为纯农户、农业兼业户的可能性就越大,而成为非农业户的可能性则越小。

5.农户的家庭规模和是否参加专业性经济组织也能影响其经营行为的选择。家庭人数多的农户和参加专业性经济组织的农户越倾向于选择经营非农业。

三、农户经营行为分化对农业生产及农民增收的影响

农户经营行为分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其对农业生产及农民增收到底有些什么影响呢?我们利用2006年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对此作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一)农户经营行为分化使非农产业成为农户增收的主要渠道

对不同类型农户的人均全年纯收入进行比较(见表6),可见随着非农化程度的提高,农户人均纯收入也相应上升,其中主要贡献来自于工资性收入,如非农户人均纯收入是纯农户的1.52倍,而非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则是纯农户的3.45倍。与此同时,由于家庭经营纯收入分为两部分,其中第一产业纯收入随着非农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而非农产业纯收入则随着非农化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因此两者相加正好抵消差异,使不同经营类型农户的家庭经营纯收入差别并不大。从第一产业收入在全年纯收入中的比重看,纯农业户、农业兼业户、非农兼业户和非农户分别为50.1%、41.7%、24.4%、5.7%,显示了随着非农化程度的提高,第一产业逐步丧失了作为农户收入主体的地位。

表6 不同类型农户人均全年纯收入比较

纯农业户

农业兼业户

非农兼业户

非农户

全年纯收入

5700.82

5973.86

6549.53

8693.23

工资性收入

1399.46

2203.13

3458.26

4829.28

家庭经营纯收入

3336.96

3066.95

2672.95

3157.69

第一产业纯收入

2855.60

2489.61

1601.10

497.86

农业收入

1844.01

1755.67

993.81

296.65

林业收入

374.95

235.22

132.54

62.79

牧业收入

579.15

353.46

368.67

105.27

渔业收入

57.49

145.25

106.08

33.16

非农产业纯收入

481.36

577.34

1071.86

2659.83

财产性纯收入

353.04

199.20

187.90

465.63

转移性纯收入

611.36

504.58

230.43

240.63

(二)农户经营行为分化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通过对农户的农业机械使用情况进行比较(见表7),可以看出随着非农化程度的提高,农户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也在提高,无论是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比重,还是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都显示出相同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受现有土地流转制度等的限制,兼业农户和非农户仍保留相当数量的承包土地,但由于这些农户有部分甚至全部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因此会更倾向于利用高效率的生产经营方式来完成土地承包任务。

表7 不同经营类型农户机械化水平比较

纯农业户

农业兼业户

非农兼业户

非农户

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

43.1

46.9

50.4

56.4

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比重(%)

13.7

24.7

28.2

17.5

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

20.0

36.9

44.7

49.6

(三)农户经营行为分化促进土地经营向规模化发展

表8 不同经营类型农户经营土地规模比较

纯农业户

农业兼业户

非农兼业户

非农户

人均土地面积

206.32

209.73

151.63

73.90

其中:人均耕地

101.02

110.52

77.62

39.54

通过对不同经营类型农户人均期末实际经营的土地面积进行比较(见表8),可以看到纯农户和农业兼业户的土地规模明显较大,非农兼业户的土地规模次之,非农业户人均经营的土地规模最小,仅占纯农户或农业兼业户的三分之一左右。说明农户经营行为的分化,也使得土地逐步向纯农户和农业兼业户集中,农户经营行为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渐成趋势。

(四)农户经营行为分化促进农业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表9 不同经营类型农户劳均纯收入比较

纯农业户

农业兼业户

非农兼业户

非农户

劳均全年纯收入

8162.04

6897.17

8482.18

12536.55

劳均第一产业纯收入

4088.45

2874.40

2073.55

717.97

从表9的比较结果,我们看到以劳均第一产业纯收入衡量的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随着非农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步降低。但这是在假设兼业户和非农户的全部整半劳动力都投入到第一产业的前提下得到的结果,而事实上,由于兼业化和非农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剩余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到非农产业,以实际投入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数量计算的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将大大提高。而这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又带来了更多的非农收入,这从表9中劳均全年纯收入的比较就可看出。因此,农户经营行为的分化实际上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是对农村劳动力的优化配置。

(五)农户经营行为分化使农户对第一产业的资金投入减少

从表10中可以看出,农户家庭经营总支出随着非农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减少,显示农村住户从事非农产业并非以自身经营为主。在家庭经营费用总支出的内部结构中,第一产业支出比重也是随着非农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支出比重则反之,如纯农户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的97.7%是用于第一产业,而非农户只有23.3%用于第一产业,用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分别为48.1%和28.6%。在第一产业生产费用支出的内部结构中,农业和牧业是主要投资方向,但随着农户非农化程度提高,农业支出比重也有提高,而牧业比重则出现下降。这也说明了随着非农化的发展,能投入到农业中的资源越来越紧张,而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及完成国家定购任务等,不得不将有限的资源尽可能投入到种植业生产上去,而减少对牧业的投入。

表10 不同类型农户家庭经营分项支出比较

纯农业户

农业兼业户

非农兼业户

非农户

家庭经营费用总支出(元)

7869.61

7305.38

4972.42

3583.82

第一产业生产费用支出比重(%)

97.7

95.1

79.5

23.3

农业生产费用支出比重(%)

31.6

44.7

38.5

53.9

林业生产费用支出比重(%)

1.8

3.6

3.9

3.0

牧业生产费用支出比重(%)

49.2

44.1

50.3

34.5

渔业生产费用支出比重(%)

17.4

7.6

7.3

8.6

第二产业生产费用支出比重(%)

1.3

2.5

7.6

48.1

第三产业生产费用支出比重(%)

1.0

2.4

12.9

28.6

四、规范和优化农户经营行为的对策措施

通过上述对农业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我们看到农户经营行为的分化,主要受到劳动力素质、家庭结构、当地非农产业发展情况、区位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是农户的一种理性选择,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户经营结构更趋合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土地经营的规模化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有显著作用。但是农户经营行为分化,对农业生产也存在潜在的不利影响,如农村劳动力择业意向非农化,易造成农业高素质的农民大量流失,降低了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农户资金投向的非农化,也削弱了农业生产的资金支持等。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引导农户经营行为的合理分化,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一)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户收入结构的非农化特点,一方面说明农户已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找到了增收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农户仍然缺乏从农业产业中得到较多收益的手段,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欠低。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为农户调整产业提供市场信息,引导农户种植市场适销、效益好的农产品,让种地农户增收.同时还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农资服务,使农业结构调整减少风险,更重要的是产业化经营,可以采取多种有偿方式让部分兼业农户以承包地出租、入股等转让出来,从而发挥土地的效率,又扩大经营规模.龙头企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开拓市场,扩大销售,返还利润,还可以吸收兼业农户返乡专业从事农业生产。总之,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对农户收入的贡献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浙江农村土地逐步向纯农户和农业兼业户集中,但总体来看,非农兼业户和非农户仍拥有较多的土地。只有积极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完善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使农户真正摆脱对土地的强烈依赖,从而促进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农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改革农业投入机制,提高农户生产经营能力。农户经济的个体性,决定其投入的分散性;而且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较非农产业低,也影响农户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建立起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机制,明确国家、集体和农户各自的职能及选择重点。政府和各级集体经济组织在投入决策上不能忽视农业投入的公共性、长期性和社会效益,要重点创办农户必须办、而自身无力办的项目,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和为农户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四)加强农业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农民素质不提高,就很难发展产业,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面貌。目前纯农户的劳动力,大多数还是沿用传统的办法从事农业生产,多数农民对标准化种养技术掌握应用能力低,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机械装备难以推广应用,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因此,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切实抓好农村基础文化教育,使义务教育在农村真正得到普及,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造就一批具有现代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和善于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户。

(五)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当前,由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或不到位,一些农户在市场竞争中信息不灵,生产经营带有较大的盲目性,风险很大。因此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对稳定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要推广经济发达地区在实行统一供种、育秧、机耕、灌溉、机械播种、收割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强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

附录一:

附录二

模型的标准方程形式及说明:

I_LDL_LX=0.140356*SFCJZYZZ-0.000738*MHRJJYTDMJ+0.547528*DS_PY+0.336328*DS_QL+0.009756*XZQYS+0.257481*XCJL_10+0.088701*XCJL_10_20+0.054531*JTRS-0.071826*ZBLDL-0.012475*LDL_PJNL+0.108376*LDL_PJJYCD+0.501276*LDL_PXL

LDL_LX_1=@CNORM(-0.085701-I_LDL_LX)

LDL_LX_2=@CNORM(0.236086-I_LDL_LX)-@CNORM(-0.085701-I_LDL_LX)

LDL_LX_3=@CNORM(1.082122-I_LDL_LX)-@CNORM(0.236086-I_LDL_LX)

LDL_LX_4=1-@CNORM(1.082122-I_LDL_LX)

第一个方程中的I_LDL_LX就是隐变量,相当于理论模型中的yi(即xiP)由方程等号右边的各解释变量作线性解释。在接下来的4个方程中,CNORM表示正态分布函数。4个方程的3个参数:-0.085701、0.236086、1.082122给出了把正态分布分成4个区间的界限点(即理论模型中的各γ值,或门限值),LDL_LX_1、LDL_LX_2、LDL_LX_3、LDL_LX_4这4个方程分别给出了排序为1到4的概率分布。

参考文献:

[1]王恒、沈利生.客户信用评级系统的经济计量模型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6)。

[2]唐志、李文川.浙江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8(3)。

[3]赵贞.我国农户兼业经营实证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9)。

[4]陈晓红.经济发达地区农户兼业及其因素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0)。

[5]扶玉枝、朱磊.家庭特征对农户兼业经营的影响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4)。

[6]何文玉、刘国炳.农户兼业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4)。

[7]毛晓红、卫新等.农户经营行为分化及差异性实证分析[J].调研世界,2000(5)。

[8]陈长华、方晓军.江苏农户经营行为分化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1999(5)。

[9]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01-310。

[10]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69-74。

[11]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2]浙江省第一次农业普查课题研究报告集.浙江省人民政府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