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总量从全国第12位跃居第4位。透过浙江经济快速增长的轨迹分析,浙江农村市场既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有效催化剂,又是浙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突破口。研究与总结浙江农村市场的发育状况,寻找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难点,对浙江未来产业定位和发展重点确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本文以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基础数据为依托,结合全省、全国统计调查系统的相关资料,采取比较分析、因素分析、趋势分析等多种手段,分析研究表明:浙江农民的生产能力决定了浙江农产品市场、工业品市场、服务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容量、规模;浙江农村市场的功能已由农民自助服务为主,演变为产业与要素集散并重、跨区物流为主的新型市场体系;农村市场的成长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高度相关,各地农村市场的繁荣与市场半径内的农民收入、农民消费相匹配;区域间农村市场的成长与市场所处地域的服务半径、服务半径内的需求总量、竞争主体、物流方便程度相关;各类不同的市场成长与分化和地区间的消费变迁高度相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形成全省农村市场流通格局的省级引导机制。以市场导向为依托,引导省内外资金、要素与物流的相对集中,以降低物流与交易成本,使我省由市场大省向市场强省转变,推动我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3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极大地调动了全省农民的主创精神,增强了浙江经济的活力,使浙江从改革开放前拥有庞大农村人口的农业大省,如今快速发展成为市场经济繁荣,二三产业快速增长的市场大省和经济大省。从1978年到2006年,全省农业人口由3321.96万人到3317.26万人,在人口变化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浙江的GDP由1978年的123.72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5742.51亿元,增长32.1倍,年均增长12.7%,成为国内各省区经济增长幅度名列前茅的一个省份。经济特征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大省,成为以工业增长为支撑,第三产业发达,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四位的经济大省。1978年全省由各地工商部门登记的市场总数和年成交额为1051个和8.6亿元,到2006年为4064个和8247亿元,市场个数和成交额分别增长了2.9倍和958倍。本课题以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省级数据为主体,结合全国、全省统计调查系统和工商管理等部门资料的分析研究,对农村居民消费与市场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期望从地方政府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入手,吸引与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市场建设,使浙江的农村市场体系更好、更快地完善与成长,达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沟通城乡交流、造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一、浙江农村市场现状
农业普查与浙江农村调查数据显示,浙江农村市场的成长呈现出特殊的变迁过程。市场的发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地区性政策的变动高度相关。浙江市场起步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成长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稳定于新世纪。其中,浙江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和交易行为在浙江市场的成长中有着极大的支撑作用,至今仍为浙江的区域性市场,尤其是农村社区市场所依重。浙江农民生活近年来由温饱、向初步小康和小康生活迈进,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与消费已进入初步富裕的阶段,相对应的对商品的消费由生存消费向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转移,与此相伴的是浙江农村市场也出现了升级和分化。浙江市场在经历了初级发展阶段后,贸易市场形态快速分化,呈现出初级市场与中高级市场并存、中高级市场发展明显加快、规模扩张的态势。农村居民消费与市场发展由良性互动转变为良性循环与分离并存的态势。
(一)农村市场的变迁
从浙江农村市场的形态看,浙江与全国绝大部分省份一样,农村市场中占比最大仍然是综合性市场,即包括农村集市贸易在内的复合市场;同时,也是农村市场中起步最早,发展最稳的部分。但与国内其它省份所不同的是,浙江农村市场中,除综合性市场外,还出现了一大批专业市场,尤其是以工业品交易为主要对象的专业市场。这些专业市场极大地推动了浙江农村工业的发展,为浙江农村工业的壮大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并与浙江的其他市场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使浙江农村市场由集市贸易、农民互助为主的市场架构,成长为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市场、工业品市场和综合性市场分层、互补的市场体系。
表1 浙江商品交易市场情况
年 份 | 交易市场数(个) | 10亿元以上(个) | 100亿元以上(个) | 商品市场成交额(亿元) | 市场个数增幅(%) | 成交额增幅(%) |
1978年 | 1051 | 8.6 | ||||
1979年 | 1322 | 11.3 | 25.8 | 31.4 | ||
1980年 | 1415 | 12.2 | 7 | 8 | ||
1981年 | 1656 | 14.7 | 17 | 20.5 | ||
1982年 | 1736 | 18.1 | 4.8 | 23.1 | ||
1983年 | 1788 | 21.6 | 3 | 19.3 | ||
1984年 | 2241 | 26.9 | 25.3 | 24.5 | ||
1985年 | 2345 | 44 | 4.6 | 63.6 | ||
1986年 | 3653 | 59.1 | 55.8 | 34.3 | ||
1987年 | 3706 | 80.9 | 1.5 | 36.9 | ||
1988年 | 3632 | 96.3 | -2 | 19 | ||
1989年 | 3669 | 149 | 1 | 54.7 | ||
1990年 | 3797 | 161.9 | 3.5 | 8.7 | ||
1991年 | 3802 | 204.6 | 0.1 | 26.4 | ||
1992年 | 3865 | 321.3 | 1.7 | 57 | ||
1993年 | 4127 | 651.2 | 6.8 | 102.7 | ||
1994年 | 4207 | 1480.5 | 1.9 | 127.3 | ||
1995年 | 4349 | 2165.7 | 3.4 | 46.3 | ||
1996年 | 4388 | 57 | 3 | 2545.3 | 0.9 | 17.5 |
1997年 | 4488 | 57 | 2 | 2798 | 2.3 | 9.9 |
1998年 | 4619 | 58 | 2 | 3209.6 | 2.9 | 14.7 |
1999年 | 4347 | 69 | 3 | 3606 | -5.9 | 12.4 |
2000年 | 4348 | 68 | 4 | 4023 | 0 | 11.6 |
2001年 | 4278 | 78 | 6 | 4652 | -1.6 | 15.6 |
2002年 | 4193 | 77 | 6 | 4997 | -2 | 7.4 |
2003年 | 4036 | 93 | 9 | 5591 | -3.7 | 11.9 |
2004年 | 4049 | 114 | 9 | 6384 | 0.3 | 14.2 |
2005年 | 4008 | 120 | 10 | 7173 | -1 | 12.4 |
2006年 | 4064 | 125 | 13 | 8247 | 1.4 | 15 |
1.浙江市场体系高度发达。根据工商部门统计资料,2006年浙江市场共有4064家,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125个,年成交额超百亿元的市场有13个。当年全省市场的成交额达到8247亿元,相当于浙江当年GDP的52.4%。浙江市场已成长为一个数量稳定、成交规模庞大、覆盖面广、多层级的市场体系,已成为浙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另从浙江市场的发育进程看,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的市场个数翻了近两番,从1000多个增长到4064个。这期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年到1984年。这一阶段中,浙江市场的个数由1978年的1051个增加到2241个,增长1.13倍;成交额由1978年的8.6亿元增长到26.9亿元,增长2.13倍;平均每个市场的成交额累计增长46.7%,市场的扩张以个数扩张为主,市场成交额得到同步增长。第二阶段为1985年至1993年,市场个数由1984年的2241个增长到4127个,累计增长84.2%;成交额由1984年的26.9亿元增长到1993年的651.2亿元,同比增长23.2倍;平均每个市场的成交额达到1578万元,累计增长12.1倍,市场的交易规模呈现超常规增长。第三阶段是1994年到2006年,这个阶段浙江市场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市场个数与1993年相比基本上稳定,同比下降1.5%,但成交额继续快速增长,由1993年的651.2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8247亿元,在第二阶段增长13倍的基础上又累计增长11.7倍;平均每个市场的成交额达到2.03亿元,增长11.8倍。同时,市场由量的扩张向质的高度化提升。尤其十亿元以上市场个数由1996年的57个增加到2006年的125个,增长1.2倍,百亿元以上市场由1996年的3个增长到2006年的13个。
2.农村市场是浙江市场的主力军。从第二次农业普查的数据看,2006年浙江农村市场普查数为4497个(统计范围包括县、市级政府所在地,农普市场数比同年工商部门的全社会统计数大10%左右,分析与工商部门的统计数据差距,农村市场的普查数据应是可信的,差距主要是部分农村市场没有纳入工商部门的登记范围)。由农普数据可见,浙江农村的市场数在浙江市场中已占绝大比重,是浙江市场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另从市场分类情况看,普查数据显示,2006年全省农村综合性市场共有2557个,占56.9%;专业性市场为1940个,占43.1%。在农村专业市场中,工业品市场477个,占农村专业市场的24.6%;农产品市场1093个,比工业品市场多一倍多,占农村专业市场的56.3%。
在农产品专业市场中,蔬菜市场是农产品专业市场的主体,全省共有蔬菜专业市场647个,占农村农产品专业市场的59.2%;水果市场130个,占11.9%;粮油市场相对较少,有73个,占6.7%。
表2 浙江农村市场基本情况
指标名称 | 单位 | 全省 | 杭州 | 宁波 | 温州 | 嘉兴 | 绍兴 | 湖州 | 金华 | 衢州 | 舟山 | 台州 | 丽水 |
乡镇个数 | 个 | 1486 | 179 | 139 | 293 | 73 | 64 | 119 | 148 | 105 | 44 | 132 | 190 |
行政区面积 | 平方公里 | 103762 | 16631 | 9215 | 11427 | 4022 | 5846 | 8005 | 10939 | 8847 | 1408 | 10167 | 17255 |
年末户籍户数 | 万户 | 1493.3 | 174.7 | 201.9 | 223.7 | 97.4 | 80.4 | 157.4 | 168.6 | 80 | 36.8 | 189 | 83.4 |
年末户籍人口 | 万人 | 4448.1 | 559.6 | 525.5 | 751.7 | 324.9 | 252.5 | 432.4 | 449.6 | 242.2 | 96.6 | 561.6 | 251.6 |
其中农业户籍人口 | 万人 | 3302.2 | 357.7 | 372.9 | 577.7 | 225.7 | 185.3 | 307.3 | 346.7 | 199.1 | 59.1 | 462.4 | 208.3 |
年末外来人口 | 万人 | 1242.7 | 171.7 | 262.7 | 214.9 | 129.3 | 46.7 | 88.2 | 147.4 | 13.1 | 23.8 | 118 | 26.8 |
市场小计 | 个 | 4497 | 680 | 711 | 481 | 338 | 239 | 430 | 498 | 173 | 129 | 613 | 205 |
综合市场个数 | 个 | 2557 | 340 | 511 | 292 | 208 | 153 | 244 | 243 | 82 | 97 | 309 | 78 |
专业市场个数 | 个 | 1940 | 340 | 200 | 189 | 130 | 86 | 186 | 255 | 91 | 32 | 304 | 127 |
工业品专业市场个数 | 个 | 477 | 88 | 56 | 69 | 43 | 27 | 40 | 45 | 8 | 16 | 72 | 13 |
农产品专业市场个数 | 个 | 1093 | 195 | 101 | 57 | 72 | 44 | 114 | 160 | 62 | 12 | 174 | 102 |
其中粮油市场 | 个 | 73 | 8 | 7 | 9 | 2 | 4 | 2 | 13 | 1 | 0 | 19 | 8 |
其中蔬菜市场 | 个 | 647 | 115 | 58 | 23 | 32 | 18 | 76 | 109 | 48 | 3 | 98 | 67 |
其中水果市场 | 个 | 130 | 23 | 14 | 9 | 5 | 9 | 15 | 18 | 3 | 0 | 20 | 14 |
3.浙江农村市场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2006年,浙江以580个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35.27万个摊位和7320亿元的成交额,列全国30个有亿元以上市场省份的首位,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4.5倍、4.1倍和5.9倍。
从第二次农业普查的数据看,在全国31个普查省份中,市场总数浙江列全国第10位,其中千万元以上的市场个数列全国第7位。具体数据如下:
综合市场数列全国第11位,其中千万元以上综合市场数列第9位;
专业市场数列全国第9位,其中千万元以上的专业市场数列第5位;
农产品市场数列全国第11位,其中千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市场数列第5位;
粮油市场数列全国第17位,其中千万元以上的粮油市场数列第11位;
蔬菜市场数列全国第10位,其中千万元以上的蔬菜市场数列第7位;
水果市场数列全国第14位,其中千万元以上的水果市场数列第10位。
从市场个数看,浙江农村与其它省份比并不占优势,而关键在于浙江农村平均每个市场的成交额远高于其它省份。
从亿元以上市场的摊位、成交额分布情况看,食品、饮料、烟酒类是浙江亿元以上市场中摊位最多的行业。2006年达到12.78万个,约占亿元以上市场全部摊位的36.5%,其成交额为1598.1亿元,占亿元以上市场成交额的21.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亿元以上市场摊位居行业第二,占亿元以上市场总摊位数的30.3%,当年成交额1935.84亿元,占亿元以上市场的26.4%。摊位数居第三的是日用品类,共有2.78万个,但其成交额相对小,只有273.56亿元,占当年亿元以上市场成交额的7.8%。成交额居第三的行业是金属材料类,当年成交额为1020.56亿元,占亿元以上市场成交额的13.9%。可见,浙江市场中,食品、纺织和金属三大类市场是主流,三者合计成交额达到市场总量的62%以上。亿元以上市场摊位数占全国的14%,成交额占19.7%,远高于GDP占全国占7.5%的水平。
(二)农村市场有着鲜明的结构特色
1.全省分布呈“一超多极”态势,县域市场呈以城关镇为中心向周边辐射。浙江市场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等闻名国内外的超大型市场著名。据工商部门统计数据,2006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成交额双双突破300亿元,分别达315亿元、301亿元。海宁中国皮革城和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成交额分别达57亿元和72.25亿元。而更普遍的是大量专业市场、综合性市场在各地、各区域的广泛分布,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市场呈梯度分布现象十分明显。
同时,全省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县域市场呈以城关镇为中心向周边辐射。普查数据显示,农村市场位于县政府驻地的有838个,占18.6%;市场位于县政府驻地外5公里范围以内的有652个,占14.5%;市场位于县政府驻地外5-10公里范围以内的有605个,占13.5%;市场位于县政府驻地外10-20公里范围以内的有1082个,占24.1%;四者之和占市场总数的70.6%。由此可见,农村市场的密度离县政府驻地越近越高,呈以县政府驻地为中心向周边农村辐射态势。
表3 市场距县政府驻地距离分布
指标名称 | 单位 | 合计 | 驻地 | 5公里 以内 | 5-10公里 以内 | 10-20公里 | 20-30公里 | 30-40公里 | 40公里以上 | |
乡镇个数 | 个 | 1486 | 84 | 127 | 165 | 357 | 281 | 196 | 276 | |
市场小计 | 个 | 4497 | 838 | 652 | 605 | 1082 | 690 | 383 | 247 | |
综合市场个数 | 个 | 2557 | 387 | 305 | 362 | 669 | 443 | 237 | 154 | |
专业市场个数 | 个 | 1940 | 451 | 347 | 243 | 413 | 247 | 146 | 93 | |
工业品专业市场个数 | 个 | 477 | 156 | 83 | 68 | 91 | 55 | 14 | 10 | |
农产品专业市场个数 | 个 | 1093 | 244 | 162 | 121 | 249 | 150 | 96 | 71 | |
其中粮油市场 | 个 | 73 | 19 | 15 | 9 | 16 | 5 | 6 | 3 | |
其中蔬菜市场 | 个 | 647 | 154 | 89 | 76 | 150 | 84 | 46 | 48 | |
其中水果市场 | 个 | 130 | 33 | 25 | 12 | 24 | 17 | 15 | 4 |
另从交易市场的类型看,综合市场的分布相对均衡,距县政府驻地20公里以内的市场数量约占总量的67.4%,比市场分布平均数低2.6个百分点。但工业品市场、粮油市场二者距县政府驻地20公里以内的市场数量约占总量的83.4%和80.8%,分别比市场分布平均数高出12.8个百分点和10.2个百分点。
2.市场布局与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等密切相关。普查资料显示,全省农村市场的平均服务区域为23.1平方公里,其中专业市场大于综合市场,前者的平均服务区域为53.5平方公里,比综合市场的平均服务区域40.6平方公里大10平方公里左右。从专业市场的服务区域情况看,工业品市场比农产品市场高出一倍以上,工业品市场的平均服务区域为217.5平方公里,农产品市场的平均服务区域为94.9平方公里。农产品市场分布密度较大,这与农产品需求和保质特征相一致。
从农产品市场的各类情况看,不同需求弹性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又有不同的市场需求半径。2006年粮油市场的服务区域最大,平均服务区域达到1421平方公里;水果市场处于农产品市场的第二层次,水果市场的平均服务区域为798.2平方公里;蔬菜市场服务区域相对小,为160.4平方公里。
表4 农村市场服务面积分布表
单位:平方公里
指标名称 | 全省 | 杭州 | 宁波 | 温州 | 嘉兴 | 绍兴 | 湖州 | 金华 | 衢州 | 舟山 | 台州 | 丽水 |
市场 | 23.1 | 24.5 | 13.0 | 23.8 | 11.9 | 24.5 | 18.6 | 22.0 | 51.1 | 10.9 | 16.6 | 84.2 |
一、综合市场 | 40.6 | 48.9 | 18.0 | 39.1 | 19.3 | 38.2 | 32.8 | 45.0 | 107.9 | 14.5 | 32.9 | 221.2 |
二、专业市场 | 53.5 | 48.9 | 46.1 | 60.5 | 30.9 | 68.0 | 43.0 | 42.9 | 97.2 | 44.0 | 33.4 | 135.9 |
1、工业品专业市场 | 217.5 | 189.0 | 164.6 | 165.6 | 93.5 | 216.5 | 200.1 | 243.1 | 1105.9 | 88.0 | 141.2 | 1327.3 |
2、农产品专业市场 | 94.9 | 85.3 | 91.2 | 200.5 | 55.9 | 132.9 | 70.2 | 68.4 | 142.7 | 117.3 | 58.4 | 169.2 |
其中粮油市场 | 1421.4 | 2078.9 | 1316.4 | 1269.7 | 2011.0 | 1461.5 | 4002.5 | 841.5 | 8847.0 | 535.1 | 2156.9 | |
其中蔬菜市场 | 160.4 | 144.6 | 158.9 | 496.8 | 125.7 | 324.8 | 105.3 | 100.4 | 184.3 | 469.3 | 103.7 | 257.5 |
其中水果市场 | 798.2 | 723.1 | 658.2 | 1269.7 | 804.4 | 649.6 | 533.7 | 607.7 | 2949.0 | 508.4 | 1232.5 |
从全省11市的农村市场分布情况看,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产业结构等状况的不同,显示市场的分布密度因地而异。如每平方公里的GDP产出量,宁波、嘉兴、湖州、舟山和杭州每平方公里高于2000万元,其农村市场的平均服务区域都低于25平方公里。其中每平方公里GDP产出量高于3000万元的宁波和嘉兴,其农村市场的平均服务区域都在13平方公里以下(见表4)。
3.市场发育不断推进,局部发展滞后。普查数据显示,在全省1486个乡镇中,除综合市场的乡镇覆盖率超过50%外,其它各种专业市场的覆盖率都在50%以下,其中水果市场、粮油市场覆盖率低于10%。这表明两个趋势正在浙江市场的成长中显现:一是农村市场的地区性分工正在逐步形成,市场的辐射能力正在得到加强。粮油、水果和工业品市场的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市场效能的发挥,近年来规模扩张快于市场个数的增长。二是传统市场的部分功能已逐步为其它商业业态所替代,传统市场的发展动力减弱。
表5 浙江农村市场镇级分布情况表
市场总的乡镇数 | 单位 | 全省 | 杭州 | 宁波 | 温州 | 嘉兴 | 绍兴 | 湖州 | 金华 | 衢州 | 舟山 | 台州 | 丽水 |
乡镇级区域个数 | 个 | 1486 | 179 | 139 | 293 | 73 | 64 | 119 | 148 | 105 | 44 | 132 | 190 |
有综合市场的乡镇数 | 个 | 979 | 129 | 135 | 131 | 70 | 63 | 102 | 106 | 49 | 40 | 104 | 50 |
有专业市场的乡镇数 | 个 | 655 | 110 | 77 | 67 | 40 | 29 | 64 | 83 | 42 | 11 | 85 | 47 |
有工业品市场的乡镇数 | 个 | 224 | 36 | 30 | 36 | 24 | 14 | 17 | 15 | 5 | 6 | 33 | 8 |
有农产品市场的乡镇数 | 个 | 477 | 87 | 39 | 30 | 27 | 22 | 48 | 68 | 37 | 9 | 65 | 45 |
有粮油市场的乡镇数 | 个 | 65 | 7 | 7 | 8 | 2 | 4 | 2 | 12 | 1 | 0 | 14 | 8 |
有蔬菜市场的乡镇数 | 个 | 313 | 56 | 22 | 16 | 14 | 10 | 31 | 53 | 32 | 3 | 39 | 37 |
有水果市场的乡镇数 | 个 | 114 | 21 | 12 | 8 | 5 | 9 | 12 | 17 | 3 | 0 | 18 | 9 |
覆盖面 | |||||||||||||
有综合市场的乡镇占比 | % | 65.9 | 72.1 | 97.1 | 44.7 | 95.9 | 98.4 | 85.7 | 71.6 | 46.7 | 90.9 | 78.8 | 26.3 |
有专业市场的乡镇占比 | % | 44.1 | 61.5 | 55.4 | 22.9 | 54.8 | 45.3 | 53.8 | 56.1 | 40 | 25 | 64.4 | 24.7 |
有工业品市场的乡镇占比 | % | 15.1 | 20.1 | 21.6 | 12.3 | 32.9 | 21.9 | 14.3 | 10.1 | 4.8 | 13.6 | 25 | 4.2 |
有农产品市场的乡镇占比 | % | 32.1 | 48.6 | 28.1 | 10.2 | 37 | 34.4 | 40.3 | 45.9 | 35.2 | 20.5 | 49.2 | 23.7 |
有粮油市场的乡镇占比 | % | 4.4 | 3.9 | 5 | 2.7 | 2.7 | 6.3 | 1.7 | 8.1 | 1 | 0 | 10.6 | 4.2 |
有蔬菜市场的乡镇占比 | % | 21.1 | 31.3 | 15.8 | 5.5 | 19.2 | 15.6 | 26.1 | 35.8 | 30.5 | 6.8 | 29.5 | 19.5 |
有水果市场的乡镇占比 | % | 7.7 | 11.7 | 8.6 | 2.7 | 6.8 | 14.1 | 10.1 | 11.5 | 2.9 | 0 | 13.6 | 4.7 |
农村市场新兴业态兴起,从超市覆盖情况看,全省的农村超市经过政府的大力推进,覆盖率迅速提高,在2006年全省1486个乡镇中,有一家50平方米以上超市的乡镇1255个,占乡镇数的84.6%,比例远高于综合市场的乡镇覆盖率。在全省33388个行政村中,有一家50平方米以上超市的村有11808个,占全省村总数的35.4%。
在全省农村市场发展不断推进的同时,局部市场因各种因素仍存在发展滞后的状况。如全省仍有三个市的乡镇市场覆盖率低于半数,分别为温州、衢州和丽水三个市,三市的乡镇综合市场覆盖率分别为44.7%、46.7%和26.3%,其它各类市场的覆盖率更低。
(三)市场发展相关因素分析
1.市场发展与人口、交通等因素密切相关。从综合市场的分布情况看,综合市场个数与乡镇平均行政区域面积关系不大,但与乡镇区域内的人口,尤其是镇区人口有相当大的关系。综合市场的个数与乡镇人口(包含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相关系数达到0.81,呈强相关性。从普查资料看,无综合市场的乡镇其平均人口在1.47万人;有1个综合市场的乡镇人口平均2.47万人;有2个综合市场的乡镇人口平均3.74万人;有3个综合市场的乡镇人口平均4.17万人;有4-10个综合市场的乡镇人口平均5.77万人;有10个综合市场以上的乡镇人口平均10.74万人。这种差别在镇区人口差异上更明显,无综合市场的平均镇区人口只有1399人,只相当于有1个以上综合市场镇区人口的29%。人口规模越大,综合市场的个数也就越多。专业市场、百货商店和超市等业态的分布都与人口密切相关(见表6)。
表6 平均每个乡镇综合市场数分组情况表
指标名称 | 单位 | 合计 | 无 | 1个 | 2个 | 3个 | 4-10个 | 11个以上 |
乡镇个数 | 个 | 1486 | 507 | 416 | 219 | 139 | 187 | 18 |
到县政府平均距离 | 公里 | 23.3 | 33.1 | 22.9 | 16.7 | 14.8 | 13.6 | 6.2 |
行政区面积 | 平方公里 | 69.8 | 66.7 | 72.1 | 68.3 | 66.6 | 76.3 | 82.1 |
年末户籍户数 | 户 | 10049.2 | 4734.3 | 8259.9 | 12477.4 | 14333.5 | 19723.6 | 37973.5 |
年末户籍人口 | 人 | 29933.2 | 14796.9 | 24704.0 | 37405.3 | 41653.7 | 57685.8 | 107389.6 |
其中农业户籍人口 | 人 | 22222.2 | 12266.8 | 19944.4 | 27980.4 | 30370.9 | 38371.3 | 54516.2 |
年末外来人口 | 人 | 8362.9 | 1780.3 | 5084.3 | 10866.5 | 14806.5 | 21314.3 | 54778.2 |
离一级或高速公路距离 | 公里 | 21.3 | 38.5 | 16.6 | 10.9 | 9.6 | 8.0 | 4.2 |
综合市场个数 | 个 | 1.7 | 0.0 | 1.0 | 2.0 | 3.0 | 5.5 | 14.6 |
专业市场个数 | 个 | 1.3 | 0.6 | 1.0 | 1.6 | 1.8 | 2.6 | 7.4 |
百货商店和超市个数 | 个 | 16.4 | 4.8 | 14.3 | 19.6 | 29.5 | 32.2 | 82.9 |
此外,普查数据还显示市场发展还与县政府距离、交通等因素密切相关。与县政府距离越近,市场越发达;交通越发达则市场也越发达,与一级公路或高速公路越近,市场发展水平就越高。因此,要想富,先修路的论点从市场的发展中也可以得到验证。
2.专业市场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普查资料表明,专业市场的发展与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的发展高度相关。2006年,全省有农村专业市场的乡镇数仅655个,只占浙江乡镇数的44.1%。但这些乡镇拥有全省76.1%的企业,73.4%的工业企业,76.4%的从业人员,74.8%的工业从业人员,占企业上交税金的74%,占全省财政收入的73%。此外,这些乡镇还集聚了全省80.6%的外来人口。
从专业市场个数与乡镇外来人口、企业、从业人员、企业实缴税金总额和镇级财政总收入的变化情况看,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呈高度的相关性。即专业市场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产业支撑,没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专业市场的成长与发育就缺乏相应的基础,只有当产业发展超过一定临界规模后,才会有专业市场的发展需求。根据有关数据测算,目前一般一个专业市场的发展与增长需要和3000-4000万元左右的企业税收规模对应,按2006年全省企业税收负担4-5%的系数测算,每个专业市场的成长和发育需要7.5-10亿元的企业产出规模作支撑。按2006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315亿元的销售规模测算,18个左右的乡镇全部产出才能支撑起义乌小商品城。农村的专业市场发展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流通等经济因素高度相关。
表7 专业市场分布乡镇均值表
指标名称 | 单位 | 无 | 1个 | 2个 | 3个 | 4-10个 | 11个以上 |
乡镇个数 | 个 | 831 | 269 | 136 | 84 | 148 | 18 |
乡镇政府到县政府距离 | 公里 | 29.2 | 20.2 | 15.9 | 14.7 | 9.5 | 7.5 |
年末户籍户数 | 户 | 6272.2 | 10179.9 | 13795.1 | 16293.7 | 21070.4 | 34408.8 |
年末户籍人口 | 人 | 18981.6 | 30570.2 | 41212.9 | 47828.6 | 61443.5 | 98196.0 |
其中农业户籍人口 | 人 | 16699.2 | 23456.4 | 30124.9 | 33193.4 | 35016.8 | 42643.2 |
年末外来人口 | 人 | 2796.6 | 9419.0 | 9765.1 | 14873.7 | 26524.7 | 59250.1 |
百货商店和超市个数 | 个 | 7.7 | 15.0 | 25.7 | 26.3 | 37.7 | 144.5 |
#交易超过100万 | 个 | 1.3 | 3.5 | 5.5 | 6.4 | 11.0 | 41.6 |
合作经济组织 | 个 | 2.2 | 2.9 | 3.9 | 3.2 | 3.8 | 5.4 |
合作经济组织户数 | 户 | 158.2 | 207.6 | 349.8 | 335.0 | 309.5 | 320.3 |
实体型组织 | 个 | 0.9 | 1.3 | 1.8 | 2.2 | 2.3 | 3.7 |
实体型组织户数 | 户 | 60.2 | 85.9 | 148.2 | 289.4 | 221.1 | 261.7 |
年末企业个数 | 个 | 208.5 | 458.3 | 707.9 | 831.7 | 1526.5 | 2084.5 |
工业企业个数 | 个 | 157.9 | 335.0 | 470.0 | 610.9 | 912.3 | 1253.2 |
年末企业从业人员数 | 人 | 4033.6 | 10531.6 | 14722.6 | 19137.2 | 24712.8 | 42294.9 |
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数 | 人 | 3501.8 | 8500.8 | 12242.7 | 16315.9 | 18954.6 | 28600.5 |
全年企业实缴税金总额 | 万元 | 3159.4 | 6338.7 | 10029.8 | 14268.5 | 18042.9 | 30509.5 |
全年财政总收入 | 万元 | 4016.4 | 7635.7 | 12345.9 | 15403.5 | 20790.7 | 49838.1 |
全年财政支出 | 万元 | 2867.5 | 5137.1 | 8261.1 | 9784.1 | 13784.0 | 24655.3 |
年末资产总额 | 万元 | 1311.9 | 2212.1 | 4283.7 | 3677.4 | 5001.2 | 12964.7 |
年末债务总额 | 万元 | 454.6 | 770.8 | 1808.6 | 1488.8 | 2580.1 | 2503.4 |
3.区域经济结构和优势影响市场分工细化,地区市场分布逐步重组发育。从农业普查资料及有关情况分析看,全省各地的市场功能逐步分化,各地、各层市场的定位逐步明晰。
表8 市场个数县级排名表
排名 | 名称 | 综合市场个数 | 排名 | 名称 | 专业市场个数 |
1 | 慈溪市 | 115 | 1 | 萧山区 | 73 |
2 | 余姚市 | 83 | 2 | 临海市 | 66 |
3 | 萧山区 | 81 | 3 | 义乌市 | 62 |
4 | 鄞州区 | 76 | 4 | 东阳市 | 58 |
5 | 上虞市 | 72 | 5 | 路桥区 | 52 |
6 | 温岭市 | 72 | 6 | 诸暨市 | 51 |
7 | 临海市 | 71 | 7 | 慈溪市 | 47 |
8 | 余杭区 | 57 | 8 | 温岭市 | 46 |
9 | 象山县 | 52 | 9 | 瑞安市 | 45 |
10 | 东阳市 | 52 | 10 | 富阳市 | 44 |
从全省没有综合市场的乡镇情况看,这些乡镇主要依靠村内或者村际集市交易和传统初级商业流通弥补市场空缺。在全省507个无综合市场的乡镇中,有343个乡镇离县城超过20公里,其中占无综合市场36%左右的乡镇距县城在40公里以上,交通条件的不利是市场发育滞后的重要因素。同样,对无综合市场乡镇的区域分布分析也印证了这一点。温州和丽水是无综合市场乡镇最多的地区,二者之和为302个乡镇,占全省无综合市场乡镇的59.6%。
从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相对集中的县级区域分布看,宁波、杭州、台州列全省十一市的前三,综合市场的个数分别为511个、340个和309个。从专业市场分布看,杭州、台州和金华列全省十一市前三,专业市场的个数分别为340个、304个和255个。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分布结构的不同,充分显示出县际、市际市场的作用区域。杭州和宁波是浙江省内的二个副省级城市,杭州有着其它市所没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中心的地位,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具备特有的优势。而宁波作为计划单列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大港优势,是沿海地区的物流中转和集散地,这二个市的市场体系已发育比较完善,发展水平居全省前列。
另从省内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居前三的台州和金华两市看,是近年来市场发育较快的两个地区,其中台州受区域经济传统优势和新兴经济推力的叠加作用,市场的发育明显加快;金华全市则深受义乌小商品城的强大辐射带动,市场的辐射带动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从具体县域经济和市场发展发展情况看,慈溪市、余姚市、鄞州区、象山县、余杭区、萧山区、上虞市、东阳市、温岭市、临海市列全省综合市场个数前十位,萧山区、临海市、义乌市、东阳市、路桥区、诸暨市、慈溪市、温岭市、瑞安市和富阳市列专业市场十强,前者与各自的GDP全省排名接近,反映出县域经济发展对市场发育的同步带动作用倾向较强。后者也有相似的体现,但更显示出区域经济结构和水平的双重作用,尤其是经济结构深化对市场细化分工的发育影响。
二、农村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浙江市场的发育阶段和2006年浙江农村市场的地区分布情况看,浙江农村市场在经历30年改革开放洗礼后,已走过市场化的初级阶段,进入经济发展中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市场发育由初级阶段,进入中高级阶段,市场的区域、功能和规模分工已开始细化。原先自由竞争和县级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竞争格局已出现了很多结构性的矛盾,给浙江经济的发展带来隐患,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表9 成交额超千万元市场个数县级排名表
排名 | 名称 | 综合市场 个数 | 排名 | 名称 | 专业市场 个数 |
1 | 温岭市 | 49 | 1 | 萧山区 | 45 |
2 | 萧山区 | 46 | 2 | 义乌市 | 42 |
3 | 慈溪市 | 44 | 3 | 临海市 | 39 |
4 | 鄞州区 | 41 | 4 | 路桥区 | 33 |
5 | 余杭区 | 34 | 5 | 温岭市 | 28 |
6 | 余姚市 | 34 | 6 | 余杭区 | 28 |
7 | 乐清市 | 32 | 7 | 诸暨市 | 26 |
8 | 苍南县 | 32 | 8 | 瑞安市 | 26 |
9 | 海宁市 | 30 | 9 | 绍兴县 | 25 |
10 | 临海市 | 30 | 10 | 桐乡市 | 24 |
11 | 绍兴县 | 29 | 11 | 乐清市 | 23 |
12 | 上虞市 | 26 | 12 | 富阳市 | 23 |
13 | 路桥区 | 22 | 13 | 慈溪市 | 22 |
14 | 龙湾区 | 22 | 14 | 余姚市 | 21 |
15 | 嘉善县 | 22 | 15 | 江干区 | 21 |
16 | 义乌市 | 21 | 16 | 苍南县 | 20 |
17 | 诸暨市 | 21 | 17 | 鹿城区 | 20 |
18 | 吴兴区 | 21 | 18 | 拱墅区 | 20 |
19 | 桐乡市 | 20 | 19 | 鄞州区 | 17 |
20 | 鹿城区 | 20 | 20 | 临安市 | 17 |
(一)低端市场缺乏自生能力,呈萎缩和消亡的态势
从村际、镇际市场的发展情况看,当市场服务半径低于10公里,服务区域中的人口少于3000人左右时,市场的萎缩将不可避免。因为这一市场服务规模难以支撑市场内经营主体的日常盈利需要,经营业主的外流难以控制。加之,农村小超市与小百货商场在竞争层次上,与综合市场接近。市场受交易成本、规模和服务时间限制的问题就相当突出。浙江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超进市退”就是很好的例证。农村小超市的生存规模为1000人左右,远低于农村市场的规模需求,所以,未来浙江市场发展中有许多农村综合市场会由于服务对象的外流、整合而缺乏自生能力,从而出现萎缩和消亡。低端市场,尤其是村际、镇际市场的整合要适度引导,避免无序投入。
(二)中端市场竞争压力大,分化现象严重
普查数据显示,市场群集中的区域存在着高度同构的现象,市场需求的分割会使市场的功能趋于细化,如不能完成梯度分工,则市场间价格竞争、服务竞争等各个层次的竞争将不可避免。从全省市场布局情况看,局部地区的年成交额超千万元以上的市场密度过高,间距过小。按照一定区域或者市场半径的市场容量测算供求平衡,已存在过度竞争的区域布局。市场发展必须要走差别化竞争之路,否则,在高度同构条件下市场竞争必然走向恶性竞争。我省各地市场发展的历程表明,市场需求、服务半径和市场个数呈反比,由各地政府主导的市场建设并不能产生预想的效果,已建成的许多农产品、水果等专业市场陷入发展困难已不在少数。如何引导中端市场的差别化竞争,分离出各自的服务对象和群体,确保中端市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其发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浙江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高端市场发展后劲趋弱
从浙江百亿元市场的布局和发展情况看,2006年成交额百亿元的市场已达到13个,但这些超大型市场交易有发展势头减弱的迹象,同比增幅低于9%,不仅低于全省市场交易额14.9%的平均增长,也低于亿元以上市场11.9%的增幅。由于浙江百亿元以上市场的服务半径大,其发展与成长不仅与地区性经济相关,还与国际市场紧密结合。以义乌中国浙江小商品城和绍兴轻纺城为代表的浙江高端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由于进出口受汇率波动、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使高端市场的发展明显趋缓,高端市场的成长慢于中低端市场的成长。2007年义乌中国浙江小商品城成交额为348亿元,同比增长10.6%,低于全省市场成交额的增幅(13%)2个多百分点。如何稳定和提高高端市场的竞争力将是市场发展策略的重点取向,需要各有关方面的重点研究。
(四)商品质量与服务的满意度较低
农业普查数据表明,2006年浙江市场的平均服务人口低于10000人,超市的服务人口平均低于2000人,服务范围的小规模,加之偏远地区农民消费水平的低下,使落后地区的市场和超市经营困难,有的难以为继。从市场主体谋取必要利润的目的讲,在面临经营困境下,尤其在无相应的制约措施下,经营者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的问题很难杜绝。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域广大的农村,如何加强市场监管,让市场经营者的行为纳入法治与合理的轨道相当困难。农村市场经营主体的小规模经营,小服务半径,利益追求与道德约束的下降,致使部分农村市场,掺杂使假花样翻新,假冒伪劣现象仍很严重,坑农害农事件频繁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根据2006年浙江调查总队对全省2000户农村居民调查问卷显示,有1784户农户经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占89.2%;有近四分之一的农户买到过假冒或过期商品,其中买到过3次以上的占22.1%。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抑制了消费需求。特别是仍然突出的消费安全问题,挫伤了人们消费热情,安心放心消费的环境亟待创造。
三、对浙江农村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2000年以来,浙江农民的收入和消费增长都进入快车道。至2006年,浙江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7335元,比2000年增长了72.4%,六年间年均增长9.5%,比全国的平均增长率高出2个百分点以上。浙江农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5762元,比2000年增长了78.3%,六年间年均增长10.1%,生活的改善快于收入的增长。加之浙江经济在全国区域经济分工细化、结构调整和发展加快的情况下,对市场发育、市场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浙江市场在未来发展中,将获得更大的空间和更强的增长动力。
(一)农村工业化、信息化向纵深推进,市场空间进一步拓展
从浙江经济发展的阶段看,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随着工业化的向纵深发展,经济增长的动力仍来自第二产业的强大推动,尤其农村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物流和服务的需求更大,需要有一个庞大、健全的市场体系来支撑。2006年,浙江15742亿元GDP总量中,来自非农产业的部分达到94.1%,经济结构已高度非农化。其中,工业增加值在浙江非农产业增加值的比例已上升至51.2%,成为名符其实的经济支柱。同时,浙江的人均GDP于2006年已达到31874元,按2008年12月6.85左右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计算,达到4653美元。按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的经济指标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判断,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为工业化初期阶段,人均3000美元为工业化中期,人均5000美元为工业化后期。即浙江经济正在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再从浙江农村的劳动力从业结构看,2006年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在全省1946.4万个农村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有1386.7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的71.2%。由于农村劳动力中包含了253.86万人的年龄在55周岁以上的超龄从业人员,所以55周岁以下的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产业的有1240万人,约占从业人员的80.2%。所有相关数据都显示,浙江经济正在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农村工业化的成长动力作用仍然强大。按照区域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浙江经济的物流需求,尤其农村区域的物流需求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对市场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另从浙江市场的功能分布看,浙江的中高端市场已深入国际物流领域。全省13个年成交额百亿元以上的市场成交额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已远销世界各地。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发布的“义乌指数”,已初步形成指标系统、采集系统、计算系统、分析系统、发布系统等五大系统,在小商品贸易中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作用初步得到显现。该指数已成为国内主要小商品生产厂家和国内外采购商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为行业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准确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国乃至世界小商品贸易动态,了解小商品专业市场的运行状况,制定相关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而订单型电子商务兴起,网络贸易发展迅速,则带动了电子商务订单服务发展迅速。市场电子商务应用逐步成熟,包括美国标霸网、香港易贸通在内的1000多家电子商务网站在义乌开展外贸订单采购服务业务、网上购物业务,电子商务购物量大幅提高。
(二)农村消费与服务需求增长快,市场容量大,前景宽
从浙江农民的生活改善角度看,以农民生产、生活服务为主体的农村市场体系有着极大的增长空间。2006年浙江农村居民的人均支出为8121元,其中生活消费为5762元,若按95%左右的现金支出比例测算,则2006年全省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消费的总额分别为2384亿元和1692亿元,这是一个较为可观的数据。若按2000-2006年间农民消费年均增长率10%左右的幅度计算,则在不考虑价格因素和其它贸易业态分流的前提下,每年农村市场的成交额可净增238.4亿元和169.2亿元,即每年可新增千万元以上市场2000多个,亿元以上市场200多个。这一趋势无疑是十分乐观的。若考虑到农民生产、生活过程中中间产品的交易和流通,则市场容量的扩张将更大。所以,浙江农村市场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
(三)城镇化发展,人口、生产要素等的集中趋势更明显,以及农居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为农村市场发展拓展了更大空间
在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省委、省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花了大力气,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农民向集镇转移、向新农村居民点转移和向城市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生产、生活的服务需求增长明显。全省98.6%的村达到100%的自然村通电,92.9%的村达到100%的自然村通电话,93.7%的村达到100%的自然村通电视,83.7%的村达到100%的自然村通公路,有53.26万农户、172.59万人入住农民新村,占全省农村户籍数的5.0%。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布置,近年来全省的农民新区集居化进程明显加快,农民居住的散居现象得到有效改善。农村从人口到生产要素等的集聚,以及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从而催生了农村更大的市场需求,为市场发展拓展了更大空间。
四、建设市场强省的政策选择
从浙江农村市场的发育情况看,浙江区域范围内农村市场的大覆盖、多层次和专业化为浙江经济的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形成了以农村市场交易为基础,城乡小百货、小超市为补充的浙江农村市场体系,有力地支撑了浙江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据测算,2006年浙江县及县以下农村经济的总量已占总量的70%以上,这与活跃的农村市场体系高度相关。与此同时,浙江快速成长的市场体系,为经济发达区域、农村人口集聚的区域和农村消费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提供了低成本、高性价比的商贸流通服务体系,这极大地方便了城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但是浙江农村市场体系中还存在着市场竞争失效、区域布局滞后和市场监管差异等问题,需要我们从地方政府制度创新、政策创新上下功夫。重引导,抓推进,以降低农村市场发育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为主线,为浙江农村市场的产生、成长、升级和分工提供发展空间。逐步实现农村市场立体化、功能化和区域定位阶梯化。以市场物流的成长促进浙江区域市场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市场规则完善的良性互动,将浙江由一个市场大省建设成为一个市场强省。具体有:
(一)大力推进市场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
一是加大市场建设力度,提高市场的区域覆盖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从浙江市场建设的区域分布和梯度分布看,市场区域覆盖率、功能布局上仍有一定的空白点和空白领域,需要各级政府加以引导和推动。从农村市场的区域布局看,全省还有388个乡镇仍为市场的空白点,既无综合市场,也无专业市场。还有21580个行政村没有50平方米以上综合商店或超市,二者分别占全省乡镇和村的26.1%和64.6%。这不仅不利于各地农民的生产与生活,还使各地农村经济运行的物流成本有所提高,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农村工业化的进程。所以,各地市场的建设、引入和成长不仅不能放松,还要加强。二是加大市场发展的推动力,引导市场由大走强。从浙江市场的内部结构看,全省市场总量中,成交额上十亿元、上百亿元的市场个数还不多,2006年全省上十亿元的市场只占工商部门批准数的3.1%,百亿元以上的市场只占市场总数的3‰。浙江的市场体系还要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市场体系的规模、特色与结构是竞争的核心要素,需要继续强化,发展更多具备国内外市场竞争实力的强势市场。三是加大市场业态的融合,增强市场功能。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三者间并没有明显的分隔区,新型电子商务的崛起为我们的市场业态融合提供了途径和平台。需要我们在市场业态的准入、管理和推进等方面实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市场功能,推进市场发展。
(二)鼓励制度创新,增强市场活力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表明,浙江经济的发展无一不与制度创新相关。通过思想与观念的突破,推进市场建设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采取先试验后推广、先发展后规范等措施,在市场准入规则、完善和规范市场监管等方面进行尝试。根据各地的成功经验不断总结提高。在操作上要注重三个突破。一是市场审批的突破。只要省内社会经济活动有需求,国家法律又没有禁止,就应该允许设立。与此同时,还要对市场经营主体的准入资格、经营范围、经营地域作突破,原则上只要国家法律不禁止的都可以做。二是市场监管的突破。在实现事前审批的突破后,还应该做事中监管的突破,即各个市场主体、客体和交易活动中,只要不违法,党委、政府部门就不得干涉,由市场通过协商来解决。原则上要求各地监管部门要做到:“民不告官不纠”。三是市场收费上的突破。由于部门管理权限的不同,大量市场活动都会涉及相关部门或者中介前置的收费。按照政府的管理权限,需要将部门收费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建立市场营运与部门收费的防火墙。将部门的日常支出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切断部门和前置中介对市场主体的收费通道,使市场按照其自身的发展途径成长。
(三)建立分类指导政策,引导市场的合理定位
市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只能加以引导,而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以行政命令代替规律,所以必需建立分类引导制度。以经营激励、存续激励、规模激励等政策调整为手段,使市场发展向投资逐利相适应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迈进,实现区域发展、农民方便、投资得利和政府放心的目标。操作上实现三个引导,一是引导低端市场向农民自助服务发展,构建覆盖的市场网络。重点实施新农村建设配套计划,将农民新村、农村集居点和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市场体系、商贸服务体系的配套结合起来。一方面强化市场覆盖率,提高农民福利;另一方面节约发展的建设成本,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长远性。二是引导中端市场区域功能差别化定位转移,通过市场定位的错位,实现生存、成长与发展。三是引导高端市场的层级提升。着重发挥市场的吸纳能力,引进国内以及世界客商为浙江服务。拓展浙江市场为长三角、华东地区、国内经济和东南亚、世界经济服务的功能,提高市场的辐射能力。
(四)规范财政资助机制,提高政府引导政策的效率
从浙江市场发展历程的分析看,我们不难发现浙江各级政府的财政资助在浙江市场成长中的影响作用。我省绝大部分的百亿元市场、十亿元市场成长过程中,都有财政资助的痕迹。但各地在市场成长过程中的财政资助、扶持政策有许多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需要加以完善。重点是做好三个落实。一是市场发展资金的落实。由于各级财政机制的不同,市场发展资金的来源多样、规模大小不一,用途规范性不高。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市场的功能及其影响,要逐步形成财政增长的资金筹措机制,使市场自身的发展与财政扶持政策间形成良性互动,确保市场发展资金筹措的稳定、可持续增长。二是市场发展资金的运用落实。即财政资助的方向、规模与时间要与省委、省政府的产业政策相一致。投入与使用的对象、过程与绩效评估公开、公正与公平。三是财政资助退出机制的落实。对财政资助或者激励项目需要有一个退出机制,目前我们在财政资助项目的运行上,一般没有规范的财政资助退出机制,对财政资助的效果也缺乏评估。所以有必要建立财政资助政策效果的评估和退出机制,以提高公共财政政策的执行效率,接受各方监督。
(五)实施民生监测,提高市场建设的民生效益
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委、政府决策民众支持率的角度看,我们有必要开展涉及市场发展,政策措施执行针对性、有效性等方面的民生监测。从区域经济发展、市场建设和农民满意率等方面来评价政策效果,提高发展中城乡居民的满意率,使我们的发展更符合全省农民的发展利益。
参考文献:
1.农村消费市场资源的资本化运作及制度安排,赵昶,财经论丛,20072
2.农村消费、农资市场治理及其信息对称性,杨在军,改革,20076
3.农产品流通体制演进与契约行为,蔡荣/祁春节,改革,20076
4.荣昭、盛来运、姚洋.中国农村耐用品消费需求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2,(3):589-601.
5.林毅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中国网,2002-03-07.
6.李通屏、王金营.中国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对消费行为的影响[J].经济评论,2007,(1):44-50.
7.吕萍.试论农村市场需求潜力、制约因素及其发展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00,(3):38-43.
8.程国强,我国农村市场消费与流通体系建设,农业经济问题,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