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活力最强的省份之一。伴随着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服务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近年来,全省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着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有效地促进了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服务业发展过程的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以前,浙江与全国一样,建立了高度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当时,一方面,物质产品还十分短缺,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工农业基础相当薄弱,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是物质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在此情况下,还不具备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一度在重生产、轻流通,重工业、轻服务的影响下,服务业被看作是“不创造财富的非生产部门”而受到轻视,因此,服务业发展比较缓慢。1978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为23.1亿元,仅比1952年增加17.6亿元,1952-1978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只有5.6%,低于全省生产总值年均5.7%的增速,更远远低于第二产业年均11.1%的增长速度。到1978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7%,服务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仅为9.6%。这一时期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浙江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迅速扩张,占GDP比重大大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强,1979-2007年,浙江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9%(历年增长速度详见图1),超过同期GDP年均13.2%的增速。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一些新兴服务业从无到有,方兴未艾,基本构建了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整的服务业框架体系。
根据浙江服务业发展的变动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大致可将服务业发展归纳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传统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浙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和工业化初期,在保持农业稳定的同时,集中力量进行了工业化建设,在服务业领域投入的人、财、物相对较少。服务业以传统的方式在传统的领域内发展,主要集中在商贸饮食、交通运输、银行服务、居民服务等传统行业。重工轻商、重积累轻消费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压抑了社会对服务业的正常需求,到1989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为252.2亿元,只相当于工业增加值的72.8%。但由于服务业基数低、总量小,发展速度虽然明显低于工业经济发展,但比总体经济快。1978-1989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6%,高于全省生产总值年均12.5%的增速。特别是由于处在体制转轨时期,许多服务行业由过去无偿提供服务或价格偏低,改为有偿提供服务或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因此服务业相对价格上升较快,使得服务业比重提高很快,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8.7%提高到29.7%,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交通运输业年均分别增长13.3%和17.1%,1989年这两个行业在服务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达到52.3%。这一阶段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呈明显的波浪形,处于波峰的1981年、1991年两个年份增速分别为26.1%和25.6%,处于波谷的两个年份是1979年和1989年,分别增长8.1%和下降5.1%,波峰与波谷年份的最大落差达31.2个百分点。具有标志意义的是198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27.4%,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的比重,使浙江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原来的“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
(二)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随着浙江工业化体系建设的加快和物质产品生产的进一步扩张,为服务业发展和结构升级提供了坚实基础。1992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为服务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服务业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上升。1990-2000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3%,超过同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0%的速度,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30.0%提高到2000年的36.4%,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7.0%提高到29.0%,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不断发生可喜变化,在交通、商贸等传统行业较快增长的同时,信息、咨询、旅游、房地产等新兴行业不断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各业并举的服务业体系,对浙江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阶段,在市场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商贸、饮食、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中新的业态和服务方式不断涌现,电信、金融、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增长迅速,总量扩张明显加快,服务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
(三)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浙江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推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的主要抓手,多方采取措施促进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层次的提升,全省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期。浙江充分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组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新型业态,专业市场在整合和创新中得到发展提升。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软件、信息、会展、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浙江服务业乃至整个经济的新增长点。“十五”时期,浙江的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比“九五”时期高出2.4个百分点,2007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已达7646亿元,比2000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14.2%,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36.3%提高到40.7%,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从2000年的48.2%上升到2007年的63.9%。2007年,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128.9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2000年的29.0%提高到33.2%,于2002年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的比重。现代服务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和稳定经济的作用已经显现出来,逐步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服务业发展状况和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全国率先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服务业在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中成长壮大,不仅培育了千姿百态的大市场、缔造了规模宏大的大产业、开创了充满生机和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而且孕育了内涵丰富的浙商精神和浙商文化,服务业发展对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凸现。
(一)规模不断扩大
1.总量不断扩大,比重逐步上升。1978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只有23.1亿元,1985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100亿元,1995年超过1000亿元,2000年超过2000亿元,2005年突破5000亿元,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646亿元(详见图2),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43.5倍。1979-2007年,浙江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9%,超过同期GDP年均13.2%的增速。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42.5%,比1979年提高31.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18.7%提高到2007年的40.7%,每年平均提高0.76个百分点。
2.领域逐步拓展,实力不断增强。在改革开放初期,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商业供应和交通运输等少数领域,规模小、实力弱,到1985年服务业增加值仅为104.7亿元,其中交通运输和批发零售餐饮业占到58.1%。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服务业逐步兴旺,领域也进一步拓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服务业市场全面开放,国外服务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加快。近年来,以沃尔玛、欧尚、家乐福为代表的跨国零售企业和商业大鳄纷纷抢滩浙江市场,浙江商贸流通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涉外宾馆(酒店)纷纷进驻,以肯德基、麦当劳为代表的西式快餐迅猛扩张,汉堡包、比萨饼、西点房和形式多样的奶茶店四处开花。在金融业,外资企业的发展速度更是不断加快,继2006年43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9家外资银行批准筹建内地法人银行之后,汇丰、花旗、渣打、恒生、东亚等外资银行已先后进驻浙江,外资银行进入浙江市场的速度不断加快。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78年的172.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214亿元,邮电业务总量从1978年的0.7亿元猛增到2007年的1327亿元。2007年全省仅金融和房地产业增加值就已分别达1123亿元和1005亿元,交通、教育、卫生、科技和文化等实力也大大增强。
图3:1978年与2007年主要省市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国所占比重变化情况 |
3.在全国领先发展,成为服务业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服务业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1979-2007年,浙江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9%,增幅比全国高出3.1个百分点,浙江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6%上升到2007年的7.5%(详见图3)。在全国各省(市、区)的位次从1978年的第13位居上升到2007年的第4位。从人均水平来看,2007年浙江人均服务业增加值1.5万元,居全国第4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辖市,在全国各省区位居第一。
(二)结构不断优化
1.传统服务业转变经营方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国外先进的经营方式的借鉴应用,传统服务业的经营方式和经营业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在保持较快发展的基础上,积极转变经营方式,超市、连锁、专卖、物流等新的经营业态逐步兴起,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得到较快发展,“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进展迅速,流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214亿元,为1978年的132.6倍,年均增长18.4%,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2.5%。2007年全省连锁零售业和餐饮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7.6%,全省限额以上连锁总店210家,连锁门店超过1.8万个。2007年,全省已形成了连锁经营企业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等共同发展的物流配送格局。浙江传化物流基地积极进行服务资源整合、物流设施与工具整合、货物资源整合,为省内外7000多家企业提供配送服务,基本形成了陆运、水运和空运配套互动的立体配送网络,2007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48593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399亿元,占GDP的18.1%。服务业利用外资增势趋好,2001-2007年全省服务业累计利用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分别达到207.5亿美元和89亿美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49.7%和44.3%,分别比全省利用外资总平均增速高23.4和14.9个百分点,医院、机场、直销和金融租赁等现代服务业等开始受外商青睐。
2.现代服务业快速兴起。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信息产业迅速崛起、房地产业突飞猛进、旅游业方兴未艾、金融保险业稳健发展。从浙江省服务业增加值内部构成看,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和住宿餐饮业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在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16.3%和35.5%下降为2007年的9.7%和26.4%,分别下降了6.6和9.1个百分点。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比重则明显上升,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9.9%和9.6%上升为2007年的14.7%和13.1%,分别上升了4.8和3.5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中的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发展加快,推动其他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步上升,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详见图4)。
浙江服务业增加值内部构成
单位:%
2000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
服务业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16.3 | 14.4 | 9.7 | 9.5 | 10.0 | 9.7 |
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 | 35.5 | 28.2 | 29.0 | 27.5 | 26.8 | 26.4 |
金融业 | 9.9 | 11.6 | 11.4 | 12.5 | 13.4 | 14.7 |
房地产业 | 9.6 | 12.2 | 12.8 | 12.9 | 12.8 | 13.1 |
其他服务业 | 28.7 | 33.6 | 37.1 | 37.6 | 37.0 | 36.1 |
3.区域各具特色,集聚趋势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地与块状经济相结合发展起来的各类专业市场,是其中的一大亮点,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轻纺市场、海宁皮革市场、永康五金市场、余姚塑料市场等已享誉国内外。杭州的金融、旅游、文化创意和软件产业,宁波、舟山的临港物流和海运业,温州的商贸和休闲旅游业等特色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台州、丽水等市结合当地特色和优势积极推动生态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交通枢纽、房地产和商务服务等建设和发展,全省各地服务业特色和潜力正在逐步得到发掘和发展。由于各地发展基础和条件不同,全省服务业发展总体上趋向杭州、宁波和温州等中心城市集聚,2007年杭州、宁波、温州3市服务业增加值已超过或接近1000亿元,占全省服务业的比重达55.6%,比1978年提高8.9个百分点。其他8个市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降低(详见图5)。
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中各市所占比重变化情况 | ||||
地 区 | 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 | 1978年服务业增加值 | ||
实绩(亿元) | 占全省(%) | 实绩(亿元) | 占全省(%) | |
全 省 | 7645.96 | 100.0 | 23.11 | 100.0 |
杭州市 | 1877.17 | 25.0 | 5.13 | 20.0 |
宁波市 | 1390.76 | 18.5 | 3.96 | 15.4 |
温州市 | 917.02 | 12.2 | 2.90 | 11.3 |
嘉兴市 | 537.7 | 7.2 | 2.28 | 8.9 |
湖州市 | 311.91 | 4.2 | 1.65 | 6.4 |
绍兴市 | 667.57 | 8.9 | 2.44 | 9.5 |
金华市 | 592.29 | 7.9 | 2.04 | 8.0 |
衢州市 | 170.77 | 2.3 | 0.90 | 3.5 |
舟山市 | 184.43 | 2.5 | 1.02 | 4.0 |
台州市 | 678.46 | 9.0 | 2.36 | 9.2 |
丽水市 | 173.36 | 2.3 | 0.96 | 3.7 |
图5:1978年与2007年各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变化情况 |
(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强
1.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改革开放初期,服务业增加值不到GDP的19%,1980年以来,其比重不断提高,1987年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但与第二产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服务业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为0.59:1。“十五”期间,服务业规模迅速扩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强,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时期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累计达19748亿元,平均增长13.8%,比“九五”时期年平均增速高2.8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从2000年的36.4%上升到2005年的40.0%。2006年和2007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2%和15.4%,又比“十五”期间有明显提高,2007年全省服务业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上升为0.75:1。随着总量规模的扩大,服务业对浙江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2007年全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上升到42.5%,比1979年高31.3个百分点;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为1978年的27.4倍。服务业的较快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演进,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例由1978年的38.1:43.3:18.7,转变为2007年的5.3:54.0:40.7。
2.方便和丰富了人民生活。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服务领域的不断延伸,使各类服务网点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服务方式多种多样,既增加了居民的服务收入,同时也大大方便了城乡居民生活,拓宽了居民消费空间,促进了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32元增加到2007年的20574元,人均消费性支出由301元增加到1409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65元增加到2007年的8265元,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57元增加到6442元。城乡居民消费从无处购物到超市和“放心”店进社区和进村,消费热点从日用品消费向家用电器消费再到休闲享受消费的提升,住房、汽车、旅游消费不再是奢望。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不断完善,给城乡居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餐饮、住宿、家政等服务业的发展,为城乡居民提供了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使居民日常生活更加方便。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手机、电脑、信用卡的普及应用,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人际沟通和信息交流变得更快捷、有效。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电子货币、网络学校等日益普及,网上订票、购物、咨询等服务项目无所不能,极大方便了居民生活,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3.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成为税收新的增长点。服务业包括的行业众多,集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于一体,能广泛提供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就业机会,有较大的就业容纳能力。随着浙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服务业的就业人数越来越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2007年全省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129万人,比1990年增加695万人,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由1990年的17.0%大幅度提高到2007年的33.2%。对税收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2007年全省服务业税收收入1804.5亿元,比2001年增长3.6倍,占全省税收比重为48.4%,比2001年提高11.7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地方财政税收保持快速增长,服务业地税收入达813.7亿元,占全省地税收入的比重为63.1%,服务业日益成为各地财政收入稳定的来源。服务业完成的税收中房地产业占35.2%,批发零售贸易及住宿餐饮业占17.1%,金融业占15.3%,分别居前三位,成为全省税收新的增长点。
三、经验和启示
改革开放30年来,服务业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服务业发展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综观浙江服务业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绩,从中可以得出一些经验和启示,为新时期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把握服务业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处于恢复过程,在“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政策指导下,服务业发展主要集中在零售餐饮、交通运输等领域,1979-1985年,这两个门类的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8.5%和24.0%。上世纪90年代,随着浙江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商品日趋丰富,各地纷纷根据自己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兴办各种专业市场,成为连接企业和市场的纽带,形成了“工贸联动”的发展格局,1991-199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1%,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4%。进入21世纪,浙江整体经济由下中等收入水平向上中等收入水平转化,产业结构处于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时机,省委省政府积极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强化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房地产、金融等支柱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旅游、物流、会展、文化、科技、商务、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使服务业成为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2000-2007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9%,比同期GDP增速高0.9个百分点;2007年全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2.5%,比2000年提高了12.2个百分点。
(二)培育专业市场,促进市场与产业之间联动发展。
在培育市场的过程中,浙江坚持与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紧密结合,立足于当地产业优势,围绕块状经济发展专业市场,走出了一条以工兴商、以商促工、工商联动发展之路。浙江的轻工、纺织、服装、丝绸、食品、皮革、建材等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依托这些特色产业建立起来的专业市场,吸引了各地大批客商前来进货,不少市场因此成为全国同类商品的主要集散地。同时,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特色制造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初始发展所必需的市场信息、原材料供给和产品销售渠道,带动和促进了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浙江不少地方特别是温州、台州、绍兴、义乌、诸暨、永康、海宁等地,及时把握专业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在大型市场周边催生了从事生产、加工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围绕专业市场形成生产基地和加工区,如较早兴起的永嘉桥头纽扣市场附近集聚了700多家纽扣、拉链和皮革等生产企业,湖州南浔建材市场周边孕育了10多家年生产能力20多万立方米的胶合板厂和大量的家具、地板等企业。随着专业市场功能的拓展和提升,又进一步带动了现代物流、商品会展、住宿餐饮、商贸旅游、金融服务、咨询广告、商品检验、设备维修、技术服务等一大批服务业的发展。通过专业市场把发展市场与发展当地加工制造业、种植业有机结合起来,产业孕育市场,市场促进产业,市场与产业互为依托、共同发展。
(三)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
浙江制造业发展从总体上看,主要动力来自大量的乡镇和私营企业为基础的产业群,在短缺经济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积累了比较雄厚的基础,但产业结构和技术含量不高。随着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设计、流通、售后服务等活动逐步外置,推动了制造企业的转型和结构升级。进入21世纪,浙江加快发展交通业,运输瓶颈得到明显改善,为制造业原材料和产品物流提供了畅通平台,2007年末全省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就已达2651公里,2000-2007年年均增长27%。金融业规模迅速扩大,企业融资更加方便快捷,2007年末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24145亿元,2000-2007年年均增长22.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全省邮电业务总量从2000年的324亿元猛增到2007年的1327亿元,2007年全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已达321亿元,技术开发、转让、询问和服务成交额达45.4亿元。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科技和咨询服务的快速发展,为制造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和提升竞争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四)运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改造提升服务业。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伊始,浙江服务业发展进入了从数量增长为主向结构升级为主转换的阶段,其中信息和网络技术在改造传统服务业以及发展新兴服务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服务业既是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主要使用者,也是先进知识及技术的主要推动者和传播者,是集知识和技术于一体的知识化产业。伴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服务业开始了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变。一方面,经过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改造,传统服务业知识和技术含量得到明显提高,如传统服务企业纷纷建立网上“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和“配送中心”,网络市场与网上交易快速增长,并涌现出阿里巴巴、网盛科技等一批实力强、辐射面广的专业电子商务企业,网络银行、教育和商务服务等逐步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以提供信息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如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计算机服务、软件业、证券业、现代物流、现代会展业、咨询业、创意产业以及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尤为迅速,据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显示,全省拥有信息服务业法人单位6111家,列北京、上海、广东之后居全国第4位。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使服务业空间得到延伸,手段得到创新、成本得到降低、效率得到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和提升。
(五)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从浙江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大量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消耗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原材料,加上浙江本身工业资源严重匮乏,因此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总量的增大,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从资源消耗看,1991-1997全省钢材、水泥、平板玻璃消费量年均增长13.3%、24.1%、13.5%,全省原材料价格指数长期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从能源消耗看,当工业增速超过服务业增速的时候,能源消费增长就越快,而服务业增速超过工业增速时,能源消费增长也随之回落,如1995年全省服务业增速比工业增速高0.6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总量增速也从1994年的11.2%回落到1995年的7.8%;2005和2006年全省服务业增速分别比工业增速高2.0和0.6个百分点,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速从2004年的13.7%回落到2005和2006年的11.1%、9.9%。2007年全省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大约是服务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的5倍,服务业具有能耗低、资源占用少、附加值高,对制造业渗透力强等特征。进入21世纪,浙江服务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服务业逐步向整个经济的各个方面渗透,与工农业融合日益加深,工农业与服务业的边界也逐步模糊化,整体经济正趋向服务化,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从依靠工业拉动向工业和服务业共同拉动转变,2007年全省工业和服务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8.4%和40.7%,工业所占比重只比2000年提高0.4个百分点,而服务业比重则比2000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经济发展重心逐步从工业向工业和服务业并重转移。大力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产业结构从低层次逐渐向高层次演变,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