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恩格尔系数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关联度研究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足程度。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是: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型阶段;50-59%为温饱型阶段;40-49%为小康型阶段;30-39%为富裕型阶段;30%以下为最富型阶段。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针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在较长的发展时期,恩格尔系数确能比较真实地反映该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的贫富变化状况。但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收入、消费、生活习惯、社会福利等方面特点不同,应用恩格尔系数对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居民生活的贫富程度进行比较分析就显得有失科学和真实。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以及部分省份的统计年鉴中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区的统计数据比较也明显证实:恩格尔系数并非是衡量居民生活贫富即生活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

一、全国和浙江恩格尔系数的变化轨迹分析

从我国的发展实际分析,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城乡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当前全国人民正以坚实的步伐向更加宽裕的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长期在60%以上,的确反映了当时我国人民不得温饱的贫困状况。解放初期的中国,绝大多数百姓生活在最低的生存水平上,人均收入不足100元。1949年至1978年,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经济建设并没有扎扎实实地开展,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全国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人们一定还记忆犹新,在那个时代,反右运动、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灾难把整个国民经济推至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市场供应贫乏,消费品供应不足,各种食品和轻工业品严重短缺,绝大多数商品都需要凭票证购买,可以说改革开放之前,居民大部分消费都用在衣食温饱方面。而正是在这个时期,整个世界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由此造成了中国经济以及人民生活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扩大。一些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从50年代的30.3%下降到70年代的21%,发展中国家的恩格尔系数也基本在40%左右。十年动乱结束后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大幕,30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指引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家综合实力得到极大提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人均生产总值在2007年达到2490美元,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居民消费结构向着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汽车、电脑、高档电器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住房条件不断改善。恩格尔系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从改革开放前的60%下降到目前的38-39%。

与此同时,得益于全国改革开放的良好氛围,处于改革前沿的浙江人民积极探索、自强不息、团结奋斗、创业创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30年来,浙江经济快速发展,GDP年均增幅达到13.2%,比全国高3.4个百分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浙江经济总量已连续10年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四位,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是全国水平的近2倍,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是全国水平的1.5和2倍,浙江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活力最强的省份之一。恩格尔系数的发展变化也表明浙江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裕,2007年浙江居民恩格尔系数约35.3%,比全国水平低3个多点,比浙江改革初期也下降20多点。

二、恩格尔系数的相对合理性

上述分析表明,从长期发展看,恩格尔系数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或质量的变化状况,即符合恩格尔定律,也就是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即一个家庭或地区收入越少,家庭(地区)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地区)收入的增加,家庭(地区)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利用《浙江统计年鉴》中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数据(见表1)构造回归模型可以进一步证明这个定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年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关系同样可以证明)

表1 主要年份浙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恩格尔系数

年份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恩格尔系数

人均纯收入(元)

恩格尔系数

1981

523

55.6

286

55.2

1985

904

51.3

549

52.1

1990

1932

55.1

1099

46.1

1995

6221

47.0

2966

50.4

2000

9279

39.2

4254

43.5

2005

16294

33.8

6660

38.6

2006

18625

32.9

7335

37.2

2007

20574

34.7

8265

36.4

设城镇恩格尔系数(Y)关于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X)的经验回归方程为Y=aX+b,为使计算结果的相对准确,取1981-2007年27年的样本数据计算得出回归系数a=-11.23,b=54.14即回归方程为Y=-11.2X+54.14,求得相关系数r=-0.67,查样本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表n-2=25,r(0.05)=0.381,|r|> r(0.05),因此可以认为变量间线性负相关显著。

本文再对浙江不同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差距作一分析,(见表2)。

表2 主要年份浙江城镇最高和最低收入居民组的收入和恩格尔系数

收入单位:元

年份

1990

1995

2000

2001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最高收入组收入

2961

10811

19505

22086

30868

35247

38993

44544

51555

恩格尔系数

51.3

33.6

30.9

29.5

28.3

26.9

23.9

22.1

24.3

最低收入组收入

1026

2886

3893

4019

4486

4689

4950

5423

6347

恩格尔系数

63.2

56.4

49.1

48.2

47.8

45.5

44.4

46.3

45.1

根据表内数据同样可以证明收入和恩格尔系数的高度负相关,无论是最高收入组还是最低收入组,都是随着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总体呈现下降态势(个别年份例外)。另外也可以看出,在1990至2007年间,浙江10%最高收入户的恩格尔系数明显低于10%最低收入户的恩格尔系数,且差距在1995-2007年间基本保持在20%左右,理论数学的运用和数列分析都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一定区域,随着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用于食品的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逐渐降低,因此恩格尔系数对于反映同一地区在较长时间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或者是同一地区不同收入群体的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都是较好的衡量指标。

三、恩格尔系数应用的局限性

如上所述,在一定区域,即在差别不大的生活和消费环境中,居民的生活习惯基本相似,在这样的条件下,恩格尔系数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得到比较好的体现。但在全国这样一个较大范围内,由于自然环境、生活习惯和消费环境的不同,应用恩格尔系数来判别各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让人产生了疑惑。根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占总消费支出计算的恩格尔系数,城镇恩格尔系数上海为35.6,广东36.2,与全国35.8基本相当,而内蒙古、山西、吉林、黑龙江、宁夏、甘肃等众多中西部地区的恩格尔系数却低于上海、广东和浙江等沿海地区,农村也有类似的情况。(见表3)

表3 2006年部分省份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和恩格尔系数

地区

人均GDP(元)

居民收入(元)

恩格尔系数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全国

16084

11759

3587

35.8

43

上海

57695

20668

9139

35.6

37.8

广东

28332

16015

5080

36.2

48.6

浙江

31874

18265

7335

32.9

37.2

河北

16962

10304

3801

33.9

36.7

山西

14123

10028

3180

31.4

38.5

内蒙古

20053

10358

3342

30.3

39.0

吉林

15720

9775

3641

33.4

40.1

黑龙江

16195

9182

3552

33.3

35.3

河南

13313

9810

3261

33.1

40.9

陕西

12138

9268

2260

34.3

39.0

甘肃

8757

8921

2134

34.5

46.7

宁夏

11847

9177

2760

33.9

43.1

根据国际上对恩格尔系数的衡量标准,对比表3中全国和部分省份2006年的恩格尔系数数据,我们似乎可以证明,我国城镇居民总体生活水平已经达到富裕水平,而且在城镇,甘肃、宁夏等中西部地区的富裕程度要高于全国水平甚至是上海和广东等沿海地区的水平,农村同样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而无论从人均GDP还是居民人均收入比较分析,上海在全国都位列第一,人均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为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的2-3倍,表中数据显示,如果用恩格尔系数来判断不同地区的居民的生活水平,结果就大相径庭了。2006年,上海人均GDP为57695元(折7237美元),按照目前国际评价体系,下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为761-3030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为3031-9360美元,上海已经进入上中等国家(地区)行列,而大部分的中西部地区人均GDP仍处于下中等收入水平。同样在浙江,部分百强县及欠发达地区也存在着这样的倒挂现象(见表4)。因此,由于不同地区居民不同的消费倾向和各项制度改革的多方面影响,恩格尔系数应用的局限性显而易见,仅凭恩格尔系数一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就有失合理性和科学性。

表4 2006年浙江部分百强县和欠发达地区人均GDP、

城乡居民收入和恩格尔系数比较

地区

人均GDP

(元)

居民收入(元)

恩格尔系数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全省

31874

18265

7335

32.9

37.2

余杭

42942

18870

9615

34.9

35.3

奉化

30558

19192

8371

35.0

41.3

海宁

39732

18236

8752

35.4

35.4

绍兴县

64003

20460

10438

35.7

39.2

淳安

14894

14809

4816

31.1

36.7

仙居

12604

13382

4817

33.0

34.0

天台

13013

14520

5378

30.9

37.2

龙游

15065

11373

5579

33.2

41.1

四、影响恩格尔系数的因素分析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小康阶段,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从区域分析,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区域间发展格局形成了优先发展的东南沿海地区、承东启西与互补合作发展的中部地区和以开发资源为主的西部地区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30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地区间发展差距呈现了扩大趋势,尤其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差距在逐渐拉大,这种差距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非常明显。而从各地恩格尔系数的比较则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究其原因:

一是地区、城乡间社会保障存在的差异。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还处于不断完善中,各地发展所处的阶段还不尽一致,在欠发达地区和一些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基础薄弱使一部分群体远离于社会保障体系,加上近几年教育、住房、医疗费用的迅猛上涨,使居民资产积累型和储备型的预期支出的观念不断增强,在收入上涨相对缓慢的情况下,非食品支出的加大,使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随之下降。如我省属欠发达县的淳安县2006年社会保障补助资金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1.67%,而属全国经济发达前列的绍兴县却占3.12%,由此原因造成的淳安县城乡恩格尔系数低于绍兴县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贫困地区,这种恩格尔系数所反映的富裕明显是一种假象。因此,在当前地区差距、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差异较大的情况下,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能相提并论。从全国看,2006年,中国以及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城镇恩格尔系数都在30-39%之间,属于富裕阶段,这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还是有较大差异的。略加分析也可发现:近年的恩格尔系数降低主要是由于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费用的大幅上涨所引发的,此时恩格尔系数下降或上升失去其真正意义,相反部分地区恩格尔系数下降在某种意义上还可以说明居民生活质量有所下降,反之也然。

二是各地消费环境和观念的差距。长期以来,无论是全国还

是浙江范围,消费环境和观念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如经济较发达的广东,人们对吃的喜好比较突出,有“食在广东”之美誉,饮食对于广东人不仅是日常需要,更是一种嗜好。因此尽管广东经济较发达,发展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人民收入水平较高,但无论在城镇还是农村,恩格尔系数在全国相对说都处于较高水平,2006年,城镇和农村分别高于全国水平0.4和5.3个百分点。另外部分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恩格尔系数较高,原因在于在经济转型时期,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居民生活消费开始以温饱型的生活消费向营养型、健康型的生活消费转变,在生活支出中,用于高质量、高营养以及部分休闲食品消费食品比重的不断提高,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恩格尔系数,使恩格尔系数回落余地较小。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村地区,住房(建房)支出占居了人们收入的大部分,勤俭持家、只求温饱的观念根深蒂固,其结果是必然导致在消费性支出中食品支出相对偏低。

三是统计上计算恩格尔系数的不妥之处。一是当前统计上对恩格尔系数中食品支出分类较粗,针对我国(或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对维持生活必需的食品支出(如粮食、蔬菜等)和追求高品质、休闲营养的非必需食品(如保健品、水产品等)应该进行界定统计,用恩格尔系数(1)和(2)分别表示维持生活必需的食品支出/总消费支出和追求高品质、享受型的非必需食品支出/总消费支出,用这两个分类的恩格尔系数计算的数值可以更加真实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居民生活水平。二是相对于浙江而言,发达的经济使外来务工人员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较高,在这部分外来务工人口中,低消费人群占的比例不可小视,对消费结构有着较大的影响,在抽样调查中是否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三是在计算恩格尔系数时,也要同时关注非食品支出的变化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对于精神文化等的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也应该得到和恩格尔系数同样关注的程度,这是在我国目前经济转型时期恩格尔系数背后存在的居民生活水平现实差距的体现。

五、居民生活水平的综合评价

以上种种分析表明,恩格尔系数在物质匮乏或相对短缺、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健全、消费环境观念大致相同等的条件下适用于对居民生活水平的衡量。而在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下,仅仅根据一个恩格尔系数来判别某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难以客观地反映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因此在衡量居民生活水平时,还需要用其他的一些指标进行多因素的衡量,从而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按照现行的统计制度方法,本文认为居民生活水平的评价体系应该由以下11个指标构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城镇(农村)恩格尔系数,城镇(农村)文化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支出占总消费的比重,城镇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和农村养老覆盖率。根据综合评价步骤:一是各个指标的权数确定。权重的确定可以通过征求专家的意见确定,或者指标在居民生活水平中的重要性确定,或者根据矩阵法确定。本文利用指标的重要性来确定权数,其中收入权数略大,其余指标权重基本均等。二是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在这里着重介绍阀值法,主要是对各地区进行比较分析时使用的一种方法。即指标的合成先对指标原始值采取阀值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进行加权求和,比较决定出相对排序,得出相应的指标位次即指标值。

阀值法计算公式如下:XI=(Xmax-Xi)/(Xmax-Xmin)

在使用阀值法时,Xmax-Xmin即为评价的参考值。其中XI代表第i个指标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所得值,Xi为该原始值,Xmax和Xmin分别代表参加比较的同类指标中的最大原始值和最小原始值。三是计算总得分并进行排序。对居民生活水平的评价进行逐渐加权合成,必须进行加权求和,即将各项指标的无量纲值与相应的权数相乘,得出各项指标的评价指数。

应用上述三步骤对表4中相应的县进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综合评价(数据来源于浙江统计年鉴以及相应的地方统计年鉴)。排序如下:

表5 2006年浙江部分百强县和欠发达地区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综合评价排序

地区

人均GDP(元)

城镇恩格尔系数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综合排序

绍兴县

64003

35.7

1

余杭

42942

34.9

2

海宁

39732

35.4

3

奉化

30558

35.0

4

仙居

12604

33.0

5

龙游

15065

33.2

6

天台

13013

30.9

7

淳安

14894

31.1

8

以上计算结果再次证明,恩格尔系数并非是衡量居民生活贫富即生活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居民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但是也必须清楚地看到,经济指标只是居民生活的一个方面,社会保障和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是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居民生活质量理当是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统一,是多项指标的综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