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对外经济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对外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外贸易由小变大,结构优化,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0.5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769亿美元,年均增长32.3%,出口总额在全国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11位上升到第4位。利用外资从无到有,领域拓宽,到2007年已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78亿美元。国际服务贸易不断壮大,档次提高。对外投资规模扩大,成效初显。

一、对外经济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通过没收、改造、组建等方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外贸体系。1953年以后,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相应增设了各级外贸管理机构和一批专业进出口公司。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浙江尚未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外贸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计划承担出口货源的组织、收购、加工和调拨,为上海等口岸公司以及中央专业外贸总公司提供出口货源。直到1958年,浙江部分省级外贸公司开始以中央外贸总公司对外成交签约、浙江负责交货结汇的方式,对前苏联、东欧、朝鲜、越南、蒙古等国出口商品,主要商品为冻鱼、大米、冻猪肉等农副产品和厂丝、绸缎等轻工产品。1976年开始对港澳地区鲜活商品的陆运出口,主要是活大猪、中猪、活家禽等商品。

受国民经济发展影响和高度集中统一的体制制约,除少量的进出口贸易、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以及引进数量极其有限的资金和技术设备以外,改革开放前浙江的对外经济关系形式十分单一,规模很小。国际旅游事业仅限于为外事接待服务,对外国人开放的旅游地域狭窄,只有杭州市正式对外开放。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不够,不少风景名胜区和古迹遭到了破坏。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浙江的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对外经济发展的水平、规模、质量不断提升。综观30年来浙江对外经济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一)初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外向型经济格局

作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浙江立足省情,发挥优势,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内初步形成了商品、资金、技术、劳务等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国际服务贸易等对外经济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快发展。

1.建立对外开放重点区域。1979年宁波、沈家门等港口首先实行对外开放;1984年4月国务院批准宁波、温州两市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在对外经贸活动中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待遇;1985年,国务院决定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嘉兴市区及其所属嘉善、海宁、桐乡,湖州市区及所辖德清等6个县(市)是浙江首批被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县、市。1988年,杭州、绍兴、舟山等也被陆续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另外,省政府从1986年至1993年先后批准设立了348个重点工业卫星镇,享受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优惠政策。

2.改革传统外贸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从早期的特殊功能区开放起步,逐步向出口导向模式、外向型经济模式的过渡,外贸体制成为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急先锋和重要环节。从1988年开始,浙江外贸体制实行“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加强管理、联合对外”的重大改革,全面推行了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在由省政府向中央承包出口创汇任务的基础上,把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市、地、县、外贸企业及出口生产企业。同时还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了各市、地、县和企业外汇留成比例,并设立了外汇调剂中心。这些举措对调动各类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竞争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浙江初步形成了以专业进出口公司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贸易新格局,逐步改变外贸收购出口制,积极推行外贸出口代理制,全面实行政企分开,贯彻简政放权原则。

3.对外贸易由供货省向口岸省的转变。1978年,国务院批准浙江为对外贸易口岸省,当年浙江就开始了海运远洋出口。1980年起浙江全面自营出口,当年出口额2.4亿美元,到1991年全省自营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34.5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65.8倍,其中出口总额29.1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54.6倍,年均递增36.2%,出口总额在全国的位次由1979年的第11位上升到1991年的第7位。出口商品结构完成了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据海关统计,1991年全省出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达到了78.4%,比1986年上升了26个百分点;农副产品出口比重由1980年的35.7%下降到1991年的10.7%。贸易市场逐步扩大,贸易伙伴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到30个增加到140多个。

4.利用外资实现零的突破。1979年开始,浙江逐步开展了包括利用外国政府、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在国外发行债券,举办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国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利用外资工作。1980年,与港商合资的西湖藤器有限公司成立,拉开了浙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帷幕,特别是198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以后,进一步明确了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尤其是先进技术企业和产品出口企业在所得税、土地、水电、用工费用、利润汇出和进出口配额、关税减免、外汇调剂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了浙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1979-1991年,全省共签订利用外资协议(合同)1491项,协议外资16.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9亿美元。其中签订外商直接投资合同1099个,合同外资6亿美元,外资实际到位2.4亿美元,分别占总额的73.7%、35.9%和22%。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开业投资,外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逐步显现,1991年全省已开业投资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实现自营出口3.2亿美元,销售(营业)收入45.3亿元,实现利润2.1亿元,上缴税金1.4亿元。

5.国际服务贸易崭露头角。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形式开始多样化发展。1979年以后,浙江变单一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为经济互利基础上的双边、多边贸易。在继续搞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同时,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和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到1991年底,浙江已与伊拉克、也门、科威特、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承包劳务合作项目协议金额累计5亿美元。旅游业实现了向产业化发展的初步转轨,1979-1991年,全省共接待来浙江旅游、参观、探亲、访友及其从事贸易、科学、体育、文化活动的外宾、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61.5万人次,通过银行的旅游外汇结汇收入3.6亿美元。旅游资源得到开发,旅游内容迅速增加,旅游企业活力增强,综合接待能力提高。

(二)基本形成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特别是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开放型经济的目标与任务之后,浙江掀起了对外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高潮,对外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1.对外开放区域和领域进一步扩大。通过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开发区、省级开放城市以及重点工业卫星镇,把对外引进和对内联合、沿海的发展和内地的开发结合起来,不仅加快了沿海地区经济建设,而且也带动了全省内地经济的发展。到21世纪开端时,全省已基本形成了以省会城市杭州、沿海开放城市宁波、温州为中心,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先导,由沿海开放地区向全省其他地区梯度推进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全省8个国家级和嘉兴、绍兴开发区的合同及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省的43.7%和38.8%。对外开放的领域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一般加工工业扩展到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金融、保险、旅游、外贸、通信、商业零售、法律咨询等第三产业也逐步开始了对外开放或进行对外开放的试点,开放型经济基本形成。

2.外经贸体制改革走向深入。为适应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浙江外贸企业从1992起在全国外经贸系统率先进行股份制试点工作。1992年9月,浙江省服装进出口公司采取定向募集形式改组为浙江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年成立浙江中大集团。1996年“浙江中大”股票正式在上海证交所上市发行,成为全国外经贸系统第一家上市公司。到2001年底,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外贸企业改革已基本完成,改制面达到96%以上。外汇分成制度进一步改革,制定了以外汇留成比例为核心的外贸地区政策和产业政策。1994年,浙江制定了“以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为基础,多种对外经济活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外经贸、生产、科技、财政、金融、税务、海关等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大经贸发展战略,改革财税、外汇、外贸、投资体制,大胆探索工贸结合、技贸结合、商贸结合以及产销合一等对外贸易新途径,积极扶持有条件的各类企业自营进出口,提高企业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能力,不断壮大外贸队伍,培育外贸新增长点。2001年末有各类进出口企业5000多家,再加上已经开业投产的7000多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形成了省级专业外贸公司、市县级专业外贸公司、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四路大军一起上的大外贸经营格局。

3.对外贸易快速发展。随着“市场多元化”、“以质取胜”、“大经贸”以及“科技兴贸”等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深入贯彻实施,浙江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2001年,全省对外贸易总额328亿美元,比1991年增长7.5倍,其中出口额229.8亿美元,增长6.9倍,年均增长23%,出口总额在全国的位次由1991年的7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4位。出口商品逐步朝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形成了以机电、纺织、服装产品为主,具有较高附加值和比较优势的出口体系,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由1991年的78.4%上升到2001年的91.6%,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由1991年的14.9%上升到2001年的31.6%。在进口方面,省内急需的原材料和机械进口增加,如钢材、纺织机械、纸浆、原木等,弥补了省内资源的不足,增加了市场的有效供给,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随着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浙江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在对外贸易中日益显现。2001年全省民营企业出口54.8亿美元,总量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民营企业出口的比重达27.8%,占全省当年出口总额的23.8%。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不断显现。2001年浙江已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其中除对欧盟、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出口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外,还拓展了非洲、拉丁美洲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市场多元化提高了浙江对外贸易的抗风险能力,有效地规避了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对浙江对外贸易的影响,在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下,1998年浙江外贸出口仍实现了8%的增长(同年全国进出口总额比上年下降0.4%,其中出口仅增长0.5%),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4.利用外资积极有效。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全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要“改善投资环境和管理办法,扩大引资规模,拓宽引资领域,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创造条件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依法完善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发挥我国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引进外来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上述要求,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等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鼓励外商投资的方向,促进了外商投资积极性,使利用外资进入了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一是外资实际到位率显著提高。“九五”期间浙江外资实际到位率为73.3%,比“八五”时期提高42.1个百分点。二是平均每个项目外资规模扩大。2001年全省直接投资项目平均外资规模217万美元,是1991年的3.9倍。三是资金投向日趋合理。所批准的间接投资的大项目几乎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资金来源多元化。来自香港、日本、台湾等传统地区的投资比重有所下降,而欧洲、亚洲其他国家以及拉丁美洲的投资比重明显上升。五是利用外资形式多样化。除对外借款、“三来一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等形式外,股权融资、出让现有基础设施经营权、境外包装上市等多种利用外资方式日益涌现,“镇海炼化”、“东南发电”、“沪杭甬高速公路”等在H股、B股市场上的成功发行标志着浙江在利用外资方式上取得了新突破。六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2001年全省有7200多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开业投产,当年自营出口额71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30.9%,比1991年提高19.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85.9亿元,比1991增长79.7倍。

5.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投资、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以及国际旅游业迅速崛起。在中国经历了20年以“引进来”为主的对外开放战略,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初步具备了主动参与全球化分工的能力之后,中央于1998年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主要包括采取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等多种方式走出国门,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浙江就有少数国有企业(主要是贸易公司)开始走出国门,开办贸易机构或兴办“三资企业”。“九五”后期,浙江根据本省的经济结构特点,提出了以加快“两个推动”为重点的“走出去”战略,即推动浙江工业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特别是鼓励纺织、服装、机械、化工等长线产业开展境外贸易;推动浙江的商品专业市场到境外设立分市场,开始跨国经营。到2001年底,全省累计在境外设立项目854个,中方投资3.8亿美元,投资主体既有国有企业,也有集体、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投资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农业和服务业也开始起步。累计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30.2亿美元,营业额25.7亿美元。国际旅游业稳步发展,1992-2001年,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860.2万人次,比改革开放初期前13年累计多1.4倍。旅游外汇收入32.6亿美元,年均增长25.2%。

(三)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浙江以崭新的姿态,充分发挥“入世效应”,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调整、拓展和提升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层次和档次,以适应商品和要素全面双向跨境流动的开放新格局。

1.对外经济政策法制化、透明化。加入WTO后,中国政府信守加入时所做出的广泛承诺,对贸易体制和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在集中清理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对与贸易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进行了调整,1999-2007年,中央政府制定、修订、废止了3000余件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内容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透明度、贸易政策的统一实施等各个方面。政策的透明度也大幅提高,《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使立法公开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2003年制定的《行政许可法》,对政府行为的透明度提出了更加严格和具体的要求。中国政府还按照加入WTO的承诺,设立了中国政府WTO通报咨询局,提供有关中国贸易政策的信息,履行通报中国贸易政策和措施的义务。从浙江来看,2003年省委省政府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决定》,明确要求经贸、财政、税务、海关等职能部门要增强开放意识,改进工作作风,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主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在外商投资项目审批中推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和“一条龙”服务,实行审批限期制和承诺制。建立健全各级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和外商投诉调解中心,加强服务和管理,办好现有外商投资企业。

2.以WTO规则为中心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和深度。在货物贸易方面,贸易自由化程度显著提高。降低了平均关税水平,从2001年加入时的15.3%逐步降低到2007年的9.8%,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其中工业品平均关税由14.7%降至8.95%,农产品平均关税由23.2%降至15.2%,对关税削减的承诺已基本执行完毕。于2005年基本取消了进口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到2007年我国关税配额管理商品仅占进口总额的0.7%,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仅占出口总额的4%。提前半年于2004年7月起履行了放开外贸经营权的承诺,取消了实行50年的外贸权审批制,开始实行外贸经营权登记制。在服务贸易方面,目前我国已经陆续开放了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分销、电信及增值服务、互联网、交通运输等在内的10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占WTO服务贸易部门分类的60%以上,接近发达成员水平(发达国家开放的部门数为108个)。在利用外资方面,从2002年1月起,我国正式开始履行WTO项下的各项义务,逐步放宽投资领域,减少投资障碍,加强投资保护,放松投资管制,减少政府干预。逐步完善外资并购政策,对外资开放境内A股市场,通过了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等等。

3.对外贸易实现四个多元化。一是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民营企业出口跃居首位。自2004年外贸经营权全面放开后,浙江民营企业出口规模迅速壮大,2003年达到152亿美元,首次超过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居全省各大外贸主体之首。2007年民营企业出口618.8亿美元,居全国第2位,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23.8%上升到48.2%,年均增长49.8%,高于出口总额平均增幅16.6个百分点。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出口比重分别为36.8%和14.8%,其中国有企业的出口规模在外贸三大主体中的位次由2001年的第1位下滑到第3位,比重下降30.3个百分点。二是出口市场多元化。2007年浙江对东盟、拉丁美洲和俄罗斯出口分别比2001年增长5.5、5.3和6.4倍。三是贸易方式多元化。2002-2007年,全省一般贸易累计进出口额4502.3亿美元,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73.6 %。其中一般贸易累计出口额3421.2亿美元,居全国第1位,占全省累计出口总额的78.6%,年均增长32.6%。加工贸易虽然比重不高,但发展很快。加工贸易累计进出口额1335.3亿美元,其中累计出口897亿美元,年均增长34.3%,比一般贸易出口增幅高1.7个百分点。四是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实现了由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2004年浙江机电产品以217亿美元首次超过纺织和服装品出口规模,跃居全省出口商品大类第1位,并以超过全部出口平均增幅的速度迅速发展。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达到555.8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6.7倍,年均增长达40.4%,超过出口平均增幅7.2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从2001的31.6%提高到43.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01.7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11.1倍,年均增幅达49.3%。服装、纺织品分别出口186和170.1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3.2和4.9倍。出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由2001年的91.6%上升到2007年的96.2%。

4.利用外资连上新台阶。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各项承诺的兑现,外商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外商来华投资预期看好。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呈快速增长态势,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进一步释放。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也给外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另外,2003年中央政府与香港、澳门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对香港、澳门地区的投资者到内地投资给予了更大的优惠,激发了两地投资者的热情。2002-2007年的6年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647.8亿美元,比前23年的累计多1.8倍。其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连上新台阶,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突破30亿美元,2003-2006年连破50、60、70、80亿美元,到2007年达到了103.7亿美元,6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22.7亿美元,比前23年的累计多2.1倍。

与20世纪90年代后期相比,进入21世纪以后,浙江利用外资结构、质量等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是大项目增多,平均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全省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单个项目平均规模由2001年的217万美元提高到698.9万美元,扩大了2.2倍。批准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000家,合同外资182.6亿美元。二是利用外资形式多样化。“以商引商”、民营“嫁接”和外资并购形成亮点。民营企业“嫁接”外资,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而且可以较少的资源占用引进外来资金,是集约用地招商引资的有效形式。2007年,全省批准“以民引外”企业1062家,合同外资49.2亿美元,分别占非独资企业总数的99%和95%。“以商引商”增资扩股表现活跃,2007年合同外资增资6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4%。在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措施规范外资并购行为之后,浙江外资并购日益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2007年全省新批外资并购项目132家,合同外资4.8亿美元。三是投资方式发生明显变化。自2002年起外商独资企业超越合资企业成为第一大投资方式。2002-2007年全省新批独资企业11429个,合同外资630.8亿美元,外资实际到位270.6亿美元,分别占总数的53.1%、70.9%和64%,分别比2001年前累计高30.2、29.5和28.2个百分点。四是外资投向仍以第二产业为主,服务业利用外资领域不断扩大。2002-2007年,第二产业累计吸收合同外资67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34.2亿美元,分别占总额的76%和79.1%。6年间服务业累计利用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分别达到207.5亿美元和89亿美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49.7%和44.3%,分别比总平均高23.4和14.9个百分点,医院、机场、直销和金融租赁等现代服务业开始受外商青睐。五是自由港及香港商人投资热情不减。2002-2007年累计合同利用港资394.3亿美元,实际到位169.6亿美元,分别占总额的44.3%和40.1%。维尔京群岛等自由港投资比重仅次于香港,外资实际投入累计占总额的15.7%。

5.对外投资及国际服务贸易稳步发展。对外投资领域拓宽,成效显著。2002-2007年全省累计批准境外投资项目2185个,中方投资额13.6亿美元,年均增长62 %。投资项目遍布六大洲121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涉及建筑、纺织、机械、矿产、服装、化工、渔业等。国际服务贸易总量快速增长。2002-2007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累计329.7亿美元,年均增长51.7%,高于同期货物贸易年均增幅19.3个百分点,其中服务贸易出口203.1亿美元,年均增长60.5%,高于同期货物贸易出口增幅27.3个百分点。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以及旅游业是服务出口的主力。2002-2007年,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项目合同额94.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97.1亿美元。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1947.5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96.6亿美元。

二、对外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经过30年的发展,对外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一)对外贸易规模扩大,结构改善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经历了不断调整的过程,从“调节余缺”到以各种方式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从“进口替代”到充分利用好“两个资源、两个市场”,以鼓励出口为主的贸易政策到考虑进出口大体平衡;从粗放式贸易扩张到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等等。浙江紧紧抓住每一次调整的机遇,不断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在对外贸易的规模、成长速度、结构变化、贸易主体等方面始终保持动态的比较优势,在全国的地位日益增强。

1.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贸易总量快速增长,占全国贸易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贸易额排名稳步提升,出口额在全国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11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0.5%上升到目前的10.5%。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7年,全省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值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比率)和出口依存度(出口总值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比率)分别达到了71.6%和51.9%,分别比1980年提高69.5和49.9个百分点。(见图1)

2.形成以一般贸易为主导的独特贸易方式结构。与全国及广东、上海、江苏等对外贸易大省有所不同的是,浙江对外贸易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导,特别是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比重曾一度在2002年达到82.5%,2007年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为77.5%,比全国高36.7个百分点,分别比广东、江苏、上海高49.1、62.4和40.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为主导的贸易方式结构与浙江民营企业发达的区域经济结构密切相关,当然与长期以来外资比重偏小也有一定关系。(见图2)

3.商品结构优化。随着科技实力、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也不断增强,对廉价资源及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依赖逐步降低,工业制成品、附加值较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和成熟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由1986年的49.7%上升到2007年的96.2%,比全国高1.3个百分点;以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由1992年的15.5%上升到2007年39.5%,而以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塑料制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2年的74.4%下降到2007年46.6%;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代表的成熟制成品出口保持了强势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远高于服装、纺织品纱线及其制品、鞋类等传统出口商品,贸易竞争力指数逐年上升,2007年浙江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分别由2001年的

0.31和-0.34上升到0.60和0.31。③

4.贸易队伍不断壮大。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和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对外贸易队伍不断壮大,贸易主体结构逐渐多元化,呈现国有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比重快速下降,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比重迅速上升的局面,民营企业发达的独特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成为对外贸易中最活跃的经济主体。(见图3)

5.贸易市场多元化。欧盟的几次东扩巩固了其在浙江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目前欧盟、美国、日本分别是浙江前三大出口市场,2007年出口比重分别为26.6%、19.2%和6.9%。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贸易伙伴以及香港地区的市场依赖程度有所下降,出口的市场集中度略有减小。2007年,浙江前三大出口市场集中度为52.7%,比1991年的三大出口市场(香港、日本、欧共体)的集中度下降10.9个百分点,比2007年全国的前三大出口市场(欧盟、美国、香港)集中度小1.6个百分点。对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增强了承受国际风险的能力,减小了贸易磨擦的风险,对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外资数量与质量并重,对外投资初具规模

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我国吸收外资政策由政策优惠转变为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对外资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也给外商带来了发展机遇,吸收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与此同时,随着浙江迈入人均生产总值5000美元的发展新阶段,资本积累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对外贸易额扩大,产业竞争力提升,对外投资开始活跃,浙江已进入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的发展新时期。

1.外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已实际累计使用外资878.2亿美元,其中累计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2万余家,实际使用外资559.8亿美元。外资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7年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26.6% ,比2000年提高7.9个百分点。到2007年底,全省已有15925家外商直接投资开业投产,2007年这些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737亿元,利税1232亿元,解决了275万人的就业,分别比2001年增长4.9、3.3、1.9倍。外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2007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直接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了

9.4%,比1990年提高8.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4.8个百分点。(见图4)

2.利用外资产业结构提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利用外资的深度、广度和产业结构也不断提升。到2007年全省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外方注册资本454.1亿美元,占总数的73.6%;第三产业外方注册资本127亿美元,占总数的20.6%。批发零售、房地产业和商务服务业保持较高增长,推动了全省第三产业引资规模扩大、比重上升。此外,高技术、环境治理、现代服务业等引资步伐加快,对浙江产业结构升级将发挥积极作用。大项目、大企业到浙江投资增多,2007年末共有80家全球500强企业落户浙江,投资了210家外商投资企业。

3.投资来源多元化。到2007年底,全省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中港资比重最多,占总数的39%,其次是英属维尔京群岛,占13%,美国投资占7%,居来浙投资来源第三位。(见图5)

4.开发区建设卓有成效。目前全省共有14个国家级开发区,57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007年这些开发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449亿元, 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32.3%;实际吸收外资51亿美元,占全省总数的49.1%。④区内产业结构日趋合理,除制造业等工业项目外,农业、交通、运输、邮电业等第一、第三产业项目大幅度增加。

5.“走出去”战略初见成效。近年来浙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进一步健全服务和支持体系,充分利用高层互访及多边经贸联系机制和磋商机制,支持和推动各种类型大项目的签约和实施,为“走出去”提供有力保障。到2007年全省累计批准境外投资项目3039个,投资金额20.9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17.4亿美元,投资项目遍布六大洲121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对外投资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规模快速扩张。2007年全省实际对外投资额4.6亿美元,在全国31个省市中仅次于广东省列第2位,占全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0.2%。2007年境外投资单个项目平均中方投资额达到144万美元,比上年增加74万美元,是2002年的6倍多。二是增资项目多。2007年境外投资增资项目达16个,中方增资额达5056万美元。三是跨国并购项目增多。丽水的纳爱斯集团、杭州机床集团等通过收购境外品牌企业,较快地进入了国际市场主渠道。近5年来浙江通过股权兼并收购境外项目17个,设立境外研发中心18个,为加快浙江企业国际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四是境外投资模式日益创新,实现了境外投资集群化。目前浙江企业已经在全国招标中取得了在越南、墨西哥、泰国、俄罗斯、博茨瓦纳、美国和尼日利亚等国的合作区项目,这些合作区的成功开发和建设,推进了企业“走出去”集群式发展步伐,为加快产业梯度转移发挥重要的作用。

境外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日益凸显。通过境外投资有效地规避贸易壁垒。2007年浙江的纺织服装、鞋类、轻工产品、小五金、机械电子、家电等一些易受到贸易摩擦的产业在境外设立了31家加工贸易企业,中方投资额1.1亿美元,是2002年的51倍,逐步实现原产地多元化,有效规避了来自西方国家的贸易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际贸易摩擦。通过境外投资初步实现省内传统产业结构调整。2007年机械、纺织、电子、轻工四大传统行业境外投资项目222个,占总数的53%,是2002年的2.4倍。将传统产业产能转移海外,为省内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腾出了空间,发挥了“腾笼换鸟”的作用。与此同时,通过境外投资在境外当地解决就业,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合作共赢”。

(三)服务贸易发展方兴未艾

随着我国货物进出口跃居全球第三以及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国际服务贸易越来越成为对外经济中增长最快、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的领域。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点之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已成为构筑浙江经济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

1.总量迅速扩大,增长速度大大快于货物贸易。浙江省的国际服务贸易总额从2000年的7.9亿美元提高到2007年111亿美元,增长13.1倍,远高于同期货物贸易的发展水平(见图6)。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值由2000年的2.8%上升到2007年的6.3%;服务贸易与全省生产总值的比值由2000年的1.1%上升到4.5%。

2.传统服务贸易占主导地位,一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增长潜力的服务贸易出口部门正在形成。国际旅游、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以及国际运输等是浙江服务贸易出口的传统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2007年,这几个服务贸易部门分别出口27.1、20.8和10.2亿美元,分别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43%、33.1%和16.2%。以软件、动漫出口和信息产业服务外包为主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领域出口增势强劲,2007年出口额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倍。金融、咨询、特许专利、电影音像等领域的出口也成倍增长,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3.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前景广阔。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浙江已初步形成一批行业种类基本齐全、具有工程总承包能力、综合实力较好、能承接大工程的建设队伍。2007年全省已有重点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企业146家,共承揽海外工程项目87个,合同额17.5亿美元,涉及9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合同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经合作项目17个;实现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20.8亿美元,在全国31个省市中列第5位;派出劳务1.2万人次,年末在外人数达2.4万人。劳务输出层次有所提高。劳务选拔与派遣程序逐步规范,纠纷减少,外经与劳务合作业务正逐步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拓展。

4.国际旅游充满活力。2007年,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511.2万人次,比1979年增长54倍,年均增长15.4%。其中,接待外国人343.6万人次,占全部入境旅游者人数的67.2%,比1979年增长69.1倍;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7.1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184.7倍。2007年入境过夜旅游者在浙江人均天花费203.3美元,比全国平均高23.5美元,在全国仅次于北京、上海、江苏、辽宁,排名第五。旅游接待能力大大增强,目前全省共有旅行社1375家,其中国际社63家,出境社36家;旅游星级饭店1114家,在全国仅次于广东省列第2位,其中五星级24家,四星级121家,三星级364家。2007年全省共有209个A级旅游区(点),其中5A级旅游区3个,4A级旅游区(点)73个,总数居全国第二。

三、几点经验启示

从浙江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浙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只有对外开放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可以实现全球性资源互补与配置的优化,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从而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加国民福利。同时,对外开放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开放能更新社会的观念,提高国民素质,推进社会进步。

(二)因地制宜,顺序渐进,选择科学的对外开放模式。民营经济发达且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家资源丰富的区域经济特征,使得浙江的对外开放模式注定别具一格,它既不同于广东等地的“顺推型”开放(由企业要素投入的开放推动生产过程的开放进而市场的开放,是顺价值流向而实施的开放),也不同于苏南等地的“扩散型”开放(由分工层面启动的国际化,即由生产过程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实施开放开始,进而推动市场的国际化,并倒逼企业投入要素的开放,它是由价值链中间开始开放,向两端延伸的开放过程),⑤而是由市场开放起步,进而推动生产过程的开放,逐渐融入全球分工协作生产体系,进而通过海外资本的引进嫁接改造企业股权体系和治理结构,完成要素投入的开放,是逆价值流向的开放,因而被称作“倒逼型”的开放模式,这也是浙江这样的一个资源小省能成为全国开放型经济大省的重要原因。

(三)立足省情,因势利导,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与企业联动的对外经济发展机制。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与企业联动发展,是浙江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特征。浙江的对外开放以民间自发为主,以民营企业及其经营者为主体,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推进,这中间政府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当有些地区还在为姓“社”姓“资”的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浙江戴“红帽子”的民营企业早就把商品卖到了世界各地;90年初期浙江率先在全国外经贸系统进行股份制试点工作;90年代末期浙江适时提出了以“两个推动”为主要内容的“走出去”战略,推进浙江企业对外投资;2003年,浙江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决定》,确定了具体的开放策略与措施,推进了浙江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协调共进,互动并举,逐步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对外经济各个方面全面发展。货物贸易、投资往来以及服务贸易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外商投资企业利用其原有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实行“大进大出”,促进了投资接收地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1995年浙江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比重和进口比重分别为18%和16%,2007年上升到36.8%和49.2%,成为浙江最大的进口主体。同样,浙江对海外投资也促进了浙江与东道国之间的贸易发展。2005年,浙江对外投资带动全省商品出口21亿美元。与此同时,随着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发展,到浙江来商务考察、洽谈业务的境外游客日益增多,带动了浙江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据测算,浙江省进出口与利用外资、进出口与国际旅游、利用外资与国际旅游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9、0.97和0.97,均为高度正相关。

(五)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加快对外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1995-2007年,我国已连续13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而浙江又是其中的遭受调查最多地区。2007年浙江共遭遇来自美国、土耳其、印度、欧盟等14个国家和地区提起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337调查”等贸易摩擦案件63起,涉案金额14.6亿美元,涉案数和涉案金额比2006年分别上升了19%和217%,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8%和30%。为此,浙江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除鼓励企业积极应对外,采取各种措施,引导企业改变急风暴雨式的出口行为,走差异化竞争道路;不断完善和提高产品的各项技术、环保、卫生、安全等标准,积极研究、追踪和采用国际标准,提高企业进入门槛;改善出口产品的档次,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发挥商会和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总量控制、有序竞争;推进原产地多元化,深化“走出去”战略;积极培育出口名牌,推进“科技兴贸”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拓展国际市场,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①以上数据均为外贸部门统计数。

②参见王受文:《转变方式,推动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国际贸易》2008年第7期。

③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某一商品的净出口值与该商品的进出口合计的比值。比值越接近1表示竞争力越强,越接近–1表示竞争力越弱。

④资料来源: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2007年度浙江省开发区发展报告》

⑤参见裴长洪、黄速建:《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经济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