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浙江省农村外来劳动力研究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导致城乡之间存在各种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劳动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受户口、用工等制度的约束,一直严格制约农村人口“进城”或移民。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广大农村地区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具有较大的向外输出压力。此外,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也超出了本地劳动力的供给量,从而产生较大的劳务输入引力。两股合力导致我国大量中西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东部地区流动和迁移,而东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在流动中寻求合理配置。外来劳动力一方面解决了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劳动力供给不足或结构性不足等问题,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完全和劳动力市场不成熟,外来劳动力的流动往往具有较大的盲目性,给当地社会的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了解外来劳动力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将有助于当地政府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并通过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对地方经济进行合理调控。

一、浙江农村外来劳动力的范畴

首先,外来劳动力属于外来人口的一部分。根据大量关于人口流动的资料以及直觉经验可以初步判断:人口流动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为寻求更高劳动报酬而进行的劳务输出,以及随着劳务输出所产生的人口迁移,如劳务人员的配偶、亲属子女等的迁入等。由于外来劳动力的流入,会增加当地劳动力的供给,并进而对整个经济系统产生一系列深远的影响,比单纯的人口流动更具经济意义,因此本文将直接研究浙江农村外来劳动力的状况。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以下简称“二农普”)的资料统计,2006年末,我省农村共有外来人口690.55万人[1],占“二农普”所调查的农村总人口的19.3%。其中共有外来从业人员588.71万人,占外来人口的85.3%。可见,浙江农村的外来人口主要是以谋职务工为目的的劳动力流动。由于外来劳动力数量占外来人口数量的比重最大且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作用也最大,因此本文着重研究的是外来人口中的外来劳动力部分。

其次,标题中的“外来”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即“从省外来”“和从省内的外乡来”。前者反映的是跨省际的流动,后者则反映的是浙江省内的流动,这两者都属于本文研究的范围。根据“二农普”的资料统计,2006年末,我省农村外来劳动力中省外(不含港澳台、国外)来的有489.73万人,占所有外来劳动力的83.2%,而港澳台、国外来的很少,仅有0.4万人。除跨省际的劳动力流动之外,浙江省内的劳动力流动也相当频繁,即“乡外县内”、“县外(地)市内”和“市外省内”三种类型的外来劳动力数量也不少。据“二农普”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末,我省农村省内的外来劳动力为97.74万人,占所有外来劳动力的16.6%。具体而言,从“乡外县内”、“县外(地)市内”和“市外省内”来的分别为45.01万人、20.21万人和32.51万人。可见,浙江农村的外来劳动力主要是从省外(不含港澳台、国外)来的。

最后,外来劳动力的目的地是“浙江农村”,即从外乡或外省来到我省农村的那部分劳动力,这里所说的“农村”则是参照我国第二次农业普查的“农村”口径,数据资料来源也主要是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之所以研究流动到“农村”的外来劳动力,是因为浙江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数量巨大的中小企业为外来人口提供了丰富的工作岗位,而这些民营中小企业有很大一部分是位于农村地区,导致浙江农村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劳动力前来谋职务工。

二、浙江农村外来劳动力性别年龄构成

从性别比例上看,浙江农村的外来劳动力呈现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的特点。全省农村588.71万外来劳动力中,男性为332.45万人,占56.5%,女性为256.26万人,占43.5%。

从年龄结构上看,外来劳动力主要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全省588.71万外来劳动力中,20岁以下(不含20岁)的占8.5%,20-35岁(不含35岁)的占55.6%,35-50岁(不含50岁)的占31.3%,50岁以上的占4.6%。其中,外省来劳动力与省内外来劳动力的年龄结构略有差异,外省来劳动力年龄在20-35岁之间的比重比省内更大,且都在55%以上(详见表1),而省内外来劳动力年龄在50岁以上的比重则比外省高,都在10%以上(详见表2)。

表1 省外来劳动力年龄构成

总计(%)

20岁以下(%)

20-35岁(%)

35-50岁(%)

50岁以上(%)

外省

100

9.6

57.5

30.2

2.7

港澳台

100

3.6

55.4

32.6

8.5

国外

100

2.8

63.1

31.1

3.0

表2 省内外来劳动力年龄构成

总计(%)

20岁以下(%)

20-35岁(%)

35-50岁(%)

50岁以上(%)

乡外县内

100

2.1

43.2

37.5

17.2

县外市内

100

3.0

46.8

35.8

14.4

市外省内

100

4.2

49.4

36.4

10.1

可见,外省向浙江输入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而浙江省内也有相当一部分50岁以上的劳动力外出打工,但大多数并未走出浙江省。

三、浙江农村外省来劳动力来源省及目的地分析

上文中对浙江农村的外来劳动力根据来源地不同,已经做了初步的划分,即“从国外来”、“从国内省外来”以及“乡外县内”、“县外(地)市内”和“市外省内”三种省内的外来情况。由于从国外以及港澳台地区来的劳动力人数不多,所占比重很小,因此下面将外来劳动力的来源地分成省内省外两块区域进行分析。

1.由外省而来的外来劳动力来源省份情况。全国除浙江外的30个省份,来到浙江农村的劳动力人数一共是489.73万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安徽省,共有95.45万人,占各省总和的19.5%。根据我国对东、中、西部省份的划分,浙江农村外来劳动力主要来自于中部和西部省份,分别占55.1%和38.8%,而来自东部省份的仅占6.1%。具体情况详见表3。

表3 国内3大区域30省市来浙从业劳动力数量表

来源地

东部10省

中部8省

西部12省

人数(万人)

30.08

269.72

189.93

比重

6.1%

55.1%

38.8%

各省来浙从业

劳动力数量明细

东部10省来浙江的劳动力人数分别是北京0.84万,天津0.51万,河北1.46万,辽宁0.44万,上海0.71万,江苏13.16万,福建4.88万,山东7.07万,广东0.76万,海南0.24万。

中部8省来浙江的劳动力人数分别是黑龙江0.87万,吉林0.60万,山西0.66万,安徽95.45万,江西66.24万,河南40.98万,湖北34.53万,湖南30.40万。

西部12省来浙江的劳动力人数分别是四川79.90万,重庆19.30万,贵州64.00万,云南13.48万,西藏0.09万,陕西5.15万,甘肃1.41万,青海0.14万,宁夏0.12万,新疆0.20万,广西5.89万,内蒙古0.27万。

从表3可以看到,从外省来到浙江农村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的几个省份,按人数规模依次是安徽、四川、江西、贵州、河南、湖北和湖南,这7个省份来浙劳动力的总数达到411.5万人,占全国各省总和的84%,而东部10个省来浙江的劳动力规模都很小,其中规模最大的江苏省也仅有13.16万人。其它来浙从业劳动力人数超过1万的省份还有8个,分别是重庆19.3万人,云南13.48万人,山东7.07万人,广西5.89万人,陕西5.15万人,福建4.88万人,河北1.46万人以及甘肃1.41万人。而剩下的14个省份来浙江农村的劳动力数量均不到1万人。

2.由外省而来的外来劳动力目的地分布。由于浙江省各地市的经济类型和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性,因此,外省来浙的从业劳动力在省内各地市的分布也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全省11个设区市中,吸纳外省劳动力数量最多的是宁波市和温州市,分别达到145.03万和117.90万,而最少的是衢州市和丽水市,分别为1.24万和2.42万。由于外来劳动力来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比来源地更高的劳动报酬,因而其目的地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方。也就是说,浙江各地外来劳动力规模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表2列出了浙江各市农村外省来从劳动力数量、规模排名以及2006年各市人均GDP的排名情况。

表4 全省各市外省来劳动力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排名情况

外省来劳动力

数量(万)

外省来劳动力

规模排名

2006年人均

GDP排名

杭州市

53.52

3

1

宁波市

145.03

1

2

嘉兴市

43.44

5

3

绍兴市

23.19

7

4

舟山市

6.69

9

5

湖州市

9.71

8

6

金华市

35.8

6

7

台州市

50.8

4

8

温州市

117.9

2

9

衢州市

1.24

11

10

丽水市

2.42

10

11

从表4可以看到,我省大部分市外省来劳动力规模排名与其人均GDP排名基本是相对应的。两项排名差距在2或2以下的有7个地市,差距在3到4之间的有3个地市,而两项排名差距在5以上的仅有温州市。温州市外省劳动力规模大而人均GDP排名低的原因可解释为:温州地区发展不平衡度比其他地方更大,也就是说温州内部富的地方很富,穷的地方很穷,而外省来劳动力主要集中于发达地区,且规模比较大;另外温州人口众多,使得其人均GDP排名比较靠后;两个因素导致其外省来劳动力规模排名与人均GDP排名相差较大。舟山市人均GDP排名比外省来劳动力规模排名高4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舟山本身是一个小市,无论是地域面积还是人口规模都比其它地市要小,外省来劳动力规模也较小,但人均GDP却不受规模小的影响,排名较前。台州市的情况与温州市类似,主要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综上可以看出,外来劳动力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越能够吸引外省劳动力流入。

3.省内劳动力流动情况。与外省来劳动力在省内各市分布的情况类似,省内的劳动力流动同样也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的关系,杭州、宁波、温州三个市从市外省内来的劳动力规模明显比其它各市大,也就是说全省劳动力外出打工主要是流向这3个市,其中,宁波市的外来劳动力最多,达到9.96万人,杭州和温州的数量分别是6.38万和5.63万。金华市从市外省内来的劳动力规模也比较大,达到2.57万人,这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存在不无关系。而衢州、湖州、丽水和舟山几个市从市外省内来的劳动力规模则明显较小,都不到1万人。各市省内的外来劳动力数量详见表5。

表5 全省各市从省内来的外来劳动力分布数量表

单位(万人)

合计

乡外县内

县外(地)市内

市外省内

全省

97.74

45.01

20.21

32.51

杭州市

11.40

3.21

1.81

6.38

宁波市

18.92

6.42

2.54

9.96

温州市

25.35

11.80

7.91

5.63

嘉兴市

4.87

2.41

0.67

1.79

湖州市

3.81

2.37

0.70

0.73

绍兴市

5.94

3.74

0.78

1.42

金华市

7.72

3.77

1.38

2.57

衢州市

3.18

1.87

0.62

0.69

舟山市

2.92

1.49

0.62

0.81

台州市

8.82

4.67

2.36

1.79

丽水市

4.82

3.25

0.83

0.74

从市内劳动力流动来看,温州、宁波和台州三个市的流动相对频繁,温州尤其明显,乡外县内和县外市内外来劳动力数量明显高于其它市,两项合计达到19.71万人,比排名第二的宁波市高出一倍还多。温州市内劳动力流动如此频繁,一方面是温州人勇于外出闯荡特性的体现,更重要的方面则是由温州内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所造成。

四、浙江农村外来劳动力所从事行业

1.从省外来浙江农村的劳动力从事行业情况。从省外来劳动力包括外省、港澳台和国外三种情况,尽管从港澳台和国外来的劳动了总量相对较少,但根据其在各行业从业人员数量的百分比仍然可以判断其从事行业的分布情况。

表6 省外来劳动力所从事行业的分布情况

外省(%)

港澳台(%)

国外(%)

合计

100

100

100

农作物种植业

0.8

7.5

1.7

林业

0.0

0.2

0.1

畜牧业

0.1

0.8

0.1

渔业

0.2

0.2

0.0

农林牧渔服务业

0.2

0.2

0.0

采矿业

0.2

0.5

0.1

制造业

74.9

41.2

41.5

电力、燃气、水生产业

0.3

0.3

0.0

建筑业

6.9

8.9

1.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5

1.9

1.0

批发零售业

2.9

16.5

18.2

住宿餐饮业

1.9

3.8

15.2

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

4.9

11.6

15.2

其他行业

5.0

6.4

4.9

从表6可以看到,浙江农村的外来劳动力,不论是来自外省还是来自港澳台和国外,其主要从事行业都是制造业,但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区别。从外省来的劳动力从事制造业的比重高达74.9%,比排名第二的建筑业6.9%高出10倍,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从外省来到浙江农村的劳动力都是到浙江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企业务工的。而从港澳台和国外来的劳动力尽管也主要从事制造业,但其在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以及服务业从业的比重也很大,第三产业的从业数量甚至要超过第二产业。

2.省内外来劳动力从事行业情况。省内的外来劳动力包括乡外县内、县外(地)市内和市外省内三种情况。具体分布情况详见表7。

表7 省内外来劳动力所从事行业的分布情况

乡外县内(%)

县外(地)市内(%)

市外省内(%)

合计

100

100

100

农作物种植业

6.2

7.2

8.0

林业

0.5

0.2

0.2

畜牧业

1.0

0.8

0.6

渔业

1.4

1.1

0.9

农林牧渔服务业

0.2

0.2

0.3

采矿业

0.4

0.5

0.5

制造业

39.4

41.8

46.8

电力、燃气、水生产业

1.0

0.9

0.6

建筑业

5.1

5.2

7.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9

3.5

2.4

批发零售业

12.2

12.3

10.3

住宿餐饮业

3.2

3.8

4.3

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

14.2

12.7

10.6

其他行业

11.3

9.7

7.0

从表7可以看到,省内外来劳动力从事制造业的比重仍然很大,达到40%以上,但从事第三产业的比重也不小,基本上与第二产业相当,这与外省来劳动力的情况有明显区别。

五、几个结论

综合以上对浙江省农村外来劳动力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基本结论。

1.浙江农村的外来劳动力主要是由外省而来,年龄以青壮年为主,且男性远多于女性。

省内的外来劳动力也具有一定规模,但老龄劳动力的比重相对较高。

2.浙江农村的外省来劳动力主要是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安徽、四川、江西、贵州、河南、湖北和湖南等7个省而来,达到外省来劳动力总数的84%。而我省吸纳这些劳动力从业的,主要是宁波和温州2个市,共有53.7%的外省来劳动力在这2个市从业。

省内情况是,宁波市从市外省内来的劳动力数量最多,温州市内部的劳动力流动最为频繁。

3.浙江农村的外省来劳动力主要从事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即从事体力型职业的比重较高。这与外省来的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的特点相是符合的。

而省内的外来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与从事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差不多。


[1]此处的外来人口是指从本乡(镇)以外的地方迁来的所有人口,包括“乡外县内”、“县外(地)市内”、“市外省内”、外省、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外等各种“外来”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