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经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全省经济总量大幅提高,2007年GDP总量达到18780亿元,由改革开放初的全国第12位上升到1994年的第4位并保持至今;全省人均GDP为37411元,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在各省、区中居第1位,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经达到4920美元,接近上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5000美元的平均水平。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与建设,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而随着浙江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方面,人口众多但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也面临着资源损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为浙江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在当前国际金融风暴危及世界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下,我们在密切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关注付出的代价和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更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包括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和自然资源),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优化奠定基础。
一、资源代价
浙江省人口稠密而资源禀赋条件差,是一个资源能源小省,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已越来越突出,资源紧缺已成为我省经济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制约因素。
1.自然资源稀缺且日益减少,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土地资源:浙江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省份,户籍人口占全国的3.53%,而全省土地总面积只占全国的1.06%。据国土资源部资料[1],2007年末全省耕地面积为1917.5千公顷,仅占全国的1.5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约为0.038公顷/人,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41.3%)。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还面临着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趋势。从下图中可以看到[2],1979-2007年全省实有耕地面积减少241千公顷,相当于2007年末实有耕地面积的15.1%。1985-1995年我省年末实有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28.2万亩,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十分严峻。随着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严格保护耕地,通过国土整理、开荒造田、围海造田等方式增加耕地面积,使耕地面积减少趋势有所缓和。“十五”时期,全省平均每年减少耕地45.3万亩,比“九五”期间多减少23.3万亩,2006、2007年耕地减少数也分别为31和25万亩。从耕地减少面积的用途来看,大部分用于国家基建和乡(镇)村基建用地,用于现代农业的比较少。2007年耕地减少面积中,91.5%用于国家基建和乡村基建用地,农业用地不到9%。
水资源:浙江的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人均水平不高。2007年末全省水资源总量892.15亿立方米,人均仅为1777.2立方米,低于全国1916.3立方米的平均水平。水资源总量受天气影响,除个别年份变化较大外,总体上供给相对稳定,但由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用水、工业用水、服务业用水、生态用水快速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区域性、水质性缺水情况进一步加剧。
森林资源: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浙江省的森林覆盖率为54.41%,位居全国前列,但森林面积已由1995年的639.7万公顷下降到现在的553.92万公顷,下降了13.4%;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仅占全国的3.17%和0.9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森林面积0.11公顷/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森林蓄积量为2.28公顷/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
矿产资源:除了高岭土等非金属矿产外,浙江省的主要矿产资源都严重缺乏,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占有量都十分微小。在全国主要能源、黑色金属矿产基础储量中,我省只有少量煤炭和铁矿资源,其他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锰矿、铬矿、钒矿、原生钛铁矿等基本没有。2007年底我省煤炭保有储量为0.94亿吨,基础储量为0.49亿吨,仅占全国的0.02%,人均煤矿产资源基础储量不到1吨,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7吨。全省铁矿石基础储量0.13亿吨,仅占全国储量的0.06%,列全国第26位,人均占有量仅为0.26吨/人,与全国平均占有16.93吨/人的水平相比,差距甚大。主要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矿产资源也十分匮乏,铜、铅、锌等金属矿产资源的基础储量分别仅占全国的0.46%、3.08%和1.72%,人均铜、铅、锌矿产资源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能源消费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高消耗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
浙江省的各种主要能源十分稀缺,2007年浙江省域内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169万吨标准煤(等价值),比上年下降3.8%,其中,水电、核电、风电年发电量357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1.4%。原煤产量12万吨,产量比上年下降8.4%。全省净调入和进口能源13173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0.7%。其中,从外省净调入能源量10365万吨标准煤,净进口2809万吨标准煤。全省一次能源自产率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3.3%(当量值),自给率比上年再下降0.4个百分点。煤炭作为我省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全省煤炭自产率不到0.1%,煤炭资源已基本靠外省调入和进口。2007年全年共调入和进口煤炭13029万吨,比上年增长15.1%。
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积极影响,我省经济能耗强度出现了下降,2007年每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828吨标准煤(等价值),比上年下降4.1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能源消费总量还是保持较高增长态势,2007年全省能源消费量为14533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9%,能源消费总量在全国各省市排第8位。虽然近年来全省在控制能源消费方面已经初见成效,但与世界水平比较还相差甚远,按照2007年平均汇率换算,每亿美元GDP的能源消费量为5.89万吨标准煤当量。2005年全世界每亿美元GDP能源消费量为2.22万吨标准煤当量,OECD成员国平均仅为1.61万吨标准煤当量,浙江的单位GDP能耗数倍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由此可见,我省创造GDP过程中的能源消费代价较大。
从电力消费情况来看,2007年全省电力消费量为2189.4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4.7%;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由1998年的0.7提高到2007年的1.0。浙江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较前几年已有所降低,但与其它省市及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省单位GDP产出对电的需求仍处于较高水平。1998年我省创造亿元GDP消耗用电量1082万千瓦时,到2007年已达1166万千瓦时,比上海、山东、广东、江苏分别高286、166、74和19万千瓦时(见下表)。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年鉴资料计算,2005年全世界单位GDP电耗的平均水平仅为459千瓦小时/万元,OECD成员国平均仅为368千瓦小时/万元,电耗强度远远低于浙江,说明我省GDP创造过程中的电力消耗代价也是比较大的。
2007年亿元GDP用电量
电力消费量 (亿千瓦时) | GDP (亿元) | 每亿元GDP用电量(万千瓦时) | |
全国 | 32711.4 | 249529.9 | 1311 |
浙江 | 2189.37 | 18780.44 | 1166 |
上海 | 1072.38 | 12188.85 | 880 |
广东 | 3394.05 | 31084.4 | 1092 |
山东 | 2596.05 | 25965.91 | 1000 |
江苏 | 2952.02 | 25741.15 | 1147 |
二、环境代价
资源高消耗的同时,经济增长中付出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成本给经济社会带来极大的压力,废水、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对全省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威胁,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和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也在增加。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的努力和治理投入加大,环境质量局部改善,但总体形势依然严峻。
1.废水排放量继续增长,地表水质量堪忧。
从近些年废水排放量来看,无论是工业废水还是生活污水基本都呈不断增长态势,说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在加大。
1999-2007年浙江省废水排放情况
年份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废水排放总量(亿吨) | 19.2 | 21.3 | 24.3 | 25.9 | 27.0 | 28.1 | 31.3 | 33.1 | 33.8 |
工业废水 | 11.8 | 13.6 | 15.8 | 16.8 | 16.8 | 16.5 | 19.2 | 20.0 | 20.1 |
生活污水 | 7.5 | 7.7 | 8.5 | 9.1 | 10.2 | 11.6 | 12.1 | 13.1 | 13.7 |
2007年底,浙江省八大水系、内陆河流和湖库的171个省控断面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有67.2%的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比上年有所上升;有11.7%的监测断面水质为Ⅳ类,21.1%的监测断面水质为Ⅴ类和劣Ⅴ类;运河水质依然很差,100%断面不满足水域功能要求;平原河网水质主要为Ⅳ--劣Ⅴ类,100%的断面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水库水质总体优良,主要为Ⅱ类;湖泊水质相对较差,已呈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比较近10年的水质变化情况,2000年以前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的比例基本上在70%以上,但是近年来由于废水排放量的增加,水质Ⅱ类断面减少,水质Ⅲ类以上的比例降到70%以下甚至有些年份低于60%,说明水质的恶化情况堪忧。
2.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有所缓和,但空气质量仍不理想。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全省不断加大减排工作力度,全面实施污染减排项目,使环境恶化趋势有所扭转。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在2006年实现“双下降”的基础上,降幅进一步加大,2007年全省COD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4.89%和7.22%,在环境保护、污染减排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2007年生产1亿元工业增加值排放1.92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气,产生0.40万吨工业固体废物,这些指标较上年略有下降,但仍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标准几倍甚至十几倍。因此,经济高增长产生的环境污染代价不容忽视。
2000-2007年浙江省工业废气排放和固体废物产生情况
年份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 (亿标立方米) | 6505 | 8530 | 8532 | 10432 | 11749 | 13025 | 14702 | 17467 |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万吨) | 1386 | 1603 | 1778 | 1976 | 2318 | 2514 | 3096 | 3613 |
2007年浙江省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为1.88[3],比上年上升0.02,近几年污染指数逐年上升,表明空气质量持续下降。全省32个省控城市中已无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有22%的省控城市尚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上表数据显示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逐年增长,由于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按面积排放强度维持在较高水平;乡镇工业的迅猛发展,导致酸雨向农村蔓延;南方的气候特征和大范围的酸性土壤又有利于酸雨形成,造成我省的酸雨污染始终处于较严重的状况,强度大、范围广、发生频率高。1990年全省降水酸度为5,2000年前保持在4.65以上,近几年来降水酸度持续下降,到2007年已经低至4.32;平均酸雨率为92.6%,比上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32个省控城市中有27个为重酸雨区,较上年增加2个;其余5个为中酸雨区。酸雨造成水体酸化、建筑材料腐蚀受损、人体健康受到损害,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受损严重。
3.环境污染治理成本不断加大,但仍然不足。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我省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也在加大。这表明各级政府更加注重环境问题,加大了环境治理投入,但这本身也是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2007年全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177.58亿元,比上年增长23%;相当于GDP的0.95%,比上年增长0.4个百分点,但低于全国1.36%的平均水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环保投入要在一定时间内持续稳定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1.5%,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污染;达到3.0%才能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因此,从环保投资占GDP比例的角度来看,浙江的环境保护还应继续加大投入,为我省环境质量的根本好转奠定基础。
由于目前还难以建立资源环境统计与估价制度,更多的资源耗减与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我们还无法用价值量核算。中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的研究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由于部门局限和技术限制,已计算出的损失成本只是实际资源环境成本的一部分,没有包含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态破坏成本,而且在已经核算出的各项损失中还存在低估和缺项的问题。即便如此,环境污染损失也已非常惊人,说明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4.各地经济发展进程不同,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也有差异。
分11个市情况来看,由于经济规模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我省各市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也不同。下表中列出了2007年11个市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三废排放以及空气污染状况。
2007年11市GDP创造过程中资源与环境代价
地区 | 单位GDP能耗 (2005价) (吨标准煤/万元) | 单位GDP电耗 (2005价) (千瓦时/万元) | 每亿元工业增加值排放废水 (万吨) | 每亿元工业 增加值排放 废气 (亿标立方米) | 每亿元工业 增加值产生 固体废物 (万吨) | 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 |
全 省 | 0.83 | 1247 | 22.12 | 1.92 | 0.40 | 1.88 |
杭 州 | 0.79 | 1072 | 40.68 | 2.05 | 0.36 | 2.78 |
宁 波 | 0.87 | 1147 | 10.28 | 2.18 | 0.45 | 2.37 |
温 州 | 0.69 | 1153 | 10.04 | 0.60 | 0.19 | 2.11 |
嘉 兴 | 0.91 | 1408 | 18.39 | 2.41 | 0.39 | 2.37 |
湖 州 | 1.08 | 1281 | 22.35 | 3.50 | 0.65 | 2.02 |
绍 兴 | 0.96 | 1278 | 26.87 | 1.50 | 0.30 | 2.28 |
金 华 | 0.86 | 1192 | 16.70 | 1.69 | 0.40 | 2.33 |
衢 州 | 1.88 | 1765 | 73.67 | 4.77 | 1.37 | 1.26 |
舟 山 | 0.91 | 624 | 13.00 | 0.79 | 0.50 | 1.22 |
台 州 | 0.59 | 877 | 6.31 | 1.58 | 0.26 | 1.72 |
丽 水 | 0.78 | 1016 | 48.42 | 2.03 | 0.90 | 1.47 |
由于全省的产业布局要求,以及各市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特点不同,反映经济增长代价的指标不能简单对比。但是通过对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损失的分析,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的发展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的有限性决定我们不能只注重经济总量和速度的增长,而不顾资源损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能因为追求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发展。
三、投资代价
长期以来,浙江经济的快速增长很重要的因素是依靠资金的高投入推动,粗放型经济增长特征比较明显。1980年我省投资率(固定资本形成占支出法GDP比重)为18.5%,1995年为38.0%,2000年为37.5%,呈不断走高的趋势,2002年以来更是一直维持在40%以上的水平,2004年达到47.8%的高点,2007年也达到了43.7%。与其它国家比较可以看出我省的投资率大大高于国际一般水平,美国在其高速工业化时期和战后恢复时期的投资率也从来没有超过20%,即使是带有过度投资倾向的日本在其高速增长时期的最高水平也只有32%,而印度在过去几年以不足20%的投资率获得了6-8%的GDP增长。
维持高投资率的同时,投资效果系数却不断下降。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是一定时期内GDP增加额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比值,它反映了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带来的GDP增加额。虽然近些年来由于城市化推进,非生产性的城市建设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存在一定不可比性,但从长时期动态比较来看,投资效果系数仍可以从宏观上近似反映出投资的产出效率。“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我省投资效果系数分别为0.8635、0.5608、0.7199、0.2697和0.3025,即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16亿元、1.78亿元、1.39亿元、3.71亿元和3.31亿元。2006年、2007年投资效果系数分别是0.3035和0.3608,即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3.29亿元和2.77亿元,说明“十一五”以来投资效果系数有所回升,但改革开放以来投资效果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反映出我省每创造1亿元GDP所付出的投资代价越来越大。
四、对策和建议
面对资源紧缺和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我们需要更好地研究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资源和投资的利用效率,更高地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的损失和代价。通过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积极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1.提高认识水平,树立科学发展观
改变经济增长付出代价太大的现状,首要的一点是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这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任何国家和地区来说,经济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一个地区的经济繁荣,没有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富裕。但是经济发展势必消耗资源,如能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经济发展也往往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不可避免的排放废气废物,造成土地、水和空气的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如果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到了资源和环境无法承受的地步,经济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制约,甚至无法持续下去。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在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各级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资源和环境忧患意识,增强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目标,改变重发展轻治理的观念;必须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坚持增产与节约并举,把节约使用资源放在优先位置;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决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浪费,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和治理力度,着力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
2.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省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过大,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还没有完全摆脱高投入、高消耗的路子,高消耗必然带来高排放和高污染,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势必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又是导致增长方式粗放、增长成本过大的重要原因。三次产业中工业比重过大,工业中高能耗、高物耗的行业增长偏快,是造成单位GDP能耗高、环境压力大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以单纯扩大工业规模为主的粗放增长模式,特别是经济效益低、资源消耗大的产业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环境约束。在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下,能源资源短缺的现状根本无法支撑经济的快速增长,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摆脱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不断地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发展,取代利润率较低的劳动密集型或污染较为严重的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加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缓解资源约束矛盾,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由于服务业具有资源消耗相对较低,环境污染较少,就业弹性较高等特点,整个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有力地支持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三次产业和产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能够推进经济的发展走上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良性循环的科学发展之路。
3.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要素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率先走上了以制度创新为主导的市场化改革之路,市场体制在各个领域逐步建立。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资源包括各种要素资源的配置应当通过市场直接进行,政府则通过制定制度,维护秩序,通过引导市场间接地影响资源配置。然而到目前为止,要素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仍远远滞后于产品市场,也滞后于资本市场。政府仍控制了大量资源,并且对这些资源采取人为压低价格的方式,存在系统性的“要素结构扭曲”。这种通过政府管制严重压低要素价格的直接后果是,企业集约利用资源“外无压力,内无动力”,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企业对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及自然环境等的粗放利用。例如目前水资源费用太低且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排污的负外部效应没有内部化,因而企业对水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也没有动力去净化污水,使得工业增长的同时产生了更多的污水,造成大量水体被污染,必然加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加大了对环境的压力。
要改变要素配置的低效率,就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要素市场,形成有效合理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形成反映资源稀缺程度、污染排放数量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探索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的工业用地竞争性供地方式;建立环境资源化、资源有偿化的有效机制,开展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等试点工作。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也应进一步转变职能,尽可能减少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行为。加强公共资源管理,在加强经济调节、促进经济增长工作的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注重规划、注重政策、注重协调、注重环境建设上来。
4.推进技术节能,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技术进步是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主要因素,是节能降耗的根本途径之一。因此要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积极开发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和产品,进一步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节能技术方面的优势。同时也要加快节能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促进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重点推进钢铁、有色、电力、石化、建筑、煤炭、建材、造纸等行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危及安全生产、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淘汰制度。
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环境治理力度。首先是要加强环境立法,通过法律规章形式,强制企业遵守排放标准,不达到国家与省规定标准的,企业不能生产。二要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切实提高市场准入条件,实施建设项目能耗审核制度,限制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增长。三要逐步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降低治污成本,促进企业将环境保护成本主动纳入企业生产成本,将排污的外部化行为变为企业内部化行为,控制企业生产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四要特别抓好重点污染行业的治理,如废水排放量较大的纺织业、造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的电力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
[1]《2008中国统计年鉴》第447页,国家统计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