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浙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状况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农业普查资料和相关统计资料分析浙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历史进程、现状特征、行业分布、区域差异,及与其他省的差距,探讨这种非农就业对浙江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效应,并对影响浙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动力机制进行实证。分析表明:从总体看,浙江的情况比较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较高且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省。但分区域看,则不容乐观,部分地区的非农就业比重还非常低,且农村劳动力剩余率非常高。这种区域间的失衡与区域经济发展、非农吸纳力、农业的排斥力以及劳动力个体特征的差异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制度创新,发展非农产业,拓展县域经济,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是农村劳动力顺利实现非农就业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非农就业 效应 影响因素

进入新世纪,浙江省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的措施,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速度走在全国前列,并逐步走向规范化。那么,浙江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域到底呈现什么特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浙江发展带来哪些效应?全省还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影响浙江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分析结果对政策的制订和完善带来什么启示?全面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有效配置我省农村劳动力资源,解决我省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 、浙江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基本特征

(一)非农就业的阶段性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浙江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非农就业趋势明显,且在不同阶段呈不同特征。从1978-2007年的统计资料看,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就业转移大致可分为1978-1988年,1989-1992年,1993-1996年,1996-1999年,2000年至今五个阶段(见表1)。

1978-1988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快速增长。十年来,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88.7%降至63.4%,下降了约25个百分点。

1989-1991年,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就业转移一度陷于停滞状态。1989年的农业劳动力比重反而比1988年大,且1989-1991年三年的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始终在65%左右徘徊。从表1还可知,在此期间,农村劳动力在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也同步停滞不前。

1992-1995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1995年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比重达到46.42%,比1992年增加约10个百分点。

1996-1999年,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就业转移速度有所减缓。1998年的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及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与1997年的几乎差不多,1998年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比重甚至比1997年还低。

2000年至今,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加速增长。2000年以后我省从事农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顺利降至1000万人以下,农业劳动力的比重首次降至50%以下。至2007年,从事农业的农村劳动力不到三成,超过七成的农村劳动力在第二、三产业就业。

表1 1978-2007年浙江省农村劳动力的产业分布

年份

农村劳动力(万人)

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万人)

非农劳动力(万人)

农业比重(%)

非农比重(%)

二产比重(%)

三产业比重(%)

1978

1465.2

1300

165.2

88.73

11.27

-

-

1979

1489.3

1285.8

203.5

86.34

13.66

-

-

1980

1496.4

1257.4

239

84.03

15.97

-

-

1981

1566.3

1218.3

348

77.78

22.22

-

-

1982

1618.3

1274.7

343.6

78.77

21.23

-

-

1983

1691.4

1279.9

411.5

75.67

24.33

-

-

1984

1785.9

1277.9

508

71.55

28.45

21.01

7.43

1985

1863.8

1299.1

564.7

69.70

30.30

21.62

8.68

1986

1914.5

1263.7

650.8

66.01

33.99

23.25

10.74

1987

1955.1

1260.4

694.7

64.47

35.53

24.18

11.35

1988

1987.7

1260.8

726.9

63.43

36.57

24.44

12.13

1989

2011

1308.5

702.5

65.07

34.93

22.41

12.53

1990

2034.8

1336.5

698.3

65.68

34.32

21.75

12.57

1991

2072.12

1348.74

723.38

65.09

34.91

21.78

13.13

1992

2099.38

1338.56

760.82

63.76

36.24

21.25

14.99

1993

2105.64

1239.16

866.48

58.85

41.15

24.03

17.12

1994

2101.3

1187.43

913.87

56.51

43.49

25.16

18.34

1995

2097.02

1145.87

951.15

54.64

45.36

26.07

19.29

1996

2096.03

1123.06

972.97

53.58

46.42

26.28

20.14

1997

2099.61

1106.59

993.02

52.70

47.30

26.24

21.06

1998

2096.5

1102.7

993.8

52.60

47.40

25.85

21.55

1999

2090.08

1073.58

1016.5

51.37

48.63

26.32

22.31

2000

2108.44

1014.93

1093.51

48.14

51.86

27.74

24.12

2001

2170.08

985.11

1184.97

45.40

54.60

29.88

24.73

2002

2185.6

929.58

1256.02

42.53

57.47

32.26

25.21

2003

2323.05

872.96

1450.09

37.58

62.42

33.50

28.92

2004

2252.34

826.63

1425.71

36.70

63.30

37.25

26.05

2005

2298.54

786.92

1511.62

34.24

65.76

39.17

26.60

2006

2303.7

732.92

1570.78

31.81

68.19

41.09

27.10

2007

2318.21

688.04

1630.17

29.68

70.32

43.28

27.04

资料来源:农村劳动力数据来自《浙江农村统计年鉴2005》第44页和《2007浙江省统计年鉴》第236页,其他数据根据《2008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二)现状特征。利用农业普查资料对浙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状况进行分析。

1.非农比重。从总体上看,我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较

高。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全省1999万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的约482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24.1%;从事第二、三产业的约1517万人,占75.9%。与第一次农业普查结果相比,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减少541万人,降低了52.9%,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增加254万人,增长20.1%,比重上升了20.6个百分点。

分不同类型地区看,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呈现出这样一种格局:按社区类型分,居委会高于村委会;按地势分,平原高于丘陵,丘陵高于山区;按贫困村类型分,非贫困村高于贫困村;按是否少数民族聚居村分,非少数民族聚居村高于少数民族聚居村;按所在乡镇类型分,街道高于镇,镇高于乡,乡高于农场;按所在乡镇是否县政府驻地分,是县政府驻地的乡镇非县政府驻地的乡镇;按所在乡镇是否民族乡镇分,非民族乡的乡镇高于是民族乡的乡镇;按所在乡镇是否老区分,非老区非农高于老区。

分11个市看,非农就业比重最高的为宁波,占87.9%,其次为温州和台州,比重分别为87.4%和79.6%。丽水、衢州两地的非农就业比重较小,不足40%,分别为33.3%和37.6%。

分县(市、区)看,非农比重大于80%的有31个地区,其中宁波和温州各占7个,杭州6个,台州4个,绍兴3个,嘉兴2个,舟山和金华各1个;非农比重在40%和80%之间的有42个地区,其中金华7个,台州、嘉兴和湖州各5个,杭州4个,温州4个,宁波、绍兴和舟山各3个,丽水2个,衢州1个。非农比重在40%以下的共有14个地区,其中丽水7个,衢州5个,金华和杭州各1个。

表2 浙江省各县(市、区)按非农比重分组

非农比重

县(市、区)名称

80%及以上

海曙区、拱墅区、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越城区、鄞州区、镇海区、滨江区、慈溪市、乐清市、路桥区、玉环县、江北区、椒江区、瑞安市、北仑区、义乌市、平阳县、温岭市、江干区、绍兴县、余姚市、萧山区、富阳市、余杭区、定海区、秀洲区、平湖市、苍南县、诸暨市

40%-80%

海宁市、永康市、黄岩区、桐庐县、嘉善县、浦江县、上虞市、奉化市、海盐县、西湖区、东阳市、宁海县、桐乡市、德清县、南湖区、普陀区、南浔区、永嘉县、象山县、吴兴区、嵊州市、临海市、长兴县、岱山县、安吉县、三门县、洞头县、天台县、武义县、建德市、金东区、兰溪市、嵊泗县、仙居县、婺城区、新昌县、临安市、缙云县、龙游县、青田县、泰顺县、文成县

40%以下

常山县、江山市、柯城区、云和县、莲都区、龙泉市、衢江区、开化县、庆元县、磐安县、遂昌县、淳安县、松阳县、景宁县

资料来源:浙江省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

2.兼业状况。兼业是指既从事农业,又从事非农业的一种就业方式,兼业化是工业化过程中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现象。农户的兼业化经营行为既使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劳动时间得到了充分利用,改善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又保持社会就业的相对稳定,防止农村人口过度涌入城市。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兼业经营方式将成为更多农户的现实选择。

浙江作为中国人多地少情况比较突出的省份,农户的兼业化倾向比较明显。2006年底,浙江省农村常住户共有889.46万户,按家庭经营情况分,非农业户所占比重最大,为46.5%,其次是纯农户,占22.7%,非农兼业户和非经营户也占了一定的比重,分别为13.7%和12.1%。非经营户的收入主要包括农村住户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随着农村住户拥有资产的不断增加以及农户之间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尤其是政府在收入分配与再分配过程中,提高了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从而使非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补充。如果把非农户、非农业兼业户和非经营户加起来,浙江省农村常住户从业情况以非农为主的比重达到72.3%。若按家庭收入来源分,非农业兼业户比重最大,占60.0%,其次是纯农户,占19.4%,非农业户占11.1%,以非农为主的比重达到78.0%,非农趋势更为显著。可见,以非农为主已经成为我省农村就业的主流。

就各地区的从业情况来看,除了衢州和丽水之外,浙江各地市以非农经营为主的比重均已超过50%,其中以宁波最高,达到81.2%,其次为嘉兴、温州,分别为81.1%和79.5%。非农经营中,各市在非农业兼业户和非农业户比重上也有所差异,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和台州的非农业户比重较高,达到或接近50%,而嘉兴、湖州两地的非农业兼业户占相当大比重,超过30%,远高于其他几个地市。从各地区的家庭收入来源情况来看,非农为主的比重以温州最高,达到85.6%,之后为嘉兴、宁波,比重分别为84.5%和82.8%,以丽水最低,为47.4%(见表3)。

表3 浙江省农村常住户兼业情况构成

单位:%

按家庭经营行业分

按家庭收入来源分

地 区

纯农户

农业兼业户

非农业兼业户

非农业户

非经营户

纯农户

农业兼业户

非农业兼业户

非农业户

非经营户

全 省

22.7

4.9

13.7

46.5

12.1

19.4

2.6

60.0

11.1

6.9

杭州市

22.4

5.2

18.8

46.8

6.9

18.5

1.9

70.9

5.8

2.9

宁波市

15.2

3.7

6.7

59.3

15.1

15.7

1.5

54.9

15.6

12.2

温州市

18.1

2.4

6.3

56.3

17.0

12.5

1.9

53.5

24.7

7.4

嘉兴市

11.3

7.7

39.7

38.8

2.6

14.0

1.5

81.9

1.7

0.9

湖州市

18.7

8.6

30.6

37.2

4.8

18.3

3.3

73.9

3.2

1.3

绍兴市

21.0

3.5

12.0

51.4

12.1

16.9

1.4

67.6

7.6

6.5

金华市

26.9

4.7

11.7

42.6

14.1

24.5

1.3

56.2

9.1

8.9

衢州市

48.1

7.3

13.8

19.4

11.5

37.3

2.3

53.6

3.2

3.7

舟山市

22.4

6.9

8.9

44.6

17.2

11.5

17.3

46.8

10.4

14.0

台州市

18.2

5.1

10.1

52.6

14.0

15.6

3.8

57.0

15.4

8.2

丽水市

54.6

6.6

7.7

19.3

11.9

46.9

5.7

36.1

5.0

6.3

资料来源:同表2

3.就业方式。务工是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方式。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06年底浙江省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构成中,务工的比重最大,为38.1%,其次是自营,占37.3%,再次为集体户从业劳动力,比重为20.9%,雇主、家庭帮工和公职的比重较小。分地区看,自营比例以丽水为最高,占75.4%,宁波最低,为21.9%;务工比例最高的为舟山,占54.8%,最低的为丽水,占20.2%;集体户从业劳动力比例最高的为宁波,占37.8%,最低的为衢州,占1.4%(见表4)。

表4 浙江省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构成

单位:%

地 区

家庭户从业劳动力

集体户从业劳动力

雇主

家庭帮工

自营

务工

公职

全 省

1.6

1.4

37.3

38.1

0.7

20.9

杭州市

1.5

1.1

35.1

43.2

0.7

18.4

宁波市

2.0

1.6

21.9

35.9

0.7

37.8

温州市

2.0

1.7

31.8

28.1

1.1

35.3

嘉兴市

1.4

1.2

33.9

45.1

0.6

17.7

湖州市

1.6

1.5

46.8

43.1

0.9

6.1

绍兴市

1.2

1.1

37.4

48.0

0.7

11.7

金华市

1.4

1.3

43.6

37.6

0.4

15.8

衢州市

0.4

0.2

70.7

26.7

0.6

1.4

舟山市

1.2

0.6

25.6

54.8

1.6

16.2

台州市

2.2

2.1

36.7

40.8

0.7

17.5

丽水市

0.4

0.2

75.4

20.2

0.5

3.4

资料来源:同表2

4.产业分布。第二产业是浙江省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去向。普查资料显示,全省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合计为1517万人中,从事第二产业的1063万人,占53.2%,从事第三产业的454万人,占22.7%。

分11个市看,非农比重较高的几个地市均以第二产业为主,其中以宁波最高,比重为67.4%,其次是嘉兴和绍兴,比重分别为63.7%和56.8%。而非农比重相对最低的丽水和衢州,第二产业比重较低,其中丽水的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最小,仅为15.3%,衢州第二产业比重为21.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

表5 全省11个市农村常住从业人员产业分布

单位:%

地 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全 省

24.1

53.2

22.7

杭州市

24.5

53.2

22.3

宁波市

12.1

67.4

20.5

温州市

12.6

56.1

31.3

嘉兴市

22.1

63.7

14.2

湖州市

31.6

45.0

23.4

绍兴市

21.7

56.8

21.5

金华市

30.4

46.5

23.2

衢州市

62.4

21.2

16.4

舟山市

26.5

42.5

31.0

台州市

20.4

54.6

25.0

丽水市

66.7

15.3

18.1

资料来源:同表2

分县(市、区)看,产业分布的差别较大。农村劳动力在第二产业分布比重最大的为鄞州区,占74.8%,其次为镇海区、慈溪市,比重分别为71.7%和71.2%。鄞州、镇海和慈溪都地处宁波沿海地区,区位和交通优势十分明显。具有较大的工业生产和制造基地,诸多行业已经形成产业集群,纺织服装及化纤制造、电气机械设备制造业等比较发达,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的为西湖区,占43.7%,其次为江干区、拱墅区,比重分别为41.7%和41.3%。西湖区、江干区和拱墅区都位于杭州城区,西湖区旅游业发达,江干区是杭州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较大规模的商品交易市场和专业市场,个私经济发展良好,拱墅区商贸、金融证券、会展等都市型服务业发展迅猛,汽车销售、物流业、专业市场发展居杭州前列,这些地区较为发达的第三产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景宁畲族自治县、松阳县和淳安县等地的二三产业从业比重均不高,仅分别占12.7%、18.1%和20.1%。这与景宁、松阳均地处浙南山地,地形多以山地、丘陵为主,交通不便,淳安县境内新安江水库林业、渔业资源丰富,农村劳动力大部分从事第一产业有关。

表6 全省各县(市、区)农村常住从业人员产业分布

单位:%

地 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地 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杭州市

24.5

53.2

22.3

绍兴市

21.7

56.8

21.5

江干区

12.3

46.0

41.7

越城区

5.9

61.1

33.0

拱墅区

1.7

57.0

41.3

绍兴县

12.4

68.0

19.6

西湖区

23.4

32.9

43.7

新昌县

46.8

39.4

13.8

滨江区

7.4

61.3

31.2

诸暨市

19.4

58.2

22.4

萧山区

14.7

65.8

19.5

上虞市

22.8

56.5

20.7

余杭区

16.4

59.4

24.2

嵊州市

31.7

48.2

20.1

桐庐县

21.6

61.3

17.1

金华市

30.4

46.5

23.2

淳安县

79.9

12.8

7.3

婺城区

46.3

26.5

27.3

建德市

42.0

39.5

18.5

金东区

43.9

26.0

30.1

富阳市

15.8

60.3

23.9

武义县

41.4

41.7

16.9

临安市

48.7

32.1

19.1

浦江县

22.0

59.4

18.6

宁波市

12.1

67.4

20.5

磐安县

71.6

17.3

11.1

海曙区

1.6

57.8

40.6

兰溪市

45.1

36.5

18.5

江北区

8.6

59.3

32.0

义乌市

11.2

55.4

33.4

北仑区

10.4

57.8

31.9

东阳市

24.2

56.2

19.6

镇海区

7.2

71.7

21.1

永康市

21.0

58.7

20.3

鄞州区

6.6

74.8

18.6

衢州市

62.4

21.2

16.4

象山县

31.1

47.6

21.3

柯城区

61.3

16.9

21.8

宁海县

24.3

58.0

17.7

衢江区

69.0

14.9

16.0

余姚市

12.9

70.4

16.7

常山县

60.2

23.7

16.1

慈溪市

7.9

71.2

20.9

开化县

69.7

17.6

12.7

奉化市

23.0

57.5

19.5

龙游县

54.2

27.7

18.1

温州市

12.6

56.1

31.3

江山市

60.4

25.5

14.1

鹿城区

2.5

63.9

33.6

舟山市

26.5

42.5

31.0

龙湾区

2.8

67.8

29.3

定海区

16.5

53.8

29.7

瓯海区

5.4

67.3

27.3

普陀区

27.5

38.0

34.6

洞头县

40.5

24.6

34.9

岱山县

36.1

36.0

27.8

永嘉县

31.0

42.0

27.0

嵊泗县

45.9

22.2

31.9

平阳县

11.5

55.2

33.3

台州市

20.4

54.6

25.0

苍南县

19.3

46.3

34.4

椒江区

8.9

63.3

27.8

文成县

57.1

16.5

26.4

黄岩区

21.0

51.2

27.8

泰顺县

56.7

15.8

27.4

路桥区

8.2

61.1

30.6

瑞安市

9.8

58.7

31.5

玉环县

8.6

68.4

23.1

乐清市

8.2

59.2

32.7

三门县

39.2

41.2

19.6

嘉兴市

22.1

63.7

14.2

天台县

41.3

32.3

26.4

南湖区

27.3

55.9

16.8

仙居县

46.2

34.7

19.1

秀洲区

18.0

66.1

15.9

温岭市

12.2

62.9

25.0

嘉善县

21.6

59.7

18.7

临海市

32.1

44.8

23.1

海盐县

23.2

63.5

13.3

丽水市

66.7

15.3

18.1

海宁市

20.9

65.9

13.3

莲都区

65.0

14.9

20.1

平湖市

18.9

69.5

11.6

青田县

55.2

14.9

29.9

桐乡市

26.1

60.9

13.0

缙云县

51.7

32.6

15.7

湖州市

31.6

45.0

23.4

遂昌县

74.5

11.0

14.5

吴兴区

31.4

41.5

27.0

松阳县

81.9

7.0

11.1

南浔区

27.6

56.0

16.5

云和县

61.4

21.3

17.3

德清县

27.0

53.8

19.2

庆元县

69.8

13.0

17.3

长兴县

35.2

33.9

30.9

景宁县

87.2

2.7

10.2

安吉县

36.7

40.3

23.1

龙泉市

68.3

9.9

21.8

资料来源:同表2

5.行业分布。分行业门类看,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主要以从事制造业为主,占59.9%,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也占一定比重,分别占9.5%、9.1%和8.8%,采矿业和电力、燃气、水生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见表7)。

表7 农村常住从业劳动力非农就业行业构成 单位:%

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燃气、水生产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

零售业

住宿餐饮业

居民服务及其他

服务业

其他

行业

全 省

0.5

59.9

0.7

9.1

4.1

8.8

2.0

9.5

5.4

杭州市

0.7

57.4

0.8

11.7

5.0

8.2

2.3

9.7

4.2

宁波市

0.2

69.1

0.6

6.9

3.3

6.9

1.7

8.0

3.3

温州市

0.3

58.0

0.6

5.3

3.5

11.1

2.2

12.2

6.8

嘉兴市

0.1

72.0

0.5

9.1

3.2

6.5

1.3

3.7

3.5

湖州市

2.2

52.9

0.9

9.8

5.1

8.6

2.6

9.9

7.9

绍兴市

0.4

59.3

0.6

12.1

3.7

8.4

1.7

8.8

5.0

金华市

0.4

55.5

0.6

10.3

4.2

9.5

2.0

10.8

6.8

衢州市

1.1

34.6

1.3

19.7

7.2

10.9

3.7

14.4

7.2

舟山市

2.2

37.7

1.2

16.8

10.9

11.3

4.4

8.6

6.9

台州市

0.3

59.3

0.5

8.4

4.1

10.5

1.8

9.4

5.6

丽水市

1.2

32.1

1.2

11.1

5.4

9.9

3.3

19.8

15.9

资料来源:同表2

分县(市、区)看,农村从业劳动力非农就业人员在制造业分布比重最高的为平湖市,占75.8%,其次是余姚市和鄞州区,比重分别为73.7%和73.4%,景宁比重最小,为7.7%。平湖、余姚和鄞州都具有较好的区位条件,水陆交通均十分便利。服装光机电造纸箱包制造是平湖的四大特色支柱产业,余姚的仪表、电子、塑料等制造业发达,鄞州的加工制造业起步较早,纺织业、电气机械设备制造业相对发达,而景宁地处浙南山区,交通不便,仍以农业为主,制造业较弱。龙泉市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人员从事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的比重最高,占45.2%,其次是泰顺县和西湖区,比重分别为30.3%和27.9%。

表8 各县(市、区)按非农就业人员在各行业的比重排序

行 业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采矿业

岱山县(5.1%)

德清县(3.7%)

吴兴区(3.5%)

制造业

平湖市(75.8%)

余姚市(73.7%)

鄞州区(73.4%)

电力、燃气、水生产业

景宁县(5.1%)

拱墅区(2.5%)

松阳县(2.1%)

建筑业

淳安县(28.2%)

开化县(22.2%)

定海区(22.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嵊泗县(14.6%)

岱山县(13.1%)

普陀区(12.0%)

批发零售业

嵊泗县(21.3%)

拱墅区(15.1%)

路桥区(15.0%)

住宿餐饮业

普陀区(6.6%)

嵊泗县(5.4%)

西湖区(5.4%)

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

龙泉市(45.2%)

泰顺县(30.3%)

西湖区(27.9%)

其他行业

景宁县(36.3%)

青田县(28.8%)

庆元县(26.2%)

资料来源:同表2

6.外出去向。到2006年底,浙江省农村外出从业人员人数约为397万,以省内转移为主且县内转移比重最大。县外市内、市外省内和外省占一定比重,港澳台和国外比重较小。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浙江民营经济发达,非农产业的吸纳力较大有关。同时,迁移距离往往是和迁移成本成正比的,考虑到迁移成本、就业机会和生活环境,理性的人们在进行迁移决策时往往会倾向于近距离转移。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就地性也说明浙江农村从业人员的外向意识比较淡薄,这种封闭意识对浙江农业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制约作用不可低估。在外出从业人员分布比重较大的几个省中,上海比重最大,占4.0%,其次是江苏、广东,比重分别为2.2%和1.7%。

分地区来看,外出从业人员在本县内分布的比重以舟山最高,占61.0%,舟山市由于地处海岛,农村劳动力总量小且以渔业生产为主,外出比重最小,其次是嘉兴、宁波,比重最低的为衢州,占26.1%;分布在县外(地)市内的比重以杭州最高,为31.8%,衢州最低,为12.7%;市外省内所占比重最高的为衢州和丽水,分别为42.1%和28.1%,而经济较为发达的宁波、嘉兴等地比重较低,比重不到5%;分布在外省的比重以温州最高,占26.7%,其次是台州,占19.7%,舟山最低,为5.3%。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外出比率较低,因为他们可以在本地流动到较高收入的部门就业,而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外出从业人员,多以发达地区为流入目标。

表9 全省各地外出人口去向分布

单位:%

地 区

在本县内

县外(地)市内

市外省内

外省

港澳台

国外

省外

北京

上海

江苏

福建

山东

广东

全 省

36.7

16.2

15.4

15.4

0.1

0.9

1.0

4.0

2.2

0.6

0.6

1.7

杭州市

42.7

31.8

10.7

7.2

0.1

0.3

0.4

2.1

1.0

0.2

0.2

1.0

宁波市

50.2

19.7

4.6

12.6

0.1

0.2

0.6

5.1

1.2

0.3

0.7

1.9

温州市

20.3

14.5

9.0

26.7

0.1

2.8

2.7

3.3

2.9

1.5

1.3

3.0

嘉兴市

53.2

15.8

4.9

12.7

0.0

0.6

0.5

3.7

5.0

0.1

0.3

0.7

湖州市

43.9

16.8

12.5

13.2

0.1

0.3

0.2

3.7

5.1

0.2

0.3

0.7

绍兴市

43.9

10.6

13.3

16.0

0.1

0.2

0.4

10.4

0.9

0.1

0.4

0.9

金华市

49.5

17.0

13.9

9.6

0.1

0.3

0.5

1.5

1.3

0.3

0.5

1.3

衢州市

26.1

12.7

42.1

9.4

0.1

0.2

0.4

2.2

1.5

0.7

0.2

1.6

舟山市

61.0

17.8

9.5

5.3

0.2

0.9

1.2

1.9

0.3

0.1

0.4

0.5

台州市

31.3

13.8

15.2

19.7

0.1

0.1

1.3

4.6

3.6

0.3

0.8

1.9

丽水市

30.7

13.3

28.1

12.3

0.2

3.0

1.2

2.3

1.2

1.0

0.4

2.0

资料来源:同表2

7.非农就业比重与国内其他省份比较。根据全国各省(市、区)农业普查资料(暂缺西藏数据),按非农就业比重由高到低排序,浙江省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位居全国第3位(见图2)。

江苏、山东、广东三省和浙江同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较为接近,对这四省的农业劳动力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可进一步认识浙江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程度和状况。从表10可知, 从总体上看,四省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比重逐年增加的趋势基本一致;从各年非农就业的比重看,都是浙江最高,其次依次是江苏、广东和山东;从非农劳动就业比重增长的速度上看,浙江省明显快于其他省。1980-2006年26年间,浙江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平均每年增加2.3个百分点,,江苏平均每年增加1.60个百分点,山东平均每年减少0.99个百分点,广东平均每年增加1.58个百分点。

表10 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和福建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比较

地区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3年

2005年

2006年

浙江

16

30.3

34.3

45.4

51.9

60.7

65.8

75.9

江苏

13.8

34.5

38.5

44.5

45

53.6

60.3

55.3

山东

7

21.4

25.1

30

32.3

39.1

45.9

32.8

广东

10.5

23.6

32.3

43.2

43.7

45.4

50.4

51.5

资料来源:根据2007年江苏、山东、广东和浙江等省的统计年鉴资料和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整理计算

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积极效应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意义远远超出分流农业剩余劳动力本身。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探索经济现象相互关系时,提出了乘数效应的概念,认为某些前导经济变量的增强,在后续环节上可以产生数倍于这个变量增强所带来的成效。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就具有这种“四两拨千斤”的积极效应。

(一)经济增长效应。已有研究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对经济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同时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拉动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非农就业的增加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反馈,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增加,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增加农民收入,购买力加强,有助于农村市场的起动及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而经济的繁荣,又能进一步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我们对各县(市、区)的农村劳动力非农比重、生产总值、非农产业增加值、人均生产总值等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非农比重与各县(市、区)的生产总值、非农增加值和人均生产总值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见表11),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上述理论。

表11各县(市、区)经济增长指标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的Spearman相关系数

生产总值

非农增加值

人均生产总值

相关系数

.737(**)

.813(**)

.835(**)

显著性水平

0.000

0.000

0.000

样本量

68

68

68

**P(二)结构优化效应。考虑到产业结构效益是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重要依据,为从量上把握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结构优化效应,我们先对全省各县(市、区)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农比较劳动生产率和二元结构对比系数(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非农比较劳动生产率之比)等指标进行测算(结果见表12),然后将这些指标与各地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进行相关分析,分析发现: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几乎不相关,而非农比较劳动生产率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高度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813,二元结构对比系数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显著相关(P表12 全省各县(市、区)产业结构效益比较

地 区

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非农比较劳动生产率

二元结构对比系数

地 区

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非农比较劳动生产率

二元结构对比系数

杭州市区

0.29

1.07

0.27

嵊州市

0.44

1.18

0.38

富阳市

0.34

1.21

0.28

绍兴县

0.34

1.09

0.32

临安市

0.42

1.21

0.35

新昌县

0.23

1.38

0.17

建德市

0.39

1.36

0.29

金华市区

0.24

1.31

0.19

桐庐县

0.36

1.23

0.29

兰溪市

0.22

1.65

0.13

淳安县

0.40

1.71

0.23

东阳市

0.32

1.13

0.28

宁波市区

0.30

1.05

0.29

永康市

0.15

1.21

0.12

余姚市

0.39

1.12

0.35

武义县

0.37

1.23

0.30

慈溪市

0.37

1.10

0.34

浦江县

0.22

1.29

0.17

奉化市

0.32

1.29

0.25

磐安县

0.36

1.53

0.23

象山县

0.41

1.45

0.28

衢州市区

0.25

1.63

0.15

宁海县

0.37

1.27

0.29

江山市

0.35

1.45

0.24

温州市区

0.13

1.07

0.12

常山县

0.28

1.62

0.17

瑞安市

0.29

1.11

0.26

开化县

0.34

1.87

0.18

乐清市

0.24

1.15

0.21

龙游县

0.34

1.43

0.24

洞头县

0.35

1.43

0.24

舟山市区

0.45

1.15

0.39

永嘉县

0.13

1.34

0.10

岱山县

0.82

1.07

0.77

平阳县

0.24

1.31

0.18

嵊泗县

0.55

1.22

0.45

苍南县

0.26

1.39

0.19

台州市区

0.23

1.17

0.19

文成县

0.34

1.45

0.23

温岭市

0.37

1.18

0.31

泰顺县

0.32

1.41

0.23

临海市

0.30

1.30

0.23

嘉兴市区

0.32

1.14

0.28

玉环县

0.49

1.09

0.45

平湖市

0.55

1.05

0.52

三门县

0.47

1.34

0.35

海宁市

0.37

1.12

0.33

天台县

0.22

1.57

0.14

桐乡市

0.56

1.07

0.52

仙居县

0.28

1.44

0.19

嘉善县

0.56

1.09

0.51

丽水市区

0.30

1.31

0.23

海盐县

0.38

1.16

0.33

龙泉市

0.37

1.63

0.23

湖州市区

0.37

1.16

0.32

青田县

0.15

1.71

0.08

德清县

0.36

1.19

0.30

云和县

0.37

1.32

0.28

长兴县

0.40

1.19

0.34

庆元县

0.32

2.43

0.13

安吉县

0.38

1.25

0.30

缙云县

0.19

1.87

0.10

绍兴市区

-

-

-

遂昌县

0.27

1.90

0.14

诸暨市

0.37

1.14

0.33

松阳县

0.40

2.08

0.19

上虞市

0.31

1.22

0.26

景宁自治县

0.42

1.52

0.27

表13 产业结构指标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的Spearman相关系数

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非农比较劳动生产率

二元结构对比系数

相关系数

-0.103

-0.813**

0.338**

显著性水平

0.403

0.000

0.000

样本量

67

67

67

**P(三)增收效应。农民增收是“三农”的核心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关键环节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一般而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与其就业水平有着正相关关系,即农村居民就业水平越高的地区,其收入水平也越高。增收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农村劳动转向非农产业就业,拓宽了就业与获取收入的渠道,从而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二是有助于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的产业化,从而增加了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1996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大量转移,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由1996年的3463元增加至2006年7335元,增长1.12倍,其中农村居民非农收入更是连续保持快速增长,成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最重要的来源。从工资性收入看,2006年,农村居民在企业从业或从事各种劳务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人均3646元,比1996年增加2286元,增长1.68倍,工资性收入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由1996年的39.3%增长到2006年的49.7%。从家庭经营的非农产业收入看,2006年农村居民来自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收入人均1653元,比1996年的681元增长1.43倍,二、三产业收入占全部纯收入比重由1996年的19.6%上升为22.5%(见表14)。

表14 1996-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来源比较

1996年

(元)

2006年

(元)

增长

(%)

1996:各来源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

2006:各来源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

比重的变动(%)

全年纯收入

3463

7335

111.8

100.0

100.0

-

1、工资性收入

1360

3646

168.1

39.3

49.7

10.4

2.家庭经营收入

1929

3030

57.1

55.7

41.3

-14.4

(1)第一产业收入

1248

1377

10.3

36.0

18.8

-17.3

(2)第二产业收入

248

685

176.2

7.2

9.3

2.2

#工业收入

161

441

173.9

4.6

6.0

1.4

建筑业收入

87

244

180.5

2.5

3.3

0.8

(3)第三产业收入

433

968

123.6

12.5

13.2

0.7

#运输业收入

103

317

207.8

3.0

4.3

1.3

批零贸易餐饮业收入

138

357

158.7

4.0

4.9

0.9

服务业收入

73

107

46.6

2.1

1.5

-0.6

3.转移性、财产性收入

177

659

272.3

5.1

9.0

3.9

(四)充分就业效应。农村剩余劳动率和平均从业时间和是反映就业是否充分的重要指标。这里先利用有关资料对农村劳动力的平均从业时间和劳动力剩余进行测算(考虑到资料的可获性和易操作性,本研究采取劳均负担面积法和社会平均生产力法对农村剩余劳动率进行简要估算,具体方法见附件2,具体结果见表15)。

表15 浙江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地区分布情况

按劳均负担耕地法测算的剩余劳动力(万人)

按劳动生产率法测算的剩余劳动力(万人)

最终估计农业剩余劳动力(万人)

农村劳动力剩余率(%)

全 省

392.23

434.33

413.28

17.94

浙东北

112.79

153.34

133.06

11.96

杭州市

43.22

47.82

45.52

17.07

宁波市

29.69

37.12

33.41

10.41

嘉兴市

2.37

15.85

9.11

5.82

湖州市

6.35

17.32

11.84

10.22

绍兴市

27.22

29.84

28.53

13.21

舟山市

3.93

3.65

3.79

10.27

浙西南

279.39

279.44

279.41

23.46

温州市

73.66

80.10

76.88

19.92

金华市

66.22

65.19

65.71

25.07

其中:义乌市

6.43

5.99

6.21

10.04

衢州市

36.11

33.84

34.98

29.40

台州市

63.17

58.20

60.68

19.54

丽水市

40.23

37.77

39.00

34.46

资料来源:根据2007浙江统计年鉴资料和农业普查资料测算。具体计算方法见附件2。

注: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会因估算方法不同而有差异,但并不影响地区比较。引用本表数据时需慎重。

仔细观察11个市的农村劳动力剩余率,可以发现:丽水市、衢州市和金华市的剩余率最高,而这几个地方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比重却为全省最低。相关分析也发现,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与农村劳动力剩余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749,P再观察11个市农村劳动力的平均从事农业时间和平均从业时间(见表16),可以发现,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越高的地区,其平均从事农业的时间较短,而平均从业时间较长。相关分析也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与平均从事农业的时间显著负相关(R=-0.800,P表16 2006年全省各市农村常住从业人员平均从业时间

单位:月

地 区

平均从事农业时间

平均从业时间

全 省

4.94

9.38

杭州市

4.75

9.68

宁波市

5.02

10.02

温州市

3.71

8.85

嘉兴市

4.37

9.94

湖州市

4.73

9.60

绍兴市

4.12

9.51

金华市

5.58

9.45

衢州市

5.94

8.38

舟山市

6.18

9.07

台州市

4.40

8.94

丽水市

7.51

8.80

资料来源:浙江省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

三、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实证

结合已有理论和研究,我们认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就业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来自农业的排斥力。如资源短缺、农业投入增加、农业劳动力总量扩张等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产生推动作用。二是来自非农业吸纳力。如非农产业发展、城镇较高的收入和较好的生活环境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三是来自就业转移过程的摩擦力。既包括转移成本、心理成本、从业人员素质等个体因素,还包括转移过程中遇到的制度、政策、观念性因素等(伍世代等,2003;景普秋等,2004)。现利用农业普查资料和相关统计资料对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

(一)指标的选取

1.因变量: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农村劳动力中的非农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

2.自变量(12个):

(1)农业排斥力因素:选取人均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指标;

(2)非农业的吸纳力因素:选取增加值非农比重、劳动力非农比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

(3)转移过程的摩擦力因素:选取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平均受教育程度、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等指标;由于转移成本、制度、观念等因素难以量化,这里不作实证分析。

(二)相关分析

利用浙江省各县(市、区)的统计资料,对以上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见表17):

(1)除人均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两个变量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的相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指标均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显著相关。

(2)除人均耕地面积和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两个变量外,其余指标均与劳动力非农就业显著正相关,其中农业用电量、增加值非农比重、劳动力非农比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相关系数较大,绝对值均在0.8以上。这意味着:某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农业投入量越大,农业劳动生产率越高,非农产业越发达,城镇收入越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越高,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则该地区的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越大;反之,则越小。

(3)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为高度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农村劳动力年龄越大,非农就业的比重越低;反之,则越高。

为进一步了解各因素影响作用的大小,还需进一步作回归分析。

表17 各县(市、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与各因素的相关系数

V1

V2

V3

V4

V5

V6

V7

V8

V9

V10

V11

V12

Y

-.151

.441

(**)

.835

(**)

.325

(**)

.220

.471

(**)

.813

(**)

.868

(**)

.822

(**)

-.816

(**)

.687

(**)

.597

(**)

V1

1.000

.327

(**)

.102

.375

(**)

-.128

.194

-.140

.038

.001

.111

.024

.104

V2

.327

(**)

1.000

.689

(**)

.759

(**)

.596

(**)

.372

(**)

.427

(**)

.519

(**)

.469

(**)

-.364

(**)

.520

(**)

.518

(**)

V3

.102

.689

(**)

1.000

.577

(**)

.378

(**)

.529

(**)

.764

(**)

.823

(**)

.795

(**)

-.619

(**)

.661

(**)

.692

(**)

V4

.375

(**)

.759

(**)

.577

(**)

1.000

.565

(**)

.245

(*)

.378

(**)

.403

(**)

.420

(**)

-.255

(*)

.343

(**)

.435

(**)

V5

-.128

.596

(**)

.378

(**)

.565

(**)

1.000

-.203

.242

(*)

.000

.166

-.156

.187

.082

V6

.194

.372

(**)

.529

(**)

.245

(*)

-.203

1.000

.196

.623

(**)

.604

(**)

-.341

(**)

.446

(**)

.684

(**)

V7

-.140

.427

(**)

.764

(**)

.378

(**)

.242

(*)

.196

1.000

.807

(**)

.709

(**)

-.652

(**)

.641

(**)

.542

(**)

V8

.038

.519

(**)

.823

(**)

.403

(**)

.000

.623

(**)

.807

(**)

1.000

.838

(**)

-.670

(**)

.730

(**)

.709

(**)

V9

.001

.469

(**)

.795

(**)

.420

(**)

.166

.604

(**)

.709

(**)

.838

(**)

1.000

-.657

(**)

.762

(**)

.669

(**)

V10

.111

-.364

(**)

-.619

(**)

-.255

(*)

-.156

-.341

(**)

-.652

(**)

-.670

(**)

-.657

(**)

1.000

-.536

(**)

-.441

(**)

V11

.024

.520

(**)

.661

(**)

.343

(**)

.187

.446

(**)

.641

(**)

.730

(**)

.762

(**)

-.536

(**)

1.000

.629

(**)

V12

.104

.518

(**)

.692

(**)

.435

(**)

.082

.684

(**)

.542

(**)

.709

(**)

.669

(**)

-.441

(**)

.629

(**)

1.000

注: (1) Y=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 V1=人均耕地面积,V2=农用机械总动力,V3=农业用电量,V4=化肥施用量,V5=农业劳动力数量,V6=农业劳动生产率,V7=增加值非农比重,V8=劳动力非农比重,V9=城镇居居可支配收入,V10=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V11=平均受教育程度,V12=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P(2)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与全社会从业人员之比;

(3)资料来源:根据2007浙江统计年鉴资料和第二次普查资料整理计算。

(三)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的综合运用。相关分析发现,除人均耕地外所有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非常高(P第一步:因子分析

按照100%的转换的原则,12个自变量可以产生12个公因子,分别为F1、F2、……F12。同时,KMO检验和球型检验发现,非常适合用因子分析(KMO值大于0.75,球型检验P表18 因子负荷矩阵表

Y

Component

F1

F2

F3

F4

F5

F6

F7

F8

F9

F10

F11

12

V1

.055

.071

.715

.675

-.005

-.121

-.024

.021

.069

.057

.034

.015

V2

.735

.575

.183

-.140

.059

-.044

.032

.044

-.134

.151

-.102

-.130

V3

.804

.033

.050

-.147

-.388

-.174

.360

.095

.087

-.025

.007

.028

V4

.687

.617

.205

-.022

.025

-.043

-.102

-.039

-.126

-.272

.009

.022

V5

.408

.820

-.247

-.089

.128

-.013

-.096

.122

.138

.117

.092

.098

V6

.453

-.534

.445

-.489

.068

-.070

-.125

.145

-.075

.031

.142

-.008

V7

.770

-.049

-.318

.348

-.246

.292

-.092

.054

-.046

.000

.126

-.088

V8

.863

-.350

-.018

.105

-.111

.125

-.149

.116

-.138

.059

-.135

.130

V9

.827

-.330

-.104

.074

.248

-.024

-.049

.212

.249

-.100

-.078

-.063

V10

-.676

.255

.400

-.160

-.015

.487

.128

.184

.052

-.035

-.027

.009

V11

.795

-.192

-.050

.149

.384

.144

.332

-.115

-.102

.014

.053

.038

V12

.811

-.042

.249

-.233

-.082

.182

-.103

-.370

.190

.035

-.022

.004

第二步:以“各因子得分”为自变量,以“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出回归方程为:

Y=0.806F1-0.273F2-0.226F3+0.129F4+0.006F5-0.016F6-0.131F7+0.143F8-0.023F9+0.130F10+0.055F11+0.116 F12 (方程1)

经方差分析(见表19),F=25.386,P<0.001,可以认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与公因子间存在线性关系。复相关系数R=0.929,决定系数R2=0.864,方程1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的解释比例为86.4%。

表19 方差分析表

Source

SS

df

MS

F

Sig.

Regression

23644.697

12

1970.391

25.386

.000(a)

Residual

3725.620

48

77.617

Total

27370.316

60

表18对应的各因子方程代入方程1,获得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与本研究选取的12个自变量的线性回归方程:

Y=0.075V1-0.179V2+0.013V3-0.213V4+0.436V5-0.226V6+0.181V7+0.537 V8+0.0127 V9-0.244 V10+0.117 V11-0.101 V12 (方程2)

依据标准回归系数的大小,由方程(2)可以把各影响因素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

第一层次,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劳动力非农比重;

第二层次,次重要的影响因素:农业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农业劳动生产率、化肥施用量;

第三层次,一般影响因素: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值非农比重、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这表明: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就业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来自非农化产生的吸纳力;之二是来自农业投入增加而产生的置换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资金投入和技术的更新,必然使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再加上农业劳动力的刚性增长,导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之三是受到个体特征的影响,因为不同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其工作的能力和观念存在较大差异,在非农行业顺利就业的概率也存在较大差异。

四、思考与政策启示

(一)县域经济发展与非农转移。从前面的分析可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区),其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的较高,农村劳动力外出的趋近偏好也较突出,这提示我们,发展县域经济是农村劳动力顺利实现非农转移的主要途径。已有研究也指出,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县域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拉动着非农转移(王培根,2006)。应该说,浙江县域经济相对发达,不少县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为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有部分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如何进一步拓展县域经济仍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

我们认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发展县城经济。县城对农民是一个有独特吸引力的地方。一方面,县城既具有城市的功能,又在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与农民接近;另一方面,就地转移可使农民工免受长途跋涉之苦,免受背井离乡带来的生活与心理上的负担,事实上,因为地理位置便利,农民忙时下地、闲时进城进厂,已成为我省农民务工的主要渠道。现在到村里去调查,很多人都希望就在本地企业上班。因此,需继续从产业支撑、服务功能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增强县城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内容之二则是乡村企业。我省乡村企业,特别是个体私有企业的发展对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大力发展乡村企业仍将是一个重要选择。在新的形势下,我省乡村企业应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由原来偏向于各种与农业关联度较弱的工业,向与农业关联度较强的工业转变,这是确保乡村企业持续增长和就业容量不断提高的关键。

(二)非农化发展与非农转移。从前面的影响因素实证可知,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的吸纳。这提示我们:发展第二、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相对于工业来说,浙江第三产业发展还嫌不足。第三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能够为劳动力就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并且第三产业中有一部分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不高,正好能够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因此要特别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流通、服务等领域。另外,实践表明,中小企业是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更是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力量。因此,继续鼓励中小企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是加快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农业发展与非农转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实践表明,农业发展滞后,或者不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不仅造成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内部得不到合理利用,进而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的“推力”不足,而且工业化发展也会因农业限制和拖累受到影响,结果对农村劳动力形不成足够的“拉力”,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可能陷于停滞。印度在这方面就有深刻的教训。20世纪60年代产业快速转移。之所以如此,除过分偏重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和农村人口过快膨胀外,农业过于落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印度农业发展速度一直徘徊在3%左右(杜书云,2007)。前面的影响因素实证也发现,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地区,其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较高。因此,重视和加强农业是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必然要求。

(四)人力资本投入与非农转移。制度和外部环境一定的条件下,农村劳动力个体特征状况或素质高低对非农就业竞争能力及其收入状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前面的影响因素实证也表明,农村劳动力年龄与非农就业比重呈明显的反相关关系,平均受教育年限与非农就业比重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实践中发现,由于农村劳动力平均技术熟练水平不高,劳动力有效总资源并不是很丰富。这样,一方面表现为“劳动力的供给和新产业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不相吻合”,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较高质量的劳动力的短缺”,劳动力剩余与短缺同在。因此,从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适应能力上看,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强化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迫在眉睫。

继续强化职业技术培训,必须跳出农村基础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路子,把指导思想放到直接为农村经济服务上来。同时要全面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在农村小学的高年级普遍开设劳技课;二开办一批职业技术学校,根据生产过程中技术进步发展和转移进程中再就业的需要,对成年农民工进行科技文化教育,帮助农民提高就业技能,拓展就业空间。尤其在农村劳动力剩余较高的地区,政府应根据市场需求,有效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五)制度创新与非农转移。为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增强转移动力,我国和浙江政府一直致力于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国外也不例外,美国政府虽然没有制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政策,但是政府在土地、交通运输、货币和外来移民方面的政策,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的转移。20世纪50年代还实施了土地休耕计划,农民可以将土地租给政府而获得报酬,也可将土地存入“土地银行”,短时间内休耕农田达到3000万英亩,农民大量流入城市。德国19世纪初有著名的“十月敕令”,为普鲁士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农民自由转换职业、农村人口自由进入城市提供了法律依据。后来普鲁士还颁布了《职业自由法》、《迁徙自由法》,进一步为劳动力自由流动提供了法律保证(王章辉等,1999)。

当前,在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中政府应继续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制度化建设,为非农转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重点是创造一个平等的就业环境,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全体国民平等地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特别是对进城民工要保障他们的平等就业机会和子女的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从而降低农村居民向非农转移的货币成本和心理成本。加快废除所有有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政策和法规,保障居民拥有自由迁徙和自由转换职业的权利。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要避免过多干预个体的经济行为,将经济决策权交给个体。尽快建立惠及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如果不惠及农民工,会影响其外出务工积极性,因此,特别要关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以解决他们非农迁移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蔡肪,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趋势与政策,中国人口科学》,1995年第6期。

2.王春超,收入差异、流动性与就业集聚—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1期。

3.辜胜阻、刘传江主编:人口流动与农村城镇化战略管理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

4.侯力、肖贺飞等,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社会问题,人口学刊,2005年第6期。

5.张兴华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浙江统计分析,2002年第66期。

6.肖东荪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第五次人口普查课题,2002年

7.景普秋等,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研究。东南学术,2004年第4期。

8.伍世代等,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研究,福建地理,第18卷第1期。

9.孟令国,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创新及政府角色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2003第2期。

10.王培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互动性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1.王章辉,黄柯可主编.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2.杜书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本—收益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附件1

各县(市、区)农村常住从业劳动力非农就业的行业构成

单位:%

地 区

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燃气、水生产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

零售业

住宿

餐饮业

居民服务及其他

服务业

其他

行业

全 省

0.5

59.9

0.6

9.1

4.1

8.9

2.0

9.5

5.4

杭州市

0.7

57.4

0.8

11.6

5.1

8.2

2.3

9.7

4.2

江干区

0.0

40.3

0.9

11.3

6.1

14.4

4.6

12.6

9.9

拱墅区

0.1

43.9

2.5

11.4

7.1

15.1

4.7

8.8

6.5

西湖区

0.9

25.8

1.2

15.1

9.4

9.8

5.4

27.9

4.6

滨江区

0.0

50.0

0.8

15.4

4.0

8.6

2.7

10.1

8.3

萧山区

0.2

65.0

0.6

11.3

3.1

5.9

1.1

8.4

4.4

余杭区

0.8

60.2

0.7

9.3

4.9

9.2

2.2

8.4

4.3

桐庐县

0.8

61.9

0.8

14.7

4.6

7.1

2.6

4.9

2.7

淳安县

1.0

32.8

1.6

28.2

8.2

11.0

3.2

9.3

4.7

建德市

2.2

45.7

1.1

19.2

6.6

7.3

3.0

12.3

2.7

富阳市

1.2

59.9

0.7

9.8

6.6

7.6

2.2

9.7

2.3

临安市

1.6

52.0

1.1

8.0

7.6

9.7

3.5

13.8

2.8

宁波市

0.2

69.1

0.5

6.9

3.3

6.9

1.8

8.0

3.3

海曙区

0.0

40.3

0.2

18.2

3.0

11.0

4.4

22.0

0.9

江北区

0.1

57.8

0.5

6.6

4.5

7.1

2.6

8.5

12.5

北仑区

0.3

53.9

0.9

9.3

4.4

6.1

3.1

16.9

5.2

镇海区

0.2

67.1

0.9

9.1

3.6

5.2

1.5

9.7

2.8

鄞州区

0.2

73.4

0.4

6.2

2.9

6.0

1.7

6.3

3.0

象山县

0.4

51.4

0.8

16.5

5.5

9.4

2.8

10.4

2.9

宁海县

0.3

64.8

0.8

10.8

4.0

7.4

2.1

8.0

1.9

余姚市

0.2

73.7

0.4

6.6

2.8

5.3

1.3

6.1

3.7

慈溪市

0.1

72.0

0.4

4.8

2.8

8.3

1.4

7.7

2.5

奉化市

0.3

67.0

0.7

6.8

4.0

7.3

2.2

8.8

2.9

温州市

0.3

58.1

0.6

5.3

3.6

11.0

2.2

12.2

6.8

鹿城区

0.1

61.7

0.3

3.5

2.3

6.0

2.1

8.2

15.9

龙湾区

0.2

65.8

0.6

3.3

2.7

8.7

1.9

8.9

8.0

瓯海区

0.1

66.6

0.7

3.8

2.5

10.3

2.4

8.1

5.4

洞头县

2.7

22.8

1.4

14.5

9.1

14.5

4.2

12.5

18.4

永嘉县

0.3

51.7

0.6

8.3

4.2

13.4

2.4

12.9

6.2

平阳县

0.6

52.7

0.6

8.5

5.3

12.3

2.0

15.5

2.6

苍南县

0.7

51.0

0.5

5.3

5.3

11.6

1.8

20.5

3.4

文成县

0.6

21.1

1.5

15.4

5.9

13.6

2.6

24.0

15.4

泰顺县

2.9

15.2

1.5

16.9

5.7

11.7

2.7

30.3

13.1

瑞安市

0.2

60.9

0.5

3.5

3.8

11.4

1.8

14.8

3.2

乐清市

0.1

57.6

0.6

6.2

3.0

13.5

2.5

8.4

8.2

嘉兴市

0.1

72.0

0.5

9.2

3.2

6.6

1.3

3.7

3.5

南湖区

0.0

62.0

0.7

14.3

4.0

6.1

1.5

5.4

6.1

秀洲区

0.0

72.4

0.6

7.6

2.6

8.3

1.2

3.7

3.7

嘉善县

0.0

69.9

0.5

5.8

6.0

9.9

1.5

4.4

2.1

海盐县

0.4

72.8

0.8

8.8

3.5

5.2

1.4

3.9

3.3

海宁市

0.3

72.4

0.4

10.1

2.6

6.1

1.2

3.4

3.6

平湖市

0.0

75.8

0.5

9.4

2.6

5.1

1.1

2.8

2.7

桐乡市

0.0

72.9

0.4

9.1

2.5

6.4

1.3

3.7

3.7

湖州市

2.1

52.9

0.9

9.9

5.2

8.6

2.7

10.0

7.8

吴兴区

3.5

44.1

1.2

11.8

4.7

9.5

3.0

10.4

11.8

南浔区

0.2

68.9

0.4

7.8

2.6

9.2

1.5

5.1

4.4

德清县

3.7

60.8

0.7

8.5

4.8

7.3

2.5

8.3

3.4

长兴县

2.5

36.6

1.3

11.9

7.6

8.2

3.2

13.3

15.4

安吉县

1.1

52.1

0.9

9.6

6.6

8.6

3.5

14.3

3.3

绍兴市

0.4

59.5

0.6

12.1

3.7

8.4

1.6

8.8

5.0

越城区

0.2

50.3

0.8

13.7

3.9

12.3

1.8

9.0

8.0

绍兴县

0.3

66.9

0.7

9.8

3.2

11.1

1.1

3.1

4.0

新昌县

0.2

66.2

0.6

7.1

3.7

5.1

2.0

6.1

9.2

诸暨市

0.5

60.2

0.4

11.1

4.0

7.4

1.5

9.9

5.1

上虞市

0.4

53.3

0.4

19.0

3.7

6.4

1.3

12.1

3.5

嵊州市

0.7

58.5

0.7

10.7

3.7

6.2

2.8

13.5

3.3

金华市

0.4

55.4

0.6

10.3

4.2

9.5

2.0

10.8

6.8

婺城区

0.5

35.1

1.3

12.5

8.1

10.3

4.2

23.9

4.3

金东区

0.5

35.1

1.1

9.8

7.2

11.8

3.6

14.9

16.2

武义县

1.7

59.0

0.8

9.8

4.3

7.3

2.3

12.6

2.4

浦江县

0.2

67.1

0.4

8.5

3.3

7.0

1.6

11.3

0.7

磐安县

0.3

46.5

0.9

13.3

4.9

7.3

2.0

9.8

15.1

兰溪市

0.6

48.5

1.0

16.4

4.4

7.6

2.8

10.9

8.0

义乌市

0.2

55.5

0.5

6.2

4.0

11.4

1.6

8.7

11.9

东阳市

0.3

55.3

0.5

18.1

2.5

9.4

1.3

8.5

4.3

永康市

0.4

69.1

0.5

4.3

3.6

9.4

1.4

8.8

2.4

衢州市

1.1

34.5

1.3

19.6

7.3

11.0

3.7

14.5

7.1

柯城区

0.2

22.6

1.6

19.4

9.3

14.5

5.1

21.5

5.9

衢江区

1.6

29.7

1.5

15.4

8.4

11.8

3.5

13.2

14.8

常山县

3.2

36.6

1.2

18.6

7.3

10.2

3.9

11.3

7.7

开化县

0.7

33.6

1.5

22.2

7.4

10.2

4.3

14.3

5.8

龙游县

0.6

38.7

1.1

20.0

5.9

9.3

4.0

14.5

5.9

江山市

0.8

40.6

1.3

21.7

6.5

10.6

2.2

12.9

3.5

舟山市

2.2

37.7

1.3

16.7

10.9

11.3

4.4

8.6

7.0

定海区

1.4

39.7

1.1

22.1

8.8

10.0

3.4

6.7

6.8

普陀区

1.4

34.7

1.4

14.8

12.0

10.7

6.6

12.2

6.2

岱山县

5.1

39.6

1.4

10.3

13.1

12.5

2.7

7.8

7.6

嵊泗县

2.9

31.4

1.1

5.6

14.6

21.3

5.4

6.7

10.9

台州市

0.3

59.4

0.5

8.4

4.2

10.5

1.8

9.4

5.6

椒江区

0.1

58.3

0.8

10.4

5.0

12.0

2.2

8.4

2.8

黄岩区

0.1

56.8

0.6

7.4

3.9

8.4

1.7

8.0

13.1

路桥区

0.1

60.6

0.4

5.5

3.7

15.0

1.7

8.1

4.9

玉环县

0.3

71.1

0.4

3.0

3.1

6.2

1.7

6.3

8.0

三门县

0.7

46.1

0.7

20.4

6.1

9.8

2.3

10.6

3.4

天台县

0.5

40.5

0.8

13.1

3.8

11.0

2.3

24.5

3.5

仙居县

0.5

56.3

0.7

7.0

3.7

8.0

3.3

17.3

3.2

温岭市

0.1

63.7

0.4

7.4

4.6

12.2

1.5

7.4

2.8

临海市

0.5

51.7

0.6

13.2

4.2

9.0

1.5

11.9

7.3

丽水市

1.1

32.2

1.3

11.2

5.3

9.9

3.4

19.7

15.9

莲都区

0.2

27.8

1.3

13.2

6.6

13.2

4.4

22.8

10.5

青田县

2.5

19.7

1.0

10.1

5.1

12.1

4.0

16.7

28.9

缙云县

0.8

53.8

0.9

12.0

4.3

7.4

2.9

11.9

6.0

遂昌县

2.0

25.4

1.5

14.2

6.1

10.2

3.4

15.5

21.8

松阳县

1.7

17.7

2.1

17.0

6.8

11.0

4.2

23.7

15.7

云和县

0.3

39.2

1.2

14.5

5.9

7.5

2.7

12.5

16.4

庆元县

0.1

31.9

1.7

9.2

4.4

10.6

2.7

13.2

26.2

景宁县

0.3

7.7

5.1

7.6

7.6

8.4

3.2

23.9

36.3

龙泉市

0.9

26.2

0.9

3.3

4.5

8.3

3.1

45.2

7.7

附件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估算方法

1.劳均负担耕地面积法

计算公式为:Y= L -A/Ã

Y:农业剩余劳动力数;

L:当前农业实际劳动力数(不含林牧渔业);

A表示总的耕地面积;

Ã表示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劳均负担的耕地面积;

A/Ã表示一定的耕地面积所需要的农业劳动力。

由此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Ã。省统计局农调队在我省剩余劳动力时,采用Ã =8亩/劳动力(张兴华,2002);省农业厅一项研究认为Ã=7亩/劳动力。考虑到农业装备和技术进步的因素,我们采用省统计局农调队的数值,即Ã =8亩/劳动力,据此对浙江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行估算。

2.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法

其基本思想是: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都应该达到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如果农业部门达不到这一理想值,则农业部门就会有剩余劳动力存在。计算公式为:

Y=L- m/p (公式2)

Y:农村剩余劳动力数;

L:当前实际农业劳动力数;

m:当前农业增加值;

p:按当前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要达到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难度很大(如2006年浙江省农业平均劳动生产率为1.26万元/人,仅约为全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1/4)。已有研究常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数作为调整系数(张明梅,2004),本研究也按此方法计算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理想值。因此,计算公式1调整为:

Y=L-2m/( m/L+p) (公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