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影响,浙江经济发展速度趋缓。随着经济形势持续复杂,经济变化对就业的影响已经逐步显现,浙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为此,全省认真贯彻《就业促进法》,深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我省就业局势仍保持稳定。三季度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3%,比去年同期下降0.03个百分点,与上季度相比下降了0.01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单位(不包括城镇私营单位,下同)从业人员为653.2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1.8%,增幅下降0.2个百分点。
一、三季度就业形势的特点
1.城镇单位新就业人数逐季下降。一般情况下,受农民工回城和大学毕业生的影响,每年劳动力市场新就业人数呈现“高低高低”的季节性变化趋势,即随着大批回家过春节的农民工回城,一季度是劳动力市场最繁忙的季节,二季度就业趋于稳定使得新就业人数减少,大学毕业生的到来促进了三季度新就业人数的增加,四季度就业又趋于稳定。但今年劳动力市场新就业人数却呈现逐季下降的趋势,三季度全省城镇单位新就业人员为23.7万人,比二季度减少4.5万人,与一季度相比减少了8.6万人。而其中新录用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仍继续保持增长(比去年同期增加0.8万人),导致新就业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下降。三季度全省城镇单位新招用的农民工比二季度减少7.5万人,下降了39.1%,降幅比去年同期扩大了近30个百分点。
2.在岗职工增幅稳中趋降。三季度,全省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为615.5万人,同比增长11.0%,增幅分别比一、二季度减少1.3和0.3个百分点。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兼职人员等其他从业人员为37.7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28.9%,为在岗职工增幅的2.6倍。其他从业人员一、二季度的增幅也在较高水平,同比分别增长22.0%和29.6%。
3.劳动力继续从小企业流向大中型企业。在许多小企业为了规避成本上涨风险而选择停产的同时,对成本上升承受能力较强、用工较规范的大中型企业,却为了做大做强,或者基于摊薄成本的考虑,趁机扩大企业规模,吸纳大批从同行业小企业转移出来的熟练工人。1-9月,全省规模以下工业从业人员同比下降2.9%;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同比增长0.7%,其中,大型企业从业人员同比增长3.8%,中型企业同比增长0.1%,小型企业同比增长0.5%。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国际国内经济走势对就业的影响逐渐加大。上半年,由于经济对就业的影响存在滞后性,浙江的就业形势总体尚好。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变化,就业受到的影响已经逐步加大。如前所述,三季度全省城镇单位新就业人数出现了反常态的下降。三季度全省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为110.7,比二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回落4.3和11.4点,呈逐季回落走势。这些都表明了当前企业用工已经越来越谨慎,全省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二是员工希望提高待遇与企业成本压力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影响劳动力供求的主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劳动者技能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即一方面许多大龄失业人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由于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技能劳动者和熟练工人的短缺,许多企业招不到合格技工的现象普遍存在。但今年以来,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又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即员工希望提高待遇与企业成本压力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熟练工人的短缺以及物价的持续上涨,使得劳动者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社会保险的心理预期也逐步提高,目前浙江省许多地方的月最低工资标准已达到960元,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岗位已难以吸引求职者去应聘;而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银行贷款利率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上升等多重因素集中爆发,对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压力,传统出口产品利润明显变薄,企业已无力提供更高的工资待遇。从今年二季度全省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来看,缝纫工几乎全部位列全省各市缺口最大的前三个职业之一,究其原因,除了各地对缝纫工的需求量较大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前服装行业利润下滑,工人工资待遇偏低、劳动强度较大而出现的反差。
三是《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得部分企业调整了用工模式。《劳动合同法》规范了企业的用工行为,对劳务派遣等问题也作出了明确规定,更好地保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但同时也推动了企业用工成本的上升。因此,部分企业为了降低用工成本,调整了企业用工模式,比如在一些岗位招用离退休人员或兼职人员等,以规避《劳动合同法》的约束。或者考虑企业业务外包,即企业把内部业务的一部分承包给外部专门机构,使得用工单位与员工从用工关系转化为业务合作关系,脱离同工同酬的管辖范围。
综合以上分析及国际国内宏观经济走势来看,下一阶段浙江就业局势仍将面临严峻挑战,城镇登记失业率会略有提高,但仍能控制在4%以内。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也会有所减缓。因此,各级政府应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创业工作,努力使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实现就业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