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转变方式 提升产业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8780亿元,经济总量列广东、山东、江苏之后,居全国第4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35.9倍,年均增长13.2%。人均GDP由1978年331元增加到2007年的37411元,列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之后,居全国第4位,年均增长12.1%,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省市区中人均GDP增长最快的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的质量不断提高: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投资、出口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

一、三大需求共同拉动经济增长,且消费稳步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三大需求结构不断调整。2007年,按支出法计算的GDP中,资本形成、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者比例关系为46.1:45.3:8.6,消费与投资比例趋向协调。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变化:投资保持适度增长,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成为内需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发展正逐步从投资拉动为主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稳定,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且一直以来保持较高比例,是经济平稳增长的主导力量。近年来,消费稳步扩大,且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居民的消费重点由食品、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方面等基本生活保障消费转向移动电话、摄像机、电脑、汽车等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从满足基本的物质消费转向文化娱乐的精神层次的消费。

投资是影响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七五”、“八五”、“九五”期间,投资对经济的拉动率分别为56.6%、34.3%和44.3%,2000年以来基本保持在45%左右。近年来,在中央宏观调控下,投资结构逐步得到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2年的359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420亿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5%。其中,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且化工、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等国家重点调控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投资得到有效抑制,而装备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2004-2007年年均增长30.3%。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2003-2007年,城镇以上基础设施项目累计投资9034亿元,年均增长14.5%。有效缓解了电力、交通、通讯、社会公共设施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全省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7011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768亿美元,年均增长31.0%。其中出口总额由5240万美元增加到1283亿美元,年均增长30.9%。出口总额相当于GDP的比例,1978年只有0.7%,到2007年迅速提高到51.9%。我省经济由内源性的发展模式逐步向外生性的发展模式转变,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进出口已经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产业结构合理优化,三次产业全面发展

1.三大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10.3:53.3:36.4转变为2007年的5.4:54.0:40.7。在全社会劳动力中,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也随产业结构的变化发生相应改变,由35.6:35.4:29转变为20.1:46.8:33.1。已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跃迁,形成“二、三、一”的产业格局,第二产业稳稳地占据着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以来,服务业年均增长11.9%,快于GDP增速0.7个百分点,产业格局正逐渐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

2.产业内部结构合理优化。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虽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有较大下降,但仍然保证了国民经济安全的需要,并且农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生产经营企业化、规模化,初步实现了向高效生态农业的跃迁。纯粹的农业耕种比重下降,林、牧、渔业发展较快。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由2000年的49.3:5.2:17.4:28.1转变为2007年的46.1:6.0:23.0:23.2,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经济作物的比例也不断提高。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开始由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产业转变,逐步向重化工业化发展。200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90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14.5%。工业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调整。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3425亿元,重工业增加值4147亿元,重工业比重从2000年的49.1%提高到54.8%,提高5.7个百分点。霍夫曼系数(轻工业增加值与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0.83,比2000年的1.04下降0.21个点。我省在继续发挥纺织、服装、化纤、皮革、食品加工和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临港重化工业也有长足的发展。2007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达到2622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614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4.6%和8.1%。在全省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分别达到43.3%和7.9%。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工业产品质量、档次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同时加快品牌强省建设,大力培育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品牌,全省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5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6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的调整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特别是对工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646亿元,占GDP的40.7%,比2000年提高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29%上升到33.1%。传统服务业经过改造提升,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214亿元,比2000年增长1.4倍。货运量由2000年的7.49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15.3亿吨,增长1.05倍;客运量由12.4亿人增加到19亿人,增长52.8%。金融、保险、技术、信息、咨询、软件、会展、旅游、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更为迅速。金融保险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221.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011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2.5倍,年均增长19.7%。入境旅游者由2000年的112.6万人次增加到2007年的51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5.14亿美元增加到27.1亿美元。房地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2007年全省房地产业增加值达1004.6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则明显上升,由2000年的9.6%上升为2007年的13.1%,增加了3.5个百分点。

三、增加要素供给、提升要素层次、突破要素瓶颈,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省劳动力和资本相对较为丰富,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较为紧缺,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管理经验等高级生产要素供给不断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相匹配的要素结构作为支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则需要高层次的要素作为保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我省切实做到保证基本要素供给数量的基础上提高要素供给层次,增加创新要素的供给,为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1.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要素水平有所提升。2007年,浙江省常住人口中来自省外流入人口约为680万人,占总人口的13.4%,外来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并且人口素质不断提高,2005年1%人口调查结果表明,2005年全省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年,比2000年的7.46年提高了0.34年,已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每十万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人口分别达到5096和11415人,分别比2000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增加了1907和657人。从2000年到2007年,浙江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从13%上升到38%。浙江省的科技人员队伍不断壮大,2007年,专业技术人员从2000年的78.5万人增加到84.1万人,增加5.6万人,每万人口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为166人。同时快速发展的经济也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力资本、知识创新等高级生产要素的供给。

2.资源集约利用率不断提高。我省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有效方法,在全国率开展了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管理、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建设用地供应动态监管、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等,积极盘活土地存量,促使企业集约利用土地。土地投入产出水平逐年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水平指数由2002年的8.94增加2007年的14.92[1],土地投入产出主要指标处于全国前列,且近年来土地投入产出弹性系数平稳增长。能源利用方面,由于我省一次性能源较为稀缺,为满足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全省每年从省外调入的能源已超过1亿吨标准煤。因而,增加二次能源供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点。二次能源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日益提高,能源供应得到一定的保证。随着部分新建大电厂的投产和对发电效率较低的产能实行限产,发电效率大幅提高。近两年,全省火力发电效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由此带来的年节能量约为180万吨标准煤,对全省节能成效贡献率在35%以上。此外,供热效率、炼油效率均有所提高,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同时,加快改造和管理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2007年,单位GDP能耗为0.828吨标准煤(2005价),比上年下降4.18%,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从2006年的全国各省、市、区第四位(从低到高排序)提升到第三位,超过上海,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节水、节材工作也不断推进,大力推广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重视废水重复利用技术,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工业重复用水率从2001年的33.8%提高到2007年的63%;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开展节材工作,提高了原材料的利用效率等等。

3.资金相对较为充裕,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与金融服务业也为生产发展提供资本保障。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我省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民营经济较为发达,民间资本较为丰富。另一方面,政策性银行、国有大银行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银行、外资银行纷纷落户浙江,银行组织体系不断完善。金融业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浙江良好的金融资产质量和盈利状况,促使银行机构在信贷政策上向浙江倾斜,增加配置经济资本和风险资产总量,给浙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融资环境。2007年,浙江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4144亿元,是2000年的4.45倍。并且,近年来,人民币贷款余额保持在20%左右速度增长。同时,我省依据自己民间资本充裕的优越条件,正尝试以“收编”民间资金、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方式,构架起民资与“缺钱”民企之间的桥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证。特别是在目前国家银根紧缩的情况下,这项工作的开展将会大大减轻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4.增强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省以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科研院所、孵化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机构等“六个一批”创新载体为中心,大力构建各类创新平台,一个功能完备的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为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逐步实现了技术创新由政府推动向企业自主创新转变,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2007年浙江省第一次全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资料显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近六成开展了创新活动,大大高于全国28.8%的平均水平;R&D经费支出占全部创新投入的比例达到39.5%,亦高于全国32.3%的平均水平。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大。在专利申请方面,浙江省的申请和授权数量连续多年保持了国内领先地位。2007年,浙江省国内专利申请量已经达到68933件,授权量42069件,分别比2000年增长5.7和4.6倍。

四、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以扩大消费为重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消费是拉动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是消费的快速增长机制并未形成。也就是在近两年,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大下滑的情况下,才出现了消费增速快于投资增速的态势。消费的潜力没有很好地释放,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收入分配的结构不合理:政府、企业、居民在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时,政府和企业得到更多,而居民得到的相对较少。政府财政收入、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GDP的增长速度,而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这种“两高一低”的利益分配格局促进了投资的增长,而抑制了消费。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收入分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各地区、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拉大。同时,教育、医疗过分市场化,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增加了未来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居民在收入水平整体不高的情况下,还要留存一部分以满足保障性需求,导致了居民的高储蓄和低消费。不少居民的购房还贷压力也较大。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即期消费。服务价格持续上涨、公共服务缺失和信贷消费水平较低等非收入因素制约消费提升。因此,应着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健全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对低收入阶层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完善收入再分配政策,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促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优化。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住房保障制度,形成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要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扩大即期消费,形成消费的快速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的比重,增强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使经济增长逐步由投资、出口拉动为主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以加快发展服务业为重点,推动产业升级。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在达到5000美元之前,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基本处于工业化时期,“投资主导-工业推动”的组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之后,消费快速扩张,服务业迅速崛起。2007年我省人均GDP已经接近5000美元,正跨入服务业快速崛起的阶段。目前,虽然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积极进展,但与“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格局还有较大距离。从总量上看,服务业总量仍然偏低,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40.7%)不仅未达到英克尔斯现代化标准(45%以上),也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49%),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从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上看,服务业各行业大致存在着以下的先后发展次序:第一阶段是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运输邮电业领先发展;第二阶段是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等加快发展;第三阶段是科学、教育、文化及信息产业迅猛发展。我省目前正处于服务业发展的第二阶段。教育、技术服务、流通服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缓慢会影响制约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因而,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优化调整内部结构,推动服务业逐步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迈进,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中之重。

3.以资源节约为重点,提高发展质量。浙江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全国人均水平;能源消耗水平虽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但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粗放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我省投资效果系数分别为0.8635、0.5608、0.7199、0.2697和0.3025,即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16亿元、1.78亿元、1.39亿元、3.71亿元和3.31亿元。“十一五”以来,投资效果系数有所回升。2006年、2007年投资效果系数分别是0.3035和0.3608,即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3.29亿元和2.77亿元。但改革开放以来,投资效果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进入新世纪后,土地、水、能源等资源供给“瓶颈”制约的矛盾日益显现。“十五”时期,全省平均每年减少耕地45.3万亩,比“九五”增加23.3万亩;万元GDP能源消耗降低率年均仅下降0.1%,是改革开放以来降低幅度最小的一个时期;高消耗必然带来高排放和高污染,超过了浙江环境承载能力。因而节约利用资源、减少排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减小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4.以城乡统筹为重点,促进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建设。我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尽管有了较大提升,但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难以根本扭转,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从2000年的2.18倍扩大到2.49倍。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偏低,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育进程缓慢,农业科技力量薄弱。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城乡公共产品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保障水平低,覆盖人口少。另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仍然较大。因而,我们必须以统筹城乡为重点,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均衡城乡公共品资源分配,让更多农民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这也是加快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1]浙江省国土资源厅《2007年浙江省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报告》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