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2007年浙江非国有工业发展情况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2007年浙江非国有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生产、销售平稳较快增长,利润增幅维持在较高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发展的后劲有所增强。但影响工业产销增幅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较大,出口增幅回落,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降低。

一、非国有工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一)非国有工业保持快速增长,是拉动工业增长的主力。2007年,全省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以下简称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在去年突破5000亿元大关,今年再破6000亿元大关达到6436.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5.0%,同比增长18.7%,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1.1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占87.1%,工业销售产值占86.9%、利税占79.4%、利润占85.0%,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0.9、1.0、0.3,-0.1个百分点。非国有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对全省工业经济具有支撑和推动作用,还有力地促进了全省财政和税收的不断增长,也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扩大就业。2007年,非国有工业企业吸纳从业人员758.9万人,比上年增长8.0%,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96.0 %,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2007年浙江非国有工业企业情况及比重

指标

合计

其中:非国有

非国占比%

比重变动

企业单位数(个)

51604

50910

98.7

0.4

工业增加值(亿元)

7571.3

6436.3

85.0

1.1

工业总产值(亿元)

36073.9

31436.7

87.1

0.9

工业销售产值(亿元)

35209.5

30588.5

86.9

1.0

出口交货值(亿元)

9178.4

8948.9

97.5

-0.1

利税(亿元)

3005.9

2387.8

79.4

0.3

利润(亿元)

1775.5

1509.4

85.0

-0.1

从业人员(万人)

790.9

758.9

96.0

0.5

(二)私营、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已成为推动非国有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私营企业快速发展,比重明显上升。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达33377家,比2007年增加4662家,占全省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比重高达65.9%(见表2),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分别为13540.6亿元和54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9%和29.5%;占全省非国有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3.1%和36.4%,较上年分别提高0.9和0.1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较快发展,在全省非国有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2007年“三资”企业8550家,比2007年增加877家,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分别为9280.1亿元和52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6%和36.9%;占全省非国有工业的比重分别达29.5%和34.5.0%,同比分别提高0.2和2.5个百分点。

表22007年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结构情况

单位:个、亿元、%

企业单位数

工业总产值

利润总额

出口交货值

合计

比重

合计

比重

合计

比重

合计

比重

非国有工业

50910

100

31436.7

100

1509.4

100

8948.9

100

集体企业

571

1.1

254.3

0.8

13.1

0.9

31.8

0.4

股份合作企业

1358

2.7

472.7

1.5

16.6

1.1

64.9

0.7

联营企业

41

0.1

27.7

0.1

1.3

0.1

2.5

0.0

股份制企业

6998

13.7

7859.3

25.0

407.4

27.0

1552.4

17.3

私营企业

33377

65.6

13540.6

43.1

549.3

36.4

3206.0

35.8

其他企业

15

0.0

1.7

0.0

0.0

0.0

0.3

0.0

港澳台外

商投资企业

8550

16.8

9280.1

29.5

521.4

34.5

4090.7

45.7

(三)经济效益保持较高水平。2007年非国有企业在生产、销售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年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0408.3亿元,同比增长24.74%,增幅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全年产品产销率达到97.2%,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税2555.0亿元,增长26.7%,增幅比上年上升3.4个百分点,其中实现利润1498.0亿元,增长29.4%,增幅比上年上升2.9个百分点。非国有工业呈现产销衔接好、效益水平高的良好发展势头。在总量规模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主要经济效益相对指标也达到较好水平,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利税为25.4元,比上年提高1.4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8.5万元/人,比上年提高1.3万元/人;企业亏损面为9.3%,比上年有所下降。

(四)出口继续增长,但增幅有所回落。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8948.9亿元,同比增长20.5%,增幅同比回落4.1%。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29.3%,比上年降低1.1个百分点。30个制造行业大类中,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6个行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比去年提高,其他24个行业大类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比去年有不同程度降低。尽管非国有企业出口规模增速有所回落,但依然是浙江外贸出口的主力军。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中,非国有工业的比重高达97.3%。从经济类型的构成分析,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出口交货值为4090.7亿元,增长17.5%,增幅回落16.78%;在非国有工业中所占比重45.7%,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出口交货值为1552.4亿元,增长28.8%,增幅回落5.4%;在非国有工业中所占比为17.3%,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出口交货值为3206.0亿元,增长23.33%,增幅比上年上升2个百分点;在非国有工业中所占比重为35.8%,比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全年完成出口交货值为31.8亿元,同比下降1.5%。

(五)浙江非国有工业发展在全国继续领先。浙江非国有工业总量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均名列全国前茅。在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浙江非国有工业占85.0%,比全国平均水平(65.8%)高19.2个百分点,高于广东(80.0%)、山东(77.36%)和上海(60.6%)的水平,略低于江苏的86.4%。全省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11.0%和9.2%。非国有工业30个制造行业大类中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0%行业有织服装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 15个行业;比重超过20%有纺织、皮革、化学纤维制造业、废旧资源回收加工等4个行业。在30个制造行业大类中实现利润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0%的有16个,其中超过19%的有化纤、纺织、文教体育用品、服装等4个行业,比重分别达44.2%、21.6%、19.2%、和19.1%。

二、非国有工业发展呈现的积极变化

(一)工业结构重型化趋势明显。全省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3288.9亿元,轻工业3147.4亿元,霍夫曼系数为0.96,比2006年下降0.03。重工业总产值为16494.3亿元,同比增长28.3%;轻工业总产值14942.5亿元,增长21.5%。重工业总产值增速比轻工业高6.8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为52.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从轻重行业构成情况看,在总产值前10位的行业中,重工业行业占到8个,轻工业占2个。其中纺织、电气机械及器材行业连续五年排在前两位,重工业行业中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位居第3位、第4位、第5位和第6位,而服装行业位次则从上年的第10位退至第11位。

(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工业生产、销售保持平衡增长,企业效益稳步回升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2007年,装备制造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额增长10.9%,增幅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行业的金属制造业、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通讯设备及计算机、仪器仪表产值分别增长27.7%、28.7%、25.9%、40.9%、28.4%、47.0%和18.8%,增速有所提高或保持在较高水平。非国有工业企业装备制造业中船舶制造业是一个亮点,其工业总产值320.6亿元,增长64.2%;利润20亿元,增长99.9%;出口交货值112.7亿元,增长83.4%。优势传统产业纺织、服装产值和皮革产值分别增长21.8%,27.4%和18.7%,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部分高耗能工业行业投资规模得到遏制,黑色金属冶炼下降19.8%,化学纤维下降9.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增长3.1%,与去年相比分别下降35.7、7.5、2.6个百分点。

(三)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一批非国有企业脱颖而出。近几年来,政府在加强宏观政策调控的基础上,注重和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加快改革步伐,推动了一批非国有工业企业上规模、上水平。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亿以上企业 5438家,占非国有企业比重10.68%,这些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297.9亿元,占非国有企业的66.4%;利润总额1120.0亿元,占比重达74.8%;出口交货值5870.0亿元,占比重为65.6%。

表3 2007年非国有工业企业按主营业务收入分组情况

单位:个、亿元、%

按主营业务

收入分

企业单位数

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总额

出口交货值

07年

06年

07年

增幅%

07年

增幅%

07年

增幅%

100亿及以上

7

5

1326.6

26.13

59.8

403.4

648.0

-1.34

50亿-100亿

20

19

1396.0

19.36

62.2

19.94

252.9

5.69

10亿-50亿

279

197

5336.2

46.02

319.5

56.25

1220.8

65.81

5亿-10亿

464

373

3162.1

26.80

191.4

22.85

824.8

20.04

1亿-5亿

4668

3826

9076.9

24.14

496.1

24.99

2923.4

22.56

5000-1亿

5016

4215

3454.5

20.22

146.2

12.54

1167.3

18.92

3000-5000万

5943

5016

2276.4

18.74

86.9

8.47

741.9

12.04

1000-3000万

19960

17753

3486.5

13.44

115.5

4.67

964.3

6.98

2007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居前50位的工业企业中,非国有工业企业有33家。其中,万向集团、宁波奇美电子有限公司、杭州摩托罗拉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杭州东信移动电话有限公司、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保健食品有限公司7家企业的销售额已超过100亿元,比去年增加2家;浙江逸盛石化有限公司、海亮集团有限公司、纵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荣盛化纤集团有限公司、东芝信息机器(杭州)有限公司、浙江大东南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恒逸聚合物有限公司、宁波乐金甬兴化工有限公司、宁波金田冶炼有限公司、纳爱斯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龙盛控股有限公司、UT斯达康通讯有限公司、盾安集团有限公司、华立仪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卡森实业有限公司、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富春江冶炼有限公司、杭州道远化纤集团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了5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家;还有一大批像浙江天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升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光宇集团有限公司、绍兴滨海石化集团有限公司、浙江远东新聚酯有限公司、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精功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永通染织集团有限公司、杭州翔盛纺织有限公司、宏磊集团有限公司12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0亿元的知名非国有工业企业,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后劲。

三、制约非国有工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非国有经济运行总体向好的同时,需要关注影响和制约全省非国有工业持续发展的情况和问题,以便深入分析和积极应对。

(一)组织结构水平较低。我省非国有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规模虽不断扩大,但总体上还是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产业组织规模明显低于国有企业和全国平均水平。在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非国有工业企业户均产值和资产分别为5590.1万元和4581.7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31.6%和11.8%,明显低于广东、江苏、山东、上海等省市(见表4)。在一些规模经济要求较高的行业,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多数企业没有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在相当一部分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行业中,企业规模仍然偏小,在生产、市场开拓和产品开发等方面都无法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大量规模不经济的企业,经济效益较低、产品质量较差,相互之间进行过度竞争,容易产生地方保护主义和企业信用不足,阻碍非国有企业的整体发展。

表4 2007年全国及部分省(市)非国有工业主要指标

单位:个、亿元、万元/户

企业单位数

工业总产值

资产总计

户均产值

户均资产

全国

316088

285491.5

194849.5

9032.0

6164.4

浙江

50910

31436.7

25816.1

6174.9

5070.9

上海

13935

14346.9

10626.4

10295.6

7625.7

山东

34839

39241.1

20924.7

11263.6

6006.1

江苏

41056

46700.6

31010.7

11374.9

7553.3

广东

40928

46648.9

30119.2

11397.8

7359.1

(二)技术密集程度较低。浙江非国有工业主要集中在中低层次的传统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企业占多数,在技术创新和采用新技术方面遇到了较多的困难,许多技术、资金含量高的项目难以引进和使用,给推进工业结构升级化带来一定难度,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2007年,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研究开发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只有0.4%,仅比去年同期增加0.03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中,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比重还比较低,作为一个国家地区的工业水平代表的装备制造业,2007年工业总产值为2001.1 亿元,仅占全省非国有工业比重为38.1%。其中,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通信设备制造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总产值分别占比重4.5%、7.7%、2.7%、6.4%、9.6%、5.6%和1.6%。这几个行业占全省非国有工业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接近(见表5),但与上海、江苏和广东等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表5 2007年全国非国有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情况

单位:%

行 业 名 称

全 国

浙 江

装备制造业合计

38.3

38.1

金属制品业

3.7

4.5

通用设备制造业

5.2

7.7

专用设备制造业

2.8

2.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4.8

6.4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7.6

9.6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2.8

5.6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4

1.6

(三)引进外资力度较弱。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单位数为8550家,虽比山东多2603家,但比广东和江苏分别少9657家和1303家。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2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远低于比广东(60.8%)、上海(65.6%)和江苏(41.7%)的水平。同时,引进外资的规模也偏小,全省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中外商和港澳台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重为73.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个百分点;外方资本户均投入为2821.5万元人民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7%。

(四)资源要素成本大幅上升对非国有工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资金紧张、融资困难制约企业发展。随着综合性调控措施密集出台,央行先后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货币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正逐步显现。贷款利率的提高,信贷规模的收缩,融资难度的加大,使一些企业因资金紧张,设备不能更新,生产规模不能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土地阀门”的收紧,使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出现土地需求大大超过供给,用地缺口仍然较大的现象。突出表现为用地指标紧张,项目“落地难”、“征地难”、“开工难”。土地制约的存在,给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带来严重影响,制约了非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企业盈利空间缩小。2007年,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我省工业企业的原材料及能源购进价格景气指数全年呈逐季回落态势,从一季度的82.2,回落至四季度的50.8,回落31.4点。这表明企业主要原材料及能源购进价格持续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迅速增加,从而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减少企业经济效益。我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工业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的“高进低出”现象更使企业盈利空间受到挤压,承受较全国更大的涨价压力。非国有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仅为5.2%,低于全国6.4%的水平。企业劳动用工的制约。劳动用工成本增长快,且用工流动性大,劳动用工紧张、招工难,特别是技术工人、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紧缺。

(五)出口企业面临新的挑战。2004年以来,我国已经数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2007年6月18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5部门联合发出通知,2007年7月1日调整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又将服装和粘胶纤维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分别下调2个和6个百分点。我省非国有工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29.3%,纺织业、纺织服装、皮革毛皮的非国有工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1.9%、55.79%、56.5%。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经济走软。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接近6.8%。这些因素导致出口成本增加,产品竞争力削弱,企业效益下降。我省出口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尤其是生产纺织、服装等低附加值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其所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更大,处境更艰难。

四、树立科学发展观,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全省非国有工业企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抓住发展机遇,切实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发挥块状经济的优势,推动特色产业集群优化升级,调整产业集群构造,从横向一体化的分工联系走向纵向一体化,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拉长产业链,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二是构架创新平台,引导企业从价廉物美低端竞争转向创新能力、自有品牌和标准制定的高端竞争,着力提高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用型创新的能力,建立企业自主创新技术联盟,帮助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促进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变。三是着力调整、优化非国有工业产业结构,退出或治理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更多地进入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和农产品深加工的领域,用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依靠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互联网拓展营销市场,降低市场开拓成本。四是加快浙江金融发展创新的步伐,加大金融支持浙江经济发展的力度,完善企业和个人社会征信体系,建立帮助广大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五是引导外商投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