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省各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全省科技进步规模综合发展指数为126.7%,高于全省水平的地区是:嘉兴市、宁波市、台州市、衢州市、湖州市; 全省科技进步水平综合发展指数为116.0%,高于全省水平的地区有:嘉兴市、台州市、湖州市、宁波市、衢州市。
一、科技进步状况总体评价
(一)人才队伍逐步扩大,整体素质不断提高。2007年末,全省11市拥有人才资源[1]数470.09万人,比上年增长20.2%;每万人口中拥有人才资源数达929人,比上年增长18.3%。全省11市拥有科技活动人员35.05万人,比上年增长12.9%,其中:拥有高中级职称和无高中级职称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21.87万人,增长15.2%。表明我省人才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人才的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科技经费投入稳步增长,R&D强度创新高。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07年,全省11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为16.09亿元(不含转移支付),比上年增长31.9%;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54%,比上年的4.22%提高0.32个百分点。财政科普活动经费拨款为7582.2万元,比上年增长14.3%,人均科普活动经费为1.63元,比2006年的1.44元提高0.19元。
2007年,全省11市科技投入、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和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稳步增长。农业企事业单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民营科技企业、软件开发单位、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科技经费总投入达565.41亿元,比上年增长28.6%,科技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03%,比2006年提高0.23个百分点;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286.3亿元,比上年增长27.8%,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52%,比2006年的1.42%提高0.1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419.81亿元,比上年增长28.0%,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由2006年的1.15%提高到2007年的1.19%。
(三)对国外技术的依赖逐渐减弱,消化吸收工作不断加强。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工业企业用于引进国外技术的经费支出为20.28亿元,下降10.7%。技术引进经费与研发经费之比为8.77:100,比上年的12.62:100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同时引进国外技术经费的结构也得到改善。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引进设计、图纸、工艺、配方等软技术的经费支出为9.37亿元,比上年增长40.7%,引进软技术经费占全部技术引进经费的比重由2006年的29.3% 大幅提高为46.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断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力度,2007年用于消化吸收的经费支出为12.43亿元,比2006年增长16.5%,消化吸收经费与引进国外技术经费之比由2006年的46.96:100提高到2007年的61.29:100。
(四)科技成果硕果累累,专利结构有所改善。不断改善的科技发展宏观环境,形成了鼓励创新、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和氛围,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的经费保障也为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高新技术推广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由此产生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2007年,全省有29项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1项。273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5项,二等奖86项,三等奖162项。2007年全省11市共获专利授权41993项,比2006年增长35.6%,其中获发明专利授权2210项,增长55.3%。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部专利授权量的比重由2006年的4.6%提高到2007年的5.26%。同时,一大批主要工业产品得到更新,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新产品。2007年,企业级及以上新产品产值为5595.96亿元,比2006年增长40.5%;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5.83%,比2006年提高1.79个百分点。
(五)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效显著。2007年,全省11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又跃上新台阶。11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601.93亿元,比2006年增长33.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21.2%,比2006年提高1.15个百分点。截止2007年末各市已累计培育市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880多家,其中培育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近2844家,比2006年增长21.1%,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达642家,增长43.6%。
(六)科研基础设施和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2007年末,全省共有各类科技机构5522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6.37万人,分别比2006年增长17.0%和17.8%。2007年,新认定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0个,新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部共建国家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新批准建立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8个,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48个。截止2007年底,全省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31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645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118个,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71个。
(七)技术市场稳步发展,技术开发合同据主导地位。2007年,全省共签订技术合同16400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5.42亿元,增长13.7%,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为 27.69 万元,比上年增长22.9% 。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中,技术开发合同成交额达2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占全部成交额的比重达到了62.15%,再创历史新高,占据主导地位。
二、各市科技进步状况综合评价
根据浙江省科技进步监测评价统计指标体系和监测评价方法,按在地原则(即监测范围包括所在地的中央属、省属、市属单位),调查了各市农业企事业单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通高等院校、县及县以上政府部门属研究开发机构、民营科技企业、软件开发单位的科技进步状况,采集了各地区其他的有关经济、社会、科技指标,按照10个监测指标、8个观察指标的内容,对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水平、相对于2006年变化情况的综合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监测评价。结果如下:
(一)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规模)评价。科技综合实力是综合反映科技进步总量或规模的指标,它是把科技进步监测评价的规模指标(是绝对量而不是相对量)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加权综合而成的。经过综合计算,2007年度各市科技综合实力评价得分如下:
各市科技综合实力评价得分
地 区 | |
20分以上 | 杭州市(25.46) |
10~20分 | 宁波市(17.52) 绍兴市(10.53) |
温州市(10.36) | |
5~10分 | 台州市(9.43) 嘉兴市(8.31) |
金华市(7.27) | |
5分以下 | 湖州市(4.70) 衢州市(2.48) |
丽水市(2.22) 舟山市(1.72) |
(括号内数据为各市科技综合实力评价得分)
按照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的价值判断,我们既鼓励支持科技进步,又要分析科技进步的社会经济成本,追踪科技进步的效果,权衡科技进步的代价。科技进步的价值在于促使社会、经济、科技的协调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综合实力评价的重点并不在于某地区的科技综合实力评价的得分,而是该地区科技综合实力与经济综合实力的适应性。
2007年各市科技综合实力与经济综合实力的比较
科技综合实力 占各市之和的 比例(%)(1) | 地区生产总值 占各市之和的 比例(%)(2) | (1)相当于(2)的(%) | |
杭州市 | 25.46 | 22.02 | 115.62 |
宁波市 | 17.52 | 18.43 | 95.06 |
温州市 | 10.36 | 11.58 | 89.46 |
嘉兴市 | 8.31 | 8.51 | 97.65 |
湖州市 | 4.70 | 4.81 | 97.71 |
绍兴市 | 10.53 | 10.58 | 99.53 |
金华市 | 7.27 | 7.85 | 92.61 |
衢州市 | 2.48 | 2.51 | 98.80 |
舟山市 | 1.72 | 2.18 | 78.90 |
台州市 | 9.43 | 9.25 | 101.95 |
丽水市 | 2.22 | 2.28 | 97.37 |
(二)科技进步水平综合评价。科技进步水平是反映类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相对水平的指标,它所体现的是科技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所达到的相对强度。它所选用的指标一般为强度指标,一方面考虑科技进步的规模,另一方面又考虑地区的规模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产出,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各地区规模以及经济实力的差距,具有较好的可比性。根据综合评价,2007年度十一个市科技进步水平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次:杭州市(90.06);
第二层次:宁波市(80.42);
第三层次: 绍兴市(70.52)、嘉兴市(70.09);
第四层次:台州市(64.39)、舟山市(64.09);
第五层次:湖州市(59.77)、金华市(58.49)、
温州市(56.13)、衢州市(51.19);
第六层次:丽水市(43.66)。
(括号内数据为各市科技进步水平综合评价得分)
同样,我们也给出各市2007年科技进步水平评价结果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比较,供参考。
2007年各市科技进步水平及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比较
科技进步水平评价得分 | 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 | ||||
位次 | 位次 | ||||
杭州市 | 90.06 | 1 | 61313 | 1 | |
宁波市 | 80.42 | 2 | 61032 | 2 | |
温州市 | 56.13 | 9 | 28362 | 9 | |
嘉兴市 | 70.09 | 4 | 47153 | 3 | |
湖州市 | 59.77 | 7 | 32188 | 6 | |
绍兴市 | 70.52 | 3 | 43419 | 4 | |
金华市 | 58.49 | 8 | 31932 | 7 | |
衢州市 | 51.19 | 10 | 18940 | 10 | |
舟山市 | 64.09 | 6 | 42118 | 5 | |
台州市 | 64.39 | 5 | 30385 | 8 | |
丽水市 | 43.66 | 11 | 18644 | 11 | |
(三)相对于2006年变化情况的综合评价。考虑到科技综合实力变化情况、科技进步水平情况与科技综合实力的大小、科技进步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因为基数大的地区变化程度可能会小一些。在此基础上,相对于2006年变化情况的综合评价是以科技综合实力变化情况、科技进步水平变化情况为主,适当考虑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水平的原有基础综合而成的。2007年,11市相对于2006年变化情况的综合评价结果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宁波市(76.17)、杭州市(76.07)、嘉兴市(73.77);
第二层次:台州市(69.37)、绍兴市(66.31)、金华市(65.79)、
湖州市(65.75)、舟山市(65.46)、温州市(63.98)、衢州市(62.83);
第三层次:丽水市(57.03)。
(括号内数据为各市变化情况综合评价得分)
在这里,我们也给出各市科技进步状况相对于2006年变化情况的综合评价结果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比较,供参考。
各市科技进步相对于2006年变化情况综合评价
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比较
科技进步相对于2006年 变化情况综合评价得分 |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速度(可比价格) | |||
分 值 | 位 次 | (%) | 位 次 | |
杭州市 | 76.07 | 2 | 14.6 | 6 |
宁波市 | 76.17 | 1 | 14.8 | 4 |
温州市 | 63.98 | 9 | 14.3 | 10 |
嘉兴市 | 73.77 | 3 | 14.4 | 8 |
湖州市 | 65.75 | 7 | 14.4 | 8 |
绍兴市 | 66.31 | 5 | 14.3 | 10 |
金华市 | 65.79 | 6 | 14.8 | 4 |
衢州市 | 62.83 | 10 | 15.5 | 3 |
舟山市 | 65.46 | 8 | 17.0 | 1 |
台州市 | 69.37 | 4 | 14.5 | 7 |
丽水市 | 57.03 | 11 | 15.6 | 2 |
在运用上述评价结果时,须强调以下三点:
1.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是一个系统。科技进步监测评价系统具有抽象性,它的抽象性在于所反映的数量不是系统中某元素的具体指标,而是对系统运动状态和特定功能能够作出及时评价的多个目标函数。从科技进步监测评价系统的目标和功能看,科技进步监测评价具有相对于上一年变化情况综合评价、科技综合实力评价、科技进步水平评价等多个目标。以上目标任何一项的亏缺,都会对科技进步总体评价的完整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科技进步监测评价应该具有的信息、咨询和监督功能。因此,我们在使用科技进步监测评价结果时,应该把上述三个方面的结果结合起来综合使用。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揭示各地区科技进步状况相对于上年的变化情况,换言之,科技进步监测评价既要揭示出各地区在“科技进步”方面的差异,又要对地区之间科技进步差异的不同评价进行统计概括,给出恰如其分的结论。因此相对于2006年变化情况的综合评价,是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的主要目标。
2.科技进步监测评价的三个目标所体现的内容及其作用。科技进步规模是评价地区科技进步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制定地区科技进步发展规划、政策,进行宏观管理的基本依据。以当年度的规模评价来看,各市之间没有可比性,但是,它却是各市内部科技发展、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均衡性分析的基础。科技进步水平评价是各市科技发展水平比较的一个标准尺度,是衡量各市科技进步水平的最主要的内容,是评价各地区科技进步程度的主要依据。相对2006年变化情况的综合评价是综合科技进步规模变化情况评价、科技进步水平变化情况评价以及以上这两种情况的难易程度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价,是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最直接的参考依据。
3.科技进步规模、科技进步水平评价是静态评价,相对于2006年变化情况的综合评价是动态评价。从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的指标确定和方法选择等方面看,科技进步规模、科技进步水平的评价只涉及到评价年度的指标,因而,科技进步规模、科技进步水平评价是静态评价。相对于2006年变化情况的综合评价从监测评价的指标体系入手,系统地概括了各个地区科技进步系统的运行状态,并按确定的价值取向对科技进步的结构进行统计评价,因而是动态评价。按照认识论原理,动态认识(评价)更加深入,接近认识对象的本质。
三、各市科技进步的特征分析
科技进步的统计特征分析是以各市相对于2006年的变化情况综合评价为主线,着眼于2007年度的工作以及取得的实际绩效,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各地区科技发展、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均衡性进行判断,企求寻找影响各市科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以推动区域科技进步。
(一)杭州市
2007年,杭州市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水平在各市中均居首位,相对于2006年变化情况的综合评价居各市第二位。
杭州市是浙江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由于中央属、省属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部分集中在杭州市,杭州市的科技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07年,杭州市科技经费投入总额、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发明专利授权量和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省的份额均超过了35%;科技经费投入、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每万人口专利授权指数、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比重相当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均超过了150%。
全社会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和专利授权量快速增长是2007年杭州市科技进步的一大亮点。2007年,杭州市科技经费投入总额增长32.3%,科技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增长11.0%,均高于各市平均增幅,居各市第二位。专利授权指数增长45.0%,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58.5%,分列各市第四、第五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部专利授权量的比重也由2006年的14.5%提高到2007年的17.5%。新产品产值率由2006年的10.84%提高到2007年的13.55%,增幅在各市中排第二位。财政科普经费稳步增加,增长22.5%,人均科普经费增长21.4%,增幅分列各市第一、第二位。
目前,杭州市信息化水平提高缓慢,仅增长11.4%,列各市第十位。农业劳动率增长13.7%,比各市平均低4.1个百分点,居各市第十位。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19.3%,比各市平均低3.0个百分点,居各市第九位。这些是杭州市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所在。
(二)宁波市
2007年,宁波市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水平均居各市第二位,相对于2006年变化情况的综合评价居各市首位。
2007年,宁波市在加大财政科技教育投入力度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措施有力、成效明显。本级财政科技拨款比上年增长71.4%,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比上年增长30.5%,增幅均居各市第二位。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增长28.5%,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增长27.6%,增幅均列各市第四位;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长34.1%,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增长5.8%,增幅均居各市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1.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增长14.4%,增幅均居各市第二位。专利授权指数增长51.6%,每万人口专利授权指数增长47.6%,增幅分别比各市平均高7.9和6.2个百分点,列各市第三位。
虽然宁波市专利授权指数增长较快,但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部专利授权量的比重仅提高了0.04个百分点,由2006的3.28%到2007年的3.32%。科技经费投入增长24.4%,科技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增长4.1%,分别比各市平均增幅低4.2、4.1个百分点,居各市第八、第九位。人才资源数增长10.7%,增幅比各市平均低9.5个百分点,居各市第十位。累计培育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400家,比上年增长17.0%,增幅比各市平均低5.3个百分点,居各市最后一位。这些也是宁波市需要继续加强的重要方面。
(三)温州市
2007年,温州市科技综合实力居各市第四位、科技进步水平和相对于2006年变化情况的综合评价均居各市第九位。
2007年,温州市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争取上级科技项目经费支持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7年,温州市人才资源数增长25.0%,每万人口人才资源数增长23.4%,均高于各市平均增幅,分别位居各市第四、第三位。R&D经费支出增长28.6%,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增长9.5%,增幅均位居各市第五位。争取到省及省以上科技项目经费4454万元,比上年增长77.9%,科技活动人员人均争取到省及省以上科技项目经费1447元,比上年增长55.7%,增幅均位居各市首位。累计培育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77家,比上年增加77家,增长38.5%,增幅列各市首位。
温州市在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专利授权指数增长40%,低于各市平均3.7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43.4%,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41.6%,增幅分别比各市平均低11.9、10.2个百分点,列各市第九位。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增长13.4%,低于各市平均增幅18.6个百分点,位列各市第九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6年26.60%下降到2007年的26.34%,增幅分别比各市平均低11.5、3.6个百分点,居各市第十、第八位。这些是温州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着力加以解决的重点。
(四)嘉兴市
2007年,嘉兴市科技综合实力居第六位,科技进步水平居第四位,相对于2006年度变化情况的综合评价居各市第三位。
2007年,嘉兴市在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人才资源数增长25.4%,比各市平均高5.2个百分点,居各市第三位。创新投入大幅度增加。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增长33.2%,科技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增长13.2%,增幅均居各市首位;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增长34.1%,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增长5.2%,增幅均位居各市首位;R&D经费支出增长33.3%,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增长13.2%,增幅均居各市第三位。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48.4%,比各市平均高16.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12.92%提高到2007年的14.66%,增幅比各市平均高10.8个百分点,居各市第三位。信息化水平提高较快,增长22.1%,高于各市平均增幅,居各市第三位。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9.7%,比各市平均高2.0个百分点,列各市第三位。
嘉兴市对财政教育投入和培育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20.0%,比各市平均低3.3个百分点,增幅居各市第十位。累计培育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56家,增长17.3%,低于各市平均5.0个百分点,列各市第十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仅为2.61%,居11市最后一位。专利授权指数增长16.1%,比各市平均低27.5个百分点,列11市倒数第二位。
(五)湖州市
2007年,湖州市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各市第八位,科技进步水平和相对于2006年变化情况的综合评价均居各市第七位。
2007年,湖州市在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保护知识产权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成效明显。人才资源数增长32.0%,每万人口人才资源增长30.5%,增幅均居各市第二位。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增长76.2%,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6年的4.36%提高到2007年的6.21%,增幅均居各市首位。财政科普经费增长22.1%,人均科普经费增长22.0%,增幅分别位居各市第二、第一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快速增长。2007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82.4%,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79.2%,增幅均位居各市首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部专利授权量的比重也由2006年的1.22%提高到2007年的2.71%。R&D经费支出增长42.3%,增幅列各市首位。农业劳动生产率由2006年的17421元提高到2007年的21225元,提高幅度居各市第二位。
湖州市对财政教育投入的力度连续几年有所放缓。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20.9%,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667.62元,仅为各市平均水平的79.4%,居各市第八位;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长18.4%,低于全省平均6.8个百分点,增幅列各市末位,预算内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6年的21.53%降到2007年的20.91%,增幅比各市平均低3.7个百分点,居各市第九位。信息化水平提高缓慢,仅增长8.5%,低于全省平均7.4个百分点,增幅均居各市末位。湖州市在发展过程中对这些问题应予重点关注。
(六)绍兴市
2007年,绍兴市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水平均居各市第三位,相对于2006年变化情况的综合评价居各市第五位。
2007年,绍兴市在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效果显著。科技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46%,居各市第二位,比上年增长9.0%,增幅居各市第四位;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增长30.3%,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增长2.8%,增幅分别位居各市第三、第四位。累计培育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47家,比上年增长28.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比重由2006年的6.70%提高到2007年的7.84%,增幅均位居各市第二位。专利授权指数快速增长,2007年比2006年增长86.9%,增幅居各市首位,专利授权指数在全省的位次由2006年的第六位提高到2007年的第五位。农业增加值增长11.2%,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8.1%,均高于全省平均增幅,居各市第五位。
绍兴市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2007年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增长19.6%,比各市平均低12.3个百分点,增幅居各市第八位。财政科普经费增长10.5%,比各市平均低3.9个百分点,增幅居各市第八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8.6%,增幅列各市第八位。人才资源数增长10.5%,增幅列各市末位。新产品产值率由2006年的22.29%下降到2007年的22.02%,增幅居各市第十位。人均GDP增长15.0%,居各市最后一位。
(七)金华市
2007年,金华市科技综合实力居各市第七位,科技进步水平居各市第八位,相对于2006年度变化情况的综合评价列各市第六位。
2007年,金华市在人才引进、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优势明显。人才资源数增长24.2%,比各市平均高4.0个百分点,居各市第五位。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增长29.5%,科技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增长8.8%,均高于各市平均增幅;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增长33.1%,比各市平均高5.1个百分点,增幅在各市中排第二位。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8.8%,提高幅度居各市第四位。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57.2%,比各市平均高16.7个百分点,增幅居各市第二位。
金华市近两年对财政科技教育投入的力度有所放缓。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增长3.7%,比各市平均低28.2个百分点,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4.40%下降到今年的3.89%,增幅在各市中均排最后一位。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20.6%,低于各市平均2.7个百分点;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长20.6%,低于各市平均4.6个百分点,增幅分列各市第九、第十位。专利授权指数增长24.1%,比各市平均增幅低19.6个百分点,居各市第八位。争取到省及省以上科技项目经费4680万元,比上年增长18.2%,增幅比各市平均低21.8个百分点,科技活动人员人均争取到科技项目经费由2006年的2088元下降到2007年的2027元,增幅均位居各市最后一位。
(八)衢州市
2007年,衢州市科技综合实力居各市第九位,科技进步水平及相对于2006年度变化情况的综合评价均居各市第十位。
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快速增长。2007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32.7%,比各市平均高9.3个百分点,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32.1%,比各市平均高9.5个百分点,增幅均居各市第二位。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均增长29.7%,比各市平均高4.5个百分点,增幅居各市第三位。衢州市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够如此重视教育,应该说是非常可贵的。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专利授权量快速增长。专利授权指数增长78.6%,比全省平均高34.9个百分点,每万人口专利授权指数增长77.9%,增幅均居各市第二位。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70.8%,新产品产值率由2006年的9.49%提高到2007年的11.89%,增幅均位居各市首位。累计培育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3家,增长26.5%,居各市第三位。人均GDP增长20.3%,居各市第二位。
衢州市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相对迟缓的方面。人才资源数增长15.6%,低于各市平均增幅,居各市第八位。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总额增长11.0%,比各市平均低17.6个百分点;企业技术开发费增长12.3%,比各市平均低15.7个百分点;R&D经费支出增长13.4%,比各市平均低15.4个百分点,增幅均居各市第十位。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6年的4.29%下降到2007年的4.12%,比各市平均低11.5个百分点,列各市第九位。
(九)舟山市
2007年,舟山市的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各市最后一位,科技进步水平居各市第六位,相对于2006年变化情况的综合评价居各市第八位。
2007年,舟山市在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积极争取上级科技项目经费支持等方面成效明显。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增长29.1%,比各市平均高5.7个百分点,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增长29.1%,高于各市平均增幅6.5个百分点,增幅均居各市第三位;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长26.8%,增幅高于各市平均1.6个百分点,居各市第四位。争取到省及省以上科技项目经费4243万元,比上年增长69.1%,远高于各市平均增幅,列各市第二位。信息化提高较快。信息化规模增长26.1%,高于各市平均增幅8.3个百分点,信息化水平增长25.3%,高于各市平均增幅9.3个百分点,增幅在各市中均列首位。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57.0%,新产品产值率由2006年的12.39%提高到2007年的15.03%,增幅均位居各市第三位。人均GDP提高21.4%,列各市首位。
舟山市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发展缓慢。农业增加值增长6.4%,居各市最后一位,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6.3%,增幅在各市中排第八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6%,增幅列各市末位。专利授权指数增长23.4%,居各市第九位。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增长13.7%,增幅列各市第九位;R&D经费支出增长25.1%,增幅居各市第八位。这些方面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予以加强。
(十)台州市
2007年,台州市的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水平均居各市第五位,相对于2006年变化情况的综合评价在各市中均居第四位。
2007年,台州市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人才资源数增长35.1%,每万人口人才资源数增长34.5%,增幅均列各市首位。科技活动人员增长19.6%,每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增长19.0%,增幅分别居各市第二、第一位。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总额比上年增长29.7%,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增长10.2%,增幅在各市中均排第三位;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增长28.4%,企业技术开发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由2006年的1.47%提高到2007年的1.49%,均高于各市平均增幅,分列第四、第五位;R&D经费支出增长41.8%,比各市平均高13.1个百分点,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增长20.4%,增幅比各市平均高12.4个百分点,增幅在各市中均居第二位。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25.8%,提高幅度在各市中排首位。
台州市财政科技教育经费投入、争取到上级科技项目经费数和信息化等指标的增长速度仍低于平均水平。本级财政科拨款增长7.9%,比各市平均低24.0个百分点,增幅在各市中排第十位。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增长18.6%,比各市平均低4.8个百分点,增幅列各市末位;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长22.2%,比各市平均低3.0个百分点,增幅在各市中排第八位。争取到省及省以上科技项目经费6160万元,增长23.7%,居各市第十位。信息化水平提高13.7%,新产品产值率提高5.9%,增幅在各市中均排第九位。
(十一)丽水市
2007年,丽水市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各市第十位,科技进步水平和相对于2006年变化情况的综合评价均列各市末位。
财政科技教育经费投入和信息化规模快速增长。本级财政科技拨款比上年增长30.6%,增幅居各市第四位。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增长33.0%,比各市平均高9.6个百分点,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32.3%,比各市平均高9.7个百分点,增幅均列各市首位,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全省的位次也由2006年的第六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五位;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长29.8%,比各市平均高4.6个百分点,增幅居各市第二位。信息化规模增长22.8%,信息化水平提高22.2%,均高于各市平均增幅,分列各市第三、第二位。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5.65%提高到2007年的6.95%,增幅在各市中均排首位。
丽水市人才资源数、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和专利等指标的增长速度均远低于各市平均水平。人才资源数增长12.4%,增幅在各市中排第九位。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比上年增长0.5%,R&D经费支出增长9.5%,企业技术开发费只有上年的96.6%,增幅均列各市末位。专利授权指数增长12.5%,发明专利授权量只有上年的61.9%,增幅在各市中均排最后一位。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18.1%,新产品产值率由2006年的5.08%下降到2007年的4.30%,增幅列各市末位。
附表
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结果
2007年规模综合评价位次 | 规模综合 发展指数 | 2007年 水平综合评价位次 | 水平综合发展指数 | 变化情况综合评价位 次 | |||
位次 | 位次 | ||||||
杭州市 | 1 | 125.65 | 7 | 1 | 115.38 | 8 | 2 |
宁波市 | 2 | 129.03 | 2 | 2 | 116.88 | 4 | 1 |
温州市 | 4 | 124.77 | 10 | 9 | 115.83 | 6 | 9 |
嘉兴市 | 6 | 129.35 | 1 | 4 | 117.86 | 1 | 3 |
湖州市 | 8 | 127.02 | 5 | 7 | 117.52 | 3 | 7 |
绍兴市 | 3 | 125.21 | 8 | 3 | 115.57 | 7 | 5 |
金华市 | 7 | 126.11 | 6 | 8 | 114.48 | 9 | 6 |
衢州市 | 9 | 127.73 | 4 | 10 | 116.19 | 5 | 10 |
舟山市 | 11 | 125.00 | 9 | 6 | 113.95 | 10 | 8 |
台州市 | 5 | 127.79 | 3 | 5 | 117.70 | 2 | 4 |
丽水市 | 10 | 123.21 | 11 | 11 | 112.29 | 11 | 11 |
附件
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水平)指标体系
1.每万人口人才资源数
# 每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数
2.科技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 企业技术开发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
# 科技活动人员人均争取到省及省以上科技项目经费数
# 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
# 人均科普活动经费
3.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
# 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
4.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5.信息化水平
6.每万人口专利授权指数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
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比重
8.工业新产品产值率
9.农业劳动生产率
1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注:人才资源的统计范围为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和规模以上私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