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积极实施“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努力克服雨雪冰冻灾害影响,积极支援抗震救灾,经济总体上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民生持续改善,消费价格涨幅高位回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发展。但经济运行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正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预计下半年经济运行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1.三次产业平稳增长。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为988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4%,增幅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分别回落3.3和0.4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高出1个百分点(详见附表)。农业生产基本稳定,第一产业增加值440.3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增加值5292亿元,增长11.5%,其中工业增加值4781.7亿元,增长12.1%,增幅同比分别回落3.9和4.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37亿元,增长12.2%,增幅同比回落5.5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14%,比去年同期下降0.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4156.5亿元,增长12.3%,增幅同比回落3个百分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46%,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交通、通信、贸易、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发展较快,房地产、旅游等行业回落。铁、公、水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7.6%和21.3%;邮政电信业务总量770.9亿元,增长23.5%;批零贸易销售额12913亿元,增长20.8%;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3479和27516亿元,增长20.1%和15.2%,保费收入340.1亿元,增长39.7%。而商品房销售额下降12.4%(去年同期增长58.5%),接待入境旅游者261.2万人次,同比增长7.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4.9亿美元,增长16.9%,增幅同比分别回落13.6和7.2个百分点;接待国内旅游者10030万人次,同比增长6.3%,实现旅游收入1026亿元,增长9.5%,增幅同比分别回落15.2和15个百分点。
2.投资增速回升,消费增长平稳,出口规模扩大,增速回落。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68亿元,其中限额以上投资3596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6.8%和17.9%,名义增幅同比提高5.4和8.2个百分点,扣除投资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6%和6.6%,全社会投资实际增幅同比回落2.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投资实际增幅提高0.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投资中,农村投资900亿元,增长16.8%;非国有投资2489亿元,增长18.8%,所占比重达69.2%。基础设施投资转降为升,为907亿元,增长17.8%(去年同期下降8.5%)。房地产开发投资853亿元,增长18%,增幅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房屋施工和新开工面积分别增长8.1%和24.9%。商品房供给增长较快,竣工面积增长36.5%。但随着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市场观望气氛较浓,成交量萎缩,销售面积下降19.8%。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540亿元,增长19%,增幅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实际增幅同比回落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升0.4个百分点。城市市场零售额2359亿元,增长19.5%,农村市场零售额1181亿元,增长17.9%。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增长16.9%和19.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1.1%。从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分类商品零售额看,食品饮料烟酒、服装鞋帽针纺织品、日用品、金银珠宝、文化办公用品类分别增长26.5%、24%、25.9%、32.1%和18.9%,汽车类销售增长趋缓,增幅仅10.3%,低于去年同期7.3个百分点。部分商品销售出现下降趋势,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零售下降12%,通讯器材类下降5.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19.8%。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平稳。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61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450元,增长16.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幅分别为3%和8.1%。
上半年,进出口总额为1023.9亿美元,增长27%,其中出口731亿美元,增长26.1%,同比回落2.4个百分点,6月份单月出口规模(141.6亿美元)再创新高;进口292.9亿美元,增长29.4%。出口增幅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也高于广东(12.9%)、上海(25.1%)、江苏(24.3%),低于山东(26.9%)。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69家,合同外资金额78.2亿美元,同比分别减少40.2%和7.7%,实际利用外资56.3亿美元,同比增长14.4%。
3.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企业利润平稳增长,居民收入保持增长。上半年,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2121.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03.7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3.5%和26.9%,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契税分别增长22.7%、25.9%、15.4%、21.3%、34.2%和2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811.5亿元,增长15.8%,增幅同比回落16.5个百分点,若扣除镇海炼化和杭州炼油厂2家企业影响,利润增幅可达22.4%;企业亏损亏损面为18.8%,比一季度缩小4.6个百分点。
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2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6%,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3.6%,实际增幅同比回落5.7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回升1.9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仍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8443元,增长6%,占可支配收入的67.9%。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7.5%和26.9%。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610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4%,实际增幅同比回落6.6个百分点。其中,来自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的收入增长22.7%,增幅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增长13.8%,增长贡献率为43.4%。
4.消费价格涨幅在高位有所回落,但生产价格继续高涨。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7.4%。价格涨幅明显回落,5、6月分别为7.2%和6.4%,均明显低于4月的7.9%,其中6月份涨幅为今年以来最低。食品类价格仍是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首要因素。上半年食品类价格上涨19.7%,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6.1个百分点,多数食品价格涨幅超过两位数,干豆及豆制品、油脂、肉禽及制品、菜类、干鲜瓜果、液体乳及乳制品、水产品同比价格分别上涨48.9%、46.2%、39%、17.7%、11.8%、15.8%和13.3%,粮食价格上涨了5%(6月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6.9%,涨幅为2005年3月份以来的新高)。八大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五涨三跌。除了食品外,居住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烟酒及饮料价格分别上涨7.8%、6.4%、3.2%、2.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衣着类、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则分别下降0.8%、1.1%和3.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8%。
上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0.2%,其中6月份同比涨幅达24.6%,创1996年以来新高,产品畜、化肥、饲料、机械化农具价格分别上涨45.8%、32.4%、18%和13%,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带来的成本压力继续增加。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涨4.9%和11.7%,进出涨幅差为6.8个百分点,同比扩大4.9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13.4%,涨幅创13年以来的新高,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4%,涨速继续加快。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0.6%,涨幅同比上升7.5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上涨12.3%,涨幅为13年来最高。
房价继续维持高位,上半年全省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1.6%,涨幅同比上升6.5个百分点,其中新建商品房价格上涨12.6%,二手房中住宅价格上涨11.3%;土地交易价格仍居高位,土地交易价格涨幅为35.7%,其中商业营业用地价格涨幅达61.9%,居住用地价格上涨45.6%,工业用地价格上涨13.7%。房屋租赁价格平稳上扬,同比上涨3.8%,其中住宅租赁价格上涨4.5%,办公楼租赁价格上涨4.2%,商业娱乐用房租赁价格上涨2.1%。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上半年,宁波、杭州市房屋销售价格涨幅分别为13.3%和13.2%,高于10.1%的平均涨幅,分别居第2和第4位,又比去年末前移3和5位,温州上涨5.4%,从19位后移至57位,金华上涨5.2%,居59位。
二、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
1.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一是投资在保持适度增长的基础上结构不断改善。上半年,一产投资12.8亿元,增长63%。二产投资1759亿元,增长13.9%,工业投资1752亿元,增长14%,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005亿元,增长9.5%,占工业投资的57.3%。制造业投资增长16.8%,增幅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投资比重达43%,装备制造业投资增幅达22.8%,占制造业投资的44.8%,其中专用设备、运输设备、通信电子等行业投资分别增长28.5%、41.4%和25.9%;食品制造(46.3%)、饮料(58.5%)、石油加工(52.7%)、化学(34.9%)、有色金属(55.7%)、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88.3%)等行业投资增长较快,食品加工、化纤、橡胶、塑料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等行业投资增长都在20%以上。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1.8%,增幅同比提高13.5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投资比重为50.7%,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批发和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科研技术服务、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文化体育和娱乐等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62.2%、30.2%、52.9%、94.3%、35.3%、30.9%,金融业投资更是增长1.9倍。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中,90平方米以下的增长1.3倍,远高于17.8%的平均增幅。二是工业生产结构优化升级。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总产值达6634亿元,增长20%,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高出0.4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从去年同期的33.9%上升到34.5%,其中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等行业总产值分别增长23.2%、21.5%、31%和20.7%,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通信电子、仪器仪表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46.5%、25.7%、76.8%和26.4%。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造纸、化学、医药、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等行业总产值分别增长25%、32%、23.3%、27%、26.4%、26.8%和41.1%,利润分别增长60.7%、33.4%、28.5%、77.3%、56.3%、73.1%和97.7%,均高于全省平均增幅。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等行业经过改造提升后,总产值分别增长23.6%和45.6%,利润分别增长37.6%和70%。三是对外贸易结构趋优。机电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止跌回升。上半年,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7.5%,比重升至44.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2.3亿美元,增长2.9%。汽车零件、船舶、液晶显示板等出口分别增长38.4%、113.1%和398.1%,医药品出口增长86.6%,纺织品、家具、旅行用品及箱包等传统商品出口分别增长27.1%、32.8%、31.3%。四是利用外资结构趋好。大项目投资增长。上半年,新批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55家(比上年同期减少5家),增资重大项目30家(比去年同期减少1家),投资总额56.9亿美元,合同外资24.3亿美元,投资总额和合同外资分别增长9.3%和3.8%。投资领域已从传统的轻纺及房地产行业转向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新批高技术产业企业81家,合同外资11.8亿美元,实际外资7.5亿美元,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分别增长34.8%和82.9%。三产合同外资26.1亿美元,实际外资19.1亿美元,比重分别为33.4%和33.9%,同比提高1.6和0.1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信息、批发零售、科研、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等行业合同外资成倍增长,信息、科研等行业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6.9和1.6倍。
2.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成效。一是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上半年,财政科技支出增长4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36.6%,购置技术成果费用增长23.8%;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增长30.8%,增幅高出规模以上工业11.1个百分点,对工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率达21.9%,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15.3%,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二是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上半年,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6%。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进展顺利,实现了时间过半、减排任务完成过半的目标。
3.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在连续两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发展速度继续领先,杭州、嘉兴等地区发展势头也较好。上半年,舟山、衢州的生产总值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4.9%和13.5%,比全省增幅高出3.5和2.1个百分点,居11市的前两位。杭州、宁波、嘉兴、湖州、金华的生产总值增幅也分别达到12.4%、11.4%、12.4%、11.6%、12.6%。舟山、衢州和丽水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0.7%、21.9%和18.7%,均明显高于12.2%的全省平均增幅,分别居11个市的前三位。舟山和衢州限额以上投资分别增长47.3%和24.7%,均高于17.9%的全省平均增幅,居11个市的第1、4位。
4.民生持续改善,财政对民生支出增长加快。上半年,地方财政支出916.4亿元,增长26.1%,其中,城乡社区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分别增长42.7%、42%、40%、92.5%,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公共安全支出分别增长21%、18.6%、16.4%。就业形势良好,二季度末,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比去年同期增长12.1%,上半年新就业人员达66.3万人,其中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占59.7%。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二季度末为3.24%,比去年同期下降0.1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末略升0.02个百分点。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二季度末,全省企业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已分别达1213.6、990.5、1125.1、652.9和623.7万人,分别比去年末净增137.6、135.5、122.2、68.2和118.7万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已分别达441.3和364.4万人,比去年末分别净增66.3和68.2万人。有317.6万被征地农民纳入保障范围,其中有121.1万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已按月领取基本生活保障金或基本养老保险金,分别比去年末增加20.8和12.2万人。
三、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
1.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有所减弱。投资增幅已连续3年低于GDP增幅,消费、出口需求实际增幅趋缓。2005-2007年全社会投资的年均实际增速为9.4%,比GDP增速低4.3个百分点。我们通过对1981-2007年29年间浙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GDP增长状况的研究显示,经济增长与投资增长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线性回归拟合度为83%),当投资增长1个百分点,GDP增长0.208个百分点,且投资增长率的变动先于GDP增长率的变动,连续多年的投资增速偏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显现。虽然今年以来投资名义增幅出现了稳步回升态势,但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幅还在10%以内,全社会投资的实际增幅还低于去年同期,也低于GDP增幅。在土地、资金、节能减排、企业家投资意愿等多种因素制约的情况下,投资形势并不乐观。施工项目虽保持增长,但新开工项目减少。上半年限额以上施工项目19345个,比去年同期增长8.5%,其中新开工项目5836个,减少4.3%,新开工亿元以上的项目402个,减少23个,减少5.4%,烟草、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家具、医药等制造业投资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65.4%、0.8%、10%、6.4%、3%、2.8%,全年投资增势仍有待观察。消费需求相对平稳,但实际增幅低于去年同期,在居民收支增长缓慢和收入差距未能缩小、物价上涨带来刚性支出增长较快、社会保障尚未健全、股市大幅下跌等背景下,扩大消费任重道远。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加快、贸易摩擦增多、加工贸易政策变化,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及其对日本、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的波及,使出口企业面临空前的困难,出口增幅在去年下半年已出现回落,今年上半年26.1%的增幅比去年同期继续回落2.4个百分点,若扣除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因素影响,出口增幅仅为14.7%,同比回落8.2个百分点。出口需求增幅回落已对工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仅增长12.4%,增幅同比回落11.5个百分点,对销售产值的增长贡献率由去年同期的25.4%下降到16.7%。
2.价格上行压力依然较大。在近几年全国投资增长过快引起信贷发放过多,以及资源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国际市场石油和主要农产品价格连创新高,劳动力成本和利率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共同推动下,市场价格上涨较快。虽然5、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出现回落,但从有可能推动CPI上扬的影响因素分析,市场价格上行压力依然较大。一是翘尾因素的影响。受去年下半年价格大幅上涨影响,今年上半年的翘尾影响为5个百分点,全年将有3.2个百分点;二是受雨雪冰冻天气影响,头两个月的新涨价因素加大,许多食品、交通运输等价格大幅上涨,将会对全年的CPI造成一定影响;三是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继续走高等将推动CPI的上扬;四是国际能源、粮食价格上涨对我国输入型涨价压力加大,国内成品油和电价上调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拉动作用将在下半年显现,粮食价格也有走高趋势。此外,部分地区对价格调控也有放松的迹象,也将对下半年价格走势产生一定影响。可见,要完成全年物价调控目标(4.2%以内)的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二季度以来,生产和投资价格继续走高,商品零售价格维持高位,较大幅度地拉低了GDP、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和居民收入等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速。
3.企业经营困难加大。一是资金趋紧加大了企业的融资困难和融资成本。货币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逐步显现,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偏紧,贷款利率特别是民间借贷利率大幅提高。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15.2%,增幅同比回落7.1个百分点,从去年同期高于存款5.9个百分点转变为低于存款4.9个百分点,新增贷款2541亿元,同比少增578.4亿元。企业资金面总体趋紧,据企业景气调查,二季度企业融资景气指数跌入不景气区间,为98.5,分别比去年同期和上季下降22和6.4点,中小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仅为93.4,有22.3%的中小企业感到融资困难。一些经营困难或投资失误的企业资金链紧绷,部分企业已出现资金链断裂现象;同时,股市的大幅下挫、房市的不确定等,使金融风险增加。二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半年全省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1.8%,月均增加277元,这还未包括社保支出的增加。今年以来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还比较突出。三是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和利用外资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增加了生产成本,影响企业增利。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占收入的比重为87.6%,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约高出2.1个百分点;财务费用增长35.2%,其中利息净支出增长42.9%,超过银行贷款余额增幅23.4个百分点;管理费用增长19.3%;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长17.7%,扣除消费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6%,实际增幅超过从业人员人数增幅(2.2%)7.4个百分点;企业亏损111亿元,增长61.5%,同比上升47.3个百分点,亏损面为18.8%,同比扩大2.2个百分点。企业景气指数从高位大幅下滑,甚至低于全国。据企业景气调查,二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22.4和131.5,比去年同期下降22.7和23.3点,比上季下降12.9和1.7点,低于全国同期12.4和5.9点,企业家信心指数在全国的位次由一季度的第15位下滑至末位,企业景气指数由第12位下滑至第14位。
4.节能降耗难度加大。一是经济增速回落不利于节能。单位GDP 能耗的下降需要一定的GDP增速支撑,一些固定能源消费不会因为企业生产增速的回落而同步减少,从而影响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上半年重点用能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幅(7.6%)比一季度减少1.3个百分点。二是“十五”末立项的若干高能耗项目的逐步投产,影响节能降耗成效。去年下半年以来我省有宁钢、元立集团、舟山和邦化学有限公司、嘉兴合盛化工、湖州锦兴水泥和长兴玻璃有限公司等一批项目的相继投产,这些项目单位增加值能耗水平较高,将直接影响全省单位GDP能耗的下降。三是产业结构重型化态势显现,结构节能存在较大压力。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重工业比重为56.4%,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工业内部结构节能贡献仅为3%,虽比一季度有所提高,但仍较低。四是夏季高温延后到来,用电压力在下半年可能会有所显现。
此外,土地、煤电油等资源要素制约更加明显。征地和项目落地难依然存在。煤电油供应趋紧,省外购电合同兑现困难,使供用电缺口增大。上半年全省工业用电量仅增长9.1%,增幅同比回落7.2个百分点。
四、对经济走势的初步判断
今年以来经济运行中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特别复杂,遇到了世界经济增长总体趋缓、物价上涨压力较大等情况,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增大。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外部需求收缩,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对外向度较高(出口相当于GDP的比例达52%)的我省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份对世界经济展望的最新预测:全球经济正处于艰难的境地,2008年下半年将大幅减速,2009年将逐渐复苏,新兴和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上升,预计全球经济增长将从2007年的5%下降到2008年的4.1%和2009年的3.9%,略高于4月份预计的3.7%和3.8%,美国增长率将减缓至1.3%和0.8%,欧元区将减缓至1.7%和1.2%,日本两年增长率均将减缓至1.5%,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的增长率将从2007年的8%减缓至2008年的6.9%。同时,IMF预测2008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将减缓到9.7%。国内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运行的态势。上半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增速减缓,投资稳定较快增长,国内市场销售快速增长,出口增速有所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生产价格涨幅扩大,货币供应量基本稳定,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详见附表2)。但经济运行中也遇到了价格过快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依然较多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非常复杂和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我省还遇到了经济周期性回落与外部环境、外部需求变化碰头,土地、电、资金等资源要素制约和生产增幅回落碰头,实体经济回落和虚拟经济回落碰头等各种不利因素交织,总体上看,经济运行高增长低通胀的趋势出现了变化,呈现出平稳下行态势,GDP特别是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的幅度相对较大,市场物价高位运行。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温家宝总理最近在江苏、上海调研时指出:“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保持经济在较长时间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出现大的起落”,将对遏止经济过度下滑产生积极的作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当前经济运行态势,见势早,行动快,对下一步经济工作已作出明确部署,提出了“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加强投资项目要素保障、完善技术改造支持政策等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同时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的倾斜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5月份开始,一些经济指标也出现了趋好的态势,如投资增长的回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回落等。省委常委会近日举行的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强调,做好下半年我省经济工作,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思路,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切实把防止经济下滑和物价上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实现,推动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转变作风,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深入基层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我省的民营企业经过30年的发展,有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商精神,有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勇气,在几次经济紧缩中都能化危机为机遇,克难攻坚,实现新飞跃,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在不断增强。当前,企业要正视困难,不屈不挠,主动转型,一定会在新一轮竞争和发展中脱颖而出,再创佳绩。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预计下半年我省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