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扶持,大力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全省城乡就业规模迅速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局势保持稳定。今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的影响,浙江就业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一、就业形势的现状
1. 就业形势稳定发展。上半年,浙江省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4%,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14个百分点,全省就业格局保持稳定。在全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上半年新就业人员达66.3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3.5万人。
2. 就业总量持续增长。2007年末,我省全社会从业人员为3405万人,比上年增加232.6万人,增幅达到7.3%。今年上半年,全省城镇单位(不包括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达650.0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2.1%。
3.非公经济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上半年城镇单位新增就业人员中,国有经济新增人员10.0万人,占全部新就业人员的15.1%;集体经济新增人员1.3万人,占全部新就业人员的1.9%;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新增人员55.0万人,占全部新就业人员的83.0%,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当前就业出现的新情况
从劳动力的供给方面看,虽然存在着人口老龄化和外来劳动力回流的现象,但劳动力规模、结构等近期不会发生很大变化。而从劳动力需求的角度来看,受世界经济和全国经济增长总体趋缓的影响,部分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增长出现减缓迹象,今年浙江的就业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1.经济增长趋缓对就业的影响已有所显现。今年以来,浙江经济运行呈现平稳下行趋势,一季度的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1.8%,增幅同比回落2.8个百分点。上半年,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有所减弱。从企业来看,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和利用外资政策调整、资金趋紧融资困难、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集中爆发,对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尤其是纺织、服装等出口加工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压力,企业经营困难加大。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占收入的比重为87.6%,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财务费用增长35.4%,管理费用增长19.8%。
一般来看,经济的起伏对整体就业的影响存在滞后性。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为了考虑长远发展,企业一般会延迟裁员行动,甚至设法稳住员工队伍渡过难关,唯有当经济下滑周期真正来临时,才在用人方面变得审慎。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浙江的就业形势总体尚好,但经济发展速度趋缓以及企业生产活动减少对用工需求的影响已经有所显现。今年二季度,浙江省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虽仍处较低水平,但比一季度上升了0.02个百分点,结束了自2003年以来连续下降的态势。今年一季度浙江省劳动力市场数据也显示[1],全省的求人倍率为1.66,劳动力市场继续呈现结构性短缺现象,但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0.11、0.03,自2005年四季度起连续9个季度持续上升的劳动力短缺现象首次出现了缓解的迹象。另外,上半年的全省城镇单位(不包括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增幅也有所回落,同比下降了0.4个百分点。
当前经济形势对就业的影响,在全省各地的不同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1-4月,杭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服装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行业的利润均出现负增长,从业人员总数或增幅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的利润下降了25.5%,从业人数下降了2.8%。1-4月,宁波市的金属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利润总额分别负增长26.5%和11.6%,从业人员总数下降1.8%、2.1%。1-5月份,温州市的外贸出口总额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7.7个百分点,其中,眼镜、服装、鞋类等轻工产品的出口增幅分别回落了23.4、10.3和8.8个百分点,出口的减速,直接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一季度,绍兴市服装、针织行业的从业人数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5.7和2.5个百分点。由于出口业务量的减少,金华、义乌的一些外贸公司纷纷采取了精简人员的措施,如将两地的办事处合并,甚至一些小规模外贸企业直接被大规模公司兼并。舟山市1-4月的水产品总产量同比下降了17.5%,亏损严重,劳动用工数量锐减,其中舟山海洋渔业公司等四家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008年一季度用工数量同比分别下降了28.9%、8.8%、32.6%、23.0%。在台州市天台县,建筑业一直在全县的就业人数中占较大比重,而受国家宏观政策趋紧的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逐步减缓,进而使得建筑业用工人数比上年底减少了1500人左右。
2.经济对就业的传导因素在中小企业上显现得更为明显。当前,浙江的传统产业还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工艺装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等问题,整体上尚处于全球性垂直分工的下游,产品附加值不高,一些中低档的产品更是过度饱和,使得中小企业没有定价的主动权,出厂产品涨价成为“双刃剑”。因此,为了规避成本上涨风险,全省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一些企业选择停产或少接订单的情况。对于经济发展趋缓对就业的传导影响,从目前来看主要还是体现在中小企业上,而大企业对成本上升的承受能力较强、用工较规范,用工需求继续保持低速增长趋势,但增幅也已趋缓。到6月底,全省规模以下工业从业人员同比下降2.7%;1-5月,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同比增长2.5%。
3.行业的不景气使得一些劳动者被迫转行。当前宏观经济走势趋缓的过程中,纺织、服装、鞋类等传统轻工产品出口加工企业受的影响最大,一些行业整体出现不景气的状况。据企业景气调查,二季度企业景气指数分别比去年同期和一季度回落23.3和1.7点,呈逐季回落态势,其中企业融资景气比去年同期和一季度分别回落22.0和6.4点,融资景气指数自2003年三季度以来首次跌入不景气区间。从分行业来看,八大行业景气指数较去年同期全部回落,其中工业景气指数回落幅度最大,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9.6。工业企业尤其是出口加工业的行业景气指数下降,使得许多服装、电子和玩具等出口工厂的女工,在失去了工作后,只能转行去餐饮、住宿等企业去当服务员。从杭州、嘉兴等地调研情况来看,许多餐饮宾馆行业的负责人都认为:“已经困扰了企业很长时间的服务员招工难问题,今年好像突然得到了缓解。”
三、《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对企业用工的影响
《劳动合同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调整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对于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企业用工行为的规范,也推动了用工成本的提升。
1.就业稳定性显著提高。今年5月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2],与去年同期相比,我省城镇非农就业人员合同签订率提高了7.7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提高幅度最大,分别提高了29.5、16.7个百分点。
2.企业用工成本提升。《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加大了部分企业的用工成本。用工成本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保险费用的提高。受企业节约成本以及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异地转移困难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浙江的许多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此前大部分都是只为核心员工缴纳社保,其他的流动性较高的员工均未参保。因此,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企业必须为全体员工缴纳社保,这将较大地提高这些企业的用工成本。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缴纳社会保险13.0亿元,同比增长了37.6%。
二是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提高。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关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规定,企业主要可以利用的主要是第2条,即“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这首先要求企业必须制订一套符合既国家法律法规又对各环节的用工设立详细标准的规章制度,其次,对日常的用工监管考核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都带来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提升。
三是劳动者对工资待遇、福利需求的提高。《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以及浙江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使得劳动者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的心理预期也逐步提高,劳资双方尚需一个调整磨合过程。据湖州市今年一季度人力资源交流大会反映,工资价位整体水平比去年普遍提高,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岗位已无法吸引求职者去应聘;同时,许多应聘者不仅希望企业提供食宿,而且对生活条件和地理位置也有所要求,80%以上的应聘者积极咨询工作环境、加班工资、社会保险等相关问题。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5743元,同比增长11.8%,增加1663元,月均增加277元。另据杭州市企调队对248家企业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82.3%的企业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影响企业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今年1-4月,扣除企业正常工资提升因素,有68.1%的被调查企业的平均工资增幅超过5%。
四、对今年浙江就业形势的初步判断
从以上分析来看,今年上半年浙江的就业形势总体比较平稳,延续了近年来较好的发展态势,就业总量继续增加,就业结构有所改善,并且就业稳定性增强。但展望全年,存在着一些短期来看不利于促进就业的因素,下半年就业形势稳中有忧。因此,我们要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充分就业、稳定就业。各级政府也要积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鼓励企业保稳促调,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抓住机遇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从而带动浙江就业局势继续保持平稳。同时,要以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为契机,促进我省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不断推动我省的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