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连续三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处于低位平稳运行,且低于同期GDP增长,增幅在全国也居于最后几位,这一现象引起了普遍关注,也引起各方面的担忧。本报告通过对我省投资的现状和结构的变化,研究分析了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投资率和投资效率的变动、投资的周期变动情况等多个因素,并由此得出结论:目前我省经济发展方式正处于转型期,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我省投资增长的幅度比以往都有下调的要求,同时波动幅度也在不断缩小。在这一阶段,投资增长年均保持在14%左右,投资增长在[10.0,18.0]区间内波动是比较合理的,目前11%的投资增长水平处于合理区间的下限。
一、全省投资的现状及主要变化
(一)投资规模和增幅的变化情况
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投资规模日趋扩大。
1978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23.2亿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到1994年,全省投资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06亿元。进入新世纪,投资规模扩张速度不断加快。突破千亿元整数关的间隔时间也大大缩短。2000年突破2000亿元,2002突破3000亿元,此后基本上1-2年就上一个新台阶。至2007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433亿元,投资总量列山东、江苏、广东后,继续位居全国第四位。
2.投资增幅受宏观环境的影响起伏较大,目前趋于平稳低速的增长态势。
2000-2004年,全省投资增幅均保持20%以上,2003年达到峰值,增长38.9%(见表1)。此后,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投资增幅回落非常明显。2004年投资增幅比2003年回落17.5个百分点,2005年又比2004年回落10.9个百分点。2005-2007年基本上以11%为中轴线上下波动,保持平稳低速的增长态势。2007年,全社会投资仅比上年增长11.1%,比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和出口总额的增幅分别低5.6和16.1百分点,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增幅处于最低的位置。与全国比较,我省投资增幅还不到全国水平的一半,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处于倒数第一位。
表1 浙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变化情况 | |||||
年份 | 投资额(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GDP (亿元) | GDP比上年增长(%) | 投资占GDP的比重(%) |
2000年 | 2267 | 20.2 | 6141 | 11.0 | 36.9 |
2001年 | 2777 | 22.5 | 6898 | 10.6 | 40.3 |
2002年 | 3596 | 29.5 | 8004 | 12.6 | 44.9 |
2003年 | 4994 | 38.9 | 9705 | 14.7 | 51.5 |
2004年 | 6060 | 21.4 | 11649 | 14.5 | 52.0 |
2005年 | 6696 | 10.5 | 13438 | 12.8 | 49.8 |
2006年 | 7594 | 13.4 | 15743 | 13.9 | 48.2 |
2007年 | 8433 | 11.1 | 18638 | 14.5 | 45.2 |
注:2007年为快报数据(下同)。
(二)投资结构的特点和变化情况
2007年,全省限额以上(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下同)投资7717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91.5%。
1.第一产业受到重视,投资增长较快。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有保有压,第一产业投资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增势很快。2007年限额以上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50.6%(见表2),远高于限额以上投资增幅。2004-2007年的年均增幅达到23.6%。其所占比重也从2003年的0.34%提高到2007年的0.43%。
表2 2003-2007年全省限额以上投资产业结构情况 单位:亿元、% | |||||||||||||||
年 份 | 限额以上投资额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其中 工业投资 | 第三产业 | ||||||||||
投资额 | 增长 | 投资额 | 增长 | 所占比重 | 投资额 | 增长 | 所占比重 | 投资额 | 增长 | 所占比重 | 投资额 | 增长 | 所占比重 | ||
2003年 | 4180 | 14 | 0.34 | 1813 | 43.4 | 1782 | 42.6 | 2353 | 56.3 | ||||||
2004年 | 5384 | 28.8 | 17 | 20 | 0.31 | 2431 | 34.1 | 45.2 | 2420 | 35.8 | 44.9 | 2936 | 24.8 | 54.5 | |
2005年 | 6138 | 14.0 | 20 | 18.7 | 0.33 | 2854 | 17.4 | 46.5 | 2836 | 17.2 | 46.2 | 3265 | 11.2 | 53.2 | |
2006年 | 6964 | 13.5 | 22 | 8.7 | 0.31 | 3231 | 13.2 | 46.4 | 3211 | 13.2 | 46.1 | 3712 | 13.7 | 53.3 | |
2007年 | 7717 | 10.8 | 33 | 50.6 | 0.43 | 3616 | 11.9 | 46.9 | 3601 | 12.1 | 46.7 | 4068 | 9.6 | 52.7 |
注:因第一产业投资比重较小,特保留小数点两位。
2.第二产业投资增幅高位回落,投资比重则有所增加。
2007年,全省限额以上第二产业和其中的工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11.9%和12.1%,与2004年相比,增幅分别回落22.2和23.7个百分点,逐年回落的趋势非常明显。其占限额以上投资的比重分别从2003年的43.4%、42.6%提高到2007年的46.9%和46.7%。
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缓慢,投资比重一路走低。
2007年限额以上第三产业投资仅增长9.6%,是三次产业中增幅最低的,增幅比2004年回落15.2个百分点。2004-2007年四年间,虽然在2006年增幅有一定的回升,但2007年又步入回落,且与2006年相比,回落的幅度比第二产业要大2.8个百分点。不仅如此,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也同时回落。2007年第三产业投资占限额以上投资的比重要比2003年低3.6个百分点。
4.基础设施投资增幅从大起到小降。
基础设施作为我省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占限额以上投资的比重基本上保持在30%以上。随着我省道路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高峰的过去,再加上宏观调控的作用,基础设施投资从2004年的快速增长转变为目前的小幅下降。2007年全省限额以上基础设施投资下降0.6%(见表3),增幅比2004年回落27.4个百分点。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额中处于第一位和第三位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2004年增幅分别达到79.6%和61.9%,但到了2007年,变成下降11.6%和仅增长5.9%。2007年,在九大类基础设施投资中,虽然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文化艺术业保持20%的增长,但由于其投资额较小,对投资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
表3 2003-2007年全省限额以上基础设施投资构成情况 | ||||||||||||||
类 别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
投资额(亿元) | 占限上比重(%) | 投资额(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占限上比重(%) | 投资额(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占限上比重(%) | 投资额(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占限上比重(%) | 投资额(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占限上比重(%) | |
基础设施投资 | 1360.4 | 32.54 | 1725 | 26.8 | 32.03 | 1982 | 14.9 | 32.29 | 2227 | 12.3 | 31.97 | 2212.8 | -0.6 | 28.68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 | 558.9 | 13.37 | 521.4 | -6.7 | 9.68 | 518.8 | -0.5 | 8.45 | 608.5 | 17.3 | 8.74 | 651.6 | 7.1 | 8.44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 | 239.3 | 5.72 | 429.6 | 79.6 | 7.98 | 544.8 | 26.8 | 8.88 | 534 | -2.0 | 7.668 | 565.2 | 5.9 | 7.32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302.8 | 7.24 | 490.3 | 61.9 | 9.11 | 670.6 | 36.8 | 10.92 | 810.9 | 20.9 | 11.64 | 716.6 | -11.6 | 9.29 |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 | 87.0 | 2.08 | 102.3 | 18 | 1.90 | 93.7 | -8.8 | 1.53 | 97.2 | 3.8 | 1.40 | 118.9 | 22.4 | 1.54 |
教育设施 | 114.7 | 2.74 | 123 | 7.3 | 2.28 | 102.2 | -16.9 | 1.66 | 95.8 | -6.3 | 1.38 | 91.9 | -4.1 | 1.19 |
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 | 4.5 | 0.11 | 1.9 | -58 | 0.04 | 2.1 | 11.8 | 0.03 | 3.5 | 67.6 | 0.05 | 3.5 | 0.9 | 0.05 |
文化艺术业 | 19.4 | 0.46 | 18.2 | -6.2 | 0.34 | 12.5 | -31.0 | 0.20 | 19.8 | 58.0 | 0.28 | 15.9 | 19.9 | 0.21 |
体育设施 | 7.3 | 0.17 | 7.4 | 1.3 | 0.14 | 5.7 | -23.3 | 0.09 | 6.9 | 21.5 | 0.10 | 7.0 | 2.6 | 0.09 |
卫生设施 | 26.8 | 0.64 | 30.3 | 13.4 | 0.56 | 31.6 | 4.2 | 0.51 | 50 | 58.2 | 0.72 | 42.1 | -15.9 | 0.55 |
5.从国民经济大类行业看,投资增幅主要受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增长左右。
2007年,在国民经济的19个大类行业投资中,12个增长7个下降。其中,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农林牧渔业等行业增幅较大,分别比上年增长66.1%、62.6%、58.9%、50.6%(见表4),但这五个行业投资总额只有361.5亿元,仅占限额以上投资的4.7%,其快速增长并不能挽回投资增幅的全面回落。相反,投资额在千亿以上的制造业、房地产业2007年分别增长了13.4%和16.8%,与2004年相比,增幅分别回落15.4和22.4个百分点,对投资增长回落影响很大。
表4 2003-2007年全省限额以上分行业投资情况 | ||||||||||
行业分类 | 2003年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
投资额(亿元) | 投资额(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投资额(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投资额(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投资额(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
农林牧渔业 | 14.1 | 16.9 | 20 | 20.1 | 18.7 | 21.9 | 8.7 | 32.9 | 50.6 | |
采矿业 | 6.1 | 10.5 | 74.2 | 7.6 | -27.8 | 8.9 | 16.6 | 10.0 | 12.9 | |
制造业 | 1537.1 | 1980.0 | 28.8 | 2284.0 | 15.4 | 2668.2 | 16.8 | 3025.5 | 13.4 |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239.3 | 429.6 | 79.6 | 544.8 | 26.8 | 534.0 | -2 | 565.2 | 5.9 | |
建筑业 | 30.9 | 11.1 | -64.3 | 17.4 | 57 | 19.7 | 13.8 | 15.6 | -20.8 |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302.8 | 490.3 | 61.9 | 670.6 | 36.8 | 810.9 | 20.9 | 716.6 | -11.6 |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88.0 | 105.4 | 19.8 | 96.7 | -8.3 | 102.8 | 6.4 | 125.4 | 21.9 | |
批发和零售业 | 29.8 | 43.5 | 46.2 | 50.8 | 16.7 | 86.9 | 71.2 | 141.4 | 62.6 | |
住宿和餐饮业 | 18.9 | 30.8 | 62.7 | 41.8 | 35.6 | 59.3 | 42.1 | 98.6 | 66.1 | |
金融业 | 4.4 | 6.9 | 55.1 | 4.7 | -32.5 | 8.8 | 89.7 | 9.4 | 7 | |
房地产业 | 1015.2 | 1413.0 | 39.2 | 1536.4 | 8.7 | 1693.1 | 10.2 | 1977.1 | 16.8 |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45.6 | 35.8 | -21.5 | 59.5 | 66.2 | 55.1 | -7.4 | 83.4 | 51.3 |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11.1 | 7.6 | -31.6 | 10.0 | 31.7 | 12.3 | 22.5 | 12.2 | -0.2 |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558.9 | 521.4 | -6.7 | 518.8 | -0.5 | 608.5 | 17.3 | 651.6 | 7.1 |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12.6 | 19.6 | 56.1 | 32.5 | 65.9 | 3.3 | -89.9 | 5.2 | 58.9 | |
教育 | 114.7 | 123.0 | 7.3 | 102.2 | -16.9 | 95.8 | -6.3 | 91.9 | -4.1 |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 28.6 | 32.7 | 14.5 | 35.3 | 7.8 | 56.2 | 59.1 | 48.6 | -13.4 |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33.6 | 34.9 | 4.1 | 28.2 | -19.3 | 36.0 | 27.7 | 34.8 | -3.4 |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88.8 | 71.2 | -19.8 | 77.1 | 8.2 | 82.5 | 7 | 71.2 | -13.7 |
6.制造业中传统优势行业仍是投资的主要方向,高耗能行业投资增幅回落较大,装备制造业增势较强。
随着全省“十一五”规划的深入实施,在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的引导下,投资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装备制造业投资力度不断增强,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投资得到初步遏止。2007年,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械、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等装备制造行业的投资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分别增长38.6%、38.3%、37.8%、24.6%、22.6%和42.3%(见表5),这六类行业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也由2003年的25.6%提高到2007年的38.0%。与此同时,部分高耗能、高污染或产能过剩行业投资明显下降,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下降24.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下降19.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下降11.3%,分别比2004年回落63.9、113.2、26.2个百分点,这三类行业投资所占比重由2003年的10.5%下降到2007年的9.9%。
表5 2003-2007年全省限额以上制造业投资情况 |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
投资额(亿元) | 投资额(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投资额 (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投资额 (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投资额 (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
制造业 | 1537.1 | 1980.0 | 28.8 | 2284.0 | 15.4 | 2668.2 | 16.8 | 3025.5 | 13.4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18.3 | 20.1 | 10 | 25.1 | 24.8 | 29.1 | 16.1 | 28.0 | -3.7 |
食品制造业 | 14.9 | 19.4 | 29.9 | 18.3 | -5.6 | 26.7 | 46.2 | 30.1 | 12.5 |
饮料制造业 | 15.6 | 16.7 | 6.8 | 22.2 | 33.1 | 24.5 | 10.3 | 31.5 | 28.8 |
烟草制造业 | 2.4 | 1.8 | -23.8 | 2.8 | 54.9 | 5.7 | 102.6 | 0.7 | -87.9 |
纺织业 | 285.0 | 290.9 | 2.1 | 28.7 | -1.4 | 337.7 | 17.7 | 371.0 | 9.9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73.9 | 83.7 | 13.3 | 105.8 | 26.4 | 136.7 | 29.2 | 155.2 | 13.5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 | 33.8 | 41.7 | 23.5 | 47.5 | 13.8 | 54.6 | 15.0 | 58.6 | 7.3 |
木材加工及木、竹、腾、棕、草制品制造 | 17.6 | 24.3 | 38 | 26.6 | 9.7 | 39.1 | 46.8 | 39.1 | 0.0 |
家具制造业 | 19.4 | 34.7 | 78.9 | 40.3 | 16.4 | 53.9 | 33.6 | 57.6 | 7.0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54.2 | 73.1 | 35 | 88.0 | 20.3 | 61.0 | -30.6 | 74.0 | 21.3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19.5 | 26.5 | 35.7 | 26.8 | 1.3 | 33.3 | 24.2 | 36.6 | 10.0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12.5 | 22.1 | 76.2 | 31.1 | 40.9 | 32.2 | 3.6 | 40.2 | 24.6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16.0 | 16.7 | 4.4 | 10.3 | -38.7 | 11.1 | 8.1 | 15.6 | 40.5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96.4 | 134.7 | 39.8 | 201.0 | 49.2 | 244.3 | 21.6 | 185.5 | -24.1 |
医药制造业 | 45.6 | 45.4 | -0.4 | 56.5 | 24.4 | 61.5 | 8.9 | 51.9 | -15.6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53.3 | 75.9 | 42.5 | 50.8 | -33.0 | 49.9 | -1.9 | 64.8 | 30.0 |
橡胶制造业 | 20.2 | 18.3 | -9.3 | 20.1 | 9.5 | 28.9 | 43.9 | 30.6 | 6.0 |
塑料制品业 | 63.3 | 86.6 | 36.8 | 100.6 | 16.2 | 103.1 | 2.5 | 104.4 | 1.3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103.7 | 136.1 | 31.2 | 98.8 | -27.4 | 91.7 | -7.2 | 112.9 | 23.0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42.8 | 83.1 | 94.1 | 80.9 | -2.7 | 94.9 | 17.3 | 76.7 | -19.1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22.5 | 25.9 | 14.9 | 32.5 | 25.6 | 41.2 | 26.6 | 36.5 | -11.3 |
金属制品业 | 7.0 | 99.7 | 41.7 | 120.6 | 20.9 | 156.7 | 30.0 | 191.0 | 21.9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91.6 | 125.2 | 36.7 | 180.7 | 44.3 | 223.0 | 23.4 | 309.1 | 38.6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48.7 | 69.9 | 43.3 | 84.1 | 20.3 | 97.1 | 15.5 | 134.3 | 38.3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81.6 | 120.0 | 47 | 162.1 | 35.0 | 215.8 | 33.2 | 297.5 | 37.8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99.6 | 134.5 | 35 | 179.2 | 33.2 | 204.9 | 14.4 | 255.3 | 24.6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56.5 | 79.5 | 40.6 | 81.7 | 2.7 | 92.9 | 13.8 | 113.9 | 22.6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15.5 | 17.8 | 14.9 | 27.5 | 54.5 | 27.9 | 1.4 | 39.7 | 42.3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36.0 | 47.8 | 32.6 | 66.8 | 39.8 | 82.3 | 23.2 | 73.2 | -11.0 |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 6.3 | 8.1 | 27.5 | 8.6 | 7.2 | 6.5 | -24.8 | 9.9 | 51.5 |
7.国有投资比重持续下降,非国有投资保持活跃态势。
2007年,全省非国有投资的比重已由2003年的57.3%提高到66.0%,增幅虽比2004年回落28.1个百分点,但仍保持15.1%的较快增速。而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的比重持续下降,目前仅占三成多,且增长较慢,仅增长3.4%(见表6)。
表6 2003-2007年全省限额以上国有、非国有投资情况 | |||||||
年份 | 非国有投资 | 国有投资 | |||||
投资额 (亿元 ) | 占限上投资比重(%) | 比上年增长(%) | 投资额(亿元 ) | 占限上投资比重(%) | 比上年增长(%) | ||
2003年 | 2394 | 57.3 | 1786 | 42.7 | |||
2004年 | 3428 | 63.7 | 43.2 | 1957 | 36.3 | 9.5 | |
2005年 | 3868 | 63.0 | 12.8 | 2270 | 37.0 | 16.0 | |
2006年 | 4429 | 63.6 | 14.5 | 2536 | 36.4 | 11.7 | |
2007年 | 5096 | 66.0 | 15.1 | 2621 | 34.0 | 3.4 |
8.十亿元以上特大项目不多,平均每个项目投资规模增长缓慢。
新开工项目是投资增长的保证,2007年全省限额以上新开工项目下降了13.4%(见表7),即使与2003年相比,也仅增长20.6%。尤其是十亿元以上的大项目,2003年是30个,2007年为33个,四年间增加并不多。每个新开工项目的平均投资规模偏小,虽然2007年增长29.3%,但2003-2007年每年均不到5000万元,2007年仅比2003年增长8.6%,平均每年仅增长2.1%。从平均投资规模状况也可以看出,浙江投资主体也呈现出面广、量多、规模小的“蝗虫经济”特征。
表7 2003-2007年全省限额以上当年新开工项目情况 |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
绝对数 | 绝对数 | 比上年 增长(%)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长(%)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长(%)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长(%) | |
新开工个数(个) | 10180 | 10331 | 1.5 | 12071 | 16.8 | 14181 | 17.5 | 12281 | -13.4 |
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 | 518 | 553 | 6.8 | 769 | 39.1 | 858 | 11.6 | 1059 | 23.4 |
十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 | 30 | 42 | 40.0 | 25 | -40.5 | 26 | 4.0 | 33 | 26.9 |
计划总投资(亿元) | 4453 | 4905 | 10.1 | 4923 | 0.4 | 5210 | 5.8 | 5833 | 12 |
平均每个项目投资规模(万元/个) | 4375 | 4748 | 8.5 | 4079 | -14.1 | 3674 | -9.9 | 4750 | 29.3 |
(三)与山东、江苏、上海、广东等省市投资结构的比较
山东、江苏、上海、广东与浙江一样,同为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2007年我省全社会投资增幅分别比上述省市低13.1、10.7、2.5和6.9个百分点。为了较为全面地了解我省增速低在哪里,本文从投资结构及变化情况与上述省市作一比较分析。
1.投资方向比较类似,大多集中在几个行业,但各有侧重。
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房地产业的投资一直占主导地位,2005-2007年房地产投资占城镇投资的比例分别高达42.8%、39.7%和35.8%(见表8)。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也占相当比例,2007年所占比重分别为21.9%和20.3%;江苏制造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所占比重逐年上升,2007年制造业投资所占比重达到42.4%,比2005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房地产是江苏的另一投资重点,2007年所占比重为29.3%。江苏城镇投资的集中度非常高,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合计就占城镇投资的71.7%;山东生产性投入力度更大,制造业投资的比重更高,三年均超过40%,2007年更是接近50%,达到47.6%。投资额处于第二位的房地产业占19.7%;浙江投资的主要方向也在房地产业和制造业,但投资的行业集中度没其他省市那么高,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的投资比例均占有重要位置;广东的房地产业投资所占比重是5个省中最高的,并呈现逐年加大的趋势, 2007年房地产业投资比重已达37.8%,制造业投资虽处行业投资的第二位,但投资比重减小趋势明显。
表8 2005-2007年五省市城镇投资分行业所占比重情况 | |||||||||||||||
行业门类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山东 | 广 东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山东 | 广东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山东 | 广东 | |
农、林、牧、渔业 | 0.1 | 0.2 | 0.2 | 1.0 | 0.3 | 0.2 | 0.2 | 0.3 | 1.2 | 0.3 | 0.1 | 0.2 | 0.3 | 1.2 | 0.3 |
采矿业 | 0.1 | 0.5 | 0.0 | 4.3 | 0.3 | 0.1 | 0.4 | 0.1 | 3.3 | 0.6 | 0.4 | 0.2 | 0.1 | 2.7 | 0.7 |
制造业 | 20.4 | 34.9 | 23.1 | 44.9 | 26.5 | 21.3 | 39.0 | 24.8 | 45.9 | 26.6 | 21.9 | 42.4 | 24.8 | 47.6 | 23.3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5.0 | 9.2 | 10.7 | 5.7 | 11.0 | 4.8 | 6.1 | 9.3 | 5.6 | 9.5 | 5.5 | 3.8 | 9.3 | 3.2 | 6.9 |
建筑业 | 0.2 | 0.6 | 0.3 | 3.0 | 1.1 | 0.2 | 0.4 | 0.3 | 3.2 | 0.2 | 0.1 | 0.7 | 0.3 | 3.8 | 0.3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12.6 | 8.6 | 13.7 | 4.5 | 10.7 | 16.5 | 7.7 | 14.3 | 5.2 | 11.5 | 20.3 | 6.2 | 14.3 | 4.4 | 10.8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2.0 | 1.3 | 2.0 | 0.4 | 3.9 | 3.6 | 1.1 | 1.9 | 0.5 | 3.3 | 2.7 | 0.6 | 1.9 | 0.4 | 2.9 |
批发和零售业 | 0.8 | 1.8 | 0.8 | 3.0 | 1.1 | 0.8 | 2.5 | 1.3 | 2.8 | 1.1 | 0.5 | 2.3 | 1.3 | 3.4 | 1.0 |
住宿和餐饮业 | 1.0 | 0.8 | 0.7 | 0.8 | 0.9 | 0.8 | 1.1 | 0.9 | 0.8 | 1.2 | 0.6 | 1.2 | 0.9 | 1.1 | 1.2 |
金融业 | 0.1 | 0.0 | 0.1 | 0.1 | 0.2 | 0.2 | 0.0 | 0.2 | 0.1 | 0.2 | 0.1 | 0.0 | 0.2 | 0.1 | 0.1 |
房地产业 | 42.8 | 26.2 | 31.7 | 16.3 | 27.9 | 39.7 | 27.2 | 30.6 | 17.1 | 30.9 | 35.8 | 29.3 | 30.6 | 19.7 | 37.8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0.4 | 0.9 | 1.0 | 0.7 | 0.5 | 0.2 | 0.7 | 0.8 | 0.6 | 0.9 | 0.3 | 1.1 | 0.8 | 0.5 | 0.8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0.5 | 0.3 | 0.2 | 0.6 | 0.4 | 0.7 | 0.3 | 0.2 | 0.5 | 0.3 | 0.6 | 0.5 | 0.2 | 0.3 | 0.3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9.3 | 9.2 | 9.9 | 4.5 | 8.2 | 7.5 | 8.8 | 10.2 | 4.3 | 8.1 | 7.7 | 7.5 | 10.2 | 4.0 | 8.0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0.0 | 0.2 | 0.6 | 0.2 | 0.1 | 0.0 | 0.1 | 0.0 | 0.3 | 0.1 | 0.1 | 0.2 | 0.0 | 0.2 | 0.1 |
教育 | 2.0 | 2.1 | 2.1 | 2.6 | 3.1 | 1.8 | 1.9 | 1.8 | 2.5 | 2.2 | 1.6 | 1.5 | 1.8 | 2.0 | 2.0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 0.5 | 0.6 | 0.7 | 0.6 | 0.9 | 0.6 | 0.8 | 1.0 | 0.5 | 0.8 | 0.5 | 0.6 | 1.0 | 0.6 | 0.7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1.9 | 1.0 | 0.5 | 0.7 | 1.1 | 0.3 | 0.7 | 0.6 | 0.9 | 1.1 | 0.7 | 0.8 | 0.6 | 0.8 | 1.1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0.4 | 1.6 | 1.5 | 6.3 | 1.9 | 0.7 | 1.1 | 1.4 | 4.9 | 1.2 | 0.5 | 0.9 | 1.4 | 4.1 | 1.6 |
注:因我省与国家报表制度有所不同,为省市之间同口径比较,本表所列数据为城镇投资。
2.浙江投资比重较大的行业增长不快,而其他四省都有权重行业保持较快的增速,对投资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
2007年浙江投资增长最快的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这些行业的投资额均比较小,对整个投资增长所起的拉动作用非常有限,而权重最大的房地产业、制造业分别只有16.1%和15.8%(见表9)的增幅。而上海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均保持较快的增长;江苏的制造业、房地产业两大权重行业的增幅都在30%以上;山东的制造业和房地产也分别增长了20.8%和33.7%;广东的房地产业增幅达到了37.6%。这些行业的快速增长对投资增长的拉动作用是非常大的。
表9 2005-2007年五省市城镇分行业投资增长情况 | |||||||||||||||
行业门类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山东 | 广东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山东 | 广东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山东 | 广东 | |
城镇投资 | 11.7 | 24.2 | 19.7 | 34.3 | 17.1 | 9.3 | 20.3 | 13.5 | 19.8 | 11.3 | 15.7 | 22.5 | 10.5 | 16.5 | 12.3 |
农、林、牧、渔业 | 23.1 | 61.1 | 23.8 | 26.3 | -2.8 | 112.0 | 16.0 | 27.4 | 44.9 | 44.9 | -36.9 | 40.1 | 24.8 | 16.3 | 2.5 |
采矿业 | 3.4 | 20.7 | 54.5 | 6.2 | 33.1 | 30.2 | 3.9 | 23.8 | -7.5 | 97.8 | 502.4 | -30.7 | -42.8 | -3.9 | 36.9 |
制造业 | -11.9 | 47.1 | 39.1 | 47.0 | 36.0 | 14.5 | 34.1 | 21.9 | 22.4 | 11.7 | 18.6 | 33.2 | 15.8 | 20.8 | -1.4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37.1 | -5.2 | 33.1 | 42.2 | 34.1 | 6.0 | -20.5 | -1.5 | 16.7 | -3.6 | 30.7 | -23.0 | 5.6 | -32.9 | -19.0 |
建筑业 | 31.7 | 57.7 | 60.3 | 85.1 | 52.7 | 12.0 | -16.7 | 7.7 | 29.8 | -76.2 | -68.5 | 100.1 | -16.4 | 37.2 | 40.8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35.2 | 2.8 | 37.0 | 8.0 | 8.5 | 43.7 | 7.6 | 18.6 | 39.2 | 19.6 | 42.4 | -1.3 | -11.3 | -1.6 | 5.5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19.4 | 23.3 | -8.5 | -48.4 | -17.7 | 95.9 | 3.8 | 6.0 | 35.9 | -4.5 | -12.4 | -37.0 | 23.0 | -5.0 | -3.1 |
批发和零售业 | 62.9 | 36.8 | 3.9 | 30.0 | 56.8 | 14.7 | 70.4 | 88.6 | 12.3 | 4.5 | -27.9 | 12.4 | 70.0 | 42.0 | 4.3 |
住宿和餐饮业 | 172.2 | 69.9 | 23.7 | 79.0 | 45.8 | -13.3 | 59.6 | 43.4 | 33.3 | 44.5 | -13.6 | 38.3 | 73.7 | 58.3 | 17.0 |
金融业 | 168.9 | 33.9 | -31.8 | 12.4 | -32.6 | 117.7 | -4.2 | 88.5 | -14.4 | 17.1 | -17.1 | 13.5 | 5.3 | 40.7 | -27.1 |
房地产业 | 9.7 | 23.4 | 11.3 | 30.4 | 9.5 | 1.4 | 24.8 | 9.4 | 26.1 | 23.2 | 4.3 | 32.3 | 16.1 | 33.7 | 37.6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158.8 | 37.5 | 57.7 | 74.9 | -34.7 | -54.0 | 3.5 | -8.7 | 4.9 | 105.8 | 139.7 | 79.5 | 60.7 | -5.9 | 7.0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61.8 | -2.0 | 38.1 | 4.4 | 23.6 | 63.1 | 29.0 | 25.8 | -0.8 | -27.3 | -5.8 | 101.3 | -4.7 | -24.4 | 31.5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36.8 | 13.1 | 0.7 | -6.6 | 32.6 | -11.9 | 13.9 | 16.9 | 13.7 | 9.2 | 19.2 | 5.3 | 7.6 | 8.6 | 10.4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3.0 | -8.0 | 99.5 | 168.5 | -0.2 | 14.8 | 15.5 | -91.1 | 48.8 | 39.8 | 41.1 | 70.6 | 2.1 | 1.1 | 7.1 |
教育 | 9.8 | -11.6 | -20.1 | 25.9 | -3.0 | -1.7 | 4.3 | -4.9 | 17.8 | -20.1 | 6.1 | -4.1 | -4.9 | -8.8 | 0.5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 -28.4 | 114.7 | 8.0 | 74.5 | 62.0 | 24.2 | 44.0 | 54.5 | 2.3 | -2.2 | -4.4 | -6.5 | -11.3 | 26.9 | -4.3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38.5 | 51.7 | -29.4 | 22.7 | 34.2 | -84.0 | -16.7 | 36.9 | 44.3 | 13.4 | 182.9 | 40.3 | -12.0 | 9.8 | 18.6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18.6 | 42.4 | 9.8 | 40.1 | -36.8 | 91.8 | -17.6 | 8.8 | -8.3 | -30.5 | -17.9 | 4.7 | -19.2 | -1.1 | 55.4 |
注:因我省与国家报表制度有所不同,为省市之间同口径比较,本表所列数据为城镇投资。
二、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分析
(一)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且呈周期性变化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这三大需求中,投资的变动与GDP的变动趋势高度相关(见图1),对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六五”到“十五”时期,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即投资贡献率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先由47.5%下降到29.7%,再上升到56.6%,接着又下降到34.3%,最后回升到44.3%,最高和最低的两个时期相差26.9个百分点。经济的增长速度也随之周期性变化,最高是“八五”期间的19.1%,最低是“七五”期间的7.6%,相差11.5个百分点。
投资的波动幅度明显大于经济的波动幅度。“八五”期间,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8.7%,GDP增长19.1%,投资快于经济增长29.6个百分点。1997-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全省投资低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仅为5.3%。投资增长速度的减慢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1997-1999年的GDP平均增长速度为10.4%,比“八五”期间的19.1%低了8.7个百分点。2000年以后,投资又出现了新一轮的高潮。2001-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3%,2003年出现了38.9%的高增长。2003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达到58.5%的高点,GDP增长速度也达到了1996年以来的新高点。
图1: 投资、消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短期效果较为明显
从理论上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仅仅表现在资本投入的当期,同时也对今后年份的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也就是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以表现在持续的一段时间内。从需求角度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表现在建造基础设施、厂房、购买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时对这些产品原材料需求的增加,对提供相应服务的劳动力需求的增加等等,而投资的长期效应表现在随着投资增加而劳动力收入增加,从而对更多的消费品或者其他产品和服务产生了新的需求,这些新的需求的增加则会进一步拉动经济的增长;从供给角度看,投资的短期效应体现在短期内项目所形成的新的生产能力,长期效应表现在投资的项目建成产生的后续生产能力的提高或者为生产能力提高提供支持。由此,由第一轮投资增加而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将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发生。
但是,我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多的表现在当期,投资的增长更多的表现在对当期经济增长的拉动。也就是说,投资的持续效应不是特别明显,投资和经济增长基本上表现出同步性(见图2)。1985年、1993年和2003年三个投资增长速度相对较快的年份,也是GDP增长较快的年份。并且,随着第二年投资速度的回落,GDP增速也马上回落。改革开放30年来,投资增速快于GDP增速的年份较多,GDP年平均增长18.2%,最高年份和最低年份增速相差22.6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21.7%,最高年份和最低年份增速相差94.3个百分点。
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GDP和投资的增长速度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按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程度从大到小逐个引入回归方程,每引入一个变量同时检验方程中各个自变量的显著性,合格保留、不显著剔除,反复进行直到再没有显著的变量可以引入为止。
建立模型
△Yt=a+∑bi×△It-i+u t=1981,1982……2007;i=0,1,2
其中,△Yt为当年的GDP增速,△I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通过逐步回归,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全社会固定投资增速与GDP增速的线性关系并不显著,没有通过参数检验,因此,得到回归方程:
△Yt=8.182+0.208×△It
(9.357)(7.519)
R=0.833 F=56.529 DW=1.381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期GDP的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期投资的增速相关,两个变量的线性回归拟合度已经达到83%,当投资增长1个百分点,GDP增长0.208个百分点。
(三)投资对经济增长长期效应的实证分析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非常大,不仅短期作用明显,而且项目建成投产后,其效应是长期的。本报告以工业项目投资为例来说明,据对2005—2007年4887家投资新建且已投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调查统计,这些企业2007年工业增加值(生产法)、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583亿元、2934亿元和2839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4%、8.4%和8.3%。分别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5.2、5.2和5.1个百分点,对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6%、21.4%和21.6%;企业利润和利税分别为143亿元和22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2%和7.6%,分别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和利税增长6.2和5.2个百分点,对利润和利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0.7%和19.9%;吸纳从业人员54.7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9%。
工业投资不仅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促进了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2007年,这些工业企业中,从业人员人均装备20万元,比规模以上工业高88.7%;新产品产值49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6.7百分点,对新产品增长的贡献率为16.5%;新产品产值率为16.9%,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个百分点。
可见,投资增强了工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提升和优化了工业结构,壮大了我省工业经济的实力,是我省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三、对目前浙江投资适度规模的探讨分析
通过对我省经济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历史数据的研究,并结合现阶段我省经济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的分析探讨,我们得到如下结论:今后一个阶段我省投资年均增长保持在14.0%左右,在[10.0,18.0] 的增长区间内波动较为适宜。得到这样的结论是基于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阶段的的分析比较、投资效益的变化、我省经济和投资发展周期变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的统计分析、当前实现这样的适度增长的可行性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
(一)目前浙江正处于走出投资导向型阶段,走向创新导向型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过于依靠投资拉动的局面逐步改变。在这一经济转型过程中,伴随着省内资本向国内国际投资的转移,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兼并重组等投资进程的加快,以及服务业等行业的崛起,客观上都将使得投资增长适度降低
有“竞争战略大师”之称的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一般要经历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导向型,创新导向型和财富导向型四个阶段。2007年浙江人均GDP达到4883美元,已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全社会科技投入预计达到5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6%,是2002年的3.3倍;R&D经费投入占全省GDP的比重创历史新高,达到1.52%。另据2007年第一次全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数据显示,衡量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R&D经费支出占全部创新投入的比例达到39.5%,远高于全国32.3%的平均水平。这表明,目前浙江经济发展开始走出投资导向型阶段,向创新导向型发展阶段转变,即整个经济增长不再过于依靠投资拉动。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投资行为和投资方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浙江省委省府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强调以创新提升创业,以创业促进创新,不断拓展创业创新领域,提高创业创新层次和水平,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重要战略很好切合了我省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型要求。
近几年,随着我省经济转型的要求,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制约,我省企业省外、国际投资的规模不断加大。同时伴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发展,我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投资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这也将对我省的实体投资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在这个浙江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产业升级,居民消费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将逐步减弱,而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将不断加大,而通常说来,第三产业的投资规模相对于第二产业而言要小的多。因此,投资增速放慢也成为必然。
与其他沿海部分省区投资发展阶段相比,我省投资发展阶段基本领先于山东、江苏等省份,但是又落后于广东省。借鉴广东省投资增长的先发经验,2000年以来,平均增速只有16.8%,投资率也处于40%以下的国内较低水平,毫无疑问,这也是浙江经济发展今后必经的路径。
(二)浙江省投资率水平总体来说相对较高,不仅超过国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而且与国内经济先发地区广东、上海相比,也相对较高。但随着我省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型,近几年投资率出现连续下降的局面
2000年以来,浙江经济表现为投资和消费需求共同拉动的局面,但总体来看仍以消费需求拉动为主。按2000年价格计算,2001-2006年,浙江最终消费年均增长13.9%,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率为55.2%;资本形成总额年均增长13.1%,投资需求对经济的拉动率为42.8%。与各省市比较,2000-2006年浙江平均消费率(最终消费占支出法GDP比重)为48.4%,居全国第26位;平均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占支出法GDP比重)为46.3%,居全国第18位。与江苏、山东、广东、上海、安徽和福建等省市比较,我省消费率要高于江苏、山东,低于广东、上海,而投资率要高于广东、上海、安徽等省市,但低于江苏、山东(见表10)。从近几年投资率的变化情况来看,2004年以来,我省投资率逐年下降,且下降比较明显,2006年比2004年下降3个百分点。下降比较明显的还有江苏省,2006年比2004年下降3.7个百分点。广东、上海也略有下降,山东比较稳定。这几年安徽和福建投资率上升比较明显。
表10 浙江与部分省市消费率和投资率比较(%)
消费率 | 投资率 |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
浙江 | 46.5 | 47.4 | 47.2 | 49.4 | 48.0 | 46.4 |
上海 | 47.5 | 48.3 | 49.0 | 46.9 | 45.7 | 45.9 |
江苏 | 41.5 | 41.2 | 41.6 | 53.0 | 50.9 | 49.3 |
山东 | 43.7 | 43.0 | 43.1 | 49.6 | 50.1 | 49.1 |
广东 | 53.9 | 51.6 | 49.2 | 38.2 | 37.5 | 36.7 |
安徽 | 56.7 | 56.2 | 55.1 | 43.6 | 44.0 | 45.3 |
福建 | 51.6 | 50.2 | 48.6 | 42.9 | 44.8 | 46.9 |
与全国及国际比较,我省投资率不算低。2006年,我省的投资率为46.4%,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国水平。根据世界银行资料,2003年,世界平均水平投资率为20.7%,低收入国家为24.8%,中等收入国家为24.6%,高收入国家为19.9%。与我国发展水平相当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2005年的投资率分别为15.7%、23.4%和31.1%, 2006年我国为42.5%。显然,我省目前投资率不仅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也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还高于全国水平。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投资结构的不断优化,经济转型的深入发展,我省投资率今后总体上将呈现出下降的态势,这也表明今后我省投资增长的幅度与前些年相比,要求适度降低。
(三)从投资效益上看,近两年我省投资效果系数有了明显上升,这表明与前期相比更少的投资可以保证较好的经济增长
投资效果系数反映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所能带来GDP的增量,可以较为全面评价宏观投资效益。2001年以来,我省平均投资效果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1),低于临近的江苏、上海、山东等地区水平,和具有经济先发优势的广东相比,差距比较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以来,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实施,我省投资结构不断深入调整,我省投资效果系数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势头,也就是说浙江省经济发展的投入代价也出现了明显好转,即比前期低的投资增长水平也可以保证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表11 2001-2007全国及部分省市投资效果系数情况(%) | ||||||
年份 | 全国 | 浙江 | 广东 | 江苏 | 山东 | 上海 |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1-2007 | 28.1 24.5 27.9 34.1 27.1 23.1 27.1 27.4 | 27.3 30.7 34.1 32.1 26.7 29.1 35.5 30.8 | 27.9 71.9 46.6 50.5 50.2 48.1 46.6 48.8 | 28.1 28.4 34.4 37.5 40.4 33.2 31.9 33.4 | 31.9 31.7 35.4 40 32 30.4 32.2 33.4 | 22 24.3 38.9 44.7 30.8 30.8 36.7 32.6 |
(四)从投资波动周期上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基本上经历了两个完整的投资(经济)周期,目前处于第三个周期的下调或者谷低阶段,并且投资周期逐步表现出波幅降低,周期变长的特征。这也意味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经济发展调控方式的逐步完善,我国投资增长的稳定性不断增强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投资增长呈现周期性波动的特征,基本上服从由投资变动起主导作用所引发的朱格拉周期,长度大约8-10年。从1981年开始,浙江投资增长已经经历了2个增长周期。本轮投资周期从1999年开始,经历了4年的上升期后,2003年出现高点,增速高达38.9%。2004年后国家针对投资过热等现状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浙江投资增速出现明显的回落态势,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处于较低的增长区间内,分别增长10.5%,13.4%和11.1%。与全国大多数省市这几年投资多数还处在20%以上的增速相比,浙江投资增长率先进入了调整期,这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目前的增速是这轮投资回调的谷底还是依旧处于下降期,有待进一步观察。
浙江GDP增长周期和投资周期具有“趋同性”和“时滞效应”。浙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波动几乎是同向的,两曲线虽不完全一致,但它们的变化趋势和波动周期却基本相同,且投资增长率的变动先于GDP增长率的变动;且投资波动幅度明显大于GDP增长的波动幅度,二者都存在波幅有逐步缩小的趋势,同时周期也出现了拉长的趋向。
(五)通过对我省历年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进行分析可知,目前浙江投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逐步提高,周期性波动波幅逐步缩小,GDP和投资增长之间的数量差距在不断缩小。总的说来,浙江省平均投资增长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下调,其合理波动区间也在经历不断缩小的过程。故过去投资的合理增长水平和波动区间必须要进行修正,才能满足我省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表12 1979-2007年浙江GDP和投资增长率统计参数
经济增长 | 投资增长 | ||
平均增长率(算术平均法) 标准差 | 13.05 4.75 [8.3,17.8] [3.74,22.4] | 22.80 19.05 [3.75,41.85] [-14.54,60.14] | |
置信区间 | 1个标准差 1.96个标准差 |
通过对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统计检验准则,可以看出这29年来经济增长是相对稳定的,基本上在平均增长率13.05%上下波动(见表12),用统计方法衡量,在95%(1.96个标准差)的置信度下,只有1989年增长速度落在控制区域以外。考虑到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我们将控制区域缩减到1个标准差,则置信区间的上下限分别为8.3%、17.8%。在这一标准下,过去的29年中,浙江经济偏冷的年份有2个,偏热的有4个。通过与全国的情况对比分析,运行情况基本一致。考虑到与经济增长的比较,我们也把1个标准差作为衡量浙江投资增长是否适度的标准。与13.05%左右的平均经济增长率水平相对应,投资平均增长率为22.8%,这说明较高的经济增长率,需要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来支持。这同时也说明过去29年间浙江合理的投资增长率是22.8%左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根据投资的自发性和宏观调控能力的不断加强,投资增长的波动幅度表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同时适度的投资增长区间也出现逐步缩小的态势。所以为了得到目前阶段我省适度的投资增长水平和对其进行合理的区间估计,我们有必要对[3.75,41.85]过去这一合理估值区间进行修正,以适应我省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六)根据今后五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总体要求,我省GDP的增速应该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速。同时,根据前一时期我省经济总体形势和现在面临的发展环境,我们认为今后几年GDP增长11%左右比较适宜,按照这样速度进行测算,投资年均增速在13.5%左右为适宜的速度,才能支撑GDP达到预定的目标
通过对1981-2007年29年间浙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GDP增长状况的研究,结合浙江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看,经济增长与投资增长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利用上一部分得到的计算模型:
GDP=8.182+0.208×I
根据浙江2008年浙江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经过五年的努力,全省生产总值超过3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5000元。要达到这个规模进行测算,我省GDP的增速应该在10%以上。同时我们结合从过去几个时期浙江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十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较为理想,GDP年均增长率为13.0%,与过去29年的平均增速也比较接近。再者根据浙江所处的转型阶段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下一阶段浙江经济年均增长11.0%较为适宜。按照这一经济增长速度,根据上述回归方程进行测算,可以得到投资的年均增速为13.5%,也就是说未来一段时期浙江投资的年均增速在13.5%左右是比较适宜的。同时借鉴先进国家发展经验,随着科技进步因素、效率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经济增长必然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化,投资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幅度会逐步缩小。比如日本在50年代,投资增长率比经济增长率高出7.8个百分点;到60年代,优先增长幅度缩小为3.4个百分点。从这些方面考虑,浙江今后一个阶段年均增长14.0%左右较为适宜。从适度区间上分析,则是[10.0,18.0]的区间内运行则比较适宜。
值得说明的是,尽管2005年、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三年投资增长低于经济增长的现象。这种现象并不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经济(投资)波动周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客观现象之一,往往这个时期也是经济(投资)增长的拐点,如1989年,1997年两次经济增长拐点时期也都曾出现过这种情况。
(六)从今后投资实践上看,实现这一投资增长目标是可行的,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压力
目前阶段,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好的历史时期,也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投资增长也有许多有利因素,比如丰富的民间资本供给、土地等资源要素集约化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可以保障重大项目的用地需求,装备制造业投资的快速增长、服务业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资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调整所需投资等投资持续进行,这些都为实现这样适度水平的投资增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是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我省投资领域面临的新形势、存在的新问题,如从目前支撑我省投资增长的三大基础来看,基础设施投资高峰已过,今后将趋于平缓;房地产投资受愈加从紧的调控政策、和销售放缓的影响,难有较快增长,而目前制造业投资成为我省投资增长最重要的支撑点,后续投资值得关注。此外从紧的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由于次贷危机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引发的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资源要素价格不断上升导致的投资成本增加的压力,面临着因行业准入门槛提高和审批、监管更趋严格等的重要影响,都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另外,与外省相比,我省土地资源的紧缺程度也相对较大。总的说来,近两年我省正处于投资增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实现14%左右的投资增长是可期的,但是不可否认也面临着不少压力,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四、保持投资稳定合理增长的相关建议
近三年来,我省投资增幅虽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但非常接近区间的下限。2008年1-2月,我省在遭受严重冰雪灾害的不利形势下,全省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1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4%,增幅比上年同期和上年全年加快10.3和5.6个百分点。但由于1-2月投资占全年的比重不到10%和2007年1-2月的对比基数也较低,就此乐观估计全年的投资形势,还为时过早,2008年投资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还很多,投资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保持合理的投资增幅,既避免投资过热,又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潜力,保证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这至关重要。
(一)切实贯彻实施“双创”战略,安排好投资项目计划,尤其是做好重大投资项目推进工作
伴随着国家的调控政策的不断贯彻落实,浙江投资增长在全国率先回落,且连续三年低位增长都表明,浙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调控成果。由于在这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中,不少行业投资过度,随着宏观调控后续效应的持续显现,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企业重组将在所难免,这一情况在浙江可能表现得更为突出。针对前一阶段我省新开工项目下降较快,尤其是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缺少,以及新开工项目平均规模偏小等问题,各方对此应有清醒认识,并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合理安排下阶段投资计划,尤其是要抓紧引进重大投资项目,可以仿效其他省市的做法,设立大项目功能开发区,把大的优质项目集中在某一区块,吸引跨国集团和国内大企业的投资,提高我省土地等资源要素的集约利用水平。
(二)继续推进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切实提高投资效率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尽管近几年浙江投资结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和优化,但是整个产业结构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目前我省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更加关注投资效率的提高,将经济发展的引擎由投入量的扩大转变为生产效率的提高。根据浙江现阶段的投资形势,今后投资的重点工作应该是进一步优化调整投资结构,限制高能耗、高物耗、污染重行业投资的过快增长,支持有利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加强薄弱环节的行业投资与建设。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努力提高投资效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三)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尽快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
服务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也是今后我省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产业。我省的服务业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产业可以说还是方兴未艾。除了传统服务业外,许多现代服务业还处在初始发展阶段,是一个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朝阳产业,比如金融保险证券业、现代物流业、科技教育卫生事业、餐饮服务旅游业、文化产业、信息和社会中介服务业等。2007年限额以上第三产业(服务业)投资在三次产业中是增长最慢的,如果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仅为5.1%。全省“十一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就需要必要的投入,通过加大服务业的投资力度,促进全省服务业高水平、跨越式发展,提高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使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更加协调。
(四)加大保障性住房投资力度,保证房地产投资的平稳运行
浙江房地产市场经过2000年以来的高速发展时期,目前已经进入平稳运行阶段。2007年以来国家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等解决大多数居民住房问题的政策措施,将对2008年我省房地产投资结构调整产生有益的影响。目前,相关部门应抓住目前供需关系转变的有利时机,加快浙江房地产投资的结构调整,加大对保障性商品房建设投资,限制高档物业和投资性物业投资,提升住房品质,大力发展节能与绿色住房,保证我省房地产投资的平稳运行,为我省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奠定良好基础。
(五)优化投资结构布局,实现区域性均衡发展
总的说来,近几年浙江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增长较快,与发达地区投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已有所降低。相对而言,这些地区拥有较多的土地、水等投资所必不可少的要素资源,这将为浙江实现投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从各地区的具体情况看,今后杭州、宁波、绍兴等率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可以重点发展占用土地等要素资源较少的高新技术项目、服务业投资;而衢州、丽水等地区则可以考虑把选择工业类投资作为自己的发展重点。这些地区在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承接经济发达地市的产业转移的同时也要有所选择,对环境的破坏要减少到最低限度,形成更高层次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发达地区应抓住目前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升级的时机,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型、现代服务业。通过一定时期有层次有梯度的发展,最终实现浙江经济区域性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