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浙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好字优先、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克服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全省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势头,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财政收支增长较快,金融运行基本稳定,民生进一步改善。但价格涨幅较高,需求增长趋缓,企业景气下滑等问题值得关注。
一、经济运行特点
一季度,浙江生产总值为460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8%,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8.7亿元,下降0.8%,第二产业增加值2497.6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1935.7亿元,增长12%。
(一)经济保持增长,发展方式积极转变
1.春季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今年以来,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稳定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也刺激了农户扩大种植面积。春季农作物播种面积842.1千公顷,比去年增长1.3%。从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看,春季农作物播种面积呈现“三增三减”的特点,春粮、油菜籽、药材的播种面积分别增长6.3%、7.4%和4.3%,蔬菜、果用瓜、花卉等作物的播种面积分别减少1.6%、6.3%和0.3%,主要是冰雪天气影响下种。据在全省23个农产量抽样调查县(市、区)4600户农户中开展的2008年农作物种植意向调查资料显示,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将比去年增长2.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长0.7%,蔬菜、油菜籽、花卉苗木、棉花、药材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甘蔗、西瓜播种面积减少。畜牧业生产形势良好,生猪和家禽存、出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渔业生产下降,一季度水产品总产量下降3.9%,其中海洋捕捞下降6.5%,海水养殖下降0.9%,淡水产品增长1.4%。
2.工业生产和利润保持增长,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一季度,全部工业增加值229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81亿元,增长13.5%,增幅同比分别回落1.7和4.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为2005年以来的最低。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4.2%,轻工业增长12.7%,增幅同比分别回落5.4和2.4个百分点。销售产值8345亿元,增长21.1%,其中出口交货值2046亿元,增长12.8%,增幅同比分别回落5.3、5和13.7个百分点。产销衔接趋好。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32%,同比提高0.39个百分点。食品、饮料、木材加工、造纸、石油加工、化学、医药、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等行业总产值增幅都在全省平均水平(20.6%)以上。受出口增长明显回落影响,纺织(15.2%)、服装(14.8%)、皮毛羽制品(5.8%)、家具(17.4%)、文教体育用品制造(11.73%)等劳动密集型为主、出口比重较大的企业总产值增幅相对较低,通信电子受出口影响较大,总产值下降0.7%。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29亿元,增长20.7%,实现利税和利润分别为599.4和323.8亿元,增长17.3%和18%,增幅同比分别回落8.9和12.4个百分点。由于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扬,镇海炼化和杭州炼油厂分别亏损7.3和1.5亿元,若扣除这2家企业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可增长28.9%。农副食品加工(57.9%)、食品制造(59.7%)、饮料(85%)、造纸(72.9%)、化学(50.5%)、医药(56.3%)、橡胶(87.4%)、塑料(20.3%)、非金属矿物制品(28.7%)、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70.1%)、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1倍)、交通运输设备(46.9%)、电气机械(31.2%)、通信及电子设备(1.2倍)、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加工(2.1倍)等行业利润增幅较高。但文教体育用品、皮毛羽制品、化纤、电力等行业利润分别下降14.6%、12%、4.2%和0.9%。企业亏损75.2亿元,增长49.1%,亏损面为23.4%,比1-2月缩小2.7个百分点。
企业科技创新取得积极成效。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同比增长32.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为1223亿元,同比增长29.5%,对工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率为19%,新产品产值率达14.3%,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3.货运、通信、保险、批发贸易等服务业发展较快,而客运、旅游、房地产等行业景气回落。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43.1%,拉动GDP增长5.1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41.9%上升到42.1%。从第三产业中各行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看,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8.2%、16.7%,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分别增长10.3%、8.2%、7.6%、0.6%。从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看,全社会铁、公、水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10.1%和31.6%,主要是水路货运分别增长23.8%和36.8%,但客运量下降5.2%,客运周转量下降0.3%;保费收入186.8亿元,增长37.1%,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8个百分点;邮政、电信业务总量374.9亿元,增长26.6%,增幅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批发零售贸易商品销售总额6165亿元,增长20.4%;商品房屋销售额346.9亿元,下降6.2%(去年同期是增长52.1%);接待国内旅游者49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6亿元,分别增长9.3%和10.6%,增幅回落15.5和14.8个百分点,接待入境旅游者112.8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6.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5%和19.2%,增幅分别回落4.6和5个百分点。从企业景气调查看,一季度服务业6大行业企业景气指数5降1升,交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26.1、168.1、119.5、144.9和136.0,比去年同期分别回落25.0、13.1、12.2、8.1和2.3点,社会服务业景气指数为145.4,微升0.41点。
4.单位GDP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下降。据初步统计,一季度,全省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1%,比2007年全年降幅减少2.1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去年同期下降4.8%,降幅比2007年减小3个百分点,共节能103万吨标准煤。高耗能行业快速增长势头受到初步遏制,纺织、造纸、石油加工、化学、化纤、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电力等8个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11.9%,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低1.6个百分点。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1311家重点用能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8.9%,降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共节能107万吨标准煤,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节能降耗的贡献率超过100%。能耗增幅低于生产增幅。一季度,全社会能源消费增幅继续回落至9.5%。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电力比重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消费原煤2753万吨,同比增长6.8%;消费原油581万吨,增长7.4%,全部用于发电投入和炼油投入;消费成品油76万吨,下降1%;消费电力312亿千瓦时,增长11.0%。各市节能总体情况良好。11个市中,除宁波受宁波钢铁公司的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上升2.2%外,其他10个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继续保持下降态势,其中,湖州(14.2%)、金华(9.7%)、温州(7.8%)、嘉兴(7.6%)、舟山(6.6%)、衢州(6.5%)和绍兴(5.8%)的降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杭州(4.8%)与全省持平,丽水(4.4%)和台州(3.5%)降幅略低于全省水平。
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下降。据省环保局等部门初步估算,一季度,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净削减0.68万吨,二氧化硫约净削减0.89万吨,同比约分别下降1.21%和1.12%。
(二)三大需求平稳增长,结构有所优化
1.投资名义增速回升。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7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2%,名义增幅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农村投资417.6亿元,增长16.1%。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78.7亿元,增长14.1%,名义增幅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提高4.6和3.3个百分点,其中非国有投资959.4亿元,增长17.5%,所占比重达69.6%,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施工项目保持增长,但新开工项目有所减少。一季度末,限额以上施工项目15066个,比去年同期增长13.8%,其中新开工项目2269个,下降5%。从投资结构看,第一产业投资4亿元,增长76.6%;第二产业投资650.7亿元,增长15.1%,增幅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648.1亿元,增长15%,制造业投资574.1亿元,增长18.9%,增幅同比提高9.2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占限额以上投资的41.6%,比重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食品、饮料、印刷、石油加工、塑料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和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通信及电子设备、工艺品、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等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增幅均在20%以上;第三产业投资724亿元,增长13%,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92.5%和93.9%,批发和零售、金融、科研和技术服务、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教育投资分别增长58.2%、16.3%、50.5%、25%和39.6%。基础设施投资333.2亿元,增长6.5%,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提高14.2和7.1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幅回落。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366.8亿元,增长14.9%,增幅同比回落5.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3.3%。商品房屋施工面积增长6.8%,新开工面积增长8.1%,其中90平方米以下的新开工面积增长82.1%。商品房供给增长较快,销售不旺。房屋竣工面积增长73.4%,但由于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市场观望气氛较浓,成交量萎缩,房屋销售面积下降11.3%,销售额下降6.2%。
2.消费增长平稳。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7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3%,增幅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8%,实际增幅同比回落3.4个百分点。分区域看,城市市场零售额1186亿元,增长19%,农村市场零售额593亿元,增长17%。分行业看,批发业增长15.4%,零售业增长18.5%,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1%。从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分类商品零售额看,食品饮料烟酒、服装鞋帽针纺织品、日用品、金银珠宝、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文化办公用品类分别增长26.9%、26.9%、26.6%、36.9%、19.1%和21.6%,汽车类销售增长趋缓,增幅仅10.1%,低于去年同期11.3个百分点。部分商品销售出现下降趋势,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零售下降19.8%,通讯器材类下降4.8%,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13.5%。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平稳。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13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92元,增长17.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幅分别为2.1%和9.1%。
3.出口增长有所回落。一季度,全省进出口总额为46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4%;其中出口328.5亿美元,增长25.5%,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3.4个百分点,但高于全国 4.1个百分点,也高于广东(16%)、上海(20.2%)、江苏(19.7%),略低于山东(25.6%);进口133.6亿美元,增长25.1%。各月出口增幅大幅波动,1月份出口额创出新高,达131.6亿美元,同比增长33.4%;2月份大幅回落,仅出口89.2亿美元,下降6.7%;3月份又有所回升,出口107.7美元,增长59.4%,主要是受春节长假影响的月份与去年同期错开以及雪灾影响。从出口商品结构看,机电产品出口143.5亿美元,增长26%,其中船舶(1.3倍)、汽车零件(43.5%)、铜材(58.9%)、电动机及发电机(55.7%)等增长较快。纺织品出口增速较快,达38.1%,家具、箱包出口增长也在30%以上,服装、鞋类、农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8.4%、13%和9.4%,塑料制品同比下降5.1%。受手机、笔记本电脑出口大幅下滑的影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3.4亿美元,同比下降8.7%。
4.实际利用外资较快增长,境外投资步伐加快。1-3月,全省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72个,合同利用外资28.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3.9%,实际利用外资25.8亿美元,增长22.8%。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增长较快。从外资投向看,制造业实际外资同比增长2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成倍增长,分别增长30.7和3.3倍,由于国家实施了对外商投资房地产的限制政策,一季度房地产业利用外资大幅下降,合同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下降65%和25%,从而使第三产业合同和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下降,分别为26.7%和31.4%,同比下降2.1和0.9个百分点。从外资来源看,港资增势强劲,合同港资和实际港资同比分别增长14.8%和70.4%,台商合同外资增长13.5%,美国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分别下降12.8%和12.2%,欧盟分别下降46.9%和12.1%。境外投资大幅增长。一季度全省核准设立境外企业和机构121家,投资总额2.1亿美元,中方投资2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4.5%和1.4倍。
(三)财政收支增长加快,存贷款增幅回落
1.财政收支增长加快。一季度,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071.1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67.9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6.1%和28.8%,增幅同比分别提高2.6和3.2个百分点。其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契税分别增长28.1%、20.6%、27.4%、30.4%和23.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16亿元,增长24.5%。
2.贷款增幅回落幅度超过存款。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137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9%,增幅同比回落0.4个百分点,新增存款2312亿元,同比多增494亿元。储蓄存款为12632亿元,增长6.9%,新增存款1245亿元,同比多增220.7亿元,居民储蓄意愿回升。本外币贷款余额26423亿元,增长17.3%,增幅同比回落6个百分点,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贷款增幅从去年同期高于存款6个百分点回落到0.4个百分点,新增贷款1448亿元,同比少增317.7亿元。从人民币贷款投向看,中长期贷款增长18.8%;短期贷款增长18.3%,其中工业、商业和农业贷款分别增长22.1%、15.9%和22.6%,私营个体贷款增长29.9%;个人消费贷款增长35.9%,同比少增78.5亿元。
(四)民生进一步改善
1.财政对民生支出增长加快。一季度,全省地方财政支出中,城乡社区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科技支出分别增长48.6%、60.4%、79.1%和44.1%,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交通运输支出分别增长23.2%、29.6%和57.8%。
2.居民收入保持增长,但增速趋缓。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5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7%,实际增幅同比回落9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仍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增长不快。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收入5052元,占可支配收入的67.7%,同比增长5%,增幅同比回落5个百分点,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0.2%,同比回落15.3个百分点。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72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实际增幅同比回落5.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来自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的现金收入772元,增长22.6%,增幅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1679元,增长13.8%,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4.9%,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
3.就业形势良好,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一季度末,全省城镇单位(不包括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640.6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2.7%,新就业人员达32.3万人,其中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占63.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2%,比去年同期和去年末分别下降0.25和0.05个百分点。3月末,全省企业养老、基本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已分别达1132.6、899.8、1041.2、546.9和614.1万人,分别比去年末净增56.7、44.8、38.3、42和29.3万人;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已达321.4和395.9万人,比去年末净增25.4和20.9万人。2月末,有303.8万被征地农民纳入保障范围,其中113.5万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已按月领取基本生活保障金或基本养老保险金,分别比去年末增加7和4.5万人。
(五)市场价格总水平持续高位
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较高。在资源性产品价格持续涨价,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连创新高,劳动力成本、场租费、利率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共同推动下,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8.3%,为1996年以来13年的新高,3月份上涨7.7%,比2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1.1%。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7.6%,其中城市上涨6.9%,农村上涨8.2%。一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8大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5涨2跌1平,特别是食品类价格涨幅较高,食品类价格上涨19.7%,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6.1个百分点,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上涨43.3%,猪肉上涨64.9%,油脂上涨49.8%,粮食上涨4%。1、2月份受罕见大雪低温天气及春节需求拉动等因素影响,食品类价格逐月攀升,3月份随着气温回升及节日因素的消失,市场供求矛盾趋缓,食品类价格环比首次下降1.4%,结束了之前10个月的连续上涨趋势。居住类价格上涨7.6%,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1.1个百分点,其中建房和装修材料上涨7.9%,水、电、燃料上涨6.5%。其他上涨的3类分别是医疗保健(5.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2.9%)、烟酒(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与去年同期持平。价格下降的是衣着、交通和通信类,分别下降1.2%和2.6%。3月份,11个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在5.9%至8.2%之间,涨幅居前3位的分别是衢州(8.2%)、金华(8%)和舟山(7.5%)。
2.工业品价格进出涨幅差扩大。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11%和4.2%,涨幅差从去年12月的5.7个百分点继续扩大到今年3月的6.7个百分点。9大类原材料价格全面上涨,其中燃料动力、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分别上涨17.6%和19.6%,化工原料、农副产品类分别上涨9.2%和6.8%。15个工业部门中,除电力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下降0.2%外,其余部门产品价格全面上涨,其中石油、冶金工业部门产品价格分别上涨18%和10.8%。由于国际铁矿石价格和海运费上涨等原因,3月份我省钢材出厂价格同比涨幅已达27.6%。
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一季度,我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7.5%,其中3月份上涨19.8%,涨幅创1996年以来的13年新高,农资价格进入新一轮上涨通道。10大类农资商品和服务价格全部出现上涨,其中幼禽家畜价格涨幅最大,一季度同比上涨69.6%,化肥、饲料价格分别上涨25.8%和18.5%。
4.房屋销售价格一改普涨格局,初显高位调整势头。一季度,全省房屋销售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2%,涨幅同比提高7.7个百分点,呈现“量缩价挺”趋势。其中,住宅类商品房价格上涨15.2%,住宅类二手房价格上涨11.9%;房屋租赁价格上涨3.6%,物业管理价格上涨1%,土地交易价格上涨45.1%。11个市中,舟山、丽水和宁波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排在前3位,分别上涨25.1%、20.5%和14.6%;高于全省涨幅的还有杭州市,上涨13.6%;低于全省涨幅的有绍兴(10.1%)、台州(8.9%)、温州(6.8%)、嘉兴(5.8%)、衢州(5.4%)、湖州(3.3%)和金华(3.7%)。宁波、杭州市房屋销售价格高于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平均涨幅(11%),分别居第3和第6位,又比去年末前移2和3位,温州从19位后移至48位,金华居64位。房价同比涨幅较高主要是受翘尾因素影响,与去年年底相比,全省房屋销售价格仅上涨0.1%,其中住宅类商品房价格上涨0.4%,住宅类二手房价格下降0.7%。
二、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1.价格上涨压力较大,影响了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经营。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继续高位运行,构成CPI的食品、工业品、服务项目三大块商品和服务价格全面上扬,涨价面有所扩大。一季度,构成CPI的263个基本分类中,价格上涨的分类已占到70%,比重比去年提高0.4个百分点,以食品为代表的生活必需品价格涨幅较大,以石油、钢材为代表的原材料价格上涨显现出向下游产品传导的态势,CPI创13年来新高。翘尾因素的影响较大,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中翘尾因素达5.3个百分点,占居民消费价格总涨幅的69.7%。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对居民日常生活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带来了影响,使低收入家庭生活压力加大。一季度,10%城镇低收入家庭收支严重倒挂,人均可支配收入1756元,人均消费支出2026元,同比分别增长13.8%和1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分别为6.5%和12%,若扣除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速仅为0.7%和5.9%。10%城镇低收入家庭人均食品支出916元,增长21.3%,扣除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2.7%,恩格尔系数为45.2%,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因食品类价格的上涨使10%低收入家庭人均多支出140元,低收入家庭不得不将一季度所增加收入的近2/3用于应付食品价格的上涨,加重了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的生活负担。商品零售价格上涨7.7%。农资价格涨幅连创新高,进入新一轮上涨通道。一季度,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17.5%)高于同期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15.9%)1.6个百分点,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带来更大的成本压力。工业生产“高进低出”压力进一步加剧,对工业企业效益影响较大。房价继续维持高位。可见,本轮由外部输入和成本推动等多种因素带来的价格快速上涨给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受翘尾影响和新涨价因素共同影响,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实现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2%以内的调控目标任务艰巨。
2.三大需求实际增幅趋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有所减弱。一季度投资、消费、出口需求均保持了10%以上的名义增长,呈现出相对平稳均衡增长的态势,但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后的实际增幅明显回落,呈现增长乏力迹象,特别是消费、投资增幅居全国较后位次。从投资来看,去年城镇投资增幅居全国各省市区末位,今年一季度(13.4%)居28位,低于全国投资增幅12.5个百分点。虽然一季度全社会投资名义增幅(14.2%)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但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幅仅4.8%,同比回落了2.7个百分点,在去年一季度已是低增长的基础上增幅继续趋缓,且今年投资面临土地、资金、节能减排、企业家投资意愿等多种因素制约,全年投资走势仍有待观察。消费在三大需求中一直相对平稳,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8.3%,扣除价格因素后增长仍有9.8%,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回落3.4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18.3%)低2.3个百分点,居各省市区29位。在居民收支增长缓慢,居民收入差距未能缩小,物价上涨带来刚性支出增长较快、社会保障尚未健全等背景下扩大内需仍任重道远。外贸出口在去年下半年已出现增幅回落迹象,今年一季度25.5%的增幅比去年同期继续回落3.4个百分点,若扣除出口商品提价和人民币汇率升值因素,全省出口增幅在15%左右。出口需求增幅回落已对工业企业带来较大影响,据企业景气调查,一季度工业产品国外订货指数为110.5,比去年同期下降4.1个点;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仅增长12.8%,增幅同比回落13.7个百分点,对销售产值的增长贡献率由去年同期的26.7%下降到16%。目前我省出口面临着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加快、贸易摩擦增多、加工贸易政策变化等一系列不利于出口的因素影响,虽然从长期来看有利于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但从今年来看将对我省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出口增长产生较大影响。同时,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及其对日本、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的波及,使世界经济减速,从而影响我省出口需求增长。一季度我省对美国和日本市场出口(占我省出口额前两位)仅以个位数增长,增幅分别为3.7%和6.3%。另有不少其他国家外商反映,由于大量资金回流美国本土,造成这些国家银行资金吃紧,使这些国家的进口商也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影响其下单。可见,三大需求的实际增长呈回落态势,从某种意义上讲已显现出从较快增长向平稳低速增长变化的迹象,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减弱。
3.资金趋紧,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成本上升,企业景气下滑。货币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逐步显现,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偏紧,企业融资难度加大。据企业景气调查,一季度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为104.9,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四季度下降12.6和10.9点,认为融资“容易”的占22.5%,分别下降5.5和6.8个百分点,“困难”的占17.6%,分别上升7.1和4.1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融资景气指数更是处于不景气区间,仅为95.9。企业资金面总体趋紧,企业存款增长不乐观。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中企业存款同比虽增长18.3%,但比去年末却减少118.7亿元。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可能引发资金链断裂,以及股市的大幅波动、房市的不确定等,使金融风险因素增加,不良贷款率上升。
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劳动成本上升。虽然当前我省劳动力总量仍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但呈现结构性短缺现象,并且这种短缺有从技工到普工的蔓延趋势。去年第四季度,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1]为1.77,为近年来最高点,技工在2.4以上,熟练技工比较缺乏,外来劳动力回流现象显现。据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一季度有23.3%的企业认为目前招工困难,比去年底和同期分别上升1.2和10个百分点。劳动力成本上升,2007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1086元,比上年增长11.7%,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增长7.5%。一季度全省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570元,同比增长10.4%,增加807元,月均增加269元。《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于保障农民工的权益,调解劳资关系,建立劳资共赢的社会主义劳动和谐关系将发挥重要作用,但也使得企业对劳动力成本的预期大幅上升。我省的许多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此前大部分都是只为核心员工缴纳社保,其他的流动性较高的员工均未参保。2008年新法的实施,为员工缴纳社保将使这些企业的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涨,新法中关于加班工资的新规定对劳动力成本也构成一定的上升压力。
企业成本大幅上升,景气指数明显下滑。由于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和利用外资政策调整、资金趋紧和利率提高、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等多重因素增加了生产成本,影响了企业增利。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占收入的比重为87.3%,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财务费用增长36.9%,其中利息净支出增长45.4%,超过银行贷款余额增幅(23%)22.4个百分点;管理费用增长20.5%;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长17.5%,扣除消费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2%,实际增幅超过从业人员人数增幅(3.6%)5.6个百分点。企业景气指数从高位大幅下滑。据企业景气调查,一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35.3和133.2,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3.9和15.6点,比去年四季度下降9.9和15.2点,也低于全国同期5.3和3点。
4.节能降耗难度加大。一是经济增速回落不利于节能。节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速支撑,一些固定能源消费不会因为企业生产增速的回落而同步减少,从而影响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从一季度统计数据看,能耗总量较大且增加值增速低于全省平均增速的化学、纺织服装、化纤、通用设备制造等行业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均低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降幅。全省单位GDP电耗同比上升2.1%,比2007年升幅提高2.0个百分点。二是重化工程度进一步提高,以及新上一批高耗能项目,加大了节能压力。一季度,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5.8%,比重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去年投产的宁波钢铁公司,今年一季度耗能39.4万吨标准煤,对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长影响率高达26.1%,直接拉动能耗增长2.1个百分点。如果扣除该公司影响,全省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可分别从2.1%和4.8%提高至3.3%和6.6%。三是结构节能成效不大。一季度,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节能量中,行业结构变化对节能的贡献率降至1%,低于2007年的结构节能贡献率(11%)。第三产业节能效果不明显,用电增幅偏高,一季度达到21.6%,同比提高10.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高7.5个百分点,三产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率为1.7%,低于全省平均降幅0.4个百分点。
5.雪灾暴露出抗灾和保障能力不够强等问题。年初的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我省农业特别是设施农业造成了较大影响,春花作物受灾,蔬菜大棚、畜禽棚舍和渔业养殖设施大棚倒塌,部分牲畜、家禽、蜜蜂死亡,竹木、花卉倒损较多,果园受灾,茶叶受冻使产量下降并推迟上市。雪灾也使全省1万余家工业企业受损,部分雪灾严重地区的企业厂房严重变形甚至倒塌,设备、原材料和成品受损,因交通受阻原材料供应不上、产品销不出去,甚至承担违约损失。雪灾使民工春节出行受阻,造成节后企业用工紧缺,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停工减产。雪灾对客运、贸易、旅游等服务业发展也影响较大。同时,雪灾暴露出基础设施等抗灾和保障能力不强的一些问题:一是设计标准不高。电网、通讯、广电线路的设计标准、配置规格难以承载严重的雨雪冰冻覆冰灾害。发电厂的储煤标准下线只有7天。高速公路一有大雾、冰雪或其他事故就只有采取封道,如何分流保通,设计和管理考虑少。二是建筑质量较差。据雪灾严重的湖州市安吉县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10个乡镇的部分规下企业进行的专项调查,有85%以上的标准钢结构厂房倒塌或者变形,许多企业钢结构厂房建设程序不规范,有54%的企业未经过正规设计,62%的企业由三级以下资质建设单位建造,68%的企业未请监理,52%的企业未实行质量监督管理。这些建设程序不规范的简易钢棚倒塌或损失比重高达80%以上,质量好的几乎不倒,大量的城乡农贸市场倒塌也是这个问题。三是通讯、医疗、气象等设施防灾保障能力不强,一些企业参保意识不强,损失难以弥补。
三、对经济走势的初步判断和预测
2008年经济运行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会对我省经济运行产生一定影响。从世界经济环境看,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走高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还将继续对全球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新近报告第三次调低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测,调降至3.7%,为2002年以来最低增速,此前两次调低后的预测值分别为5.2%与4.1%。同时还指出,美国正在发生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进入衰退的几率为25%,日本和欧洲经济也增长趋缓,预计美国今年经济增速从1.5%调低至0.5%,中国从10%降至9.3%,欧元区和日本分别调至1.3%和1.4%。随着宏观调控效应显现,以及世界经济增速下滑影响,我国投资、信贷快速增长和外贸失衡压力逐渐缓解,资产价格回落,经济运行热度降低,但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预期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将有所趋缓,各大国际机构也接连调低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认为美国次贷危机深幅影响和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的双重“不确定”因素将对今年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增加难度。在世界经济和全国经济增长总体趋缓的大背景下,我省出现的工业生产和企业效益增速减缓、对外出口增长回落、市场物价高位运行等情况对我省经济走势影响已成定局,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也呈现下滑,这些经济下行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速。
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看到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最近发布的《国务院2008年工作要点》提出:“把握好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既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又要防止经济下滑,避免大的起落”,将对遏止经济下滑产生积极的作用。国家大力推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实施,“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的推进,必将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我省经济实力增强和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为全面改善民生积累了基础。我省首季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也坚定了我们对上半年经济增长的信心,投资增长回升,市场消费平稳,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优化,财政收入较快增长等经济运行上行力量是保持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但随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积极推进,前2个月的停工减产损失将在3、4月份得到弥补,雪灾的影响对全年来说是阶段性的、有限的,不会改变浙江经济发展的趋势。前日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对下一步经济工作作出了明确部署,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实施“两创”总战略,坚定信心,扎实工作,迎难而上,积极应对,要充分利用国内外环境变化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从紧形成的“倒逼”机制,抓住机遇转变发展方式,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支持企业创业创新,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应保障,努力维护物价稳定,采取积极措施,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外贸出口较快增长,保持投资适度增长,推进实施港航强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预计今年我省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1]求人倍率= 需求人数 / 求职人数。体现了求职人数同招聘人数的平衡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