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浙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环保,着力推进统筹协调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和加快社会建设,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快中见好,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运行质量较好、结构继续优化、创新能力增强、统筹和谐发展水平提高、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的良好局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据初步核算,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为18638.4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增幅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高于预期目标4.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5.3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10092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7521.1亿元,增长15.1%。人均生产总值为37128元,按7.604的年平均汇率折算为4883美元,增长12.7%,增幅提高0.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5.9∶54.0∶40.1调整为5.5∶54.1∶40.4。
1.农业生产基本稳定。预计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800千公顷,其中粮食1492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减少1.7%和2.2%。受晚稻面积减少和台风等影响减产,全年粮食总产量为842.6万吨,比上年减少4.7%,单产减少2.5%。棉花、蔬菜、果用瓜、甘蔗等经济作物增产,预计全年产量分别增长4.6%、0.3%、2.5%和0.6%,油料减产5.5%,花卉苗木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畜牧业生产增势较好。三季度末,生猪、家禽存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2%和26.3%,肉类总产量140万吨,增长4.6%,禽蛋产量增长21.1%。渔业生产稳定。全年水产品总产量预计达到495万吨,比上年增长0.7%。
2.工业生产和企业利润较快增长,科技创新能力增强。200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为9040亿元,比上年增长16.3%。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为7028.5亿元,增长17.9%,增幅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全年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12404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738.6亿元,增长29.8%,增幅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食品制造(40.9%)、饮料(50.5%)、木材加工(42.6%)、造纸(50%)、石油加工(68.8%)、医药(33.6%)、橡胶制品(56.6%)、化纤(1.6倍)、非金属矿物制品(42.8%)、黑色金属(38.2%)、交通运输设备(74.2%)、专用设备(30.4%)、通信电子(35.7%)等13个制造行业利润增幅高于平均增幅,化学、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纺织、塑料制品、仪器仪表、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等行业利润增长20%以上,服装业利润增长18.1%。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增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比上年增长33.4%。新产品产值为5587亿元,增长40.3%,新产品产值率达15.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加快发展。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40.4%,比重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42%。从第三产业中各行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看,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4.5%和20.6%,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增长10.5%、10.9%、13.1%和7.4%。从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看,全社会铁、公、水路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增长6.4%和7.2%;邮政、电信业务总量1311.9亿元,增长27.6%,增幅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保费收入441.9亿元,增长21.8%,增幅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202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9.9%,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511.2万人次,增长19.8%,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7.1亿美元,增长27.2%;接待国内旅游者1.91亿人次,增长18.6%,实现旅游收入1820亿元,增长19.7%。
(二)三大需求协调增长
1.消费增长平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214亿元,增长16.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为784亿元,增长13.2%;零售业4654亿元,增长17.3%;住宿和餐饮业717.4亿元,增长17.6%。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城市和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7%和16.1%。节日消费热点明显,吃、穿、用商品全面增长。居民消费保持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091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44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和11.8%。
2.投资适度增长,结构继续优化。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限额以上投资7716.8亿元,增长10.8%。投资结构有所调整。从限额以上项目的投资结构看,一是制造业投资结构优化。工业投资3600.8亿元,增长12.1%,其中制造业投资3025.5亿元,增长13.4%。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1.7%,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投资增长51.5%,纺织、服装、化纤业投资分别增长9.9%、13.5%和30%。而高耗能和高污染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医药等行业投资分别下降19.1%、11.3%、24.1%和15.6%。二是信息、贸易餐饮等服务业投资增长较快。第三产业投资4067.5亿元,增长9.6%,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增长21.9%,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业投资分别增长62.6%和66.1%。三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1820.8亿元,增长15.7%,其中住宅类投资1307.5亿元,增长14.3%。房屋施工面积增长9.6%,其中新开工面积增长7.9%。住宅竣工面积则下降1.7%。商品房销售形势较好,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26.6%和53.8%,空置面积下降7.6%。
3.进出口快速增长,外资、外经发展势头较好。全年进出口总额为1768.4亿美元,增长27.1%,其中出口1283亿美元,增长27.2%,进口485.4亿美元,增长26.9%。民营企业出口618.9亿美元,增长37%,占出口总额的48.2%,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传统优势商品出口增长平稳,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较快。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19.7%,鞋类出口增长19.5%;机电产品出口555.9亿美元,增长31.2%,占全省出口的比重为43.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且机电产品出口价格上涨7%以上,部分弥补了由于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率下降造成的利润损失。船舶和钢材出口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15.9%和87.7%。受摩托罗拉、东芝等外资加工贸易型企业减产的影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01.8亿美元,仅增长0.14%。
利用外资质量提高。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919个,比上年减少664个,合同外资20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3.7亿美元,分别增长6.8%和16.6%。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比重大幅提高,合同和实际外资分别增长43.2%和52.2%,占全部外资的33.6%和28.8%,比重比上年提高8.5和6.7个百分点,房地产、商务服务、批发零售业等保持高增长是三产引进外资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科技、文化、教育、金融等行业引资增长也较快。大项目比重明显提高。全年新引进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000个,合同外资18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2%,占外资总数的89.5%,比重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外资大项目主要分布于机电、轻纺、房地产等行业。
境外投资和对外经济合作较快发展。2007年,新增境外企业和机构420家,投资总额6.62亿美元,中方投资6.06亿美元,分别增长69.2%和101.7%。截止2007年底,经审批和核准在境外设立企业和机构3039家,中方投资累计17.4亿美元。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营业额2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新签合同额17.5亿美元,外派劳务12387人次,年末在外人数24462人。
(三)统筹和谐发展水平继续提高
1.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地方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142.3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年末金融机构对农业的人民币贷款增长26.4%,乡镇企业贷款增长16.9%。限额以上项目农村投资1802.3亿元,增长13.4%,比平均增幅高出2.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投资32.9亿元,增长50.6%,增幅同比提高49.2个百分点。村庄整治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2.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加快发展。2007年,舟山、丽水、衢州市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7.0%、15.6%和15.5%,均高于14.5%的全省平均增幅,居11市的前三位。丽水、衢州、舟山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39.7%、35.4%和29.4%,均高于24.3%的全省平均增幅,分别居11市的前三位;舟山、衢州限额以上投资分别增长30.7%和16.2%,均高于10.8%的全省平均增幅,居11市的第1、2位。
3.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和谐社会建设投入力度加大。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3239.9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49.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2%和27.1%,增幅比上年分别提高4.5和5.4个百分点,按可比口径计算,分别增长15.2%和16.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06.9亿元,增长22.8%,其中,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等事关社会和谐和民生改善的重点支出分别增长23.5%、30.2%、27.4%、22.3%和46.4%,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分别增长20.5%、18.6%和21.4%。
4.节能减排取得初步成效。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8%,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6.1%,37个行业大类中有33个行业下降。预计全年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可达4%。1-11月,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1311家重点用能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9.1%,降幅比上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节能降耗的贡献率达四分之三左右。各市节能降耗情况总体良好,差距比上半年有所缩小。前三季度,11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均在4%以上,其中降幅大于全省平均降幅的有衢州(10.4%)、丽水(7.5%)、舟山(7.4%)、湖州(6.7%)、温州(6.5%)、绍兴(6.5%)和台州(6.2%)7市。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在2006年双下降的基础上降幅进一步加大。预计2007年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比上年下降4.5%和4.6%。
(四)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
1.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加快。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574元,比上年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20%城镇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7924元,比上年增长12.5%,增幅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65元,比上年增长12.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2%。其中,家庭经营牧、渔业收入增势强劲,增长27.1%,增幅比上年提高18.1个百分点,对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的增长贡献率达54.5%;来自工资性的收入增长12.3%。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下的较低收入家庭比重由上年的22.8%下降到19%,8000元以上的家庭比重由37.9%上升到45.1%。
2.就业形势较好,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200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7%,比上年末下降0.24个百分点。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3.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1‰。年末企业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净增112、124、399、81和122万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人数已达375和296万人,分别净增227和68.6万人;有291万被征地农民纳入保障范围,其中有109万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已按月领取基本生活保障金或基本养老保险金,分别比上年末增加57和21万人。
二、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1.价格上涨压力加大。一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势头短期内难以遏制。2007年,居民消费品价格上涨4.2%,超过了3%的控制目标。主要是下半年以来,价格涨幅逐月攀升,7-11月同比涨幅分别为4.6%、5.6%、5.7%、6.7%和7.1%,连创1997年以来的新高,12月份涨幅略有回落,为6.5%。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全年食品类价格上涨11%,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3.42个百分点,油脂、肉禽及其制品、蛋价格分别上涨31.4%、31.2%和24.5%,其中猪肉上涨45.4%。由于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大幅攀高、建材价格上升和国家连续6次调高房屋贷款利率等因素拉动,使居住类价格涨幅也较大,上涨5.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76个百分点,其中液化石油气价格上涨4.8%。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但对恩格尔系数较高的低收入家庭生活带来一定压力。近几个月市场价格出现加速上涨需引起足够重视。二是房价上涨过快。2007年,全省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8.1%,涨幅比上年上升5.6个百分点。土地交易价格上涨42.1%,其中居住用地价格上涨45.9%。11市中,丽水、舟山房价分别上涨21.7%和17.9%。12月份,杭州、宁波、温州房屋销售价格分别上涨13.7%、14.8%和10.3%,涨幅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分别居第9、5和19位,比7月份分别前移22、6和26位。房价上涨使原本已经较高的房价与收入比更高,使中低收入居民购房压力加大。三是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农资价格转降为升,增加了生产成本。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4%,涨幅差为2.9个百分点,比上年扩大1.1个百分点;农资价格上涨7.3%,而上年是下降0.4%。
2.节能减排形势严峻。我省在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随着工业化加快推进,重工业的快速增长对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带来较大的压力。2007年全社会用电量增幅偏高,结构性节能成效不明显,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生产仍增长较快,成品油消费呈加快增长趋势。完成“十一五”的节能降耗目标仍比较艰巨,按2007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计算,“十一五”后三年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必须达到13.6%,即年均下降4.77%,才能完成“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
3.需求增长面临新的问题。一是投资增速连续三年低于GDP增速,影响经济的发展后劲。2005-2007年,GDP年均增长13.7%,而全社会投资年均增长11.6%(名义增长,未扣除价格因素),若扣除投资价格上涨因素,增幅更低。二是消费的实际增长率仍较低,难以弥补投资和出口增幅回落的影响。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幅仅为12.4%,比上年(14.1%)低1.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实际增幅较低。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实际增幅分别仅为1.6%和7.5%。三是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持续升值、贸易摩擦增多、加工贸易政策变化等对我省出口企业带来较大压力,对出口增长产生一定影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对销售产值的增长贡献率由上年的28.7%下降到23.2%。
4.资金面和政策面趋于“双紧”。一方面,随着综合性调控措施密集出台,2007年人民银行先后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又一次上调0.5个百分点,准备金率已达15%,刷新了自1985年以来的新高;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配合公开市场操作和央行票据的发行,以控制信贷投放过快增长,货币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正逐步显现。另一方面,我省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产销规模扩大,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不断上涨,企业流动资金需求增加,加上部分企业在省内融资到省外投资,以及房贷和个人消费贷款需求增多,使得资金需求仍较旺盛。2007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4940亿元,比上年增长20.2%,新增贷款4182亿元,比上年多增410.2亿元。而从资金供给来看,储蓄存款向股市、基金、房市等市场分流,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偏紧,对于部分资金需求旺盛的企业资金周转将带来一定影响。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9030亿元,增长16.1%,低于贷款增幅4.1个百分点,其中,储蓄存款11381亿元,增长5.4%,比年初增加586.3亿元,比上年少增1074.8亿元。企业融资难度加大。据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为115.8,分别比上年同期和上季度下降3.8和0.8点,认为融资“容易”的占29.3%,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一般”和“困难”的分别占57.2%和13.5%,上升0.7和1.5个百分点。
三、对2008年经济走势的预测
2007年,全国经济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2008年,中央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将促使全国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保持在合理水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走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轨道,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实施必将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省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发展比较乐观,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继续处于较高景气区间,2007年第四季度分别为145.2和148.4,企业产品订货情况也较好,四季度产品订货景气指数为137.0,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上升7.2和1.7点,定货“较多”的企业占47.2%,“一般”的企业占42.6%,认为“较少”的企业仅占10.2%。另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货币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正逐步显现,同时世界经济增长放慢也将对出口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综合各方面因素,预计2008年浙江经济还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协调发展态势,增速可能低于2007年。从三大产业看,农业生产仍以稳定为主,若没有严重的灾害性气候影响,将比2007年略有增长;随着企业应对能力的增强,工业生产将保持平稳增长;第三产业在省委省政府大力促进发展服务业的一系列措施推动下,继续加快发展步伐,三产比重将继续有所提高。同时,节能减排将取得新进展。从三大需求看,国家加大房地产宏观调控力度,投资“门槛”提高,新开工项目减少等影响,全社会投资将继续保持适度增长;在积极扩大消费政策措施的实施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出口总额在世界经济及货物和服务贸易量总体上升的背景下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受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和人民币升值影响,增幅将比上年有所回落。从三大收入看,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城乡居民收入都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从市场价格走势看,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对粮、油、肉、蛋、奶和液化气等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的措施,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稳定价格总水平,但2007年价格上涨对2008年的翘尾影响高达3.2个百分点,加上国际农产业价格普涨,国际原油价格破百美元等,对我国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因此预计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仍将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但涨幅不会高于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