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2003年以来,我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科教兴省”、建设教育强省、促进教育公平的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一、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

1.基础教育均衡化取得新进展。围绕农村教育重点,加大力度,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爱心营养餐工程”、“食宿改造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书香校园工程”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全面提升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的教育差距,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水平继续提高。以创建新一轮教育强县为抓手,继续落实“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推进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十五年教育,巩固普及成果。2007年,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5.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7.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2.5个百分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7.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学校布局更趋合理。2007年,全省撤并小学658所、初中47所;全省小学、初中数量分别减少到4813所和1801所,小学校均规模为697人、初中997人,分别比上年增加77人和61人。

继续实施“浙江省中小学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2007年,全省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49.2%,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6.6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6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1.17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10.65平方米,与上年持平,比2002年增加0.55平方米。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小学由上年的7.3台增加到8台,初中由10.3台增加到10.9台。小学建有校园网的学校达到54%;初中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为90.8%。

学前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基本得到满足。2007年,全省幼儿园10411所,在园幼儿147.8万人,比上年增加8.9万人,比2002年增加30.2万人,其中:农村乡镇幼儿园7825所,在园幼儿达102.1万人,比上年增加4.5万人,占全省在园幼儿的比例为69.1%。目前有省级示范性幼儿园239所,全省幼儿园教师共8.3万人,比上年增加0.7万人,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7.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弱势群体受教育比例继续保持高位。2007年,全省“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6%,与上年持平。特殊教育学校63所,招收残疾学生1612人,在校生1.3万人。

高中段教育办学质量稳步提高。2007年,我省高中段教育招生54.6万人,在校生达到162.3万人,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已连续七年基本保持在1:1的水平。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达到96.6%,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12.5个百分点;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高中段教育巩固率98.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生均办学条件改善明显,其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分别为22.2平方米和224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7%和6.5%。建网学校比例达到91.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6.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11.4个百分点。

2.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07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6.9万人,在校生达到76.9万人。中职毕业生中获得职业技术证书的人数为16.6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5.8%,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

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为了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不断提高工科类专业招生比例。2007年,农林类、加工制造类等专业的招生增长幅度达到94.1%和17.8%。办学条件有所改善。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14.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平方米;生均图书23.1册,比上年增加2.7册;生均仪器设备值2597元,比上年增加347元。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3.2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7.9%,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分别达20.8%和49.3%,分别比上年提高4.3和8.5个百分点。

3.高等教育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7所(含筹建),研究生招生12326人,比上年增长12.1%,比2002年增长101.7%;在学研究生31409人,比上年增长15.8%,比2002年增长92.7%,其中:博士生招生、在校生分别为1790和7129人,分别比上年增长6.1%和6.8%。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共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25万人,比上年增长5.3%,比2002年增长63.2%,全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77.8万人,比上年增长8.1%,比2002年增长98.2%;普通高考录取率达到7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学科结构和层次结构得到优化。2007年,全省普通本专科招生中,社会急需的工科类及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的农学类专业招生分别比上年增长9.1%和52.5%,分别比全省招生平均增幅高出3.8和47.2个百分点,而一些社会需求量少,就业相对比较困难的偏文科类专业招生增幅趋缓。本专科比例逐步合理。全省普通本、专科招生比已达48.1:51.9。高职招生总体增幅下降,2007年仅为5.1%,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

4.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我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和自学考试、远程教育优势,丰富教育组织形式,成人教育进社区、进乡村,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成人教育逐步向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为主转变。2007年,全省成人本专科招生11.2万人,比上年增加0.7万人,增长6.2%,比2002年增加0.9万人,增长8.5%;在校生30.9万人,比上年增加2万人,增长7%,比2002年增加3.3万人,增长12%。远程教育本专科招生1.6万人,在校生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2和1.1万人。2007年,各级教育机构各类注册学员达398.7万人次,结业人次达428.6万人,共有98.8万人次通过各种证书培训。

5.民办教育健康发展。2007年,全省共有民办高校12所,民办普通本专科(含高职)招生、在校生分别达到7.6和25.5万人,招生数与上年持平,在校生比上年增长11.8%,分别比2002年增长1和1.8倍,各占全省普通本专科招生、在校生总规模的30.4%和32.7%。全省共有独立学院20所,独立学院招生4.2万人,比上年减少0.2万人;在校生达15.5万人,比上年增加0.8万人。

全省民办普通高中在校生19.1万人,占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1.9%;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0.7万人,占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总数的16%;民办普通初中在校生18.2万人,占普通初中在校生总数的10.1%;民办普通小学在校生28万人,占普通小学在校生总数的8.3%;民办幼儿园在园学生91.7万人,占在园幼儿总数的62.1%。

二、面对新情况、新要求,教育还存在不少不适应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经过近些年的努力,浙江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基础教育实现了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普及十五年教育的跨跃,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跃,标志着我省已经从总体上解决了“有书读”的问题,浙江教育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读好书”已上升为人民群众的主要教育诉求和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渴望自己的下一代得到良好的教育。应该说,为使孩子“读好书”,长期以来我省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面对新阶段,我们在许多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

1.基础教育发展还不够平衡。从区域看,与城市和发达地区比较,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办学水平、教育质量都不够高,学校环境、生均教育资源拥有量、师资水平等都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从层次看,幼儿教育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高中教育普及程度是薄弱环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地区差距较大。从学生群体看,贫困家庭子女、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相对还比较低。

2.教育整体水平还不够高。基础教育中优良教育资源覆盖面还不够大,一些教师尤其是有些乡村教师的执教能力还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有些学校甚至连开足新课程都还存在问题,相当部分幼儿教育还仅仅是低水平的。除浙江大学外,高等教育整体实力不强,有些学校办学特色不鲜明,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专业设置同构化倾向。职业教育结构不够合理,普教化的倾向比较突出。

3.素质教育仍是薄弱环节。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教育制度、考试制度、用人制度等,也有社会、家庭方面的影响,一些地方和学校仍以分数、升学高低论英雄,重视少数尖子学生,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重视知识灌输,忽视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些年,社会上反映强烈的择校热、教育乱收费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困难群众读书难,特别是民工子弟读书难,无一不与这些深层次存在的不适应密切相关。

三、需要扎实做好的几项工作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各项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第一年。按照推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要求,突出公平、均衡、素质、质量、协调,着力解决影响“读好书”的各类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需扎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解决“读好书”问题,首先必须解决教师素质提升和教师积极性提高的问题。加强培训,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把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提升放到一个重要位置,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力度。积极推进高校人才强校战略,培养引进并重,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更多地为高校培养和汇聚一批发展所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改善广大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要积极研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从教的政策,鼓励多形式帮助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解决住房等困难。

2.下大力气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主题。抓素质教育首要抓思想品德教育,以及体育、艺术教育,但抓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体育课、艺术课的任务,学校各门课程都要贯穿和体现素质教育。要进一步推广“轻负担高质量”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的课堂评价体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和促进素质教育。

3.积极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和教育公平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切实解决一些偏远地区存在的学校布局过散、办学规模过小问题。同时对其中一些村小的破旧校舍进行适度改造,继续因地制宜地推进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各类城乡学校共同体和名校集团化在帮扶农村学校以及各类薄弱学校中的作用。

这几年,我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发达地区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这已成了教育的焦点问题。这是城市化推进的必然结果,也是我省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必然现象。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坚持依一定条件明确教育责任。设定条件后,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我们应切实负起教育的责任来,把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一并纳入本地教育发展规划。

4.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进一步促进高校之间教育资源共享,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把学科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研究建立学科建设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努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鼓励高校充分利用人才和技术成果优势,多形式与企业和地方进行合作,直接参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