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财政金融稳健运行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2003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化财税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财政实力不断壮大,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金融业务稳步增长,财政金融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增强,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财政实力继续增强

五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财政实力继续增强。2003-2007年累计全省财政总收入1119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621.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2.7%和23.8%,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14.9%和15.3%。2002年我省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元,2005年财政总收入再上新台阶,突破二千亿元,2007年又突破了三千亿元,达到3239.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05年突破一千亿元,2007年达到1649.5亿元。五年来,我省财政总收入增幅大大高于同期GDP增幅,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2007年达到17.4%,比2002年提高2.8个百分点。

二、税收收入快速增长

2003-2007年全省累计各项税收收入(不含车购税,下同)12890亿元,年均增长24%。2007年国税地税税收收入总量达到3730亿元,为2002年的2.9倍。

分税种看,以增值税和所得税为代表的主体税种收入快速增长,增值税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始终保持在50%以上,所得税年均增幅高于全部税收收入的年均增幅。2003-2007年累计增值税收入6835亿元,年均增长23.6%,2007年增值税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为51.9%;累计企业所得税1907亿元,年均增长27%,累计个人所得税879亿元,年均增长24.1%,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分别由2002年的13.8%和6.8%提高到2007年的15.6%和6.9%。地方小税种收入快速增长,成为财政收入增收的新增长点。2003-2007年累计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资源税和印花税分别为81、40、16和15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98.7%、70.7%、70.5%和40.9%。

分产业看,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快速增长。2003-2007年累计第一产业税收1.7亿元,年均增长29.6%;累计第二产业税收7670亿元,年均增长18.1%,第二产业中主要是制造业完成税收较多,占第二产业税收的比重达到82.7%;累计第三产业税收5218亿元,年均增长32.9%,第三产业税收年均增幅超过全部税收收入年均增幅8.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税收比重提高较快,由2002年的34.2%上升到2006年的48.4%,提高了14.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税收比重逐步下降,由2002年的65.8%下降到2006年的51.6%,下降了14.2个百分点。

分企业类型看,以国有企业和股份公司为主的内资企业税收增收较多,内资企业完成税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78.8%提高到2007年的81.3%,而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个体经营所占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03-2007年累计内资企业税收10455亿元,年均增长24.8%,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个体经营三类企业合计税收2435亿元,年均增长20.9%。

三、财政对以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投入力度加大

2003-2007年,地方财政支出累计6504亿元,比1998-2002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19.2%。五年来,我省加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投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从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2007年,全省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的支出为1225.5亿元,占全部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强(67.8%),比2002年增长1.6倍,新增747.7亿元,占新增财政支出的70.7%,有力地推动了民生的改善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科教文卫支出加大,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2003-2006年,全省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1294亿元,年均增长19.4%,增幅超过同期地方财政支出增幅1个百分点,其中用于教育支出865亿元,年均增长18.4%;用于医疗卫生支出247亿元,年均增长22.4%;用于科学支出40亿元,年均增长20.3%。随着全省科教文卫事业费投入的逐步增加,使得科教文卫事业支出占全部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较多,由2002年的27%提高到2006年的27.9%。财政直接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方面的预算内支出223亿元,年均增长25.9%,远高于财政支出的平均增幅,2006年全省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及社会保障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比2002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2003-2006年,财政用于科技三项费用支出120.4亿元,年均增长26.8%。财政预算内支农支出323亿元,年均增长19.2%,增幅超过同期地方财政支出增幅0.8个百分点,支农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由2002年的6.7%提高到2006年的6.9%。

四、存贷款规模持续扩大

2007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9030.3亿元,贷款余额24939.9亿元,分别为2002年末的2.4和2.8倍,年均分别增长19.5%和23.2%。五年来,我省银行业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年均增幅为20.4%,人民币各项贷款年均增幅达22.9%,比上一个五年高出1.6个百分点。与全国主要省市(指广东、江苏、山东、北京和上海存贷款总量居前的省市,下同)相比,2007年我省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量和增速分别列第4、3和2位,余额和增量均比2002年上升1位,增幅下降1位。五年来,人民币贷款年末余额增速始终在第1位。2007年末我省人民币存、贷款总量占全国人民币存、贷款总量的比重由2002年末的均为6.6%分别提高到7.3%和9.2%。

五、储蓄存款增长趋缓

至2007年末,全省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8504亿元,为2002年末的2.5倍,年均增长20.4%。近几年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发展较快,市场间的资金流量和规模明显扩大,对储蓄存款影响较大。2007年末,人民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161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5927亿元,年均增长16.4%,增幅明显低于全部存款的增幅,储蓄存款余额占全部存款余额的比重也由2002年的46.6%下降到2007年的42.9%;企业存款余额为10184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5870亿元,年均增长18.7%,增幅比全部存款余额的增幅低1.8个百分点,2007年企业存款余额占全部存款余额的比重为38.4%,比2002年末的34.3%提高了4.1个百分点;由票据融资的保证金存款及养老基金存款等内容组成的其他存款增长较快,2007年末,人民币其他存款余额为4079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3417亿元,年均增长43.9%,增幅大大高于全部存款余额的增幅,其他存款余额占全部存款余额的比重也由2002年的5.9%上升到2007年的12.8%。

六、贷款结构不断优化

2007年末,全省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144.4亿元,为2002年末的2.8倍,年均增长22.9%。金融机构积极组织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符合产业政策和具有发展前景项目的贷款投放,贷款结构不断优化,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增加对生产企业的信贷投入,突出支持农业、重点骨干企业与优势企业、中小企业和个私经济。2007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短期贷款中,农业、工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276、5425和1240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7、3.7和3.4倍,五年年均分别增长30%、36.4%和34.2%,增幅超过同期各项贷款余额年均增幅。农业、工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由2002年末的6.5%、21.6%和5.4%提高到2007年末的8.5%、35.6%和7.5%。二是大力拓展个人消费贷款业务。2007年末,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已达3733亿元,比2002年增长2.9倍,年均增长31.5%,超过各项贷款余额年均增幅8.6个百分点,占全部人民币贷款余额的13.1%,比重比2002年提高2.1个百分点。三是支持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2007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为8886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2.5倍,其中基本建设贷款4174亿元,增长2.1倍。

七、保险业继续稳步发展

2003年以来,我省保险业发展步入相对平稳发展阶段。2003-2007年累计全省保险业保费收入1670亿元,年均增长1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87亿元,年均增长23.4%,人身险保费收入1083亿元,年均增长12.4%。2007年全省保险深度为2.4%,比2002年下降0.2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我省保险密度880元,比2002年增加434元,为2002年的1.97倍。

保险业为保障和促进全省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03-2007年,全省各级保险公司共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522亿元,年均增长30.4%,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328亿元,人身险赔款和给付19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1%和38.1%。2004年,我省遭受“云娜”台风,保险业为此支付赔款7.54亿元。灾后,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保险意识进一步增强,保险覆盖面明显扩大,投保率不断提高。2005年我省又遭受“海棠”、“麦莎”、“泰利”、“卡努”、“龙王”等几次台风袭击,保险公司支付赔款近10亿元。保险已成为保障全省经济发展、促进改革开放和安定人民生活的“稳定器”。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财政金融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行业间税收增长的均衡性仍需不断加强,财政支出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贷款规模适度性仍需进一步研究,存款持续增加难度加大,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有待更加完善。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的一年,财政、金融部门需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着力调整结构、盘活存量,着力提高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促使财政、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