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持续20多年快速增长,但经济的增长过分依赖于投资和出口,消费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近5年来我省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 由2002年的50.8%降至2006年的47.2%,其中农村居民消费对GDP的拉动率持续下降,由2002年的13.4%下降到2006年的9.7%。因此,当前要全面扩大消费需求,就必须大力重视开拓农村消费市场。2006年浙江有4980万常住人口,其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2166.3万人,占总人口的43.5%,其消费需求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加快升级,将对整个经济发展形成持久的、巨大的拉动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坚持扩大内需方针,重点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要实现十七大提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比二○○○年翻两番”奋斗目标,必须加快消费的增长,尤其重视挖掘农村市场的潜力,形成围绕扩大消费需求发展经济的良性增长格局。本文从浙江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制约农村市场发展的因素和新形势下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途径,供领导和决策部门参考。
一、浙江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现状
1.农村消费品市场增长落后于城市市场,消费比重低于农村人口比重。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村市场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城市市场相比,农村市场的发展状况和速度不容乐观。1996-2006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与城市零售额的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如图1),其间全省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8.1%,低于城市零售额增幅5.9个百分点。2006年,全省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325.3亿元,其中农村零售额1806.3亿元,所占比重为33.9%,比1996年下降12.6个百分点,相对于占全省人口43.5%的乡村人口来说,消费份额只占三分之一。
农村消费不足使农村居民长期停留在相对较低的消费层次上,这种状况不仅是城乡消费水平差距不断扩大的直接后果,而且由于数量庞大的低层次农村消费群体难以向中间消费层次提升和过渡,阻碍了中间消费阶层的扩大,使我省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难以出现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庞大的中层消费群体。农村消费不足不仅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也使其对社会总消费和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阻碍了全省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如表1),199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是1:2.0,到2006年扩大到1:2.5,与世界上经济同我国类似的国家的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指数平均1.7左右相比,我省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偏高。1997-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8%,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10.1%的增速低2.3个百分点(为与现价计算的消费增长率可比,本文居民收支增长率均采用未扣除价格因素的名义增长率)。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5762元,大体只相当于城镇居民1996年的水平(5764元),落后整整10年。另一方面,从农村购买力和商品供应情况看,农村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明显滞后于城市,2006年全省每百户农民家庭平均拥有空调机、洗衣机、冰箱的数量分别为42.55台、55.17台和67.81台,远低于同期城镇居民152.42台、93.06台和99.27台的水平。衡量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也反映出城乡差距较大,2006年农村居民为37.2%,高于城镇居民32.9%的水平。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为362元,仅为城市居民的26.1%,而在娱教文化、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方面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相当于城市居民的34.3%。
表1 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对比情况
年 份 |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元) |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元) | ||||
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城乡 之比 |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 城乡 之比 | |
1996 | 6956 | 3463 | 2.0:1 | 5764 | 2702 | 2.1:1 |
1997 | 7359 | 3684 | 2.0:1 | 6170 | 2839 | 2.2:1 |
1998 | 7837 | 3815 | 2.1:1 | 6218 | 2891 | 2.2:1 |
1999 | 8428 | 3948 | 2.1:1 | 6522 | 2806 | 2.3:1 |
2000 | 9279 | 4254 | 2.2:1 | 7020 | 3231 | 2.2:1 |
2001 | 10465 | 4582 | 2.3:1 | 7952 | 3479 | 2.3:1 |
2002 | 11716 | 4940 | 2.4:1 | 8713 | 3693 | 2.4:1 |
2003 | 13180 | 5431 | 2.4:1 | 9713 | 4287 | 2.3:1 |
2004 | 14546 | 6096 | 2.4:1 | 10636 | 4659 | 2.3:1 |
2005 | 16294 | 6660 | 2.4:1 | 12254 | 5215 | 2.3:1 |
2006 | 18265 | 7335 | 2.5:1 | 13349 | 5762 | 2.3:1 |
3.各市农村消费品市场规模和消费水平不平衡,差距明显。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这些人群消费提升较快,但大多选择在城市消费,而留守农民则消费能力提升较慢,以致于全省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零售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由1996年的46.5%下降到2000年的45.4%,继而下降到2006年的33.9%。从表2可以看到,各市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差距较大,杭州随着余杭、萧山撤市设区,城市范围扩大,农村零售额比重最低,2006年降到7.6%,舟山为23.4%,金华、温州、宁波在30%到40%之间,台州、嘉兴、绍兴、湖州在40%-50%之间,而衢州、丽水最高,分别达53.3%和64.7%。通过对比还可以看出,各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差距也很大,呈正相关关系,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直接影响到生活消费支出的差距,宁波收入最高(8847元),生活消费支出也最高(7378元),丽水收入最低(3869元),生活消费支出也最低(3490元),但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即平均消费倾向)递减,符合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
表2 2006年各市农村消费品市场和消费水平情况
农村消费品 零售额(亿元) | 占消费品零售 总额比重(%) | 农村居民人均 纯收入(元) |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 | |
全 省 | 1806.3 | 33.9 | 7335 | 5762 |
杭州市 | 84.4 | 7.6 | 8515 | 6674 |
宁波市 | 335.5 | 38.0 | 8847 | 7378 |
温州市 | 275.8 | 35.4 | 7543 | 5837 |
嘉兴市 | 191.9 | 44.7 | 8952 | 6197 |
湖州市 | 133.3 | 48.7 | 8333 | 5327 |
绍兴市 | 207.1 | 47.0 | 8619 | 6298 |
金华市 | 165.8 | 34.4 | 6137 | 5316 |
衢州市 | 82.0 | 53.3 | 5359 | 3812 |
舟山市 | 26.7 | 23.4 | 8113 | 5967 |
台州市 | 209.5 | 41.0 | 7368 | 5481 |
丽水市 | 94.3 | 64.7 | 3869 | 3490 |
4.农村居民储蓄意愿增强,消费支出增速下降。2001-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名义增长7.7%、7.8%、9.9%、12.2%、9.3%和10.1%,而储蓄存款余额分别增长16.2%、17.8%、23.2%、14.8%、17.5%和17.2%。与城市居民相对完善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相比,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仍很不健全,再加上货币收入低、收入增长的不确定性大、后顾之忧(子女教育、医疗、养老)较多,农民更倾向于储蓄,以备不时之需。2000-2006年,农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7.7%,与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相比,高出8.2个百分点。消费与储蓄此消彼长,储蓄的快速增加必然挤压即期消费。从农民消费支出看,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0.5%,增幅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
5.农村消费有所回升,但增长还不稳定。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三农”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建设工程的实施,我省农村市场消费增速明显加快,农村市场增幅与城市市场的差距不断缩小,2006年城乡之间增幅差距由2005年的2.8个百分点缩小到0.1个百分点,呈现出城乡市场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但从今年1-11月全省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看,农村市场零售额同比增长15.9%,比城市市场增幅低1.1个百分点,与2006年相比,城乡市场消费增幅差距又有所扩大。因此,从总体上看,我省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还不稳定,与城市市场差距仍然较大。
综上所述,我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存在明显的差距,改革开放20多年来,这种差距一直存在着,而且随着城市改革的推进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当传统消费品或中低档耐用消费品在绝大多数城市居民家庭趋于饱和时,同类消费品却难以进入普通农民家中,由此导致城乡市场消费断层,城乡二元消费结构仍是21世纪初期我省居民消费最基本的结构特征。
二、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不利因素
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低于城市市场,对整个消费市场的发展是不利的。那么怎样来看待农村消费品市场的这种状况,关键是要找到制约农村消费品市场发育的经济因素和消费观念等非经济因素。从总体上讲,影响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产出结构和消费结构错位,消费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自由流动,加剧了城乡差别,农村居民不能平等地分享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成果。目前,浙江经济发展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2006年,GDP中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5.9:54.0:40.1,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22.6:45.8:31.6。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代表社会供给能力,劳动力比重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购买能力,我省产业能力已经能够供给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水平,而消费能力相对薄弱,这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匹配、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错位,从根本上导致了消费的增长滞后于经济的增长。2002-2006年的5年间,我省GDP年均增长17.9%(现价计算),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10.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10.6%,分别比GDP增速低7和7.3个百分点。
2.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且缺乏长效增收机制。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增长,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虽然近几年来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是政策性增收的空间有限,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高企,加上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业经营方式较为落后,农民缺乏自我增收能力等,都可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使农民增收陷入“瓶颈”。2006年,我省农村居民来自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的人均纯收入增幅(10.3%)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人均收入低于全部纯收入增幅1.2个百分点,表明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乏力。此外,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拉大,也使农村消费内部呈现不平衡的发展趋势。2006年农村高收入组农户与低收入组农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之比为3.7∶1。收入差距的拉大会使高收入者消费倾向降低,而低收入者虽然消费倾向较高,但由于缺乏消费能力,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即期消费,从而导致农村总体消费倾向和消费水平偏低且提升缓慢。
3.农村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消费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首先,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薄弱阻碍了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在农村的迅速普及,也增加了农产品商品化的难度,导致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之间的互动难以实现,制约着农村消费水平的提升。其次,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信贷发展滞后,农民消费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二是流通设施和流通方式落后,农村消费市场仍以传统方式为主,现代流通方式还未普及。再次,由于农村市场经济自身发育水平较低,市场监督和管理存在诸多困难,农村消费市场上的产品存在较多质量问题,且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导致农村市场消费环境较差,而农民又缺乏必要的质量意识、维权意识和有效的维权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消费的扩大。
4.农民面临多重不确定因素,缺乏风险分担机制。农业生产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其对自然因素有较强的依赖性,而市场因素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复杂影响。今年二季度开始,我省农村物价涨幅高于城市,三季度这种现象进一步扩大,三季度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5.9%,涨幅高出城市1.3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涨幅高0.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6.9%,涨幅高于城市4个百分点。物价上涨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使农民的现金收入增幅中部分被物价上涨而抵消了。此外,由于农村公共商品供给不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民用于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占农户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偏大,挤压了农民其他消费项目的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近几年,农村对教育已越来越重视,农村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消费逐渐增加,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教育费支出达546.3元,比2001年增加231元。据调查,一个农村的普通高中生,包括学杂费、膳食费和住宿费在内,一年大概需花费5000元,占到一个三口之家年收入的约四分之一。
5.消费观念滞后,影响即期消费。农村居民不可能像城镇居民一样,借贷消费,敢于用“明天”的钱来享受。在农村,“无债一身轻”,“先储蓄后消费”等观念已刻骨铭心,“收大于支”已在农村形成“定理”。这些传统的消费观念不利于扩大即期消费,在收支预期不确定的情况下,肯定会出现过度的谨慎消费,从而导致消费增长低于家庭收入增长。但在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等被农民认为应该大操大办的事件和时段上,又存在集中性、季节性的过度消费甚至举债消费。相伴而生的是大量的人情消费、攀比消费甚至是迷信腐朽消费现象。这种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不仅制约了农村消费的健康快速增长,而且容易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新时期扩大农村消费的有利契机
1.政策导向有利于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20多年的市场化取向改革,浙江经济发展的水平(2006年人均GDP已达3998美元)、目标(实现全面小康、继续走在前列)和使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把扩大消费需求放在经济工作中更加突出的位置。由此预见,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一定会成为扩大消费的主要政策取向,随着国家对农村消费的进一步关注及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我省的农村消费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投资驱动力的减小,促使消费“引擎”增大功率。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十五”期间,浙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3%,大大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的年均增幅,浙江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2006年以来,浙江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高速增长的投资势头得到遏制,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有所增强。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达15.0%,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出1.2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达16.4%,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出4.6个百分点。为了保持我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必须摆脱“一条腿”走路的局面,重启消费“引擎”,特别是把农村消费作为重启的重点。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启动农村消费的助推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扩大农村消费的动力不断增强。一方面是“生活宽裕”的要求需要农民提高生活水平,政府要使农民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必须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消费,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各级政府的动力与压力。另一方面,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各级财政将向农村适度倾斜,用于农村建设的投资将大幅增长,这也有利于推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
4.农民收入的增长为扩大农村消费提供了基本保障。近几年,随着各级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重视,以及各项促进农民增收的改革措施不断推进,农民收入不断增长。2006年,我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倍以上,收入水平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农村的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快发展时期,城乡差距有望逐渐缩小。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这些都为推进我省农村市场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5.农村现代流通网建设不断加快。2005年开始,省政府以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三网建设”等为载体,加快推进了我省农村流通现代化进程。至2006年,全省“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覆盖面分别达92.3%和96.3%,1215个乡镇中有1122个开设了连锁超市(便利店),总店数达1525个。这一系统工程的实施,对培育农村消费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规范农村消费秩序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平安浙江的重要抓手。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被广泛运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普遍选择,新的形势为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发展机遇。
四、紧抓机遇,大力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开拓农村市场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必须解决农民有购买商品的钱,有愿意购买的商品、有方便的购物途径及良好的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具体问题。要把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转化成现实的购买力,需要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的大力引导、推动和支持,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把开拓农村市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有所作为,有所成效。
1.加快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从长远来看,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是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的根本出路。小城镇是乡村人口迁移成本最为低廉、方式最简单、基础最牢固的一条途径。通过加快城镇化建设, 使城镇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于城镇人口消费是农村的 2.5倍,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最终消费率的3-4个百分点。不久的将来,现在农民中有许多人将在城镇化进程中增加收入、扩大消费。
2.多管齐下,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农村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 购买力不强。扩大农村消费最关键之处就在于提高农民收入。在目前政策性增收因素不多的前提下, 必须加快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设,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增值增效;要努力增加农民的非农就业岗位,提高农民在非农工作岗位上的就业比重,这样既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又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现金收入比重,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3.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加强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并提出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发挥中心城镇对农村市场的服务和辐射功能,尽快建立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新的营销体系,让更多的农民能享受到它所带来的规范、卫生、便利的商业服务;继续推进“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使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要大力建设农村公用基础设施,特别要把资金更多地向交通、通讯、电力、水利、农技等方面倾斜,为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和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基本的硬件支持。
4.搞活流通,激活农村市场。市场繁荣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供求两旺,适销对路,质优价廉的商品源源不断流入到市场中来。与此同时,市场上保持着旺盛的购买力。要把农村市场激活,必须满足两大基本前提:一是使农民该卖的能及时、全部地卖出去,获得收入;二是农民该买的、想买的能及时、全部买进来。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创办能把产、供、销连接起来的,跨区域、跨行业的新的流通组织,这是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所在。
5.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即期消费水平,同时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过去多数农村居民囊中羞涩,只能捂着钱包过紧日子;如今增产增收,生活改善,农民具备了扩大消费的基本条件,但能无忧无虑地消费却是另一回事。由于过去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整体上严重滞后于城镇,农村居民普遍头痛的“上学难,治病难,养老难”已经成为阻碍农民扩大消费的羁绊。所以要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三项制度为社保重点,帮助广大农民逐步实现“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基本要求,增加农民消费安全感,在更大程度上释放消费需求,使巨大的农村消费需求潜力尽快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同时,应把发展消费信贷作为当前刺激农民消费的重要途径,针对农村市场的消费热点,积极引导农民的消费需求,银行可以从贷款方式、利率、期限等方面开发出适应农村特点的消费信贷品种。
6.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引导农民适度消费,不断更新他们的生活观念,提高他们的消费意识,不仅是扩大农村市场所必需的,也是使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的小康生活所必需的。要通过各种宣传,使人们改变依靠积蓄消费的保守的消费观念,建立积极的消费观念,鼓励人们在收入范围之内适当增加消费开支。针对农民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文化消费的现象,要鼓励开展精神文化消费,推动农村消费市场多样化发展,这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贸易外经处 王怡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