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十二次党代会的精神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加快建设“平安浙江”、 “法治浙江”,全面改善民生,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加快构建和谐浙江,及时、准确地把握全省平安建设的新形势,切实解决当前影响我省平安创建工作的主要问题,根据《浙江省平安市、县(市、区)考核办法》(浙委〔2005〕8号)精神,省统计局于2007年11月组织开展了全省2007年度建设“平安浙江”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浙江省2007年5‰人口抽样调查样本为载体,按照以全省为总体,以市为次总体,采用分层、多级、等距的抽样方法,从全省11个设区市的90个县(市、区)中抽取了2296个调查小区,覆盖全省580个乡(镇、街道),覆盖面达37.6%,共计对24143名16岁及以上的人口进行入户调查。样本总体特点是总量大,调查小区分散,覆盖面广,代表性强。本次调查的标准时点为2007年11月1日零时。各市样本分布情况:杭州市3794人、宁波市3115人、温州市3635人、嘉兴市2024人、湖州市1219人、绍兴市2089人、金华市2345人、衢州市1185人、舟山市580人、台州市2824人、丽水市1333人。调查结果对全省和11个市都具有代表性。
调查问卷分为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问题与答案两大部分,共19项指标。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分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调查对象的职业或身份等4项指标;问题与答案部分的主要内容为:群众对目前社会公共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环境问题、社会治安、就业失业、安居乐业等方面的真实感受,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当前增强群众安全感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公安队伍建设以及“平安浙江”建设知晓率等15项指标。其中“平安浙江”建设知晓率是今年新增加的指标。
问卷调查结束后,全省又抽取了1289个样本对“平安浙江”群众安全感调查进行了电话回访,其中有效样本1132个。
二、群众对当前社会安全感的主要反映
随着“八八战略”、“平安浙江”、“法制浙江”、“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等各项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经济社会逐渐步入又好又快发展轨道,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安定团结,群众普遍认为目前公共安全形势较好,对所在地社会治安状况评价也很高,群众安全感系数已连续4年超过九成。
(一)群众对当前社会环境的安全感受情况
1.全省有95.97%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具有安全感。
问卷调查和电话回访的综合结果显示,2007年,被调查者感觉当前社会环境“很安全”、“安全”和“基本安全”的比重分别为22.3%、49.0%和24.7%,三项合计占被调查者总数的96.0%。说明全省有96.0%的群众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具有安全感,比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同时,在有安全感的人群中,感觉“很安全”、“安全”的人数比重分别比上年上升7.7个百分点和2.1个百分点,感觉“基本安全”的则下降了8.6个百分点。
从全省分市的群众安全感受情况看,群众安全感最高为衢州市,有1235名被调查者圈填了“很安全”、“安全”和“基本安全”,占被调查者总数的98.33%;其次为嘉兴市,占98.30%;第三为舟山市,占98.11%。全省分市的群众安全感受情况见表1。
表1全省分市群众安全感受情况 (问卷调查和电话回访综合表) 计量单位:人、% | |||||||||||||
分地区 | 总人数 | 安全合计 | 很安全 | 安全 | 基本安全 | 不太安全 | 不安全 | ||||||
小计 | 百分比 | 小计 | 百分比 | 小计 | 百分比 | 小计 | 百分比 | 小计 | 百分比 | 小计 | 百分比 | ||
合计 | 25275 | 24256 | 95.97% | 5635 | 22.29% | 12385 | 49.00% | 6236 | 24.68% | 769 | 3.04% | 250 | 0.99% |
杭州 | 3974 | 3808 | 95.82% | 1013 | 25.49% | 1779 | 44.77% | 1016 | 25.56% | 132 | 3.32% | 34 | 0.86% |
宁波 | 3260 | 3157 | 96.84% | 930 | 28.53% | 1504 | 46.13% | 723 | 22.18% | 75 | 2.30% | 28 | 0.86% |
温州 | 3736 | 3429 | 91.78% | 390 | 10.44% | 1504 | 40.26% | 1535 | 41.08% | 222 | 5.94% | 85 | 2.28% |
嘉兴 | 2120 | 2084 | 98.30% | 769 | 36.27% | 977 | 46.08% | 338 | 15.95% | 28 | 1.32% | 8 | 0.38% |
湖州 | 1291 | 1261 | 97.68% | 262 | 20.30% | 665 | 51.51% | 334 | 25.87% | 25 | 1.93% | 5 | 0.39% |
绍兴 | 2166 | 2115 | 97.65% | 566 | 26.13% | 1139 | 52.59% | 410 | 18.93% | 41 | 1.89% | 10 | 0.46% |
金华 | 2455 | 2383 | 97.07% | 559 | 22.77% | 1435 | 58.45% | 389 | 15.85% | 61 | 2.48% | 11 | 0.45% |
衢州 | 1256 | 1235 | 98.33% | 298 | 23.73% | 699 | 55.65% | 238 | 18.95% | 14 | 1.11% | 7 | 0.56% |
舟山 | 634 | 622 | 98.11% | 138 | 21.77% | 368 | 58.04% | 116 | 18.30% | 9 | 1.42% | 3 | 0.47% |
台州 | 2940 | 2778 | 94.49% | 459 | 15.61% | 1544 | 52.52% | 775 | 26.36% | 125 | 4.25% | 37 | 1.26% |
丽水 | 1443 | 1384 | 95.91% | 251 | 17.39% | 771 | 53.43% | 362 | 25.09% | 37 | 2.56% | 22 | 1.53% |
2.社会治安状况比上年进一步好转,群众给予充分肯定。
调查结果显示,有17717人认为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与上年相比“有明显好转或有好转”,占73.4%,比上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认为“比以前差和比以前差很多”的仅有527人,占2.2%,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同时在对“您认为您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如何?”问题的调查中,有17689人认为“很好”或“较好”,占73.3%,比上年上升了11.7个百分点;认为“较差”和“很差”的仅有510人,占2.1%,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社会治安总体情势呈平稳上升态势。“学校周围”、“铁路、车站、码头”、“大企业(工厂、油田、矿山)周边”、“公共场所(商场、影剧院等)”等公共场所的治安秩序也比上年有了明显好转,分别有64.1%、38.3%、36.7%和42.3%的被调查者认为上述场所的治安秩序是“好”的,分别比上年上升11.4、9.6、8.6和12.1个百分点。
3.直接影响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抑制。
调查表明,“入室盗窃犯罪现象”等10类常见的违法犯罪现象与上年相比均不同程度得到抑制,尤其以“入室盗窃犯罪现象”和“外来人员违法犯罪现象”最为明显,认为其“比较严重”或“很严重”的被调查人员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4.8和6.7个百分点。被调查人员或其家庭成员近一年来遭受过不法侵害的比例也比上年降低了2.2个百分点,为9.3%。
由此可见,2007年度的“平安浙江”建设工作成绩是显著的,群众安全感受稳步提高,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被调查群众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主要因素
“交通事故”仍是今年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最主要因素。调查数据显示,认为“交通事故”是当前影响群众安全感最主要问题的共有11991人,占了49.7%,比上年上升6.4个百分点;其次是“公共秩序混乱”,占了20.7%,比上年下降4.9个百分点;“刑事犯罪”占了19.9%,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选“火灾”的有2329人,占9.7%,比上年上升0.9个百分点。表明通过加强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刑事犯罪的防范和打击,对公共场所公共秩序的整顿治理,“刑事犯罪”现象明显好转,“公共秩序混乱”得到改善,两者对群众安全感的影响程度在不断降低。而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汽车拥有量在快速攀升,仅我省城镇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就从2000年的0.5辆增加到2006年的11辆,但是驾驶人员和行人交通法规意识的提高没有跟上车辆快速增长的步伐,酒后驾车、无证驾驶、疲劳驾驶、超载超速、不遵守交通规则等违法现象比较严重,交通事故频发,日益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重大安全隐患。而且我省发生的重特大安全事故多数属于交通事故和火灾,其影响面广,影响程度深。因此,“交通事故”、“火灾”对群众安全感的影响程度日益加深(见表2)。
表2 当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主要问题
人数(人) | 比重(%) | |
合 计 | 24143 | 100% |
1.交通事故 | 11991 | 49.7% |
2.公共秩序混乱 | 5008 | 20.7% |
3.刑事犯罪 | 4815 | 19.9% |
4.火灾 | 2329 | 9.7% |
三、群众当前关注和反映的问题
(一)当前群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是“社会风气”、“医疗”、“社会治安”,群众对“工资待遇问题”和“住房问题”的关注度提高
“社会风气”问题仍然是今年群众最关注的头等社会问题。本次调查显示,在所列的包括社会风气、就业失业、腐败、教育、工资待遇、社会治安、住房、征地搬迁、环保、安全生产、食品卫生、医疗、其他等13项当前群众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中,“社会风气”问题仍然是今年群众最关注的头等社会问题,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4.6%;其次是“医疗”问题,占14.4%;“社会治安”问题排第三位,占9.8%。但三者受关注程度与比上年比较,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见表3)。而值得注意的是,最关注“工资待遇问题”和“住房问题”的人群与往年比,增长较快,分别达到了8.1%和6.5%,比上年上升了1.8和1.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的上升趋势尤为显著,分别比上年上升了2.1和1.9个百分点。可见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等收入分配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同时,今以来物价和房价的快速上涨也已对我省居民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
表3 在日常生活中最关注的几类社会问题
人数(人) | 比重(%) | |
合 计 | 24143 | 100% |
1.社会风气问题 | 3515 | 14.6% |
2.医疗问题 | 3482 | 14.4% |
3.社会治安问题 | 2375 | 9.8% |
4.环保问题 | 2307 | 9.6% |
5.教育问题 | 2251 | 9.3% |
6.就业失业问题 | 2225 | 9.2% |
7.工资待遇问题 | 1959 | 8.1% |
8.住房问题 | 1576 | 6.5% |
9.腐败问题 | 1464 | 6.1% |
10.食品卫生问题 | 1305 | 5.4% |
11.征地搬迁问题 | 643 | 2.7% |
12.生产安全问题 | 580 | 2.4% |
13.其他 | 461 | 1.9% |
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问题加大了人们的不安全感,而医疗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和住房问题则加剧了人们内心的不平衡感,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部分群众的偏激行为和群体性事件。各级政府应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及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采取果断措施净化社会风气,打击犯罪,促进社会治安不断改善;同时要调整相应政策,将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逐步解决“看病难”和“住房难”等问题,改善群众生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社会治安有待进一步改善
从调查结果看,社会治安状况逐年向好,但仍有待进一步改善。如“入室盗窃犯罪现象”等10类常见的违法犯罪现象虽然与上年相比均得到不同程度抑制,但是认为“入室盗窃犯罪现象”、“外来人员违法犯罪现象”和“赌博现象”在本地区“比较严重”和“很严重”的比例仍较高,分别为10.6%、18.8%和13.2%。被调查人员或其家庭成员近一年来遭受过不法侵害的比例还有9.3%。而且,群众认为公共场所治安秩序“好”的,除“学校周围”外,均未超过50%。这都说明我省社会治安状况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一定差距,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
(三)改善社会治安的现有举措需进一步完善
住所周围建立治安岗亭(警务站)或门卫室、组织治安巡逻队等基本治安保障措施是防范违法犯罪的重要保障。但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2.9%被调查者的居住地有治安岗亭(警务站)或门卫室,67.2%的被调查者居住地有专职或业余的治安巡逻队,而有近三成的被调查群众住所周边基本没有治安保障措施,这也使得各类犯罪活动容易得逞。与影响治安的各类违法、犯罪现象相对应,当前增强群众安全感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与上年一致,分列前四位的仍是“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加强巡逻”、“加强青少年教育”和“公正执法”工作,分别占被调查者的27.5%、22.2%、14.4%和11.3%。社会治安的现有措施,需进一步加强改进。
(四)政法机关在改善社会治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有待进一步改进自身工作,塑造良好形象。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大多数群众对各政法机关的工作基本是满意的,对2007年政法队伍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其中群众对“公安机关(派出所)”满意度最高,对其工作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的被调查者达到了89.1%,比上年提高了7.7个百分点。政法机关在打击侵害人身和财产犯罪方面成果显著,被调查者中近一年来遭受过不法侵害的比例比上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公安机关积极应对群众报案,有82.3%的群众认为报案后当地公安机关采取了相关措施或行动,比上年上升了5.5个百分点。
同时,我们仍需关注的是除公安机关(派出所)外,仍有16.8%-24.0%的被调查者对人民法院(法庭)、人民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司法所、法律服务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等机构不了解,说明政法机关在社会上开展自我形象塑造和宣传力度还不够,仍须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工作。“效率不高”、“执法不公”、“态度生硬”等仍是政法队伍工作三大突出问题,其中认为“效率不高”的被调查者比例仍达到了23.7%。且调查表明,仍有34.6%的群众认为目前政法机关对违法犯罪活动打击不太有力或不力,说明群众希望继续加大对各类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五)“平安浙江”建设已深入人心
经过4年的创建工作,“平安浙江”建设已深入人心。调查结果显示,有86.4%的被调查者知道我省正在进行“平安浙江”建设。这既是对这几年“平安浙江”建设工作的肯定,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四、建议和意见
虽然我省各级政府部门长期以来实行政务公开,建立高效廉洁政府取得初步成效,但是由于我省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而且,平安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许多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平安建设又是一项系统工程,许多问题的解决要立足于整体,要从社会全局来考虑;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有新问题涌现,群众对平安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我们要以整体的眼光、发展的思维、务实的态度应对现阶段“平安浙江”建设中呈现出新、老问题并存的局面。
首先要继续做好“平安浙江”建设的宣传工作。着重做好“平安浙江”宣传月活动,紧密配合十七大精神的宣讲、学习,将“平安浙江”建设融入到和谐社会建设中去,使平安观念深入人心,提高群众的“平安浙江”创建意识。其次,对社会治安等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传统领域问题,要构筑完善的安全防控体系。一方面,要普及日常安全常识,提高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强化基层群防群治组织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社区、村寨组建夜间治安巡逻队。另一方面,政法机关要加大监管、打击、查处力度:对安全死角、案件高发地区、高发时段加强巡逻,条件具备的可以对重点区域进行全天候远程监控;对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要进行定期治安整顿。第三,对于交通事故、火灾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安全生产领域问题,要提高检查和整治力度。加强对重点交通路段、事故多发路段的来往车辆的抽查,扩大道路交通监控系统的覆盖面,建立起全省统一的车辆违章信息平台。加强对重点企业、单位、场所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消防安全随机检查。完善责任制度,对事故责任人除追究行政、刑事责任外,同时也要追究其民事责任。第四,医疗、收入分配、住房等问题,虽然目前对群众安全感影响不是特别大,但这些影响却关系着群众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存问题,且其影响力正在逐年增加。对于这些问题,要密切配合国家的民生政策,紧密结合浙江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发展战略,因势利导,在发展中逐步解决。
总之,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4年来的“平安浙江”建设工作成绩是显著的,群众在目前社会环境下的安全感是满意的,社会治安大局保持了稳步改善的态势。这是浙江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结果。但是“平安浙江”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调查结果也表明,仍然存在诸多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因素。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思想,切实解决当前我省平安创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将“平安浙江”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社会和谐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人口就业处 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