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流量、存量及动力机制实证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1.浙江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和空间转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在,部分年份出现滞涨,部分年份出现加速。这种滞涨与加速的阶段性特征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工业化进程、各项政策和制度实施密切相关。

2.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外出比重大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如浙西南的外出比重大大高于浙东北,衢州、丽水等地的外出比重大大高于嘉兴、宁波和杭州。二是趋近性特征明显,以县内转移为主。

3.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省相比,浙江情况较乐观。浙江农业劳动力减少的速度快于江苏、山东和广东,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中所占比重也最低。

4.浙江各地仍普遍存在不同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剩余。据测算,全省尚有400-420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中近七成来自浙西南。丽水、衢州和金华的剩余率较高,较低的还有嘉兴,湖州、舟山和宁波。舟山市剩余劳动力总量最小。

与其他省比较,若按农村劳动力剩余率由低到高排序,浙江仅次于海南和上海,居全国第3位。若按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绝对数量由低到高排序,浙江则居全国第17位。考虑到农村劳动力的刚性增长和就业难度的加大,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任重而道远。

5.农业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从时间序列资料看,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动力是来自非农产业发展产生的吸纳作用,其次是来自农业技术投入产生的置换作用。从横截面资料看,影响浙江不同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因素是农业资源短缺和农业投入的挤压。

6.启示:(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特征提示我们,政府在农民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应继续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制度化建设,为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地域上的趋近性提示我们,发展县域经济是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主要途径。浙江县域经济相对发达,但仍有部分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如何进一步拓展县域经济仍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3)从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适应能力上看,强化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迫在眉睫。(4)发展非农产业,继续鼓励中小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拓宽就业渠道,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课题。在我国“一号文件”连续出台,新农村建设逐步深入的宏观背景下,这一课题便显得更加急迫和重要。翻阅已往文献资料,中国学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研究:一是研究劳动力转移的人口学特征,即对劳动力转移的规模、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就业结构、发展过程等进行探讨;二是研究影响劳动力转移因素,即或认为制度因素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扩大了的城乡和地区差距为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追加动力(蔡肪,1995),或认为就业集聚所形成的社会、信息网络对农民外出就业的帮扶效应对农民就业有着显著地影响(王春超,2005);三是研究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化的影响,认为中国农村80年代的劳动力转移主要采取就地职业转移的方式,而90年代则表现为异地转移(辜胜阻、刘传江,2000),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化既有促进作用,也有负面影响(侯力、肖贺飞,2005);四是研究对转移人口的政策与管理,认为要合理引导,健全法制,依法管理(孟令国,2003)。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进入新世纪,浙江省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措施,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走在全国前列,并逐步走向规范化。那么,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如何?其规模和速度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域到底呈现什么特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存量(剩余劳动力规模)有多大?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分析结果对政策的制订和完善带来什么启示?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

二、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指农业领域的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领域的转移。包括产业取向(内部转移)与地域取向(外部转移)两个方面:产业上转移主要是指农村劳动力在产业分布上,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地域上的转移则指的是农村劳动力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转移。

(一)产业转移的阶段性特征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浙江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78-2006年的统计资料看,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大致可分为下列五个阶段(见表1):1978-1988年,1989-1991年,1992-1995,1996-1999,2000年至今。

1978-1988年,农业劳动力快速转移。10年来,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88.7%降至63.4%,下降了25.3个百分点。

1989-199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一度陷于停滞状态。1989年的农业劳动力比重反而比1988年大,且1989-1991年3年的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始终在65%左右徘徊。从表1还可知,在此期间,农村劳动力在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也同步停滞不前。

1992-199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进一步扩大。1995年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比重达到45.4%,比1991年增加10.5个百分点。

1996-199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有所减缓。1998年的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及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与1997年的几乎差不多,1998年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比重甚至比1997年还低。

2000年至今,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2000年以后我省从事农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顺利降至1000万人以下,农业劳动力的比重首次降至50%以下。至2006年,从事农业的农村劳动力仅约三成,接近七成的农村劳动力在第二、三产业就业。

表11978-2006年浙江省农村劳动力的产业分布

年份

农村劳动力(万人)

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万人)

非农劳动力(万人)

农业比重(%)

非农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1978

1465.2

1300

165.2

88.73

11.27

-

-

1979

1489.3

1285.8

203.5

86.34

13.66

-

-

1980

1496.4

1257.4

239

84.03

15.97

-

-

1981

1566.3

1218.3

348

77.78

22.22

-

-

1982

1618.3

1274.7

343.6

78.77

21.23

-

-

1983

1691.4

1279.9

411.5

75.67

24.33

-

-

1984

1785.9

1277.9

508

71.55

28.45

21.01

7.43

1985

1863.8

1299.1

564.7

69.70

30.30

21.62

8.68

1986

1914.5

1263.7

650.8

66.01

33.99

23.25

10.74

1987

1955.1

1260.4

694.7

64.47

35.53

24.18

11.35

1988

1987.7

1260.8

726.9

63.43

36.57

24.44

12.13

1989

2011

1308.5

702.5

65.07

34.93

22.41

12.53

1990

2034.8

1336.5

698.3

65.68

34.32

21.75

12.57

1991

2072.12

1348.74

723.38

65.09

34.91

21.78

13.13

1992

2099.38

1338.56

760.82

63.76

36.24

21.25

14.99

1993

2105.64

1239.16

866.48

58.85

41.15

24.03

17.12

1994

2101.3

1187.43

913.87

56.51

43.49

25.16

18.34

1995

2097.02

1145.87

951.15

54.64

45.36

26.07

19.29

1996

2096.03

1123.06

972.97

53.58

46.42

26.28

20.14

1997

2099.61

1106.59

993.02

52.70

47.30

26.24

21.06

1998

2096.5

1102.7

993.8

52.60

47.40

25.85

21.55

1999

2090.08

1073.58

1016.5

51.37

48.63

26.32

22.31

2000

2108.44

1014.93

1093.51

48.14

51.86

27.74

24.12

2001

2170.08

985.11

1184.97

45.40

54.60

29.88

24.73

2002

2185.6

929.58

1256.02

42.53

57.47

32.26

25.21

2003

2323.05

872.96

1450.09

37.58

62.42

33.50

28.92

2004

2252.34

826.63

1425.71

36.70

63.30

37.25

26.05

2005

2298.54

786.92

1511.62

34.24

65.76

39.17

26.60

2006

2303.7

732.92

1570.78

31.81

68.19

41.09

27.10

资料来源:农村劳动力数据来自《浙江农村统计年鉴2005》第44页和《2007浙江省统计年鉴》第236页,其他数据根据《2007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二)外部转移的阶段性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城乡隔离政策有了较大的松动,农村经济地域系统的开放程度有了极大的提高,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和进入城市的转移量大幅度增加。对浙江省1990-2006年的农村劳动力外部转移的变动轨迹进行考察可知,浙江农村劳动力的外部转移可分为1990-1992年,1993-1999年,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且其发展态势与内部转移大致相似(见表2)。

1990-1992年,浙江农村劳动力外出规模和比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的内部转移也陷于停滞状态。

1993-1999年,农村劳动力外出规模和比重稳步上升。与此同时,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也稳步上升。

2000至今,农村劳动力外出规模和比重迅速扩大且持续上升。与此同时,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快速上升。

表2 1990-2006年浙江省农村劳动力的空间转移

农村劳动力(万人)

外出劳动力(万人)

外出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

1990

2034.8

188.86

9.28

1991

2072.12

186.88

9.02

1992

2099.38

184.18

8.77

1993

2105.64

219.43

10.42

1994

2101.3

224.03

10.66

1995

2097.02

228.82

10.91

1996

2096.03

243.61

11.62

1997

2099.61

259.96

12.38

1998

2096.5

268.05

12.79

1999

2090.08

278.43

13.32

2000

2108.44

367.51

17.43

2001

2170.08

346.36

15.96

2002

2185.6

385.65

17.65

2003

2323.05

386.95

16.66

2004

2252.34

404.44

17.96

2005

2298.54

417.68

18.17

2006

2303.7

435.58

18.91

资料来源:浙江省统计年鉴1997-2007

我们认为,浙江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和异地输出的阶段性特征均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与各项政策和制度的实施密切相关:

1978-1988年的快速转移,很大程度上与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适应生产力发展政策的实施,农村非农产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关;

1989-1991年的停滞不前,很大程度上应该与当时国家为控制经济过快增长对国民经济进行治理整顿有关,乡镇企业发展速度随之减慢,吸纳劳动力数量减少,农村劳动力有所回流;

此后,个体私有、股份制企业逐渐取代集体企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全省私有企业的吸纳农村劳动力人数升至581.96万人,比1990年增长3倍多,占当年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人数的53.2%。而同期集体企业因改制等因素吸纳农村劳动力不断下降,人数从1990年352.36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298.43万人,减少18.1%(参见:2001年浙江农村统计年鉴)。私有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大大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一系列城乡互通政策的实施使得全省农村劳动力的异地输出日益活跃。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各地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现阶段农民致富的工程摆到了农村工作更为突出的位置来抓,组建了专门的工作班子,安排了专项资金,开展了农民工技能培训,并加大了维权力度,改善了民工就业环境,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三)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域特征

不同区域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流向、流量都依赖着各自动力系统(包括农村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等)的支撑,因此农业劳动力转移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主要表现在:

1.经济欠发达区的外出比重较大。从表3可知:(1)浙东北的农村劳动力外出规模和比重大大低于浙西南;(2)从11个市看,衢州、丽水、温州等地的外出比重较大,而嘉兴、宁波和杭州等地的外出比重相对较小。

2.省内转移是主体,且比重逐年提高,其中县内转移比重最大。根据农村统计年鉴资料可知,1995年,浙江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本省内转移的比重占62.4%,2000年,该比重上升至66.8%,2003年和2004年又分别升至69.8%和70.3%。虽然这里暂缺2006年相关数据,但可以推知,目前浙江农村外出仍以省内转移为主且比重可能仍然较大。而且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和已往研究可知,浙江农村劳动力在县内转移的比重相当大。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浙江民营经济发达,非农产业的吸纳力较大有关。迁移距离往往是和迁移成本成正比的,考虑到迁移成本、就业机会和生活环境,理性的人们在进行迁移决策时往往会倾向于近距离转移。

表3 2006年浙江省不同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比重

地区

农村劳动力

(万人)

农村实有劳动力中:外出

(万人)

外出占农村劳动力比重%

全省

2303.70

435.58

18.91

浙东北

1112.84

159.77

14.36

杭州市

266.68

44.12

16.54

宁波市

320.85

39.98

12.46

嘉兴市

156.57

8.92

5.70

湖州市

115.82

16.89

14.58

绍兴市

216.01

41.44

19.18

舟山市

36.91

8.42

22.81

浙西南

1190.86

275.81

23.16

温州市

386.02

89.60

23.21

金华市

262.10

52.44

20.01

其中:义乌市

61.83

6.82

11.03

衢州市

118.97

43.67

36.71

台州市

310.61

56.95

18.33

丽水市

113.16

33.15

29.29

资料来源:《2007浙江省统计年鉴》

(四)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省份比较

江苏、山东、广东三省和浙江同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较为接近,对这四省的农业劳动力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可进一步认识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和状况。需补充说明的是,由于外省没有农村劳动力空间转移方面的资料,这里只从农村劳动力产业结构变化的角度进行比较。从表4可知:

1.从总体上看,四省的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比重逐年减少的趋势基本一致。

2.从农业劳动力规模看,浙江最少,其次依次为江苏、广东和山东。该序次与各省人口规模的序次相一致。

3.从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看,仍然是浙江最低,其次依次是江苏、广东和山东。

4.从时间上看,浙江、江苏和山东的农业劳动力于1991年达到顶峰,比广东省晚8年(广东出现在1983年)。

5.从劳动力减少的速度上看,浙江省明显快于其他省。1991-2005年的15年间,浙江农业劳动力年均减少3.47%,江苏年均减少3.17%,山东年均减少1.35%,广东年均减少0.29%。

表4 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和福建农村劳动力的比较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3年

2005年

农业劳动力

(万人)

浙江

1257.4

1299.1

1336.5

1145.87

1014.93

872.96

786.9

江苏

1952.15

1703.2

1714.49

1541.33

1480.22

1230.29

1058.3

山东

2466.46

2365.65

2507.93

2502.18

2462.62

2264.62

2045.9

广东

1625.9

1597

1600.85

1431.98

1572.07

1543.41

1533.5

福建

701.24

705.71

784.94

790.01

778.07

735.92

692.5

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

浙江

84

69.7

65.7

54.6

48.1

39.3

34.2

江苏

86.2

65.5

61.5

55.5

55

46.4

39.7

山东

93

78.6

74.9

70

67.7

60.9

54.1

广东

89.5

76.4

67.7

56.8

56.3

54.6

49.6

福建

94.1

80.5

76.5

68

62.1

57.3

52.7

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

浙江

67.7

56.1

52.3

43.7

37.2

29.5

24.6

江苏

69

52.2

48

42.2

42.2

34.1

27.3

山东

79.1

66.4

62

48

45.2

46.7

40.0

广东

68.7

58.5

51.3

40.3

40.3

37.5

32.6

福建

72.8

61.3

58.2

50.4

46.9

41.9

37.0

资料来源:根据2006年江苏、山东、广东和浙江等省的统计年鉴资料整理计算

二、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存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估算

从以上分析可知,我省农村劳动力跨行业、跨地区的加速转移,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那么浙江农村还有多少剩余劳动力急需转移呢?对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作简要估算,可对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和目标有更为清晰的把握。

(一)估算思路和方法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我国主要是指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下耕地所能承受的劳动力负荷。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隐蔽性”,要准确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十分困难的。目前国内研究主要用工时计算法、生产函数法、劳均负担耕地面积法和社会平均生产力等方法估算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数量。考虑到资料的可获性和易操作性,本研究采取劳均负担面积法和社会平均生产力法进行测算。

1.劳均负担耕地面积法

计算公式为:Y= L -A/Ã (公式1)

Y:农业剩余劳动力数;

L:当前农业实际劳动力数(不含林牧渔业);

A:表示总的耕地面积;

Ã:表示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劳均负担的耕地面积;

A/Ã:表示一定的耕地面积所需要的农业劳动力。

此计算公式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Ã。2002年省统计局农调队在测算我省剩余劳动力时,采用Ã =8亩/劳动力(张兴华,2002);省农业厅一项研究认为Ã=7亩/劳动力。考虑到农业装备和技术进步的因素,我们采用省统计局农调队的数值,即Ã =8亩/劳动力,据此对浙江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行估算。

2.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法

基本思想: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都应该达到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如果农业部门达不到这一理想值,则农业部门就会有剩余劳动力存在。计算公式为:

Y=L- m/p (公式2)

Y:农村剩余劳动力数;

L:当前实际农业劳动力数;

m:当前农业增加值;

p:按当前生产总值计算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要达到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难度很大(如2006年浙江省农业平均劳动生产率为1.26万元/人,仅约为全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1/4)。已有研究常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数作为调整系数(张明梅,2004),本研究也按此方法计算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理想值。因此,计算公式1调整为:

Y=L-2m/( m/L+p) (公式3)

(二)测算结果

1.全省情况

根据劳均负担耕地面积法(公式1)测算,2006年我省尚有农村剩余劳动力392万人。根据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公式3)测算,2006年我省尚有农村剩余劳动力434万人。据此,我们判断,我省农村尚有剩余劳动力数量为400-420万人。将两种测算结果进行平均,得出我省农村尚有剩余劳动力413万人,剩余率为17.9%。

2.各市情况

根据以上方法对全省各市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测算(见表5),结果表明: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不均衡性。浙西南农业劳动力的剩余规模和剩余率大大高于浙东北。全省67.6%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自于浙西南。从11个市看,丽水、衢州和金华市的剩余率较高。剩余率最低的是嘉兴市,其次是湖州、舟山和宁波市,其中舟山市由于地处海岛,农村劳动力总量小且以渔业生产为主,剩余劳动力最少。义乌市剩余率也较低。一般说来,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市场经济相对活跃,其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和比例也相对较低。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地区分布状况恰好也印证了这一点。

表5 2006年浙江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地区分布情况

按劳均负担耕地法测算的剩余劳动力(万人)

按劳动生产率法测算的剩余劳动力(万人)

最终估计农业剩余劳动力(万人)

农村劳动力剩余率(%)

全 省

392.23

434.33

413.28

17.94

浙东北

112.79

153.34

133.06

11.96

杭州市

43.22

47.82

45.52

17.07

宁波市

29.69

37.12

33.41

10.41

嘉兴市

2.37

15.85

9.11

5.82

湖州市

6.35

17.32

11.84

10.22

绍兴市

27.22

29.84

28.53

13.21

舟山市

3.93

3.65

3.79

10.27

浙西南

279.39

279.44

279.41

23.46

温州市

73.66

80.10

76.88

19.92

金华市

66.22

65.19

65.71

25.07

其中:义乌市

6.43

5.99

6.21

10.04

衢州市

36.11

33.84

34.98

29.40

台州市

63.17

58.20

60.68

19.54

丽水市

40.23

37.77

39.00

34.46

资料来源:2007浙江统计年鉴资料测算。

3.浙江与其他省份的比较

由于劳均负担耕地面积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复种指数、农作物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地区差异较大,此法适用于生产环境相似的较小区域,不适用于全国大范围的测算。因此,这里仅采取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法对全国及31个省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数和剩余率进行测算(虽然采取一种方法测算的绝对值比采取多种方法折中计算的误差大些,但并不影响地区的比较)。由测算结果发现:

若按农村劳动力剩余率由低到高排序,浙江省仅次于海南和上海,居全国第3位。若按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绝对数量由低到高排序,浙江省则居于全国第17位(见表6)。可见,虽然浙江省市场经济活跃,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相对较快,但目前全省人口总量较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仍大量存在,考虑到农村劳动力的刚性增长以及劳动力就业难度的加大,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任重而道远。

表6 2005年全国及31个省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剩余率比较

地 区

农业剩余劳动力

(万人)

农村劳动力

剩余率%

地 区

农业剩余劳动力

(万人)

农村劳动力

剩余率%

全 国

17456.21

34.64

河 南

1598.59

33.64

北 京

37.17

20.20

湖 北

468.67

24.25

天 津

57.24

32.07

湖 南

904.36

30.39

河 北

777.94

27.72

广 东

1031.28

33.38

山 西

475.58

45.92

广 西

640.15

28.13

内蒙古

286.35

41.45

海 南

40.08

15.66

辽 宁

355.48

31.92

重 庆

386.73

28.29

吉 林

226.40

33.04

四 川

997.17

26.23

黑龙江

383.54

40.42

贵 州

644.93

33.34

上 海

45.72

18.78

云 南

948.91

46.27

江 苏

579.24

21.76

西 藏

44.66

41.04

浙 江

451.91

19.66

陕 西

587.77

40.90

安 徽

841.84

28.64

甘 肃

426.48

39.33

福 建

336.55

25.63

青 海

77.24

41.52

江 西

410.19

25.03

宁 夏

83.79

39.52

山 东

1189.03

31.44

新 疆

135.45

33.53

资料来源:根据2006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测算。

三、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实证

结合已有的理论和研究,我们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来自农业、农村的排斥力。如资源短缺、农业投入增加、农业劳动力总量扩张等对农村劳动力有外推作用。二是来自非农化和城市的吸纳力。如非农产业发展、城市较好的生活环境对农村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三是来自转移过程的摩擦力。既包括转移成本、心理成本、从业人员素质等个体因素,还包括转移过程中遇到的制度、政策、观念性因素等(伍世代等,2003;景普秋等,2004)。现利用浙江省各年度统计资料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

1.因变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

2.自变量(9个):

(1)农业排斥力因素:选取人均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指标;

(2)非农化和城市的吸纳力因素:选取增加值非农比重、劳动力非农比重、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等指标;

(3)转移过程的摩擦力因素:由于转移成本、心理成本以及从业人员素质等个体因素属微观层面,同时制度、政策、观念等因素难以量化,这里不作实证分析。

(二)时间序列资料分析

1.相关分析

利用1990-2006年的统计资料,对以上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1)人均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数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高度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7和-0.960(P(2)机械总动力、农业用电量、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非农比重、劳动力非农比重、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3、0.922、0.921、0.926、0.971、0.867(P表7 1990-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

V1

V2

V3

V4

V5

V6

V7

V8

V9

Y

-.907(**)

.953(**)

.922(**)

-.177

-.960(**)

.921(**)

.926(**)

.971(**)

.867(**)

V1

1

-.975(**)

-.848(**)

.100

.932(**)

-.895(**)

-.972(**)

-.918(**)

-.841(**)

V2

-.975(**)

1

.901(**)

-.099

-.961(**)

.932(**)

.974(**)

.953(**)

.866(**)

V3

-.848(**)

.901(**)

1

-.064

-.974(**)

.984(**)

.887(**)

.973(**)

.896(**)

V4

.100

-.099

-.064

1

.105

.006

-.196

-.139

-.359

V5

.932(**)

-.961(**)

-.974(**)

.105

1

-.984(**)

-.954(**)

-.995(**)

-.918(**)

V6

-.895(**)

.932(**)

.984(**)

.006

-.984(**)

1

.912(**)

.971(**)

.877(**)

V7

-.972(**)

.974(**)

.887(**)

-.196

-.954(**)

.912(**)

1

.948(**)

.903(**)

V8

-.918(**)

.953(**)

.973(**)

-.139

-.995(**)

.971(**)

.948(**)

1

.928(**)

V9

-.841(**)

.866(**)

.896(**)

-.359

-.918(**)

.877(**)

.903(**)

.928(**)

1

注:Y=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 V1=人均耕地面积,V2=农用机械总动力,V3=农业用电量,V4=化肥施用量,V5=农业劳动力数量,V6=农业劳动生产率,V7=增加值非农比重,V8=劳动力非农比重,V9=城乡收入差距;

** P资料来源:根据1997-2007浙江统计年鉴资料整理计算。

2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的综合运用

相关分析发现,除化肥施用量外所有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非常高(P。

第一步:因子分析

按100%转换的原则,9个自变量可以产生9个公因子,分别为F、F2、…F9。同时,KMO检验和球型检验发现,非常适合用因子分析(KMO值大于0.8,球型检验P表8 因子负荷矩阵表

Component

F1

F2

F3

F4

F5

F6

F7

F8

F9

V1

-.951

-.049

.290

-.009

.049

.072

.025

-.027

-.001

V2

.974

.057

-.180

-.046

.090

-.005

.070

-.004

.000

V3

.961

.092

.242

-.072

-.016

.015

.023

.057

-.006

V4

-.155

.985

-.001

.075

.008

.007

-.004

.002

-.001

V5

-.994

-.053

-.057

.037

-.009

.011

.043

.035

.024

V6

.971

.164

.133

-.059

-.062

-.022

.041

-.042

.013

V7

.975

-.048

-.183

.034

-.041

.107

-.004

-.003

.000

V8

.991

.016

.083

-.030

.057

.007

-.079

.002

.017

V9

.936

-.233

.139

.221

.011

-.019

.018

.000

.000

第二步:以各因子得分为自变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出回归方程为:

Y=0.958F1-0.068F2+0.024F3-0.137F4-0.058F5+0.090F6

-0.165F7-0.038F8+0.066F9 (方程1)

经方差分析(见表9),F=53.735,P<0.001,可以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与公因子间存在线性关系。复相关系数R=0.993,决定系数R2=0.986,方程1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的解释比例为98.6%。

表9 方差分析表

Source

SS

df

MS

F

Sig.

Regression

206.184

9

22.909

53.735

.000

Residual

2.984

7

.426

Total

209.169

16

将表8对应的各因子方程代入方程1,获得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与本研究选取的9个自变量的线性回归方程:

Y=0.005V1-0.803V2-0.529V3-0.227V4+0.715V5+0.938V6

+0.766V7 +1.909V8-0.627V9 (方程2)

依据标准回归系数的大小,由方程(2)可以把各影响因素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

第一层次,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劳动力非农比重;

第二层次,次重要的影响因素:农业劳动生产率,农用机械总动力;

第三层次,一般影响因素:增加值非农比重,城乡收入差距,农业用电量。

这说明: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来自非农产业发展产生的吸纳作用,之二是来自农业技术投入产生的置换作用。

(三)横截面资料分析

1.相关分析

利用2006年浙江省11个市的统计资料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农用机械总动力、农业用电量、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动力非农比重和城乡收入差距等五个变量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显著相关(P0.05)。其中农业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几乎不相关。

值得一提的是:(1)横截面数据中,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和非农比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呈反相关关系,而时间系列数据中,这些指标呈正相关关系。这看似矛盾的关系并不矛盾,这恰解释了一个事实:从历史发展看,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非农比重的提高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力。从静态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较强,其农村劳动力外出比重越小;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就地消化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其农村劳动力外出比重也较大。(2)人均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劳动力和增加值非农比重、农村劳动力等指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之间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并不说明这些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不起作用,要想了解各因素影响作用的大小,还需进一步作回归分析。

表10 浙江省不同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

V1

V2

V3

V4

V5

V6

V7

V8

V9

Y

-.396

-.627(*)

-.673(*)

-.564

.036

-.636(*)

-.255

-.645(*)

.733(*)

V1

1.000

.096

.150

.169

-.405

.118

-.437

.182

-.320

V2

.096

1.000

.691(*)

.882(**)

.627(*)

.191

.536

.436

-.091

V3

.150

.691(*)

1.000

.718(*)

.173

.464

.645(*)

.782(**)

-.410

V4

.169

.882(**)

.718(*)

1.000

.545

.245

.573

.591

-.096

V5

-.405

.627(*)

.173

.545

1.000

-.436

.391

-.018

.560

V6

.118

.191

.464

.245

-.436

1.000

.182

.427

-.907(**)

V7

-.437

.536

.645(*)

.573

.391

.182

1.000

.700(*)

-.032

V8

.182

.436

.782(**)

.591

-.018

.427

.700(*)

1.000

-.492

V9

-.320

-.091

-.410

-.096

.560

-.907(**)

-.032

-.492

1.000

注:Y=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 V1=人均耕地面积,V2=农用机械总动力,V3=农业用电量,V4=化肥施用量,V5=农业劳动力数量,V6=农业劳动生产率,V7=增加值非农比重,V8=劳动力非农比重,V9=城乡收入差距;* P资料来源:根据2007浙江统计年鉴资料整理计算。

2.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的综合运用

由表10可知,自变量之间也存在着不完全共线性关系。仍采取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筛选自变量。

第一步: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通过了检验和球型检验(KMO值大于0.5,球型检验P表11 因子负荷矩阵表

Component

F1

F2

F3

F4

F5

F6

F7

F8

F9

V1

.060

-.106

.097

.987

.027

-.010

.008

-.008

.002

V2

.945

.247

-.021

.029

.150

-.029

-.142

-.032

-.001

V3

.453

.436

.210

.040

.748

-.003

.006

.000

.000

V4

.864

.231

-.134

.225

.267

.010

.243

-.036

.001

V5

.736

.085

-.562

-.276

.010

-.034

-.028

.240

.003

V6

-.332

.233

.886

-.071

.089

.191

.003

-.023

-.003

V7

.223

.912

.181

-.251

.132

.033

-.006

-.024

-.062

V8

.227

.884

.330

.069

.211

-.042

.017

.034

.070

V9

-.074

-.363

-.871

-.210

-.109

.215

.021

-.037

-.005

第二步:以各因子得分为自变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出回归方程为:

Y=-0.270F1-0.410F2-0.642F3-0.411F4+0.021F5-0.258F6

+0.119F7-0.312F8+0.022F9 (方程3)

经方差分析(见表12),F=53.735,P<0.05,可以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与公因子间存在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0.999。

表12 方差分析表

Source

SS

df

MS

F

Sig.

Regression

689.713

9

76.635

1919.651

.018(a)

Residual

.040

1

.040

Total

689.753

10

将表11对应的各因子方程代入方程3,获得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与本研究选取的9个自变量的线性回归方程:

Y=-1.028V1-0.056V2+0.203V3+0.378V4-1.409V5-1.553V6

+0.008V7-0.302V8-0.169V9 (方程4)

依据标准回归系数的大小,由方程(4)可以把各影响因素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

第一层次,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二层次,次重要的影响因素: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

第三层次,一般影响因素:化肥施用量,劳动力非农比重。

这说明:从地区层面看,农业资源短缺和农业投入的挤压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必然要增加,农村劳动生产率也必然会提高,再加上耕地资源的短缺,其结果是将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置换出来。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研究指出,在全社会总劳动力中,如果以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的比重由75%降到10%左右作为初步完成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标志,那么完成这个过程英国大致用了300年,法国用了120年,加拿大、美国、日本用了100年左右(孟令国,2003)。浙江要真正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也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但既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就应当按照经济规律办事,顺应这种历史趋势,破除种种藩篱,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四、思考与启示

1.劳动力转移与政府角色。本研究在考察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时发现,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在部分年份出现滞涨和加速,均与当时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密切相关。这提醒我们,政府在农民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外也是如此,美国政府虽然没有制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政策,但是政府在土地、交通运输、货币和外来移民方面的政策,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20世纪50年代还实施了土地休耕计划,农民可以将土地租给政府而获得报酬,也可将土地存入“土地银行”,短时间内休耕农田达到3000万英亩,农民大量流入城市。德国19世纪初有著名的“十月敕令”,为普鲁士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农民自由转换职业、农村人口自由进入城市提供了法律依据。后来普鲁士还颁布了《职业自由法》、《迁徙自由法》,进一步为劳动力自由流动提供了法律保证(王章辉等,1999)。

我国国情比国外复杂,怎样使这些人群活而不乱、流而有序、管而不死,同时机会平等、地位平等,享受到应享受的权益是新时期必须认真探索的课题。我们认为,当前政府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应继续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制度化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重点关注以下工作:一是创造一个平等的环境,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全体国民平等地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如对进城民工给予“国民待遇”,保障他们的平等就业机会和他们子女的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从而降低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的货币成本和心理成本。二是废除所有有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政策和法规,保障居民拥有自由迁徙和自由转换职业的权利。三是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要避免过多干预个体的经济行为,将经济决策权交给个体。四是建立惠及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要关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以解决他们向城市迁移的后顾之忧。

2.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浙江省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地域上的趋近性提示我们,发展县域经济是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主要途径。已有研究也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县域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拉动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王培根,2006)。浙江县域经济相对发达,不少县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有部分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如何进一步拓展县域经济仍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

我们认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发展县城经济。县城对农民是一个有独特吸引力的地方。一方面,县城既具有城市的功能,又在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与农民接近;另一方面,就地转移可使农民工免受长途跋涉之苦,免受背井离乡带来的生活与心理上的负担,事实上,因为地理位置便利,农民忙时下地、闲时进城进厂,已成为我省农民务工的主要渠道。现在到村里去调查,很多人都希望就在本地企业上班。因此,需继续从产业支撑、服务功能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增强县城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内容之二则是乡村企业。我省乡村企业,特别是个体私有企业的发展对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大力发展乡村企业仍将是一个重要选择。在新的形势下,我省乡村企业应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由原来偏向于各种与农业关联度较弱的工业,向与农业关联度较强的工业转变,这是确保乡村企业持续增长和就业容量不断提高的关键。

3.劳动力转移与剩余的错位。从分析可知,全省农村尚有400多万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且各地区也普遍存在着规模不一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不顺利转移将对经济乃至整体宏观经济发展构成制约。显然,尽管我省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转移的速度比其他省份快,但仍不容乐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任务仍非常繁重。政府层面应在思想上予以重视。

这里需强调的是,“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未必是“剩余”,“剩余”的农村劳动力未必就“转移”。比如,当前的农村大量劳动力的“剩余”与土地“撂荒”的错位、“农民荒”与“农民潮”的错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错位便是印证。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仅数量不同,而且涵义也不相同。农村劳动力“剩余”是超出“地”所容纳的人数,客观性较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人”所愿意和能够转移的数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由于农村劳动力平均技术熟练水平不高,劳动力有效总资源并不是很丰富。这样,一方面表现为“劳动力的供给和新产业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不相吻合”,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较高质量的劳动力的短缺”,劳动力剩余与短缺同在。因此,从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适应能力上看,强化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迫在眉睫。

继续强化职业技术培训,必须跳出农村基础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路子,把指导思想放到直接为农村经济服务上来。同时要全面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在农村小学的高年级普遍开设劳技课;二开办一批职业技术学校,根据生产过程中技术进步发展和转移进程中再就业的需要,对成年农民工进行科技文化教育,帮助农民提高就业技能,拓展就业空间。尤其在农村劳动力剩余较高的地区,政府应根据市场需求,有效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4.劳动力转移与非农产业的支撑。前面的动力机制实证可知,从全省层面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的吸纳。这提示我们:发展第二、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相对于工业来说,浙江第三产业发展还嫌不足。第三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能够为劳动力就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并且第三产业中有一部分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不高,正好能够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因此要特别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流通、服务等领域。另外,实践表明,中小企业是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更是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力量。因此,继续鼓励中小企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条重要途径。

课题负责人:叶水寒

课题组成员:叶水寒、黄洪琳、王含丹

执 笔:黄洪琳

参考文献:

1.蔡肪,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趋势与政策,中国人口科学,1995年第6期。

2.王春超,收入差异、流动性与就业集聚——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1期。

3.辜胜阻、刘传江:人口流动与农村城镇化战略管理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

4.侯力、肖贺飞等,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社会问题,人口学刊,2005年第6期。

5.张兴华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浙江统计分析,2002年第66期。

6.肖东荪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第五次人口普查课题,2002年

7.景普秋等,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研究,东南学术,2004年第4期。

8.伍世代等,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研究,福建地理,第18卷第1期。

9.孟令国,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创新及政府角色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2003第2期。

10.王培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互动性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1. 王章辉,黄柯可,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