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前三季度浙江经济运行情况及全年预测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今年以来,浙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坚定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统筹与和谐发展,全省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协调较快发展,快中见好,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运行质量较好、结构协调优化、创新能力增强、统筹和谐发展水平提高、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继续朝着中央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但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需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预计全年浙江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年初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可以基本实现。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增长质量有所提高

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为1298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7%,增幅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0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7025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5349亿元,增长15.9%。

1.农业生产基本稳定。前三季度农业总产值10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农、林、牧、渔业分别增长3.3%、4.2%、2.4%和2.1%。预计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791千公顷,其中粮食1494千公顷,均比去年减少2%。粮食产量减少。春粮和早稻两季粮食总产量为122.2万吨,比去年减少1.8%;秋粮种植面积预计为1213千公顷,比去年减少1.9%,其中晚稻面积减少3.7%,“韦帕”和“罗莎”台风已对局部地区晚稻等秋季农作物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估计晚稻等作物的单产也将下降。据此分析,秋粮和全年粮食将减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平稳增长,前三季度蔬菜、果用瓜、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分别增长1.0%、1.2%和0.9%。秋冬播种形势较好,播种面积预计增长2.7%,其中冬播粮食面积增长2.9%。畜牧业生产增势较好。前三季度,生猪、家禽存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2%和26.3%,肉类总产量140万吨,增长4.6%,禽蛋产量增长21.1%。渔业生产稳定。前三季度水产品产量272.4万吨,增长1.6%,其中海洋捕捞165.7万吨,基本持平,淡水产量47万吨,增长7.1%。

2.工业生产增幅有所回落,企业利润较快增长,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下半年以来,工业生产增长呈现平稳并略有回落的态势。前三季度,全部工业增加值6345.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12亿元,增长17.4%,增幅分别比上半年回落0.4和0.3个百分点。其中,7、8月份增幅均为16.8%,9月份增幅为16%,低于上半年17.7%的增幅。产销衔接水平下降。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5%,同比下降0.04个百分点。重工业生产增幅高于轻工业。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7%,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5.7%。

企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930亿元,增长24.8%,其中利润为11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5%,增幅同比分别提高2.8和3.5个百分点。石油加工业由去年同期的亏损2.3亿元转为盈利33.4亿元。化纤、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1.7和1倍。木材加工(62.2%)、饮料(57.1%)、食品加工(52%)、食品制造(47.7%)、造纸及纸制品(38.1%)、专用设备(31%)、交通运输设备(29.9%)、黑色金属(29.3%)等行业利润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橡胶制品、化学、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27.1%、24.2%、24.2%和20.4%,纺织、服装业利润分别增长16.8%和18.2%。

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增强。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34.3%,增幅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为3600亿元,增长40.2%,对工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率达21.3%,新产品产值率达14.3%,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44.6%,拉动GDP增长6.6个百分点,增幅高于二产从去年同期的0.5个百分点提高到1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中各行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看,其他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0.2%、18.1%、14.7%,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增长12.6%、11.6%、8.3%。从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看,全社会铁、公、水路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增长8.5%和10.4%,客运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11.3%和9.2%。邮政、电信业务总量968.3亿元,增长29.5%,增幅同比提高7.4个百分点。全省批零贸易商品销售总额16512亿元,增长12.9%。商品房销售额1738亿元,增长73.9%,增幅同比提高67.6个百分点。保费收入338.9亿元,增长23.4%,增幅同比提高10.4个百分点。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373.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9.1亿美元,分别增长20.1%和22.6%;接待国内旅游者14282万人次,旅游收入1442亿元,分别增长18%和20%。

(二)消费、投资、出口比例关系趋向协调

经济增长从过去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增强。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的差距从去年同期的高于1.1个百分点,转变为低于4.6个百分点。

1.投资保持一定增长,结构有所优化。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7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8%,增幅比上半年略高0.4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投资5007亿元,增长10.4%,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新开工大项目由降转升,9月末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有692个,同比增加55个,增长8.6%。投资结构有所调整。第一产业投资1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9%,增幅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2476亿元,增长11.1%,其中工业投资2464亿元,增长11.6%。制造业投资2098亿元,增长12.4%,制造业对限额以上投资的增长贡献率达49.1%。轻纺工业投资增长较快,纺织、服装、化纤业投资分别增长11.7%、10.3%和40.9%。装备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通信电子、仪器仪表等行业投资分别增长41%、34%、44.6%、23.2%、20.4%和24%。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投资增长68.4%。而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投资明显下降,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橡胶、医药等行业投资分别下降5.3%、13.5%、35.4%、7.6%和11.6%。在新开工项目中,纺织、服装、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金属制品业六大行业新开工项目个数占到制造业的54.3%。第三产业投资2511亿元,增长9.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投资增长1.2倍,住宿和餐饮业投资增长85.3%,科研和技术服务投资增长4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增长39.2%,金融业投资增长27.5%。

房地产开发投资1151.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在房地产投资中,住宅类投资增长13.1%,办公楼增长19.5%,商业营业用房增长11.5%。房屋施工面积增长9.3%,其中新开工面积下降0.2%。经济适用房新开工面积增长91.7%,占新开工住宅投资中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8%提高到5.4%,比上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房屋竣工面积则下降5.4%。商品房销售大幅增长,空置面积增速明显回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43.7%,同比提高51.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增长46.4%;空置面积增幅从去年同期的87%回落到20.4%。

2.消费品零售额较快增长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0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0%。分行业看,批发业595亿元,增长12.9%;零售业3350亿元,增长17.2%;住宿和餐饮业514亿元,增长16.8%。城市和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6.8%和15.6%。节日消费热点明显,吃、穿、用商品全面增长。据对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分类商品零售统计,食品饮料烟酒、服装鞋帽针纺织品、日用品类分别增长24.7%、25.6%、28.4%,金银珠宝、化妆品类分别增长37.6%和21.2%,家用电器和音像制品类增长20.9%,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分别增长40.6%、26.9%,汽车类增长17.4%,汽车类零售额比重已达28.9%。居民消费支出保持增长。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683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4518元,分别增长5.4%和12.2%。

3.进出口快速增长,利用外资质量提高。前三季度,全省进出口总额1302.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3%,其中出口948.6亿美元,增长29.2%,进口353.9亿美元,增长29.5%。民营企业出口456.5亿美元,增长39.6%,占到出口总额的48.1%,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46.1亿美元,增长26.1%。传统优势商品出口增长平稳,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较快。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20.3%,鞋类出口增长20.4%;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4.2%,占全省出口的比重为43.1%,比去年全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且机电产品出口价格上涨8.6%,部分弥补了由于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率下降造成的利润损失。船舶和钢材出口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1和1.5倍。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3.2%。

前三季度,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125个,同比减少381个,合同外资13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1.2亿美元,分别增长9.3%和22%,增幅同比分别回落19.8和1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比重继续提高,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分别增长46.2%和64%,占全部外资比重分别为32.8%和31.8%,同比分别提高8.3和8.1个百分点。大项目比重明显提高。平均单项合同外资619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9%。新批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660个,虽然个数比去年同期减少73个,但投资总额和合同外资分别增长5.5%和增长16.3%,分别占总数的89.3%和87.5%,比重分别提高5.5和5.2个百分点;其中3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89家,同比减少1家,增资重大项目45家,同比增加26家,投资总额和合同外资分别增长19.2%和47.8%。

(三)统筹和谐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1.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前三季度,全省地方财政对农林水事务支出87.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1%。9月末,金融机构对农业的人民币贷款增长28.6%,乡镇企业贷款增长19.3%。前三季度,限额以上项目农村投资1244.8亿元,增长12.9%,比限额以上投资平均增幅高出2.5个百分点。村庄整治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省启动建设示范村561个、环境整治村4182个,整治建设总投入92.3亿元,累计建成1181个示范村、10303个整治村,解决和改善了187万农民的饮用水条件。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幅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高出1.8个百分点。

2.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加快发展,区域统筹发展势头良好前三季度,舟山、衢州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6.5%和16%,均高于14.7%的全省平均增幅,居11个市的前两位;衢州、丽水、舟山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34.3%、33%和27.3%,均高于23.8%的全省平均增幅,分别居11个市的第1、2、4位;舟山、衢州限额以上投资分别增长24.2%和20.5%,均高于10.4%的全省平均增幅,居11个市的前两位。全省共完成下山搬迁1.39万户、4.83万人;“山海协作”工程新签协作项目600个,到位资金75亿元。

3.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建设和谐社会投入力度加大。前三季度,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2496.4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71.3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7.2%和28.2%,增幅同比分别提高6.5和7.8个百分点。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22.6%、28.9%、39%和26.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125.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3%。其中,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等事关和谐建设和民生的重点支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1.5%、26.5%、22.8%、24.5%、34.1%和20.4%,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支出分别增长19.2%和18.3%。

4.单位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下降,节能减排取得初步成效。由于各级领导重视,政策引导,措施有力,建立健全了目标考核和责任机制,关停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或生产线,企业也加大了对节能减排项目的技术改造。据三季度对3790户大中型工业企业“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趋势判断调查”,加强管理减少消耗、购置节能减排设备、实施产品工艺技术更新、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能源消耗结构的企业分别占企业总数的83.3%、30.3%、45.5%、17.7%、17.8%,比二季度分别提高1.3、6.7、4.9、2.4、2.0个百分点。三季度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前三季度,初步预测,全省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8%,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1%,降幅分别比上半年提高0.6和0.7个百分点。37个行业大类中,有33个行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面从上半年的七成提高到接近九成,其中降低率在10%以上的行业主要有食品制造、饮料、木材、家具、橡胶、黑色和有色金属、废旧资源利用、燃气生产和供应等9个行业。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1311家重点用能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率逐月提高,前三季度下降7.7%,降幅比上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共节能约300万吨标准煤,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节能降耗的贡献率为73.7%。各市节能降耗情况总体良好,差距比上半年有所缩小。前三季度,11个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均在4%以上,其中降幅大于全省平均降幅的有衢州(10.4%)、丽水(7.5%)、舟山(7.4%)、湖州(6.7%)、温州(6.5%)、绍兴(6.5%)和台州(6.2%)7市。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污染减排工程建设,开展环保重点监管区整治、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污染源在线监测装置安装与联网,以及燃煤机组脱硫工程改造,并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督察行动,全省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在去年双下降的基础上,今年的降幅进一步加大。上半年,我省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比去年同期削减2.48%,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4.05%,降幅分别居全国第1和第4位。下半年以来,主要污染物减排幅度进一步加大,据省环保局等部门测算,前三季度,COD约净削减1.8万吨,同比削减4.05%,二氧化硫约净削减3.32万吨,同比削减5.1%。

(四)民生不断改善

1.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加快。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1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7.4%和17.6%;工资性收入比重略有下降,人均工资性收入11238元,增长11.6%,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65.5%下降到64.7%。20%城镇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969元,增长12.9%,增幅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增幅高0.5个百分点,比20%高收入家庭高1.4个百分点,高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倍数由去年同期的5.5倍缩小到5.4倍。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7779元,增长1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实际增幅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是2004年以来同期增速最快的。家庭经营的第一产业现金收入增势强劲,人均1845元,增长18.6%,增幅同比提高13.7个百分点,对现金收入的增长贡献率达29.3%;来自工资性的收入人均3291元,增长14.6%。从列入我省农村低收入监测的低收入家庭看,前三季度低收入家庭人均现金收入为334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3%,高于全省平均增幅7.8个百分点。农村低收入家庭比重下降,高收入家庭比重上升。人均现金收入4000元以下的较低收入家庭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1.1%下降到26.8%,万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比重由17.9%上升到23.5%。

2.就业形势较好,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三季度末,全省城镇单位(不包括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584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2%,新就业人员达58.6万人,同比增加17.8万人,增长43.7%,其中来自农村的劳动力35.5万人,占60.6%。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6%,比去年末下降0.25个百分点。全省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048万人,比去年末净增83.6万人,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827.3、852.9、564.4和452.6万人,分别比去年末净增96.7、249、59和69.9万人。积极稳妥推进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已达277.4和282.8万人,分别比去年末净增50和135.8万人。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工作力度加大,全省有271.7万被征地农民纳入保障范围,参加基本社会保障的有227.1万人,领取基本生活保障金的有103.5万人,分别比去年末增加37.8、30.8和15.3万人。

二、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1.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我省在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十一五”规划分解的年度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今年的总体耗能规模和污染排放随生产规模的扩张继续扩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用电量增幅仍然偏高。前三季度,全省全社会用电量为1630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16%,其中工业用电量1277亿千瓦时,增长16.3%。前三季度单位GDP电耗同比上升1.1%,工业增加值电耗上升0.4%,分别比上半年上升0.4和0.2个百分点。能耗中电耗占一半,电耗增长的高低对完成年度节能降耗目标影响很大。结构性节能成效不明显,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生产出现较快发展势头,值得关注。前三季度,钢材产量同比增长25.7%,铁合金增长1.4倍,十种有色金属、电解铝和铝材分别增长23.4%、31.8%和29.7%,化纤和粘胶纤维分别增长19.9%和44.9%,烧碱和盐酸分别增长31%和19.3%,平板玻璃增长33.5%。高能耗产品生产较快增长的原因,一是一批高耗能、重化工项目在去年下半年以后相继建成投产,特别是电力和化工行业。二是受利益的驱使。今年以来,石油加工、化纤、黑色金属、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利润高速增长,高盈利必然带来高生产。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加快,直接拉动全省能耗总量的快速增长。据测算,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主要来自于技术节能,而因行业结构变化影响微乎其微。同时,随着汽车进入家庭,成品油消费也呈加快增长趋势。前三季度造纸、化学、水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电力六大高污染行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8.6%,高于同期平均增幅4.8个百分点,其过快增长对污染减排的压力也较大。此外,一些地方对节能减排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到位,工作力度不够大。

2.市场价格上行趋势尚未扭转。一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特别是食品类价格上涨过快。前三季度,居民消费品价格上涨3.3%,涨幅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中,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交通和通讯价格分别下降2.8%和1.1%,其他六大类项目价格均有上涨,其中,食品、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衣着类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9%、4.8%、2.1%、1.8%、1.5%和0.1%,食品价格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8个百分点,拉动率达73.3%,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其中粮食、油脂、肉禽及其制品、蛋价格分别上涨3.8%、29.3%、29.8%和27.4%。7-9月居民消费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4.6%、5.6%和5.7%,9月涨幅创十年来新高。在国家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后,部分食品价格已开始呈现企稳回落迹象,9月份,猪肉、鸭、水产品价格分别比8月下降4.8%、3.5%和0.8%。二是房价上涨较快。前三季度,全省房屋销售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6.4%,涨幅同比上升4.3个百分点,其中,住宅类商品房上涨7.5%,住宅类二手房上涨5.5%,涨幅同比分别上升4.8和4.3个百分点。房屋租赁价格上涨3.9%。土地交易价格涨幅较大,比去年同期上涨46.4%,其中居住用地价格上涨51.8%,涨幅同比上升36.8和41个百分点。11个市中,丽水、舟山房价涨幅较大,分别上涨21.2%和15%,其他涨幅较高的市有绍兴(7.2%)、宁波(6.6%)、温州(5.7%)、杭州(5.3%)。9月份,杭州、宁波、温州房屋销售价格分别上涨12.2%、11.4%和7.7%,涨幅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分别居第5、6和19位,比7月份分别前移26、5和26位,金华市以0.7%的涨幅居末位。三是农资价格转降为升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带来一定影响。前三季度农资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5.6%。其中9月份上涨9.8%,涨幅创出近32个月来的新高。

3.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一是“高进低出”加大了企业的要素成本上升压力。前三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7%,涨幅差为2.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扩大0.3个百分点。二是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持续升值、贸易摩擦增多、加工贸易政策变化等对我省出口企业带来较大压力,多数小企业难以通过提价将增加的出口产品成本转移出去。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涉及我省73%的出口企业和55%的出口产品,影响企业多,涉及商品范围广,金额大,将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效益,从而对我省出口增长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导致国内市场竞争加剧。据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专项调查,53.2%的出口企业认为,出口退税下调或取消已经成为企业出口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67.1%和13.9%的出口企业认为汇率变动对企业产品出口“已产生一定影响”和“有明显影响”。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对销售产值增长的贡献率由去年的30%左右下降到23.5%。全省出口增幅出现明显回落,8、9月出口增幅分别为21.6%和24.2%,比1-7月分别回落9.9和7.3个百分点。三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管理水平仍待提高。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分别增长20.3%和33.5%,应收帐款净额增长22.1%。亏损企业亏损86.6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7.1%,与全国亏损企业亏损额减少形成较大的反差。1-8月,我省产品的整体市场占有率(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为8.5%,比去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有27个行业销售份额下降。四是随着今年央行5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以及我省工业企业在劳动保障、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较大,客观上导致成本增加较多,利润空间减小。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占收入的比重达到8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5个百分点,利息净支出增长34.5%,高于同期银行贷款余额增幅(23.8%)10.7个百分点。

4.投资新开工项目减少,基础设施投资下降。前三季度,全社会投资(11.8%)和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0.4%)同比分别回落3.9和2.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幅(12.4%)同比回落6.2个百分点。若扣除投资价格上涨因素,全社会投资仅增长7.3%,同比回落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1342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5%,而去年同期是增长9.6%,占限额以上投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30.4%下降到26.9%。九大类基础设施投资中有五类投资下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下降17.1%,教育设施、文化艺术业、体育设施、卫生设施投资分别下降0.1%、14%、21.3%和19.2%。新开工项目仍呈减少趋势。9月末,限额以上项目投资新开工项目8950个,计划总投资3870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7.3%和4.5%。

5.货币政策和资金投放趋紧,金融信贷风险上升。一方面,伴随着综合性调控措施密集出台,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先后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冻结银行体系流动性1.4万亿元左右,5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配合公开市场操作和央行票据的发行,以控制信贷投放过快增长,货币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正逐步显现。另一方面,今年以来我省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产销规模扩大,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不断上涨,企业流动资金需求增加,加上部分企业在省内融资到省外投资,以及房贷和个人消费贷款增多,使得我省资金需求仍较旺盛。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4675亿元,同比增长21.2%,新增贷款3918亿元,同比多增535.4亿元。在人民币贷款中,短期贷款增长25.5%;中长期贷款增长20.2%。个人消费贷款3551.4亿元,增长43.9%,新增贷款920亿元,同比多增702.1亿元。而从资金供给来看,储蓄存款向股市、基金、房市等市场分流,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偏紧格局短期内仍将延续。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8891亿元,同比增长18%,低于贷款增幅3.2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城乡储蓄余额为11072亿元,同比增长8.2%,增幅回落14个百分点,新增存款600.3亿元,同比少增869.5亿元。在资金面和政策面趋于“双紧”的背景之下,部分领域的信贷风险值得关注:一是银行可用资金偏紧会使新增贷款需求特别是大额贷款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对于部分资金需求旺盛的企业资金周转将带来一定影响;二是随着宏观调控效应显现,股市和房市的后期走势不确定,由此带来的潜在资金风险增加。

此外,大企业出口的波动对全省外贸出口带来较大影响,今年以来由于杭州摩托罗拉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和东芝(杭州)信息有限公司两家大型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从去年同期的大幅增长转为下降,导致今年以来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持续走低(两家出口企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近四成),同时也造成加工贸易出口、外商投资企业生产和出口增幅明显放缓;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凸显,纺织、服装、皮毛羽、文教体育用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现招工难;局部地区时段性电网缺电现象依然存在;“韦帕”等台风使我省东南沿海部分地区严重受灾,导致重大经济损失。

三、与全国和主要沿海省市的比较分析

1.与全国比较,经济增速有所减缓。我省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仍保持较快增长,生产总值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但许多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低于全国1.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于全国13.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幅低于0.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幅分别低4.2和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于全国0.8个百分点。

2.与主要沿海省市比较,增长步伐明显放慢。我省除对外贸易和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幅居于前列外,其它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已经出现慢于沿海主要省市迹象。与上海相比,虽然多数指标增幅高于上海,但除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外的三大收入增幅均低于上海,1-8月,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幅(28.9%)低于上海3.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地方财政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幅分别低1.7和1.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出0.8个百分点。与广东、山东、江苏比较,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增幅位次居中略靠后,工业生产和利润、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位次均最低。我省生产总值增幅高于山东0.1个百分点,与广东一致,但低于江苏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幅分别低于江苏、山东、广东2.1、3.8和0.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幅分别低了17.6、17和1.7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分别低于江苏、山东、广东9.8、12.9和7.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分别低于江苏、山东0.8和1个百分点,比广东略高0.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增幅低于江苏8个百分点,与广东一致,高于山东3.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分别低于江苏、山东4.2和4.1个百分点,高于广东2.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分别低于江苏、山东1.1和1.7个百分点,高于广东6.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分别低于江苏、山东0.4和0.6个百分点,高于广东0.3个百分点。

1-3季度全国及部分省市主要经济指标

全国

浙江

上海

江苏

山东

广东

GDP(亿元)

166043

12984

8591

18010

18563

21489.6

增速(%)

11.5

14.7

13.4

15.0

14.6

14.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4911.8

3806.4

9073.5

9782.1

9291.9

增速(%)

18.5

17.4

12.7

19.5

21.2

18.3

实现利润(1-8月)(亿元)

15623

974.1

882

1657.7

2266.4

1609.82

增速(%)

37

28.9

32.5

46.5

30.6

45.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91529

5372.4

3119.0

8671.9

9663.2

6143.6

增速(%)

25.7

11.8

7.4

21.6

24.7

19.2

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78247

3811.2

2829.4

6311.7

7844.5

4630.8

增速(%)

26.4

10.1

10.0

22.7

24.2

12.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63827

4502.8

2853.2

5695.3

6080.9

7777.0

增速(%)

15.7

16.4

14.3

17.2

17.4

16.1

出口总额(亿美元)

8782

948.7

1039.8

1464.1

534.3

2648.7

增速(%)

27.1

29.2

26.0

28.4

27.1

24.2

进口总额(亿美元)

6926

353.9

1015.4

1067.7

345.2

1914.5

增速(%)

19.1

29.5

22.2

18.5

25.1

17.7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7321.7

1271.3

1556.8

1602.9

1236.9

2047.0

增速(%)

28.5

28.2

29.9

36.2

24.3

28.2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亿元)

382981

28411

26178

30296

22078

45852

增速(%)

16.8

18.9

13.8

18.4

14.7

15.0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亿元)

258970

23904

16216

21852

17633

27506

增速(%)

17.1

20.9

10.4

19.3

14.9

20.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0346

15881

17831

12412

10546

13405

增速(%)

(13.2)

12.4(9)

14.0

16.6

16.5

9.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321

7779

8495

5423

4498

4643

增速(%)

(14.8)

14.5(10.8)

10.3

15.6

16.2

7.8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4.1

3.3

2.5

3.7

3.9

3.0

注:按国家制度规定,企业利润为2、5、8、11月统计,故全国与其他省市只有1-8月累计数;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括号内为扣除价格因素以后的实际增幅。

3.与主要广东、山东、江苏等省市比较,主要经济总量指标仍存在较大差距。从经济总量看,我省生产总值为广东的60.4%、山东的69.9%,占江苏的7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为这些省的一半多一点,分别为广东、山东、江苏的52.9%、50.2%和54.1%;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我省为广东的57.9%、山东的74%、江苏的79.1%;从对外贸易看,虽然增幅居于前列,但是绝对量明显低于广东、江苏,甚至低于上海,我省出口总额为上海的91.3%,江苏的64.8%,仅为广东的35.8%,进口总额差距更大,仅为上海的34.9%、江苏的33.1%、广东的18.5%;从财政收入来看,我省地方财政收入为广东的62.1%、上海的81.7%、江苏的79.3%,地方财政支出为广东的61.8%、上海的89.8%、江苏的79.8%。

可见,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我省经济运行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价格涨幅相对较低,但与兄弟省市比较已经显现出增长步伐放缓迹象,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在我省已率先显现,我们不仅要看到宏观调控下我省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积极效果,同时也应重视其带来的投资增幅下降,工业生产增长放缓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落后等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持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继续走在前列。

四、对全年经济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测

从世界经济环境看,世界经济继续增长及贸易规模扩大,为我省对外贸易扩大提供了较好的基础。虽然美国经济由于住房市场下滑以及次级信贷问题使得其经济发展受阻,增速放缓,欧元区和日本的强劲增长步伐略有放缓,而印度和俄罗斯增长依然非常强劲,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继续强劲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IMF在本月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中预计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5.2%,将2008年的增长率调低至4.8%,货物和服务贸易量分别增长6.6%和6.7%。从国内的情况看,今年以来全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呈现出经济增长较快、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协调性增强、群众实惠增多的发展态势,十七大的召开和2008年奥运会的举行两大盛事也将对经济的平稳增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效应已有所显现,房贷新政实施后对我省房地产销售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从我省情况看,经济社会正走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轨道,特别是“十一五”发展开局良好,为今年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发展仍较乐观,企业景气调查显示: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继续处于较高景气区间,三季度分别为146.2和150.9,比去年同期分别上升9.1和7.1点,四季度预计分别为148.2和150.2。三季度流动资金和劳动力景气指数分别为123.3和122.1,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2.1和1.3点,工业企业产品订货景气指数为141.8,比去年同期上升5.1点。另一方面,前述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预计四季度浙江经济将延续平稳较快协调发展的态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全年GDP增长率将在14.5%左右,10%以上的预期目标可以超额完成。从三大产业看,农业生产基本稳定,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三产比重有所提高。从三大需求看,投资将保持适度增长,预计全社会投资增长11%左右;消费平稳增长,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达6200亿元左右,增长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左右;出口增长较快,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可达1770亿美元,其中出口1280亿美元,均增长27%左右,进口480亿美元,增长28%左右。从三大收入看,预计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将超过12%的预期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204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以上,分别增长11.7%和10%左右,实际增幅将超过6%的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04‰以内”的预期目标可以全面实现。据省环保局等部门预评估测算,全年COD排放约削减4.59%,二氧化硫排放约削减5.6%,年初确定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6%”的污染减排目标有望实现,并可再多完成1个百分点的削减。

但要实现节能降耗、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目标,任务比较艰巨。据测算,要确保全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全社会能耗增长必须控制在10.1%以内,即只有将全年电耗控制在15%左右(前三季度增长16%),非电耗控制在5.2%(上半年增长6.5%,下半年须控制在3.9%以内),完成节能降耗目标才有可能,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及早制定和实施强有力的应急措施。从价格走势看,虽然前三季度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居民消费价格仅上涨0.7%,基本保持平稳的运行态势,但由于食品类价格的过快上涨在短期内不会出现明显回落,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3.5%左右,将超过3%的控制目标,仍处于可控的范围内。

五、对明年经济走势的预测

根据近几年经济运行状况和趋势的分析,明年我省经济运行仍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农业生产仍以稳定为主,若没有严重的灾害性气候影响,将比今年略有增长;工业生产和效益伴随着宏观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和企业应对能力的增强,将保持平稳增长;第三产业在省委省政府大力促进发展服务业的一系列措施推动下,继续加快发展步伐,三产比重将有所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受国家加大房地产宏观调控力度,投资“门槛”提高,新开工项目减少等影响,全社会投资将保持平稳增长,但增幅可能略有回落,从而对经济增长和降低单位GDP能耗构成一定压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在消费结构逐步升级的背景下保持平稳增长;受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和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增幅将有所回落,但进口增幅将高于出口增幅,故对外贸易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城镇居民收入将继续保持增长,但增幅会有所回落;农村居民收入在近几年较快增长的惯性作用下,仍会延续这一态势。市场价格走势仍存在不少不确定因素,今年价格快速上涨的翘尾因素将延续到明年上半年,而服务项目价格及公用事业收费明年存在上调可能,因此预计明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仍将上涨,但上涨幅度不会高于今年。同时,节能减排将取得新进展,但由于今年技术节能减排的力度和成效较大,今后可改造的空间变小,加上2006、2007年的完成情况与“十一五”规划分解的年度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明年节能减排的压力将更大。

根据对经济运行主要指标的分析,资源要素支撑和宏观调控要求,我们建议明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的安排以稳定、协调、安全为宜,并建议在下一步的经济工作中,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除了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外,还要切实致力于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市场,推动农产品的深加工,努力延长农业产业链,帮助农民拓宽市场,努力把传统农业逐步提升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高效生态农业。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以有效增加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

二是积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的主体是企业,我省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初步完成了资本积累和规模经营之后,自身也表现出了产品提升、企业提升、产业提升的要求,也认识到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我们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正确引导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性,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为创新企业提供资金、土地、税收等优惠措施,另一方面也要为企业“牵线搭桥”,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开“方便之门”。

三是要加大服务业投资。虽然我省已经提出了提升战略地位,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宏伟目标,但是由于目前我省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仍较低,现代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旅游会展、文化产业等服务业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新兴技术的支持,在保证对制造业适度投资规模的基础上,更要着重加大对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投资,为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四是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虽然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节能减排已初显成效,但我省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增长仍在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业低层次在我省仍然普遍存在。由于我省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加速期和工业重型化的关键时期,一些地方高耗能、高污染产能仍在继续扩张。所以,除了在制度上要继续加大对企业的约束力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帮助企业自觉走节能减排之路,通过奖励优秀模范企业、提供优惠政策等措施调动企业积极性,提高企业科学发展意识,促进全省节能减排任务的顺利完成,最终实现科学发展。

同时,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要进一步加强对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力度,除了要关注主要经济指标的运行情况,更要注重研究分析经济运行规律,正确判断经济发展趋势,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管理方式,保证我省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综合处 傅吉青、俞海军、冯淑娟)

附表

2007年浙江省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预计

指标

1季度

上半年

1-3季度

全年预计

预期

目标

实绩

±%

实绩

±%

实绩

±%

实绩

±%

±%

GDP(亿元)

3899

14.6

8344

14.7

12984

14.7

14以上

10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1384.1

17.6

3112.5

17.7

4912

17.4

工业利润

274.0

30.4

695.5

32.3

1123.0

28.5

万元GDP能耗下降率(%)

-

3.2

-

3.8

-

4

-

4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

-

2.48

-

4.05

-

4.59

-

3.5

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

-

4.05

-

5.1

-

5.6

-

3.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294.7

10.7

3310.9

11.4

5372.4

11.8

11

#限额以上投资

1208.6

9.5

3050.6

9.7

5006.7

10.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503.6

15.4

2976.2

15.7

4502.8

16.4

6200

16(13)

出口总额(亿美元)

261.9

28.9

579.9

28.5

948.6

29.2

1280

2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6676

7.7

11235

9.3

15881

9

20400

6以上

6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元)

3275

11.1

5368

13.4

7779

10.8

8000

6以上

6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1.8

-

2.3

-

3.3

-

3.5

-

3以内

财政总收入(亿元)

849.8

23.5

1718.0

28.8

2496.4

27.2

12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440.8

25.6

869.9

29.2

1271.3

28.2

12

城镇登记失业率(%)

3.47

-

3.38

-

3.26

-

4.5

-

4.5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