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省各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全省自主创新大会精神,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打造“平安浙江”,加快推进科技教育强省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科技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6年,全省各地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紧紧围绕“科技强市、科技强县(市、区)”战略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培养人才队伍,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科技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高,人才资源数不断增加。
2006年,全省各地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为指导,深入贯彻《浙江省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的若干规定》、《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等政策,积极推进“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大力实施“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和“海外人才回归计划”,加快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步伐,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着力提高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末,全省拥有人才资源数379.5万人,比上年增长18.7%;每万人口中拥有人才资源数达820人,比上年增长18%。人才资源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204.3万人,比上年增长26%;拥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3.7万人,比上年增长23.9%。这表明我省人才的整体素质在稳步提高,人才队伍的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
2.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自主创新能力跨上新台阶。
各级政府把科技进步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较好地发挥了引导和聚集社会资金的作用。从总体上看,逐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信贷为支持,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社会化科技投入体系,有力促进了全省科技事业的发展。
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06年,各市、县(市、区)本级财政科技拨款为44.6亿元,比上年增长31%;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4.19%,比上年的3.77%提高0.42个百分点。财政科普活动经费拨款为6632万元,比上年增长23.2%,人均科普活动经费达1.43元,比2005年的1.18元提高0.25元。
全社会科技投入特别是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大幅度增加。2006年,全省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达407.8亿元,比上年增长26.9%,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2.59%,比2005年的2.39%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224亿元,比上年增长37.2%,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1.42%,比2005年的1.22%提高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328.1亿元,比上年增长26.7%,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由2005年的1.14%提高到2006年的1.15%。企业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占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的比例也由2005年的29%提高到2006年的46.7%,反映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有明显提高。
3.科技活动产出规模进一步扩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不断改善的科技发展宏观环境,形成了鼓励创新、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和氛围,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的经费保障也为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高新技术推广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因此产生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2006年,全省有12项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280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3项,二等奖91项,三等奖166项。2006年,全省共获专利授权30968件,比上年增长62.5%,其中获发明专利授权1423件,比上年增长28.2%;每万人口中专利授权量由2005年的4.21件提高到2006年的6.8件。同时,一大批主要工业产品得到更新,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新产品。2006年,企业级及以上新产品产值达3805.2亿元,比上年增长53.5%;新产品产值率由2005年的11.05%上升到2006年的13.57%,提高了2.52个百分点。
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各地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制定出台了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区)为龙头,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为支撑,高新技术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为抓手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格局。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82.9亿元,比上年增长26.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16.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更为显著,总量达10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8%,再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的比重达10.1%,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各地在继续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截止2006年末全省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2348家,比上年增加361家,增长18.2%;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47家,比上年增加76家,增长20.5%。
5.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创新能力建设成效明显。
2006年末,全省共有各类科技机构4719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3.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6.3%和30%。
2006年,新认定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1个,新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新批准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个,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07个,新批准建立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6个。截止2006年底,全省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6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497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109个,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63个。
6.技术市场继续稳步发展,技术开发合同成交额创新高。
2006年,全省共签订技术合同17734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0亿元,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为22.5万元,比上年增长19.7%。
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中,技术开发合同成交额达24.2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占全部成交额的比重达到了60.5% ,再创历史新高,占据了主导地位。
二、市、县(市、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
根据浙江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统计指标体系和监测评价方法,除对婺城区、柯城区按隶属关系原则外,其它市、县(市、区)按在地原则采集了有关经济、社会、科技指标,按照10个监测指标、4个观察指标的内容,对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水平、相对于2005年变化情况的综合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监测评价,结果如下:
(一)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规模)评价
科技综合实力是一个反映总量的指标,它是把科技进步监测评价的规模指标(是绝对量而不是相对量)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加权综合而成的。
经过加权综合计算,2006年地级市中科技综合实力评价居前5位的是: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温州市、台州市;科技综合实力评价前10位的县(市、区)是:萧山区、鄞州区、慈溪市、绍兴县、诸暨市、余杭区、乐清市、西湖区、上虞市、滨江区。
根据统一的2006年度监测指标和评价方法得出各市、县(市、区)2006年、2005年的科技综合实力评价结果(见附表)。
(二)科技进步水平综合评价
科技进步水平作为一个相对指标,它所体现的是科技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所达到的相对强度。所选用的指标一般为强度指标,一方面考虑科技进步的规模,另一方面又考虑地区的规模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产出,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各地区规模以及经济实力的差距,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根据综合评价,科技进步水平居前5位的地级市是: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绍兴市、台州市;各县(市、区)科技进步水平居前10位的是:滨江区、西湖区、江干区、北仑区、鄞州区、绍兴县、镇海区、嘉善县、江东区、拱墅区。
同样,按统一的2006年度监测指标和评价方法得出各市、县(市、区)2006年、2005年的科技进步水平评价结果(见附表)。
(三)相对于2005年变化情况的综合评价
考虑到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进步水平的变化情况与科技综合实力的大小、科技进步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因为基数大的地区变化程度可能会小一些。因此,相对于2005年变化情况的综合评价是以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进步水平的变化情况为主,适当考虑科技综合实力大小、科技进步水平高低的基础上综合而成的。
根据综合评价,2006年度地级市中相对于2005年变化情况较好的前5位是:宁波市、舟山市、绍兴市、嘉兴市、台州市;相对于2005年变化情况较好的前10个县(市、区)分别为:鄞州区、绍兴县、嘉善县、北仑区、临海市、武义县、慈溪市、长兴县、瓯海区、江北区。
注:2006年人才资源的统计范围由2005年的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和乡镇企业调整为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和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工业新产品的统计口径由2005的省级及以上新产品调整为企业级及以上新产品。为了保持可比,本报告中涉及的这两个相关指标2005的数据已调整。
(社会和科技处 蔡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