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上半年浙江经济运行快中见好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今年以来,浙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又好又快,推进率先发展,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全省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协调较快发展,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运行质量较好、结构趋于优化、收入不断增加、统筹与和谐发展水平提高的良好局面,继续朝着中央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但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需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结构趋于优化

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为83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7%,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5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4468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3481亿元,增长15.3%。

1.农业生产基本稳定。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春粮“三增”,播种面积为157千公顷,比去年增长3.7%,连续3年保持增长,总产量和单产分别增长10.2%和6.3%。油菜籽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下降11.6%和6.9%。早稻播种面积124.8千公顷,减少9.6%。棉花、蔬菜、花卉苗木面积分别增长3.5%、1.2%和2.3%,果用瓜、甘蔗面积分别减少1.1%和1.3%。预计春茶产量减产0.9%。据对23个抽样调查县(市、区)调查,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预计与去年持平。畜牧业生产增势较好。上半年肉类总产量94.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5.6%,生猪存栏比一季度末增长5.7%,出栏同比增长2.9%,规模户生猪饲养量占总饲养量的45.1%,上升1.2个百分点;家禽存、出栏分别增长25.9%和14.5%,禽蛋产量增长18.7%。渔业生产形势较好。上半年水产品总产量179.8万吨,增长1.1%,其中海洋捕捞增长0.6%,淡水产品增长4.6%。

2.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04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3112.5亿元,增长17.7%,增幅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升0.1个百分点。其中,4、5、6月份增幅分别为17.6%、17.5%和18.7%。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1%和20.2%,私营企业增长20.4%,均高于规模以上企业平均增幅,私营企业所占比重从去年同期的33.2%上升到36.1%。重工业生产增幅高于轻工业。重工业增加值1715亿元,同比增长18.9%,轻工业增加值1397.5亿元,增长16.2%,与去年同期相比,重工业增幅回落2.3个百分点,轻工业增幅则提高2.1个百分点。通用设备等七大类装备制造业总产值5413亿元,增长27.6%,高于规模以上企业增幅2.5个百分点。产销衔接较好。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2%。

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增强。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总产值108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39.5%,增幅同比提高17.6个百分点,购置技术成果费用增长12.1%。新产品产值2202亿元,增长41.2%,对工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率达21.8%,新产品产值率为13.8%,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43.9%,拉动GDP增长6.5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中各行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看,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9.2%、15.6%、15.5%,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增长12.3%、11.8%、9.2%。从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看,全社会铁、公、水路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1%和13.6%,增幅同比提高4.3和5个百分点,客运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13.4%和10.3%;邮政、电信业务总量624.2亿元,增长28.3%,增幅同比提高7个百分点。保费收入243.5亿元,增长24.6%,增幅同比提高11.5个百分点。批零贸易商品销售总额10692亿元,增长12.7%,增幅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接待入境旅游者241.7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2.2亿美元,分别增长21.3%和24.1%;接待国内旅游者96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35.6亿元,分别增长21.5%和24.5%;有组织出境旅游者15.8万人次,增长3.9%。商品房销售995.8亿元,增长58.5%,二季度房地产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均为132.1,处于较高区间,分别比一季度高出20.1和0.4点,比去年同期分别高出20和4.4点,表明房产开发商对我省房地产市场发展信心较足。

(二)投资、消费、出口比例关系趋向协调

1.投资保持一定增长,结构有所优化。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10.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4%,其中限额以上投资3050.6亿元,增长9.7%,增幅比去年同期分别回落6.2和4.9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分别回升0.7和0.2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有所调整。第一产业投资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4%,增幅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545.1亿元,增长11.1%,增幅同比回落5.4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上升6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呈现逐步回升的态势,其中工业投资1537.1亿元,增长11.5%,制造业投资1323.3亿元,增长14.7%,增幅同比分别回落4.9和7.9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上升6.3和5个百分点,制造业对限额以上投资的增长贡献率从去年同期的60%提高到62.9%。传统轻纺工业投资增长较快,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化纤业投资分别增长20.4%、22.2%、20.8%和43.8%。装备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通信电子、金属制品等行业投资分别增长46.3%、42.3%、45.9%、28.1%、25.2%和24.5%。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投资增长46.2%。石油加工业投资增长14.8%。而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投资明显下降,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橡胶、医药等行业投资分别下降9.1%、17.9%、27.7%、26.8%和13.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仅增长3.1%。第三产业投资1497.6亿元,增长8.3%,增幅同比回落4.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5.4个百分点,其中住宿和餐饮、批发和零售业投资分别增长1.4倍和1倍,金融业、科研和技术服务投资分别增长75%和47.6%。房地产开发投资722.8亿元,同比增长16.4%,增幅比一季度的20.3%有所回落,比去年同期提高10.7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占第三产业投资的48.3%,若扣除房地产投资,第三产业投资仅增长1.7%。在房地产投资中,住宅类投资增长16.2%,办公楼增长23.1%,商业营业用房增长7.9%。房屋施工面积比去年同期增长10.2%,其中新开工面积下降8.3%,但经济适用房新开工面积增长45.5%,占新开工住宅投资中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4%提高到3.7%;90平方米以下的新开工住宅面积所占比重为13.6%。房屋竣工面积则下降8.6%。商品房销售继续回暖,空置面积增速大幅回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8.8%,其中住宅增长29.1%;空置面积增幅从去年同期的1.3倍回落到36.4%。土地购置面积出现回升迹象,为63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

2.消费品市场较快增长。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实际增幅同比回落0.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业403.4亿元,增长12.3%;零售业2208亿元,增长16.4%;住宿和餐饮业336.2亿元,增长16%。城市和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5.9%和15.3%,增幅同比分别提高1.3和0.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支出保持增长。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923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2962元,分别增长5.6%和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2%和6.0%,实际增幅比一季度上升3.6和1.5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仍回落2.6和1.8个百分点。政府支出增长较快。上半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26.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7%,增幅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

3.进出口快速增长,利用外资质量提高。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额805.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4%,其中出口579.9亿美元,进口225.9亿美元,分别增长28.5%和31.8%,出口增幅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进口增幅则提高14.5个百分点,进口高于出口3.3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出口额分别为215.3和218.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1%和46.7%,两类企业出口总额占到全部出口总额的74.8%,比去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传统优势商品出口增长平稳,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较快。纺织品、服装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16.4%,鞋类出口增长20.2%,农产品出口增长9.4%;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3.9%,占全省出口的比重为43.8%,比去年全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钢材、船舶出口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8倍和1.2倍。高技术产品出口51亿美元,增长8.1%。

上半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453个,比去年同期减少178个,合同外资84.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9.2亿美元,分别增长9.2%和26.4%,增幅同比分别回落13.7和6.1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提高10.4和7.6个百分点。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是大项目比重明显提高。新批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27个,虽然个数比去年同期减少49个,但投资总额增长11.3%,占全部外资的比重同比提高5.3个百分点,其中合同外资增长15.3%,比重提高4.7个百分点;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60个,增加1个,投资总额和合同外资分别增长35.3%和58.3%,大项目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机电、轻纺、城建和重化类,尤其是机电类项目占了三分之一强。二是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分别增长47.2%和63.3%,占全部外资比重分别为31.8%和33.8%,同比分别提高8.2和6.6个百分点。

(三)财政、企业和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银行贷款增加

1.财政收入加快增长。上半年,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718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69.9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8.8%和29.2%,增幅同比分别提高9.1和11.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5.3和3.6个百分点。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24.1%、28.8%、44.4%和26.5%。

2.工业企业利润较快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为120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1%,其中利润总额为695.5亿元,增长32.3%,增幅同比提高6.7和10.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0.9和1.9个百分点。部分行业利润回升幅度较大。石油加工、化纤、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利润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0.5、3.1和1.2倍。黑色金属(66%)、木材加工(61.2%)、造纸及纸制品(55%)、交通运输设备(36.5%)、专用设备(37.4%)、食品加工(46.3%)、食品制造(45.2%)、饮料(34.3%)等行业利润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金属制品、化学、通用设备、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电气机械、工艺品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23.5%、24.8%、26.1%、24.1%、22.5%、21.5%和20.6%,纺织、服装业利润分别增长16.2%和24.6%。

3.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3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实际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6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368元,增长13.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实际增幅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与一季度的11.1%基本持平。家庭经营的第一产业现金收入增势强劲,人均1215元,增长21.1%,来自工资性的收入人均2309元,增长13.5%,增幅同比分别提高13和1.1个百分点。

4.存款增幅回落,贷款增幅上升,企业资金状况继续好转。银行存款增幅继续回落。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7870亿元,同比增长16.4%,增幅同比回落5.3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城乡储蓄余额为11056亿元,同比增长10.9%,增幅回落11.5个百分点,上半年新增存款584.3亿元,同比少增620.9亿元,储蓄存款向股市、基金、房市等市场分流,但6月份储蓄增势回升,新增储蓄191亿元,同比多增65.9亿元。贷款增幅上升。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3868亿元,同比增长22.3%,增幅同比上升3.6个百分点,但比3月末回落1个百分点,新增贷款3110.4亿元,同比多增583.8亿元。在人民币贷款中,短期贷款13954亿元,增长29.4%;中长期贷款8328亿元,增长19%。个人消费贷款3170亿元,增长36.1%,比年初增加538.2亿元,同比多增459.4亿元。企业融资景气度不断提升,流动资金状况继续好转。据企业景气调查,二季度融资景气指数为120.2,分别比去年同期和一季度上升2.3和2.7点,认为融资困难和流动资金紧张的企业分别占11.6%和15.7%,同比下降0.6和4.6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为110.3,同比提高5.2点。

(四)统筹和谐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1.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势头良好。上半年,地方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52.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4%。6月末,金融机构对农业的人民币贷款为1170亿元,增长26.6%,新增155.1亿元,乡镇企业贷款1616亿元,增长19.8%,新增227.8亿元,同比分别多增76.4和46.7亿元。上半年,限额以上项目农村投资770.8亿元,增长14.1%,比平均增幅高出4.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幅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高出1.7个百分点。村庄整治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上半年全省新启动建设的示范村511个、环境整治村3142个,解决了92万农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行政村“宽带村通率”达到90%。

2.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加快发展上半年,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增长情况看,衢州、丽水、舟山三市增幅都在30%以上,分别增长34.7%、33.1%、31.3%,均高于25.1%的全省平均增幅,分别居11个市的第1、2、4位;从限额以上投资增长情况看,舟山、衢州市分别增长28.4%和24.6%,均高于9.7%的全省平均增幅,居11个市的前两位。全省“山海协作”工程新签协作项目396个,协议总投资126亿元,到位资金50.3亿元。

3.政府对公共服务和民生的支出力度进一步加大。在上半年地方财政支出中,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等重点支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1.3%、22.3%、19.7%、27%、35.6%和23.7%,均快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长18.7%的速度,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支出分别增长18.7%和17.6%。根据近几个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情况,省财政还对全省60多万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了物价补贴。

4.节能减排取得初步成效。由于各级领导重视,措施有力,企业节能减排的自主性有所增强。2006年全省每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0.86吨标准煤,降低率为3.52%,降幅在全国各省市区中位居第四。今年以来,节能降耗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据二季度对3761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趋势判断调查”结果显示,82%的企业加强了管理,减少消耗;23.6%的企业购置节能减排设备;40.6%的企业实施产品工艺技术更新;15.3%的企业调整产品结构;15.8%的企业调整能源消耗结构。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去年同期下降5.4%,全省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1311家重点用能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去年同期下降6%。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在去年双下降的基础上,降幅进一步加大。

5.就业形势较好,工资水平上升,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6月末,全省城镇单位(不包括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579.6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2.5%,新就业人员达39.1万人,同比增长33.4%,其中来自农村的劳动力25.3万人,占64.6%。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8%,比去年同期下降0.17百分点,比去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上半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1424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6%,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407元,增长11.7%。积极推进农民技能培训,上半年全省共培训农民59.5万人,其中转移就业培训21.9万人,培训转移就业率达62.1%。6月末,全省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017.7万人,比去年末净增53.3万人,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790.7、736.3、545.2和424.6万人,分别比去年末净增60.1、132.4、39.9和41.9万人。积极稳妥推进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工作,参保人数已达254.8万人,比去年末净增27.4万人。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工作力度加大,全省有253万被征地农民纳入保障范围,参加基本社会保障的有211.2万人,领取基本生活保障金的有96.8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9.1、14.9和8.6万人。

6.社会公共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上半年,全省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保持“三下降”态势,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28.4%、11.6%和18.4%,没有发生一起死亡10人以上的重大事故。全省刑事案件立案总数同比下降3.8%,刑事案件高发势头得到遏制。

二、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1.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形势严峻。我省在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十一五”规划分解的年度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今年的总体耗能规模和污染排放随生产规模的扩张而扩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上半年,全省全社会用电量为994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15.5%,其中工业用电量798亿千瓦时,增幅同比分别提高1个和1.1个百分点,单位GDP电耗同比上升0.7%,工业增加值电耗上升0.2%。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出现较快发展势头,值得关注。上半年,纺织、造纸、石油、化学、化纤、水泥、黑色金属等七大高耗能行业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6.8%,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增幅1.7个百分点,直接拉动全省能耗总量的快速增长。造纸、化学、水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电力六大高污染行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9.1%,高于同期平均增幅4个百分点,其过快增长对污染减排的压力也较大。

2.市场价格普遍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和房价上涨过快给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一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特别是食品类价格上涨过快。上半年,居民消费品价格上涨2.3%,涨幅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中,除了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交通和通讯价格分别下降3.3%和0.8%,其他六大类项目价格普遍上涨,其中,食品、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衣着类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6%、4.7%、2.2%、1.8%、1.3%和0.1%,食品价格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9个百分点,拉动率达65.4%,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在前5个月分别上涨1.2%、1.7%、2.5%、2.2%和2.6%之后,又上涨3.8%,食品类价格在以肉、禽、蛋为主的价格大幅上涨拉动下上涨10.6%,涨幅创下两年多来新高,其中蛋、肉禽及其制品、油脂价格分别上涨41.7%、40.8%和34.8%,涨幅均为近年罕见,粮食价格上涨3.7%。食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居民家庭的生活影响较大。我省已对城乡低保人员发放了物价补贴,并调整了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消费价格指数监测办法,但近期猪肉价格又向上反弹,对这一趋势还将密切关注。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国际市场粮食紧张的背景下,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国内部分地区洪涝灾害等,对粮食生产和供给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今后我省粮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二是房价上涨较快。上半年,全省房屋销售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5.1%,涨幅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宁波、温州、绍兴、舟山、丽水等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5.3%、5.4%、5.7%、10.3%和18.9%,均高于全省平均增幅。土地交易价格大幅上涨,二季度比去年同期上涨53.5%,涨幅同比扩大41.3个百分点,其中居住用地价格上涨61.5%。三是农资价格的转降为升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带来一定影响。上半年,农资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4%,去年全年是下降0.4%,农用机油、农用手工工具、农用薄膜、机械作业费价格分别上涨7%、10.4%、7.5%和15.7%,给农民增收带来压力。四是“高进低出”使工业企业的要素成本上升压力依然存在。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9%,涨幅差为1.9个百分点,九大类原材料购进价格全线上涨,其中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价格涨幅最高,达22.5%,其他工业原料及半成品类、化工原料类、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类价格分别上涨6.5%、6.4%和5.6%。五是油价、水价、电价的政策性上调仍存在可能性,特别是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位运行,也将影响到我省价格运行的稳定性。

3.投资新开工项目减少,基础设施投资下降。今年各月限额以上投资增幅均在10%以下,上半年增幅(9.7%)同比回落4.7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幅同比回落7.9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770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8.5%,而去年同期是增长11.9%,占限额以上投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30.3%下降到25.2%。九大类基础设施投资中有七类投资下降,仅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和37.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下降6.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下降20.7%。新开工项目减少。6月末,新开工项目6099个,计划总投资2437.7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5.9%和13.1%,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25个,同比减少59个。

4.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压力加大。一是前述的工业品价格“高进低出”加大了原材料燃料的成本上升压力。工业用地实施“招拍挂”后,价格大幅上涨,增加了企业的投资成本,二季度工业仓储用地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34.4%。二是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出口企业的即期影响较大。这次取消和调低出口退税率涉及我省近四分之三的出口企业和过半的出口商品,我省多数出口企业生产规模较小,难以通过提价将增加的出口产品成本转移出去,一些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将进一步增加。同时,国际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继续增加,使出口企业的成本负担增加。三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管理水平仍待提高。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分别增长20.3%和29.2%,应收帐款净额增长23.7%,销售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为8.6%,比去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有29个行业销售份额下降。四是我省工业企业在劳动保障、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较大,客观上导致成本增加较多,利润空间减小。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占收入的87.4%,比全国高出2.6个百分点,37个大类行业中,有31个行业利润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差距20个百分点以上的有15个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达68.7亿元,同比上升14.2%。

此外,企业技工紧缺、高素质人才难招难留已成为继土地制约、原材料价格上涨之后又一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重要因素。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从前几年的结构性矛盾演变为结构、总量和价格矛盾交织。从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对全省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抽样调查分析资料看,自2005年第四季度开始,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一直持续走高,而对技术工人尤为明显,2007年一季度全省的求人倍率为1.69倍,对有各技能等级及各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求人倍率均在2.08倍以上,最高技师为2.97倍,纺织、服装、皮毛羽、文教体育用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现招工难,一些企业因缺少工人而将订单转让。局部地区时段性电网缺电现象依然存在,也应引起重视。

三、对2007年经济走势的判断和预测

从世界经济环境看,世界经济增长及贸易规模扩大,为我省对外贸易扩大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9%,货物贸易量增长7.2%。美国经济在经历了一次温和调整后开始回升,日本经济逐步回暖,欧洲地区增势强劲,亚洲经济继续增长,世界经济环境进一步向好。

从全国的情况看,今年以来,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上半年GDP增长11.5%,呈现出经济增长较快、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协调性增强、群众实惠增多的发展态势。但国际收支不平衡,食品价格涨幅过高,房价上涨,流动性过剩仍较突出,节能减排压力仍然很大,投资还面临着反弹的压力。下半年,国家将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首次提出了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已经实施和即将出台一系列适度从紧的调控政策,有些政策效应已经显现,有些政策影响的显现还会有一个过程,宏观环境变化凸显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对我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浙江作为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经济社会正走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轨道,特别是“十一五”发展开局良好,为今年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今年上半年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浙江经济基本延续了去年平稳较快协调发展的态势,快中见好。我省的投资、工业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低于全国。上半年,我省GDP增长14.7%,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11.5%)高3.2个百分点,增幅低于江苏(11752亿元,增长15%),与山东持平(12072亿元,增长14.7%),高于广东(13545亿元,增长14.3%);我省全社会投资增长11.4%,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25.9%)低14.5个百分点,江苏、山东、广东分别增长21.4%、24.8%和19.2%,我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8.8%,低于全国平均增幅17.9个百分点;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7.7%,低于全国平均增幅0.8个百分点,江苏、山东、广东等省分别增长20%、21.4%和18.4%;1-5月,我省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1.9%,低于全国10.2个百分点,江苏、山东、广东分别增长56%、31.2%和49.1%,亏损企业亏损额上升11.6%,是6个亏损额上升的省市区之一,而全国是下降24.4%;上半年,我省进口和出口增幅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6和0.9个百分点,出口增幅比进口低3.3个百分点,而全国仍是出口增幅高于进口9.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比全国的3.2%的涨幅低0.9个百分点,江苏、山东、广东分别上涨2.7%、3%和2.1%。

由此可见,在这一轮宏观调控下,我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与全国走势有一定差异。从一方面看,宏观调控的效应在我省率先得到显现,投资与消费增长趋向协调,如国家重点调控的房地产市场增长过快得到了抑制,上半年我省房地产投资增幅(16.4%)比全国平均增幅低了12.1个百分点,杭州、宁波等重点城市的房价涨幅也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消费保持平稳增长,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进出口较快增长,且进口增幅高于出口。但从另一方面看,在宏观调控下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一是投资增幅回落过快,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增幅的回落会直接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二是前述的一些问题警示我省的增长方式转变任重道远;三是我省一些指标与全国走势出现背离的现象需要我们去调查研究,寻找原因,正确应对。

从企业景气调查看,我省企业整体生产经营状况继续趋好,企业家对经济总体状况的判断较为乐观。二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50.1,分别比一季度和去年同期提高0.9和17.8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54.8,分别提高6.0和16.4点,其中工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57.3,创8年来新高。预计三季度两项指数分别为147.9和155.9。

综合各方面因素,预计下半年浙江经济将延续平稳较快协调发展的态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建议各地党委、政府要转变发展理念,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真正落到实处,认真贯彻落实严格的土地政策、稳中趋紧的货币政策、调整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和出口关税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这些产业大力发展,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同时,把好产业准入和退出关,从源头上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盲目扩张,坚决淘汰一批落后的生产能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抓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切实解决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审批制度障碍。重视当前市场价格的波动,切实改善民生。进一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和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财政支出的新增部分尽可能多地用在改善民生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上,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低收入者收入,降低居民支出的不确定性,扩大消费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综合处 王美福 傅吉青 俞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