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浙江省文化事业乘着建设文化大省的东风,抓机遇促发展,谋创新求突破。2002年,我省将建设文化大省、发展文化经济写入省党代会报告。2005年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决定》提出重点实施“文化建设八大工程”,文化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文化市场有序发展,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文化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
一、文化事业稳步发展
至2006年底止,全省文化机构数为20264个(统计范围为文化系统内以及文化市场管理范围内的所有从事文化行业的单位,下同),从业人员11万余人,分别比2001年增加4810个和3万人。
以精品创作为龙头,艺术生产和演出市场持续繁荣。2004年9月,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以前所未有的盛大规模、整体水平、创新机制、产业化运作的探索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充分体现了“发展先进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主题和“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宗旨,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任务。2006年隆重召开了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成功举办了越剧诞生以来首个国家级艺术盛会——2006中国越剧艺术节;成功举办了第十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二届中国电影论坛——第二届中国影视企业高峰论坛。
全省各地精品创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批广受好评的新剧目、新作品接踵亮相。浙江杂技连获国际大奖。在第23届世界魔术大会魔术决赛中,浙江曲艺杂技总团魔术师戴滨淳表演的《牌技》获舞台魔术手彩类金奖。浙江曲艺杂技总团的杂技《双人皮吊·我心飞翔》和《双人转毯·迎春花开》,双获首届法国多蒙国际杂技节比赛第一名。昆剧、越剧、京剧、莲花落、歌舞剧和舞蹈中有不少新老剧目获得全国大奖。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中取得喜人成绩。在12个文华大奖中,我省参演的甬剧《典妻》、音乐剧《五姑娘》榜上有名,成为全国获得本届文华大奖数量最多的省份;在150个文华单项奖中,共获21个。在10台观众最喜爱的剧目中,音乐剧《五姑娘》、甬剧《典妻》、绍剧《真假悟空》获观众最喜爱的剧目奖;在“群星奖”历史上艺术门类最齐、参赛团队最多、规模最大,在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评奖活动中,浙江以获得12个奖项成为全国获得本届“群星奖”数量最多的省份。在越剧艺术节精品剧目参评中,浙江越剧技压群芳,20个入围剧目中占得14席,8个金奖剧目中占4个金奖,“十佳演员”中占了一半席位。钱江浪花艺术团为农民演出被评为中国演出界十大盛事之一。演出市场不断扩大。在创新演出机制上下功夫,积极打造演出品牌,激活和扩大了演出市场,票房收入增加。2006年,全省专业艺术院团全年演出11486场,其中省属7所专业院团共演出3450场,演出票房突破2000万元。2006年全省城市影院放映电影27万场,票房1.4亿元,观众600万人次。
以实施文化保护工程为着力点,文化遗产保护继续走在前列。完善文物资源保护体系构架。2006年,新增国保单位59处,并有7处与现有国保单位合并,国保单位总数已达132处,居全国第5位。省政府公布的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有35处,至此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已达78处,居全国前列。至2006年止,全省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座,省级历史文化村镇78处(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镇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村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2处,居全国第5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9个,居全国第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679处。此外,大运河、杭州西湖·龙井茶园、良渚遗址等6项文化遗产顺利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对加快申遗进程将产生重大影响。
二、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快速发展
进一步推进“村村通”工程,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到2006年底,全省已建成有线广播电视光缆干线网15万公里,联通所有市、县(市、区)。全省乡镇和行政村的有线电视联网率分别达到98%和90%。全省有线电视用户数950万户,比2001年增加了308万户,入户率达到63%,广播、电视的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4%和98.8%,比2001年分别上升3.55和2.09个百分点,居各省区前列。2006年全省广播电视业经营收入达73.4亿元,比2001年增长1.3倍。
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省11个市的市区和大部分县已开通数字电视,播出70到100多套广电节目和部分政务、生活、商务信息类节目,到2006年底开通数字电视用户130万户。同时,积极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向农村延伸,在嘉兴、杭州等地开展农村数字电视试点工作。仅杭州就拥有农村数字电视用户7万多户,农村广播电视数字化试点工作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扶持影视动漫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影视大省。根据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扶持各种主体的影视动漫制作业,特别是鼓励发展民营影视动漫制作业。2006年,新批影视公司103家,新增注册资金3.2亿元,影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已达320家,总注册资金近14.5亿元,列全国第二,其中民营影视企业占总数的85%以上,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单位有32家,全年经营收入超过6亿元。全省有各类影视拍摄基地23家。2006年,共有145家影视机构入驻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总注册资金5.26亿元,成为名声在外的“东方好莱坞”。杭州高新区、中国美院两大基地建设进展顺利,杭州国家动漫基地现有22家公司,从业人员3000余人。中国国际动漫节连续两年在杭州成功举办,现已被国家广电总局正式决定长期固定在杭州举办。
三、新闻出版生机盎然,社会文化建设成就斐然
加强出版发行,出版物市场更趋繁荣。到2006年,全省13家图书出版社,共出版图书6900种,总印数2.7亿册,分别比2001年增加2430种和0.1亿册;全省公开发行的报纸有70种,年发行量达27.9亿份,比2001年增加8.2亿份;出版期刊218种,年发行量达0.76亿册。报业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并跻身报业强省之列。促进民营书业发展,引导民营企业走品牌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全省公共图书馆在不断推进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2006年止,全省92家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达2497万册(件),位居全国第四。从业人员2433人,累计发放有效借书证数82.9万张,书刊文献外借815.3万册次,电子阅览室电脑终端数3331个,网站57个,因特网总带宽3237MBPS,共享工程服务点4115个。截止2006年底,全省文物系统共有博物馆 72座,加上其他部门和民间兴办的特色博物馆,各类博物馆已达180余座。仅文物系统的博物馆藏品已超过52万件,年举办展览 573个,观众参观人次980.9万人次,门票收入0.45亿元。目前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日益显著,在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四、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对外文化交流成效显著
以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宗旨,新农村文化建设态势良好。“三万工程”有效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全省范围实施了“万场演出进农村”、“八万场电影下农村”、“两百万册图书送农村”的文化下乡“三万工程”。2006年送演出下乡场次15950余场;送往农村的图书共约306余万册;送电影下乡11.67余万场次,观众3840余万人次。
对外文化交流态势喜人。《浙江省对外及对港澳台地区文化工作十一五规划》出台,促进了浙江文化的对外交流。2006年,全省实施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项目410起、5498人次;其中对外文化交流项目274起、4443人次,对港澳台地区的交流项目136起、1055人次;派出交流项目94起,引进交流项目316起。成功举办了“2006美国·中国浙江文化周”“2006德国·浙江周”以及中秋节赴法、德、英三国演出,向欧美主流社会展示了一个真实、开放、进步的中国浙江,浙江文艺受到了广大国外观众的好评和关注。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活跃。“2006香港·浙江周”活动、浙江曲艺杂技总团《梁祝·化蝶·绸吊》节目参加庆祝香港回归九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组团参加“2006绍兴县香港合作发展周”等活动获得圆满成功。港澳台艺人来浙江演出频繁,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五、文化投入力度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前景看好
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在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大对文化主要领域的投入力度。2006年,全省财政投入文化、体育、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档案、文物等系统的预算内支出达71.02亿元,比2001年增加26.2亿元,增长58.5%。大量的投入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现代文化设施,如杭州、宁波、绍兴大剧院,温州、衢州博物馆和嘉兴文化艺术中心等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以及在建的西湖文化广场、浙江美术馆、温州大剧院、台州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新的文化设施。重点文化设施在全省遍地开花,体现了浙江文化建设的高水平和雄厚的经济实力。
紧紧依靠社会力量,发挥一切积极因素,是浙江经济腾飞的法宝,也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必由之路。全省组建了8家新闻、广电、出版、发行等文化产业集团,源源不断地为人民提供着丰富的精神食粮,努力营造一个有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环境,从政策上推动社会力量一起经营文化,一起从事文化建设。目前浙江民营资本投入文化建设的总量也逐年加大,并涌现了广厦集团、横店集团、宋城集团等一批龙头民营文化企业。电影产业进一步发展,省电影总公司经营规模和效益逐年提高,放映场次、观众人数和票房收入三项指标均稳居全国前列。电影专项资金的收缴工作、计算机售票管理工作分别荣获国家广电总局电影专项资金管委会一、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