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投资建设硕果累累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2002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五大百亿”工程,进一步鼓励和引导非国有投资,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积极引导房地产投资市场发展,投资建设硕果累累,投资结构调整优化,有力地促进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幅趋于适度水平

2002-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8940亿元,五年的投资总量比1981-2001年二十一年间的投资总和高出72%,年均增幅达22.3%,其中2002、2003年投资增幅较高,分别为29.5%和38.9%。2004年下半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使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并朝着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2004、2005年投资增幅出现明显回落,分别增长21.4%和10.5%。2006年全社会投资突破7000亿元大关,达到7594亿元,增长13.4%,处于较为稳定和合理的区间内,为我省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投资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2002年以来,第二、第三产业投资均保持较快增长,内部结构不断优化,而第一产业投资则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2002-2006年,全社会第一产业累计投资489.5亿元,只占该时期全社会投资的1.7%。由于总量规模较小,年度间波动较大。其中,2002增长10.1%,2003、2004、2005年则处于连年下降的态势。2006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第一产业投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比上年增长10.5%。

2002-2006年,全社会第二产业累计投资12966亿元,年均增长29.3%,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由2001年的35.1%上升到2006年的46.3%。工业累计投资12781亿元,年均增长29.6%。占工业投资比重最大的制造业(占83.8%)投资10706亿元,年均增长31.8%,其中2002、2003年增幅更是高达59.6%和60.4%。特别是与我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行业结构调整目标相符的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速较快,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行业增长较好,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国家重点调控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得到有效抑制。

2002以来,省委、省政府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有力推进了房地产、交通运输、旅游会展、教育、文化等第三产业投资的较快增长。2002-2006年,全社会第三产业累计投资15484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53.5%,年均增长20.1%。第三产业投资的较快增长为我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各项工程进展顺利,重点项目建设成果显著

2003年以来,浙江积极组织实施“五大百亿”工程,把重点项目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投资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投资成效显著。2002-2006年,全省城镇以上基础设施项目累计投资8002亿元,年均增长16.1%。公共设施管理、交通运输、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三个行业成为我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中之重。在城镇以上投资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累计投资2389亿元,年均增长15.1%;交通运输业累计投资2363亿元,年均增长27.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累计投资1811亿元,年均增长21.3%,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累计投资1530亿元,年均增长18.0%,主要是前几年针对电力等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我省加大了对电力等瓶颈行业的建设力度,2004、2005年电力热力投资迅速增长,比上年分别增长57.8%和39.1%。教育、文化艺术、卫生及体育等行业投资总量不大,但也都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其中城镇以上卫生设施累计投资171.9亿元,年均增长14.6%;体育设施投资35.8亿元,年均增长1.6%;教育设施投资548.5亿元,年均增长1.2%;文化艺术业投资91.8亿元,年均增长0.2%;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行业投资474.2亿元,年均增长0.9%。

四、房地产投资快速发展

2002年以来,浙江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一个新兴产业。2002-2006年,全省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达6093亿元,年均增长23.6%。受市场需求拉动,住宅投资增长较快,累计投资4493亿元,年均增长24.6%;办公楼累计投资321.9亿元,年均增长26.7%;商业营业用房累计投资775亿元,年均增长19.2%。2002-2006年,全省房屋竣工面积17447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3.6%,其中住宅13693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2.7%。商品房销售市场平稳。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14903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4.5%,其中商品住宅1266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4.5%。

2002年以来,我省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能力进一步提高,综合竞争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末,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资产总计7378亿元,企业平均资产2亿元,全年实现营业利润164.1亿元。房地产开发企业年平均开发规模4.6万平方米。一批颇具知名度,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脱颖而出,在开拓本省商品房市场的同时,积极到省外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显示出我省房地产开发企业较强的竞争优势。

五、非国有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活力进一步释放

2002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积极推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大力引导支持非国有投资发展,投资领域进一步扩大,非国有投资出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02-2006年,全社会非国有投资(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总量达18918亿元,年均增长28.6%,增幅高出全社会投资6.3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51.6%上升到2006年的66.4%。其中,2006年非国有投资5039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2.5倍。

随着国家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民营企业投资的产业以及行业分布面也逐步拓宽,已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两大竞争性行业,非国有经济已成为投资的主要力量,在电力、交通运输、电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等多个社会发展领域,非国有投资也已进入并逐步拓展。同时,在省委、省政府“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多业并举”的方针指导下,各种经济成份的投资主体,以各种建设方式参与各个投资领域,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六、融资方式灵活多样

通过设立基础设施投资公司、实施“四自工程”建设、采用“BOT”经营方式和发行企业债券等一系列市场化筹资运作,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拓宽建设资金来源,有效地缓解了我省在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领域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如杭金衢高速公路、沪杭甬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项目分别发行了14和10亿元企业债券在资本市场中融资,解决了投资资金问题。对民营企业,通过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推行企业财产抵押贷款、金融产品创新、推动高科技民营企业上市等方式,构建灵活多样的融资渠道,既有效地补充了建设资金,又提高了投资效益。五年来,我省建设领域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各种渠道吸收外资。2003-2006年,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领域累计利用外资1104.1亿元,2004-2006年分别增长34.8%、49.5%和16.5%。

投资处杨士鹏)